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a論文開題報告范文
mba論文開題報告范文
工管碩是市場經濟的產物,培養的是高素質的管理人員、職業經理人和創業者工商管理碩士是商業界普遍認為是晉身管理階層的一塊墊腳石。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mba論文開題報告范文,歡迎閱讀。
mba論文開題報告范文篇1:
1.1選題意義和目的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信息產業以及網絡通信技術的高速發展,加上全球市場競爭的加劇,全球各國、各地區之間經濟上緊密聯系,包括交換和協調、相互關聯和依存、相互滲透和擴張、相互競爭和制約已經發展到非常高的程度。以服務、勞動、商品、資本和信息跨國界流動為主要內容的經濟全球化正在用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規模得到加速發展,它對傳統的產業的組織形式、資源配置方式和競爭的模式及發展中國家的國家發展模式都產生了非常重要的影響。
基于以上加速發展的背景,以及跨國企業尋求全球擴張和最大限度利用全球優勢資源的內在要求,在世界經濟陷入低迷,國際投資大幅下滑的情況下,跨國采購市場仍然一枝獨秀,跨國采購量每年高達4500億美元,年均增長速度達到7%至8%。
跨國采購繁榮的前提是全球物流活動的迅速發展,造成這種全球物流發展趨勢的因素主要有① 國際化運作逐漸普遍② 經濟利益驅使③ 經濟區域化推動④ 科學技術的促進⑤ 約束規制逐漸取消通過對Alfa Laval集團公司的全球采購部門采購模式介紹和分析,尋求一種復合的全球采購模式對跨國公司的影響以及利弊,從而對中國的跨國企業走出國門,對于全球采購方面的起到一個啟迪的作用。同時,全球采購對于企業的組織架構,和供應鏈管理的理論上的起到印證和補充。
通過全球化經濟下的全球采購大環境的介紹,對比全球采購模式的現狀,對AlfaLaval集團公司的全球采購部門采購模式介紹和分析,利用演繹的方法,總結出一種復合的全球采購模式對跨國公司的影響以及利弊,最終是解決跨國企業全球采購模式對公司成本,以及采購效率上的影響。
1.2 研究方法及主要研究內容
由于全球采購在國內采購的原因,所以對于國內的公司,等于無形中全球其他地方的需求都來到了國內,無形增大了許多市場需求,但是同時也由于各國之間的產品技術要求的區別,對于國內公司也提出了較大的挑戰。機遇是有機會,才有發展,這對于我們公司熟悉其他國家產品,熟悉各國技術內容,提供了一個平臺。如何運用全球采購的機會就成為我們首要解決的問題。這對于跨國企業,還是國內本地企業,抑或理論實際研究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全球采購系統中,全球采購模式的選用對于不同的跨國企業在采購成功的成型上,成為了至關重要的一點。
在中國當前的改革開放的大好形勢之下,越來越多跨國大企業來到中國進行采購,對于這些企業來說,最重要也是最關心的問題就是怎么樣在系統上保證全球采購過程的順利進行, 把全球采購的風險降低到最小。同樣對于國內本土的公司來說,怎樣成功進入跨國企業全球采購采購系統,滿足跨國采購的要求,從而成為他們的合格的供貨商甚至長期合作伙伴,也一下子擺到議事日程上來。作者有幸參與了一些與協助公司在華采購的項目,從而有興趣對跨國全球采購流程進行一些研究。以往文獻研究中比較注重一般性的跨國企業的全球經營活動研究,在采購領域里研究的重點往往在于供應商的選擇方法以及行為分析,而研究方法一般通過定性和定量兩種方法。然而定性分析方法主觀因素站到主要支配因素,往往憑借不對稱的信息進行片面的判斷,無法從整體上把握供應商的情況,得到的結論也容易與事實偏離,同時關于定量的分析方法例如層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eby Program,AHP),逼近于理想解的排序方法(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Ideal Solution,TOPSIS),人工神經網絡算法,隨機DEA(數據包絡分析法)方法等,由于計算方法復雜十分繁瑣,評價指標體系及其標準相對的固化,不能根絕實際情況來改變,在實際操作中不是十分現實,也無法得到有效實施,致使目前供應商仍舊很難達到信息化管理模式的要求。而專注于在中國的采購活動,放眼于整個跨國企業在國內的全球采購流程的研究相對較少。尤其是在全球采購模式日趨多樣化的今天,對于整個流程的分析,從而引出潛在的風險,提出可能的防范對策和解決方案,無論對于跨國企業還是對于中國本土希望成為全球供應鏈一部分的國內企業都希望能都起到一定的指導和借鑒的作用。
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是通過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步驟來進行的,在分析問題的階段采用了SWOT分析進行,對整個全球采購模式進行優勢,劣勢,機會和威脅的四個方面的列舉,最終的出一個共享平臺的方案來解決當前的問題。
[6]Jun Yao, Guihua Zeng, Key agreement and identity authentication protocols for ad hoc networks, Inter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Coding and computing,2004, vol.2, pp1025-1028.
[7]Bohn, O. & J. Flege. 1992. The production of new and similar vowes by adult German learners of English. 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14: 131-158.
[8]Starr, Paul. “The Electronic Reader.” In Reading in the 1980s. Ed. Stephen Braubard. New York: Bowker, 2340.
mba論文開題報告范文篇2:
一、課題來源、國內外研究現狀與水平及研究意義、目的。(附主要參考文獻)
(一) 課題來源
課題來源:結合實際工作情況自選課題。
(二) 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渠道是市場營銷理論中永恒的主題,國內外大量學者對渠道都進行了深刻的研究.近年來電信行業作為一個社會熱點獲得了全社會的高度關注,研究電信企業營銷渠道的文章、成果層出不窮。但是,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和社會對信息化依賴程度的不斷提高,電信市場的營銷模式和用戶的消費觀念都在不斷地發生變化;同時,不同地域電信市場的競爭環境由于經濟、社會、文化的差異性而存在著很大不同。因此根據深圳當地電信市場環境的實際特點,研究中國移動通信集團廣東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以下簡稱深圳移動公司或深圳移動)在新的競爭環境下如何構建合理的渠道架構體系,以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隨著近些年來國家電信行業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推進和移動通信的迅猛發展,國內移動通信行業逐步由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過渡,競爭的重點呈現出由網絡技術、價格資費競爭向渠道競爭轉移的趨勢,營銷渠道已經成為移動通信運營商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隨著外部環境和競爭形勢的變化,深圳移動原有渠道架構體系已經不能完全適應市場發展需要,需要根據用戶需求和市場結構變化進行不斷變革。為了繼續擴大市場份額,深圳移動需要適時地調整渠道發展規劃,通過采取多種有效的提升措施進一步鞏固和擴大渠道優勢,進而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而這些渠道改革的措施如何才能更好的促進市場的發展,是否發揮了應有的作用?因此對這些措施進行階段性的總結、考核和評估,以便為下一步的渠道發展提供參考依據顯得很有必要。
(三) 國外研究現狀
目前,西方關于渠道理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大領域:
一是研究渠道結構,
二是研究渠道行為,
三是研究渠道關系。
l、營銷渠道結構理論
營銷渠道結構理論是以效率和效益為研究重心的營銷渠道理論,是渠道理論最早研究的領域。1916到1934年間,韋爾德、巴特爾、布瑞耶等分別研究了渠道效率的問題。韋爾德認為職能專業化產生經濟效益,專業化渠道所從事的營銷是合理的。巴特爾認為營銷渠道為生產者和消費者創造基本效用、形式效用、地點效用和時間效用。布瑞耶認為營銷機構可以集中和分配所需要素,所以能夠有效克服交換障礙和阻力。1940年到1965年,康弗斯、胡基、奧德遜、麥克馬蒙等研究了渠道一體化和渠道設計等方面的內容。康弗斯、胡基認為一體化會帶來營銷費用降低、原材料或商品銷路的確定性但是也會帶來相應的管理和協調問題。
奧德遜認為經濟效率標準是影響渠道設計和演進的主要因素。麥克馬蒙認為可以用公司型、管理型和契約型三種方式有效地協調營銷渠道體系。以效率和效益為重點的研究是主要基于與效率有關的經濟學概念,而對營銷渠道中的行為變量缺乏相應的研究,因而此后很少具有重大價值的研究成果。
2、營銷渠道行為理論
這種理論重點研究渠道成員間的各種權利、沖突等行為,認為營銷渠道是渠道成員之間既有競爭又有合作的聯合體。這種理論將權力的來源和使用、權力和沖突的關系及沖突的衡量、渠道成員組織之間的合作和談判作為研究的主要內容。
1969年,斯特恩研究了渠道的沖突問題,認為,依存和承諾是理解渠道中權利關系的關鍵。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拉斯切、布朗、凱蘇黎世、弗雷茲耶等研究了渠道權力的來源、使用和衡量等方面的內容。1981年、1987年德瓦耶、沃奧克、葛雷瑪等研究了權力和沖突的關系以及組織間合作和談判等。
3、營銷渠道關系理論
九十年代以后,一些營銷管理學者提出新的關系營銷理論,對營銷渠道的認識和管理逐漸深入。這種理論重點研究渠道(不同的法人)組織之間的關系和聯盟。由于利益沖突,一般渠道組織間合作常以失敗而告終,為此渠道戰略聯盟等關系形式應運而生。1998年,辛古瓦、貝克爾研究了渠道關系績效,提出了渠道合作關系能產生更高的利潤,而且每一方都從聯盟中得到更多利潤的觀點。1999年克雷瑪研究了渠道關系的目的,認為信任可以幫助渠道合作雙方處理不良后果。1995年奧德森提出了渠道關系的生命周期理論。2001年,斯特恩研究了渠道關系實質、選擇合作者等內容,提出了渠道聯盟等觀點。渠道關系經過知曉、探索、拓展、忠誠和衰退及解散等生命周期不同階段的發展,可能進入一個相互忠誠的階段,聯盟是渠道關系中最高、最好的形式。
(四) 國內研究現狀
近年來,我國對營銷渠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渠道組織體系、渠道的效益及渠道模式、渠道行為、渠道的新型關系與渠道創新等方面。在營銷渠道設計創新方面,韓兆林(1999)等探討了高技術企業分銷渠道的模式、特征和影響因素;姜以聰等(1999)總結了國外連鎖經營的特點對我國企業營銷渠道創新的啟示;易斌等(2000)提出了實施通路精耕完善終端管理的主張;林三卓(2003)研究了關于西門子的通路運作的問題;危素華(2001)分析了家樂福趕超沃爾瑪過程中的渠道管理。
在渠道的效益研究方面,陸忍波(2003)認為各種銷售渠道的效率差異成為企業市場營銷中最具有決定性影響的因素;張庚森等(2002)從消費者立場出發,提出了五項營銷渠道業績評價指標。
在渠道模式研究方面,徐天佑(2002)提出了“堡壘式營銷”與“撒網式營銷”模式;黃麗薇等(2001)提出了渠道的逆向模式:孟令華(2002)提出了銷售渠道的強勢模式。
在渠道權力及沖突方面,莊貴軍(2000)主要研究了西方渠道的權力、沖突和合作;吳冠之(2001)研究了渠道網絡的競爭與合作;王朝輝(2003)研究了營銷渠道沖突的原因、形式與對策。
在渠道關系方面,蘇勇、陳小平(2000)提出了關系型營銷渠道理論,研究了以顧客為中心的新型渠道關系;桂琦寒(2001)也對電子商務等新型交易模式對營銷系統的沖擊作了分析。
隨著網絡電子渠道等新型渠道的出現,對網絡直復營銷、互聯網營銷等的研究也盛行一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