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中華傳統節日初中生作文
2022中華傳統節日初中生作文7篇
對節俗的流失痛心疾首,指導人們去如何生活。還有一種聲音,是辯說每個人都有權按自己愿意的方式過自己的節日,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準備了中華傳統節日初中生優秀作文2022大全,歡迎參閱。
2022中華傳統節日初中生作文精選篇1
正月十五圓又圓,各種湯圓香又甜。時光飛逝,一年一度的元宵節又到來了,在節日來臨之前,我們應該做足了準備來迎接這個團圓,美好的節日,這樣的話,我們應該了解一下這個節日的來歷和習俗了吧,這樣才可以過好這個節日,那就請看下面的吧。
元宵節的來歷:農歷正月十五是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元夜、燈節。相傳,漢文帝(前179—前157年)為慶祝周勃于正月十五勘平諸呂之亂,每逢此夜,必出宮游玩,與民同樂,在古代,夜同宵,正月又稱元月,漢文帝就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這一夜就叫元宵。司馬遷創建《太初歷》,將元宵節列為重大節日。隋、唐、宋以來,更是盛極一時。《隋書·音樂志》日:“每當正月,萬國來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門外建國門內,綿亙八里,列戲為戲場”,參加歌舞者足達數萬,從昏達旦,至晦而罷。當隨著社會和時代的變遷,元宵節的風俗習慣早已有了較大的變化,但至今仍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這就是元宵節的來歷了。
元宵節的習俗有各種各樣,例如吃湯圓和觀燈,那接下來我就大家介紹吧。
吃湯圓:湯圓最早叫“浮元子”后稱“元宵”,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元宵即"湯圓"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為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吃湯圓寓意著團團圓圓。
觀燈;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此后,元宵放燈的習俗就由原來只在宮廷中舉行而流傳到民間。即每到正月十五,無論士族還是庶民都要掛燈,城鄉通宵燈火輝煌。
這就是元宵節的來歷和習俗,了解了這些就可以更好的過元宵節了。在這里,我祝大吉家元宵節快樂。
2022中華傳統節日初中生作文精選篇2
我國有很多個傳統節日,例如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春節……在這些傳統節日中,我最喜歡端午節。
說起端午粽子,每年我們家都會圍在一起包粽子。媽媽告訴我:在包粽子之前,要做好準備工作,先煮一鍋水,再把新鮮采摘蘆葦葉放在水里煮一下。接著把準備好的糯米和棗洗干凈,這樣準備工作就做好啦!等蘆葦的葉子晾干后,我們就開始包粽子,先取三片蘆葦葉,把這三片葉子卷成一個圓雉狀,再把糯米放進去,中間夾一兩個棗,最后用線捆好,這樣粽子就包好啦。
雖然我是第一次包粽子,但我包得還是很不錯的。我包的粽子又肥又大,就像一個正在睡覺的老佛爺。等我把粽子包完后,把它們放進一口大鍋里蒸一個多小時,這樣香甜美味的粽子就做好啦!粽子的原料雖然簡單,但味道卻極佳,只要聞到粽香味,就能讓人垂涎三尺。
除了吃粽子,在端午節還有一個不可或缺的活動——劃龍舟。每一年端午節,我們就能在寬廣的江河上看到那神采奕奕的龍舟,每一條龍舟都有二十多人人奮力劃槳,一人坐龍首敲鑼,一人坐舟中打鼓,還有一人在船尾擺舵。劃龍舟的過程中,眾人還會齊喊“一、二”“一、二”,場面熱鬧非凡。
即使端午節的時候陽光猛烈,卻無法抵擋觀眾們的熱情,岸邊群眾頂著火辣辣的太陽,為自己喜愛的龍舟隊吶喊助威。聽到觀眾的加油聲,龍舟隊員們就更加有干勁了,一條條條龍舟猶如猛斧破江,陣勢相當激烈。圍觀的群眾紛紛拿出手機記錄這個壯觀畫面。
吃粽子、賽龍舟,這兩樣傳統習俗,共同編織了一個熱鬧非凡的端午節。
2022中華傳統節日初中生作文精選篇3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一讀這句詩詞的時候,我們都會想起中華傳統節日—中秋節,這是一個團圓的節日,也是一個思念的節日。為什么這么說呢?下面就讓我來為大家分享一下中秋節的節日知識。
提到中秋節,我們首先想到就是月餅和月亮,這都是中秋節的兩大習俗,每當中秋節來臨之際,大街上、商場里的月餅琳瑯滿目,隨著經濟發展,月餅的味道和樣式不但越來越多,還越來越奇特。當然,月餅還可以自己動手制作,那你有自己動手做月餅嗎?中秋節是農歷八月十五,人們常說“十五十六月最圓”,月亮在這天是很圓的,不知道你們有沒有仔細觀察過。中秋節是有假期,這天人們都會陪家人們一起度過。所以我覺得中秋節是團圓的節日。
嫦娥奔月這個美麗傳說,相信大家多少都有聽說過吧,相傳古時候,后羿射日立下大功,他向王母求得不死藥,這藥可助人飛天成仙,然而后羿不舍妻子嫦娥,便把藥交嫦娥保管,但這藥被小人覬覦,小人趁后羿外出,逼迫嫦娥交出不死藥,嫦娥被逼無奈吞下此藥,嫦娥因掛念丈夫后羿,便只飛仙在離人間最近的廣寒宮—月亮上住下了,這天正好是中秋節,后羿回家發現嫦娥不見,很是傷心,他為了思念愛妻,在月亮下擺香案,向月亮上的嫦娥寄托情思。中秋節拜月風俗漸漸興起并流傳至今。所以我覺得中秋節是思念的節日。
無論是團圓的中秋節,還是思念的中秋節,都是中華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一種表現形式,我們的節日我們一起發揚光大,一代又一代的傳承下去。
2022中華傳統節日初中生作文精選篇4
中國作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著五千多年的漫長歷史,而經過五千年時間長河的積累沉淀,已經形成了濃厚的文化底蘊。其中傳統節日就是中華文化中的一部分,它們是每個時代的文明載體,連續著中華文明的深深血脈。
我國的傳統節日眾多,分布在全年的各個時間段,而且每個節日都有著特殊的寓意,比如人們最看重的春節。春節是我們國家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中國人過春節已經有四千多年的歷史了。關于春節的來歷民間流傳最廣的一種說法是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極其兇猛,而且覓食人肉,殘害生靈,后來人們摸準了"年"有怕響,怕紅,怕光的弱點,便想到許多抵御它的方法,于是逐漸演化成今天過年的風俗。雖然現代春節的習俗相比以往少了很多,現在一說到春節馬上想到的就是回家過年!春節是一年中除舊迎新的重要時節,我們習慣在春節的時候總結過去,期盼、規劃和開辟未來。
春節的文化內涵是和諧,我們常說:“新年快樂。”它不僅僅代表著祝福,更是中華民族集體人格的體現,希望每個人都能快快樂樂、和諧相處,與家人、親友、鄰居、同事保持和諧,這是社會和諧的基礎。可以說,春節就是社會群體和諧團結的黏合劑。
除了春節之外,我國其他的傳統節日也一樣具有其相對應的含義,而且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人們生活習慣的改變,一系列全新的節日習俗也在同步更新!
2022中華傳統節日初中生作文精選篇5
時節如流,歲月匆匆,時間的老人總是在催促著我們快步的前進,轉眼之際,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清明時節。每到清明時節,好像都是細雨綿綿的天氣,還是連著下好幾天,真是應了“清明時節雨紛紛”的那句詩詞。
清明節那天,一個個綠綠的青團擺在桌上,還散發著一股艾草的淡淡清香,這是清明節的傳統食物。除了節日的傳統食物,還有節日的傳統活動------掃墓,清明掃墓祭祖不僅僅是只能祭拜祖先,同時也可以趁此機會踏青抒懷。
正值清明之際,總少不了好奇清明的來歷,那么清明節為什么又叫寒食節呢?大家聽我講一個故事就明白了。相傳春秋時代,晉文公在流亡期間,介子推曾割股為他充饑,晉文公歸國為君后,分封賞時卻忘記介于推。介子推不愿爭寵,攜老母隱居于綿山,后來晉文公到綿山恭請介子推,介子推不愿為官,文公手下放火焚山,結果介子推抱著母親被燒死在一棵大樹下,為了紀念這位忠臣義上,于是在介子推死難之日不生火做飯,要吃冷食,稱為寒食節,以后歲歲年年,每逢寒食節都要禁止生火,以此表達自己對介子推的追思和懷念之意,由此看來介子推是一個一心護主,卻不居功邀功的人,他的高風亮節,實在值得我們后人崇敬。清明節追思懷遠,不是沒有道理啊!
每年清明外出,總是感覺郊外的空氣是真的好,山山水水如同清洗過一般,如同清明二字,讓人神經氣爽,就像詩中所說“拆桐花爛漫,乍疏雨、洗清明”。我想踏青賞春,也應該是清明節不可或缺的一支旋律吧。
2022中華傳統節日初中生作文精選篇6
我國的傳統節日有好多,流傳了幾千年了。最初的傳統節日是以前古人根據節氣的變化跟民簇的信仰祭拜形成的風俗活動日,再加上古代的文人雅士,為一個個節日譜寫了很多膾炙人口的千口名篇,從而使這些節日得到廣泛的流傳,一直傳承下來。即將到來的端午節,就是其中一個傳統節日,讓我們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每年的五月初五是端午節,我國的傳統節日之一。最初的端午節是夏季驅離瘟神跟祭龍的節日。但后來對于端午節的來歷就有了很多種說法,一種傳說是為了紀念伍子胥,還一種是為了紀念孝女曹娥。但更為廣泛流傳的是紀念屈原的。因為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剛好在這天投身汨羅江,寫下了絕筆之作《懷沙》,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當時的人們懷著對屈原的敬愛,往江中投入食物,怕魚蟲那些吃掉屈原的身體,在江上劃龍舟為了驅趕靠近屈原身體的動物。后來為了紀念屈原,在端午節這天吃粽子,賽龍舟的一些風俗就流傳下來了。
經過幾千年的傳承,傳統節日成了中華民簇的文化瑰寶,形成了一種民心凝聚的民簇精神。每當過節的時候,如果是在家鄉土生土長的人,離鄉在外了,就會想起家鄉的節日風俗,會有一種想家的念想。這是傳統節日帶來的魅力,形成的每個人對家鄉的熱愛。我國延續了幾千年的傳統節日,積淀了博大精神的文化內涵,每到過節,舉國同慶,是我們民簇源遠流長的悠久歷史一脈相承,是一份非常寶貴的精神文化遺產。
2022中華傳統節日初中生作文精選篇7
大家從小時候認識字開始,都知道中華文華博大精深,根深蒂固。中華文化是歷史民族努力創造出的成果,如今,有其中一種文化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傳承到今天依然沒有改變,那就是中華傳統節日,中華傳統節日的來源讓我們看到了中華民族先民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中國的傳統節日包含了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中元節、重陽節、除夕等重大節日,其中春節是最大也是最受歡迎的節日之一。
臨近五月,五月的到來說明了傳統節日端午節即將來臨,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并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端午節還有其他名稱,又稱為端陽節、龍舟節、重午節、龍節等。說起端午節,大家的第一反應一定想到的便是紀念古代詩人屈原,人們最熟悉的傳統習俗莫過于吃粽子,賽龍舟,但其實還要掛艾草、點雄黃酒,吃五毒等習俗。
小時候,聽到端午節來臨便按耐不動,因為對于一年吃一次的粽子最為期待,每到端午節來的時候,媽媽和奶奶都會準備好做粽子的材料,粽子有甜的、咸的、豆沙餡的、沒有任何調味的,作為南方人來說,粽子當然要吃咸的啦,南方人對于咸粽子沒有任何抵抗力,糯嘰嘰的糯米中間包裹著花生,咸蛋黃、豬肉等各種調料,想想都忍受不了,這個時候我相信對于北方人來說,一定會反駁粽子當然要吃甜的,對于是吃咸粽子還是甜粽子這個世紀大難題,南北方人雙方都無法理解對方,其實每個地方的習俗和口味都不一樣,但一樣的是,我們都在過同一個節日,都尊重傳統節日,或許我們無法理解雙方的口味,但我相信大家都在尊重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