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擊疫情第一線的英雄事跡心得體會素材
抗擊疫情第一線的英雄事跡心得體會素材
盡管疫情來勢兇猛,泱泱大國挺得住、站得直、邁得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準備的抗擊疫情第一線的英雄事跡,歡迎大家前來參閱。
【一線抗疫群英譜】姜濤:直面病毒的檢測專家
在抗擊疫情的一線,核酸檢測結果是確診新型冠狀病毒的重要標準之一,為了保證檢驗結果能夠在24小時內反饋給送檢方,軍事醫學專家組抵達武漢后,第一時間搭建核酸檢測平臺。今天(3月7日)我們就來認識一下檢測組長姜濤。
晚上9點,姜濤和團隊成員正準備進入帳篷式移動實驗室完成核酸提取,由于當天檢測樣本送來時間較晚,為了能盡快把結果反饋給送檢單位,他們要連夜完成樣本的核酸檢測。
樣本提取屬于高風險操作,進入實驗室,他們要對幾百只來自不同單位的樣本試管進行清點并完成提取,這就需要檢測團隊在處理過程中十分的謹慎小心。
由于各單位送來的樣本試管批次不同,有些咽拭子棉簽的長度過長,在開蓋的一瞬間,液體很容易溢灑,要迅速對溢灑部位及時進行專業處理。
專業的處理離不開姜濤曾經的經歷,作為一名病毒學專家,他參與過多種疫苗的研制工作,研發出我軍首個急性呼吸道傳染病監測預警系統,還赴塞拉利昂進行埃博拉疫情防控等任務。
在完成3個批次的核酸提取工作后,姜濤和他的團隊還要轉戰到另一間實驗室進行核酸檢測,確定樣本檢測結果。
目前,核酸檢測組一個小時內可以完成90多份的樣本核酸提取,單日標本最高檢測能力達500份以上。
【一線抗疫群英譜】武漢理發師志愿者周朝輝和周海文——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很有意義
3月1日早上10點,剛到武漢市洪山區關山街的周朝輝和周海文,給理發工具和座椅噴了一遍消毒液,為當天的志愿理發做準備。
“你有什么需求,是要剪短一些還是留長一些?”每次理發前,周朝輝和周海文都會這樣問。周朝輝說:“雖然是在疫情期間,但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我們會盡量滿足不同人對發型的需求。”
周朝輝今年41歲,周海文今年33歲,兩人來自湖北赤壁,都是武漢渼樹理發店的理發師。2月14日,周朝輝看到同濟醫院招募志愿理發師的公告后,馬上報了名。“我想為武漢疫情防控盡自己一份力。”周朝輝說,他隨后在理發師的工作群里發起號召,周海文看到信息后也報了名。
周朝輝和周海文第一次出門當理發志愿者就是服務同濟醫院的醫護人員,由于要近距離接觸,他們坦言當時有些緊張。但隨著防護認知提高,兩人的心態也平穩起來。“我們每次出門都會戴手套、口罩,穿防護服,不僅是為了保護自己,也是為了保護我們的服務對象。”周朝輝說,如果去醫院,他們還要戴好護目鏡。
只要抗擊疫情前線的人需要理發,周朝輝和周海文都會開車前往,提前一天預約好之后,他們會在早上7時50分左右出門。每次給一個人理發大概要10到15分鐘,為女性理發需要更長時間。一天下來,周朝輝和周海文平均要服務60個人,回到住處往往已經晚上八九點。摘下護目鏡和口罩后,他們的臉上都會留下深深的勒痕。
2月29日,許久沒回家的周朝輝收到了9歲兒子的一封信:“我們能保護好自己,你只用保護好自己就行了,不管多少天,我們在家都會很開心……”看完信,周朝輝哭了:“我們每天接觸的都是抗擊疫情一線的人群,為了家人的安全,我們一直在外面住。”
“疫情只要不結束,我們就不收費。”周朝輝說,抗擊疫情一線的人更辛苦,能為抗擊疫情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覺得很有意義。周海文說:“等疫情結束后,我一定要好好去吃一頓火鍋。”
【一線抗疫群英譜】董芳:重癥監護室的生命守護
ICU重癥監護室是守護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線,在這里,醫護人員與死神賽跑,爭分奪秒,從不輕言放棄。董芳就是這樣一位ICU主任,她說,最害怕的就是病魔不給我們時間和機會。
看到5號床患者的心率迅速升高到近130,武漢市第三醫院首義院區重癥醫學科主任董芳和同事們馬上做出反應。抽血氣檢測、換上高流量吸氧機,一系列調整后,患者的心率終于恢復正常。
這樣的突發狀況在ICU里經常發生。過去的40多天,董芳一直堅守在這兒,穿上防護服,醫護人員的工作強度比以往大大增加。插管、穿刺,甚至是寫醫囑,每個操作都變得非常困難。
疫情期間,患者家屬無法探視,董芳每天下班便會花上很大一部分精力和他們通電話、發微信,溝通病情。董芳說,自己現在更能理解患者家屬的焦慮,因為她也是其中之一。她同為醫生的丈夫也因救治患者一度感染上新冠疫情,到現在,兩人已有40多天不曾見面。
所幸,她的丈夫扛了過來,2月19日治愈出院后已經轉到隔離點觀察。這天一下班,董芳給他準備了些生活用品送去,到達隔離點,東西只能放到前臺,無法上樓看望,董芳只好在樓下沖著窗戶和丈夫喊兩句話。
在董芳和同事們的努力下,目前患者多數情況都有所穩定。這位98歲的老人就是幾天前剛剛從ICU轉出來,這也是董芳他們救治成功的患新冠疫情年齡最大的患者。
因為在抗疫前線表現突出,董芳火線入黨。剛剛宣誓結束,已經下班的她又接到緊急電話,立刻穿上防護服返回ICU。
【一線抗疫群英譜】方艙醫院里,有警察為你“守護心靈”
“停電了!怎么回事?到底怎么了?”2月26日晚8時許,武漢光谷科技會展中心方艙醫院突然停電。患者們頓時慌亂起來,驚叫聲四起。
“大家不要慌,有警察保護你!電路出了點故障,請原地不動,馬上就好。”混亂中,這樣的聲音響亮地重復著。很快,12道光,在方艙內齊刷刷亮起。
這是武漢市公安局抽調警力組成的方艙醫院戰“疫”突擊隊。在隊長謝剛指揮下,12名24小時待命的突擊隊員不到1分鐘就齊集現場,并迅速打開手機電筒,分散站位,為患者照明。
現場突然靜了下來。大家靜靜地沐浴在這并不壯觀的光亮中,靜靜地看著那12個并不高大的身影。
同一時刻,維修電工到達指揮部監控室。艙內民警通過電臺與其通話,準確找到維修部位;通過手機視頻“現場教學”,迅速排查電力故障。
不到5分鐘,燈亮了,歡呼聲響了起來!
突擊隊員逐一清查,所有患者全部在位,一個不少。
“就像‘星星點燈’一樣。我們看到了微光中警察的身影,心里一下子就不怕了。”事后回憶,患者們滿是感動。
自2月17日這所方艙醫院投入使用,謝剛和他的戰“疫”突擊隊就開始為其保駕護航。除了執勤守衛、維持秩序,他們還主動承擔起一項新的任務——疏導心理,守護患者們脆弱而傷痛的內心。為此,突擊隊專門組建了“心理安撫小組”。
錢威,“心理安撫小組”負責人。10多天來的疏導使他對患者們的苦痛深有同感:“生病的時候,情緒最脆弱。何況隔離治療,家人不在身邊,一切都不方便。這種時候,一句暖心的話,患者就能感受到鼓勵,然后,漸漸振作起來。”
“什么時候做核酸檢測呀,怎么還沒輪到我?”最初幾天,只要一進艙,不少患者就著急地發問。錢威總是耐心解釋:“已經安排!一個都不會漏。”
有患者還是不相信。錢威就幫著查詢,指給他們看,并說著勸慰的話,直到患者放心地安靜下來。
每天安撫幾十人,每次都仔細溝通。
“你得把患者的一點點小事都記在心上。他們找你,是信得過警察,這可是一份責任。我們搭好了‘連心橋’,患者就愿意掏心窩子和你說話。”錢威說。
2月20日15時,方艙醫院電臺呼叫:有病人情緒不穩定,請求公安機關緊急救助!
錢威立即趕到。現場,一名女子情緒失控,哭鬧著、踢打著。醫護人員在旁勸慰,卻很難靠近。很多患者圍攏過來觀看,秩序有些混亂。
“不要怕,沒事的,我是警察,我來幫你!”錢威向女患者靠過來,溫和而堅定地和她對話。詢問情況、表達同情、解答疑問、消除顧慮……十幾分鐘過去,患者哭訴著說了自己的境遇,情緒漸漸平復下來。原來,她一個人被送進方艙,身邊沒有一個熟人,對病情不夠了解,心存恐懼,加上孩子還小,時刻想念牽掛,于是突然情緒失控。
勸慰患者后,錢威又和醫護人員溝通,請他們多留意患者情緒、多向她介紹治療進展,有情況隨時和他聯系。
醫護人員頻頻點頭:“這時候多虧有警察在場!你的心理疏導有力量,患者聽得進去。”
2月25日晚,病區已經熄燈。一名50多歲的患者卻仍然坐在走廊的椅子上,呆呆地想著什么,時不時嘆口氣。錢威勸他回床休息,他訥訥地離開,不久,又轉了回來。
“來,睡不著就和你聊聊天。”錢威看出患者有心事,索性和他一起坐了下來。患者打開了話匣子。原來,這位患者是家中獨子,母親年紀大了,一身是病,身邊缺人照料,自己盡不到兒子的一份孝心,還在醫院里不知道何時能痊愈,不由得煩悶難過起來。
錢威真誠地勸解著他,并用自己的例子和他交心:“誰不牽掛父母呢?我和你一樣啊。我的母親已經肺癌晚期了,我非常擔心她。你知道她怎么說嗎?我猶豫著來不來前線的時候,她對我說:我有家人照顧,可那邊多少病人和醫生正需要你。這個時候,你一個警察還猶豫啥?我就來了。”
病人聽得怔住了,看著錢威。“天下的母親都很偉大!堅強一點,別讓母親擔心你。”錢威鼓勵他。患者用力點點頭,回去休息了。而想起母親的錢威,也已滿臉淚水。
【一線抗疫群英譜】“暖醫”江學慶:生命定格在55歲
因感染新冠疫情
武漢市中心醫院的醫生江學慶
生命定格在三月的第一天
生前
他總被大家叫做“暖男”
他一直像大樹一樣保護著患者和同事
面對病人輕聲細語 還會笑著拉家常
江學慶,武漢市中心醫院甲狀腺乳腺外科主任。在生前的畫面中,他看上去似乎是一個性格粗獷的人,但其實他給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卻是一個字:暖。他負責的病區主要是甲狀腺、乳腺的癌癥病人。面對他們身患重病的焦急、煩躁,江學慶這個“大男人”卻從來不“大嗓門”。
大家有時候叫他“60分貝醫生”,因為不管遇到多急、多難的事,他的音量總保持在讓人聽起來最舒服的60分貝左右。每次的暖心話語,都讓患者緩解心理壓力,積極配合治療。
江學慶離世后,很多人在朋友圈發了一張照片緬懷。其實這張照片原本是彩色的,是2018年江學慶獲得“第11屆中國醫師獎”時拍下的,是他最看重的一張照片。當時因為要去人民大會堂領獎,他興奮了一個星期。
武漢市中心醫院甲狀腺乳腺外科副主任醫師 李海:
他覺得這是黨和國家、醫院、患者給他的榮譽。他拿了獎回來后說,覺得壓力更大了,他覺得只有做得更好才能夠對得起他獲得的這些獎。
大部分時間給了患者 堅守一線不幸感染
“新冠疫情”疫情發生后,江學慶堅守在病區一線。每天找他看病的有100多位病號,遇到復雜的病情可能用20分鐘左右診療,所以常常是一上午的出診任務,要持續到下午三、四點鐘才能結束,而這就是他工作的常態。
武漢市中心醫院甲狀腺乳腺外科護士長 戈文心:
他好累呀。病人的問題他要解決,作為科室主任又要關心科室的發展,他就像大樹一樣罩著我們。他女兒有時候找他,都是去門診找他。他陪家人的時間真的很少。
連續奮戰在疫情一線出診看病,江學慶在1月17日被確診感染“新冠疫情”,入院治療。
武漢市中心醫院甲狀腺乳腺外科護士長 戈文心:
他一直在提醒我們,戴口罩要洗手,要注意防護,每個病人都要檢查。估計他心里也會覺得他可能是在工作中被感染的。
病情惡化離世 同事把頭像改成蠟燭圍繞著他
誰也沒想,病情發展如此快速。1月22日,江學慶被轉入武漢市肺科醫院。但幾天之后,病情惡化,他得依靠體外膜肺機,支撐衰竭的心肺功能。
武漢市中心醫院甲狀腺乳腺外科副主任醫師 李海:
那個時候他只能聽不能回答。我給他加油打氣,你一定會挺過去的。
這次通話,成為江學慶的最后一個電話。在全力搶救超過30天后,江學慶在3月1日離世。工作群中,同事們默默地把頭像改成一只蠟燭,圍繞
在江學慶的頭像周圍。
而是為了繼續前進
拭去眼淚
武漢市中心醫院的全體醫護人員
依然堅守在抗擊疫情的戰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