2022“中國這十年”主題作文
“中國這十年”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引發關注,一切的一切無不彰顯人民中心、人民至上的鮮明理念和價值追求。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中國這十年”主題作文,歡迎大家閱讀借鑒,希望大家喜歡!
“中國這十年”主題作文一
@青年干部 解鎖“中國這十年”“心”密碼
近日,中共中央宣傳部舉行“中國這十年”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介紹“中國這十年”邁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黨中央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統攬偉大斗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偉大夢想,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
“九萬摶扶排羽翼,十年辛苦涉風塵。”廣大青年干部值此盛世,當矗立“巨人”肩頭,賡續前輩偉業,穩扎時代潮流,接續十年奮斗成果,將“小我”融入“大我”之中,奮楫前行,繼往開來,為祖國建設添磚加瓦,傳承中華盛世。
高擎“信仰”火炬,以“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的“決心”,踐行“請黨放心、強國有我”的錚錚誓言。回顧十年崢嶸歲月,是時代英雄們堅守理想信念,砥礪信仰腳步,擘畫十年“新坐標”,用汗水心血澆灌出這份“當驚世界殊”的“非凡答卷”。時代英雄是打造“中國速度”“中國智慧”“中國道路”的背后“耕耘者”,是疫情肆虐時沖在前線的“最美逆行者”,是脫貧攻堅駐扎基層一線的駐村工作隊……青年干部務必心系“國家事”、肩扛“國家責”,不斷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在任何時候都不移其志,永葆對黨和人民的忠誠底色,增強政治定力、樹立政治理想,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使命擔當練就為國為民的鐵肩膀、硬脊梁、真功夫,以十年中國“歷史之勢”把握“歷史之常”規律,鑄“青云之志”踐行偉大復興中國夢,干出一番經得起歷史、實踐和人民檢驗的大作為。
升級“本領”功力,以“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的“信心”,扎實“乘風破浪、行穩致遠”的基礎功底。這十年來,中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航天“奇跡”:嫦娥探月、祝融探火、羲和逐日、北斗指路……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這是中國航天人一步一個腳印、一棒接著一棒深耕細耘、攻堅克難、接續奮斗的成果,航天青年有理想、有擔當,堅持自力更生、自主創新,堅決把握關鍵核心技術,將所學知識本領化身“利器”投入在國家航天戰場上。吾輩青年干部要發揚“兩彈一星”精神,傳承新時代北斗精神,苦練本領、提升“功力”、爭先創優,“身入”基層,“心到”基層,到基層“練兵場”錘煉過硬本領,去田間地頭體驗“泥土之辛”,在基層“大熔爐”中百煉成鋼,干實事、求實效,在干中學、學中干,努力成為可堪大用能擔重任的棟梁之材,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奮勇爭先、建功立業。
畫好“為民”同心圓,以“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決心”,踐行“解民憂、紓民困”的為民初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民生活實現全方位改善,現行標準下9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脫貧攻堅取得全面勝利,就業質量顯著提升,城鎮新增就業年均1300萬人以上,社會保障惠及全民,10.3億人擁有基本養老保險,13.6億人擁有基本醫療保險,民生兜底保障網進一步加固。要“不忘初心、不移其志,把對黨和人民的忠誠和熱愛牢記在心目中、落實在行動上”。廣大青年干部要將“人民”二字銘記于心,始終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在“鄉村振興”主戰場、“經濟發展”最前沿,扛起“實干”大旗、喊起“擔當”口號,以“水滴石穿”的耐力和“踏石留痕”的韌勁,解決人民“難點”“痛點”“堵點”,畫好同人民群眾“同心圓”,拉近群眾“零距離”,用“辛苦指數”拼搏出人民的“幸福指數”。
青年干部用“美好年華”和“偉大時代”碰個滿懷,當以更奮進的姿態,汲取“中國這十年”“心”密碼,繼承優良傳統、賡續歷史輝煌,守正創新、踔厲奮發,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貢獻青春,創造無愧于時代和人民的新功勛!
“中國這十年”主題作文二
中國這十年:筆墨丹青“繪山河”
近日,中共中央宣傳部舉行“中國這十年”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第11場,介紹新時代鄉村振興有關情況。十年來,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就是解決好“三農”問題,從打贏脫貧攻堅戰,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到推動農業農村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黨和國家事業全面開創新局面。
中國這十年是描準“點線面”,筑牢糧食安全“保障網”的十年。十年來,通過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端牢端穩中國人的飯碗,糧食產量連續7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10年再上一個千億斤新臺階,人均糧食占有量達到483公斤,穩步達到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手中有糧,心中不慌”。運用好糧食“儲備點”,健全安全穩定儲備糧倉,完善切實有效的監管機制,保障好糧食應急安全。構建好“科技線”,培育良種、因地施策、制造差異化機械,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合格率穩定在97%以上。實施好“政策面”,構建價格、補貼、保險扶持政策體系,農民分享到更多的政策紅利。中國這十年,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供給穩定,中國人的飯桌上品種更加豐富多樣,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礎愈加夯實。
中國這十年是錨定“坐標系”,共畫脫貧攻堅“同心圓”的十年。現行標準下9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12.8萬個貧困村全部出列,這十年間,解決了區域性整體貧困,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減貧道路。脫貧攻堅主戰場上,多年的櫛風沐雨、披荊斬棘,中國大地滄海桑田。聚焦貧困人口為“中心點”,著重解決“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脫貧人口生活水平顯著提高。聚焦貧困縣發展為“半徑長”,“水電路訊網、科教文衛保”等問題得到歷史性解決,脫貧地區發展能力顯著增強。聚焦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為“圓弧線”,出臺實施33項過渡期銜接政策,建立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幫扶機制,脫貧攻堅成果持續鞏固。中國這十年,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創造了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跡。
中國這十年是用好“三色筆”,勾勒鄉村振興“新藍圖”的十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關系著廣大農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也是對更美的環境、更鼓的錢包、更幸福的生活的向往。綠水青山畫卷美,鄉村振興踏歌來。用“金色筆”勾勒鄉村振興發展引擎,鄉村產業蓬勃發展,休閑旅游、電商直播等新業態不斷涌現,結構合理、多點支撐的產業體系“遍地開花”。用“綠色筆”勾勒鄉村振興生態本色,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超過70%,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水平明顯提升,人居環境明顯改善,為高質量發展注入“綠色動能”。用“紅色筆”勾勒鄉村振興文化底蘊,黨組織領導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逐步健全,善治鄉村加快建設,鄉風文明“飛入尋常百姓家”。中國這十年,鄉村振興開局良好,農村面貌煥發新氣象。
“中國這十年”主題作文三
中國這十年 跟隨“足跡”掌握“秘訣”
“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近日,中宣部舉行“中國這十年”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在會上介紹了十年來這些新成就、新變化。回望過去十年,中國經濟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科技強國建設碩果累累、成績斐然。讓我們一起跟隨中國這十年發展的“足跡”,掌握“脫貧”“生態”“科技”背后的“變身秘訣”。
跟隨中國這十年發展的“足跡”,掌握“立下愚公移山志,能破萬重困難關”的脫貧“變身秘訣”。過去十年來,中國已經徹底擺脫了困擾中國數千年的“赤貧”問題,實現了“一個不落后”的脫貧目標,也為全球減貧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為什么我們能夠取得如此大的勝利呢?一是有充足的信心,它來源于黨中央的鄭重承諾和高度重視。在2015年2月13日,在陜西延安主持召開陜甘寧革命老區脫貧致富座談會上強調,加快發展步伐,確保貧困地區人民群眾同全國人民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是我們黨和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和使命。二是有精準扶貧的策略,雖然也對扶貧開發進行了摸索和實踐,但大多是“輸血式”“大水漫灌式”的扶貧。一改之前的“老套”方法,采用精準扶貧的策略,做到了“真扶貧”“扶真貧”,經過短短幾年的奮斗,已經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正是有了充足的信心和正確的策略,才有了全面脫貧的成功變身。
跟隨中國這十年發展的“足跡”,掌握“綠樹陰濃夏日長,樓臺倒影入池塘”的生態“變身秘訣”。“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黨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關系到我國可持續發展的根本大計,在理論、實踐、制度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的探索,并且不斷創新,最終形成了生態文明思想。生態文明的建設關系到全人類的前途,世界各國應當攜起手來,共同探索建設世界生態文明的道路,其中就推動了巴黎協定的生效實施,明確提出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為世界生態環境建設作出了突出的貢獻。正是由于黨中央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才有了越來越多的“藍天白云”和“綠水青山”的變身。
跟隨中國這十年發展的“足跡”,掌握“科技立則民族立,科技強則國家強”的科技“變身秘訣”。這十年,是我國科技進步最大、科技實力提升最快的十年。從打破中國人不能自建鐵路斷言的京張鐵路,到引領智能高鐵時代的京張高鐵,從可上九天攬月的“嫦娥號”,到可下五洋捉鱉的“蛟龍號”,還有“天問號”火星探測器、華為的“5G”“6G”科技等,無不體現著我國科技創新能力的提升。這正是有著許許多多科技工作者在幕后的無私奉獻,才有了我們現在“科技獨立”和“科技強國”的華麗變身。
這十年的踔厲奮發,篤行不怠,成就了我國在經濟、生態和科技方面的發展。跟隨中國這十年發展的“足跡”,掌握“脫貧”“生態”“科技”背后的“變身秘訣”,不僅僅是為了回顧歷史,更是為在下一個百年征程上再創佳績,再創新功!
“中國這十年”主題作文四
“中國這十年”逆水行舟廣結“科技果”
6月28日,中共中央宣傳部舉行“中國這十年”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第十二場。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趙辰昕等介紹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情況。我國的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國際影響力持續增強,尤其在高新技術發展領域,堅定地走自主創新之路,不斷壯大高技術產業體量、提升高技術產品質量、打牢高技術產業基礎,我國的科技實力躍上了新臺階。
以“闖”的精神,靠“創”加速,實現高技術產業體量更大。“只有真抓才能攻堅克難,只有實干才能夢想成真。”中國人自古就明白,要幸福就要奮斗,而奮斗就要付出辛勤汗水,就會有流血犧牲。回望這十年,中國人民把開拓創新作為干事創業的常態,敢闖敢試、不怕艱險,保持“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闖勁,涉險灘、渡難關、創奇跡,在新征程路上劈波斬浪、一往無前,成為全球唯一擁有全產業鏈的國家,高技術產業營業收入從2012年的9.95萬億元,增長到2021年的19.91萬億元,一大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型領軍企業茁壯成長。
以“細”的特質,靠“磨”加深,實現高技術產品質量更優。《中國制造2025》提出建設制造業強國,要把智能制造作為主攻方向,強化工業基礎能力,提高綜合集成水平,完善多層次人才體系。這十年,我國全面開展質量提升行動,推進與國際先進水平對標達標,產品研發資金投入增速世界領先,高技術產業研發投入強度從2012年的1.68%,提升到2021年的2.67%,其投入結構向好,資源配置進一步優化。廣大科技工作者和產業工人,發揚科學家精神和工匠精神,把責任扛在肩上,注重技術細節,提升業務短板,從一點一滴做起,腳踏實地參與品質革命,積極擁抱制造強國的未來。如今,中國高鐵、第三代核電、載人航天、北斗導航等大國重器成為國家新名片。
以“研”的路徑,靠“己”發力,實現高技術產業基礎更牢。“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這十年,面對美國等西方國家的技術打壓,我們堅定地走自主創新之路,始終把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開發擺在突出位置,緊緊牽住科技創新這個“牛鼻子”,不斷加大技術創新力度,提高研制開發水平,把發展的命運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我們始終堅持問題導向和需求導向,加強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布局建設了上海光源等40多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基礎研究經費提高3倍,在量子信息、人工智能、太赫茲、大數據及云計算、腦科學等“卡脖子”領域取得重大突破,國內發明專利、PCT國際申請量躍居全球第一。
“中國這十年”主題作文五
感悟“中國這十年”背后的“精神密碼”
6月27日,中共中央宣傳部舉行“中國這十年”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介紹了新時代鄉村振興有關情況。農業農村部副部長鄧小剛在會中指出:“這十年,我們打贏脫貧攻堅戰……推動農業農村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我們要從這些偉大的成就中感悟“中國這十年”背后的精神密碼,不忘初心,共同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砥礪前行。
從糧食產量再上新臺階感悟“三農”密碼。鄧小剛表示“我國糧食產能穩定提升,連續7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10年再上一個千億斤新臺階”。糧食既是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戰略物資,也是人民群眾最賴以生存的基本生活物資,糧食安全事關社會的和諧穩定、經濟的持續發展。這十年來,我國糧食產量的穩定提升是“三農”工作取得顯著成績的一個縮影。多年來,我國始終重視“三農”工作,從中央到地方、從政策到舉措,全面促進農民增收、推動農業增長、保護農村穩定,全國各地響應中央號召,充分調動農民的積極性,農民收入實現快速增長,農業得到跨越發展,農村呈現持續向好的發展局面,全國人民共同端穩了“飯碗”。
從脫貧攻堅戰全面勝利感悟“扶貧”密碼。消除貧困,是世界各國面臨的艱巨任務,也是人類自古以來的共同夙愿。2021年2月25日,我國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區域性整體貧困得到全面解決,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困擾中華民族數千年的問題終于得到解決,這是中華兒女的偉大光榮,更是人類歷史上的減貧奇跡。而這一切都與“中國式扶貧”分不開關系,多年來,中國始終秉持“全面小康”“一個都不能少”的理念,以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為著眼點,以“兩不愁三保障”為兜底政策,精準施策、多措并舉,全國人民團結一心、英勇奮斗,戰勝了前進道路上的一切困難,為世界反貧困理論創新奉獻了中國智慧,為世界減貧事業進步作出了中國貢獻。
從農村改革全面深化感悟“改革”密碼。過去十年,我國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扎實推進,新型農業經濟體系加快構建,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制度進一步健全。建立了以綠色生態為導向的農業補貼政策,不斷拓寬產業就業增收渠道,進一步激發了廣大農民創新創業熱情,全面提升了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這一切都得益于中國農業農村的特色改革發展。這十年,中國農村改革波瀾壯闊,通過一系列石破天驚的改革壯舉,始終堅持以農民為中心、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推動我國農業農村實現了現代化,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顯著提升,農村發展改革取得了卓越成就。
“中國這十年”奮斗成果來之不易,鄉村振興道路任重道遠,我們唯有在鄉村振興的新起點上只爭朝夕、接續奮斗,才能共同譜寫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華美篇章。
2022“中國這十年”主題作文相關文章:
2022“中國這十年”主題作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