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饑餓站臺》電影觀后感5篇精選
《饑餓站臺》集懸疑、驚悚、密室、暗黑等元素,被譽為年度神作,以一個高塔式監獄為背景,將人性、恐怖、驚悚在這個一望無盡的監獄里展現的淋漓盡致。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饑餓站臺》觀后感,供大家參考。
2020《饑餓站臺》觀后感【篇1】
看過《下一層》這部短片的,相信對《饑餓站臺》也不會陌生。影片由加爾德·加茲特魯·烏魯蒂亞導演,伊萬·馬薩戈主演,是一部赤裸裸的把階級和人性擺在桌面上的佳作。
電影的內容也簡單,在未來的反烏托邦國度中,囚犯們被關押在垂直堆疊的牢房里,饑腸轆轆地看著食物從上層落下,靠近頂層的人吃得飽飽的,而位于底層的人民則變得激進。
在333層的監獄中,越靠近上層才有充足的食物,越往下層去食物越發匱乏,吃人與被吃就這樣赤裸裸的理所當然的發生。底層的人們腦中只有食物,只想著活下去,到了中層能勉強解決溫飽后,思考才會出現在人們的頭腦了,只有到了上層你才有足夠的能力去執行你的想法。
劇中的小女孩更像是現在的人們順應了社會,被磨去了棱角將所有的希望都灌輸給下一代,希望下一代能成為上層人,但是當布丁被送出去后,0層的廚師長根本沒有理解其中意思,隱喻人們把希望寄托給下一代,想要打破階級固化,光靠一代人是不夠的,需要兩代、三代甚至更多代人的努力。
縱觀全片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上層人的想法無法傳到下層,因為他們思考的層面不一樣。上層人要想把想法傳到下層,最好的辦法是強制和暴力。下層人的想法也無法傳到上層,因為上層人理解不了下層人的生活。下層人只能把“信號”傳到上層,至于上層人能不能理解就不一定了。
《饑餓站臺》的明喻、暗喻其實非常多,但最可怕的是那些荒誕的現象能和現實生活一一對應。社會就是一個巨型的監獄坑,我們每個人都處于其中一層。人被按階層劃分,越上層的吃得越好,下層的則是吃上層剩下的,越下層的飲食條件越差。居中伊莫古里所說的“如果每個人只吃自己那份食物,每個人都不會餓死”是不可能實現的。一個社會只要超過2個人,就會有貧富差距。而且根據馬太效應,有錢人往往會變得更有錢,窮人往往會變得更窮,所以貧富差距會越來越大。要想讓每個人都有飯吃,沒有人被餓死是可以實現的,但如果要所有人都吃得一樣多是不可能的,在監獄坑或者是在這個社會都是如此。
2020《饑餓站臺》觀后感【篇2】
最近,海外影視作品產出迎來了爆發期。Netflix、亞馬遜、Hulu等流媒體都在抓緊發力,爆款頻出。以Netflix網飛為例,3月就陸續上線了《惡魔城第三季》、《斯賓塞的機密任務》、《王國第二季》、《饑餓站臺》等影視作品。
其中,西班牙高口碑電影《饑餓站臺》,具有類似于《異次元殺陣》的超級設定,號稱是《心慌方》+《雪國列車》+《電鋸驚魂》的結合版,集懸疑、驚悚、密室、暗黑等元素,被譽為年度神作。
近幾年,西班牙的驚悚、懸疑佳作不斷,比如《看不見的客人》《荒蠻故事》《完美陌生人》《海市蜃樓》等,情節都層層反轉,直擊人性深處。而這部懸疑驚悚題材《饑餓站臺》更不可錯過。
這部低成本電影的風格極簡,場景簡單,人物關系也簡單,雖然是在小空間之中,卻玩出了意外的驚喜,之所以能在同期新片中脫穎而出,也是因為它本身的風格和類型就具有很高的話題性,將人性的黑暗和丑陋一面暴露無遺!《饑餓站臺》也確實具有非凡的魅力。
早在2008年,《銀翼殺手2049》的導演丹尼斯·維倫紐瓦就拍過一部精致古怪的短片《下一層》,該片榮獲第61屆戛納電影節Canal+電視臺獎和第33屆多倫多國際電視節評委會特別獎。
《下一層》講述的是一群各式身份的人,圍在一個桌子吃著豐盛的食物,不久后桌子和人塌陷到下一層,接著服務員也跟著到下一層。但隨著桌上的人越吃越歡,下沉的時間差變得非常短,最終餐桌和人開始無止盡的下沉,服務員也再沒有辦法伺候餐桌上的人,暗示了餐桌上人們的貪婪和丑惡。
而由加爾德·加斯特盧-烏魯希亞執導的《饑餓站臺》有著與《下一層》類似的設定:下墜的樓層、惡心的食物和貪婪的人性,是一部扭曲的社會寓言,講述了人類最黑暗和最饑渴的一面。下一層可以簡單的理解成為空間的下一層,但是在影片中,每下一層,離萬劫不復的深淵就更近一步。
《饑餓站臺》的另一譯名《饑餓斗室》,講的就是一群人的“困獸之斗”,但它不只是展現身體層面的斗爭,更多的是思想層面上的體現。在電影的一開始就直接點題:這個世界有三種人,上層人、下層人和掉落的人。
電影以一個高塔式監獄為背景,將人性、恐怖、驚悚在這個一望無盡的監獄里展現的淋漓盡致。在這個垂直地獄,各層的天花板被打通,有一個平臺每天從方洞中降下,給犯人提供食物。
這個高塔式監獄一共有333層,每一天,廚師團隊把這桌菜肴放置在第0層,然后這桌豐盛的食物會隨著中間懸浮臺下沉到一層,最先享受到美味且不受污染的,就是第一層,以此類推,層數越往下的人,吃到的食物越少,甚至變成吃殘羹冷炙,再到吃別人剩下的骨頭,最后什么都不剩下。
監獄坑里設有防囤積食物機制,如果有人忍不住下一頓的饑餓,想要偷偷的囤積一點食物,那么這一層監獄的溫度就會提升變高,直到將偷拿的食物拋棄才會停止升溫。
每隔一個月,囚犯們都會被毒氣迷暈。當他們醒來時,就會發現自己被隨機交換到另一個樓層。所以原本飽餐的人有可能變得一無所獲,原本饑餓的人也有可能突然高枕無憂。
男主角格倫與大多數關在監獄坑里、罪大惡極的囚犯不同。他受過高等教育,對自己有著很強的自控能力和道德要求。男主想要找個安靜的地方讀書戒煙,于是他自己主動來到這里。
本來他以為這里是人人平等、自由平等的烏托邦世界,結果當他進來之后,真正地了解了之后,才發現這里是永遠走不出的人間煉獄。
格倫從48層到171層到33層到202層到6層再到333層,層數在變,室友在變,境遇也在變。每一層,就如同站臺,也是格倫的每一個階段,從單純善良走向罪惡走向人性回歸與救贖的歷程。
由于每個人都可能會被分配到底層,從而吃到剩飯甚至沒得吃,所以每當這些人輪到了上層的時候,就會暴飲暴食,而越往下的人,得到的食物會越來越少,所以在往下靠近底層的人,要么互相殘殺吃對方,要么忍受著饑餓慢慢等死。這就是駭人的上層吃肉,下層吃人。
因為監獄坑的變態體制,原來在監獄坑的犯人不僅僅滿足于飽腹,還會報復性糟蹋食物,在這個密閉的垂直監獄系統里人性的自私展現得淋漓盡致。同樣是講階級斗爭的《寄生蟲》道出人性的殘忍本質,“不是因為善良有錢,而是有錢才善良”。越是貧瘠無法自保的環境,越是拷問人性。
饑餓會讓他們癲狂,在這種情況下要么吃人要么被吃。吃,就等于失去了人性與禽獸無異;不吃,人性得以保留,也失去了活命的機會。在《三體》中這樣的抉擇也有出現:給歲月以文明,而不是給文明以歲月。
我們人類世界幾百萬年以來存在的寶貴之處,是來自于不斷進化的文明?還是這幾百萬的時間?兩者擇其一,是茍活還是舍棄生命?
失去人性失去很多,失去獸性失去一切。三體中人類選擇了活下去:在歲月的長河中活下去,像牲口一樣被三體人奴役中活下去。因為活著才有變數,才有機會,才有希望!
影片中每一個出場的人物都折射著一種隱喻,都可以在現實社會體制中尋找到他們的縮影,而片中的那座監獄坑無疑是社會階層和權力體系最大的隱喻。
上層的居民才有權利制定規則,享用著著最好的資源條件,同時對下層進行著各種剝削壓迫。下層的人要想改變命運,要么借助于上層的幫助,要么就必須采用打破規則的極端方法。
反烏托邦題材的精妙之處,就是把這個世界提煉成先鋒戲劇一樣的抽象景觀,將所有日常里的習以為常的麻醉劑和見怪不怪的干擾項統統過濾掉,只剩下剝離下來噩夢般的不合理,以及被放大的荒誕和不公。
但是本片則更加極端,因為它過濾得更兇狠,更透徹,放大得更夸張,更不可思議,真實無疑得更加細思極恐。而監獄內每天上演的廝殺內斗,則是人吃人社會的殘酷寫照。在這樣的體制里,沒有一個人是最終的勝利者。
本片中間有一段0層樓的畫面,廚房的管理者端著一盤完整的意大利奶凍在刻薄地指手畫腳數落站成一排的廚子。
全片其實很多地方采用了插敘的方式闡述這個故事,而這個0層樓的片段應該就是這個故事的結局:隨平板上升的其實還是那盤完好無損的意大利奶凍,而管理者面對這盤奶凍的直接態度是歸咎于廚師的手藝有問題才會沒有人吃,而從沒在意自身管理體制的問題所在。
這種行為藝術,是不是跟我們人類社會發展至今的管理體制一模一樣,制度以服務民眾為旗號,自上而下嚴格貫徹頂層單調死板的思想,忽略了底層人民的真實感受。
而底層人因長期飽受不公平體制壓迫而奄奄一息,對于正義的伸張無力地寄托于一個自己以為的信號且仍依賴于這樣不可靠的秩序臆想能夠表達自己的不滿情緒,同時每一個個體也沒有膽量直面解決這個矛盾綜合體的根源。全片充斥著滿滿的無奈與荒.唐。
《饑餓站臺》還有一個很有意思的設定很值得考究,每一個進監獄坑前的人被允許攜帶一樣物品,有的人帶了能提供給自己生存機會的工具,比如刀子,繩子,只有男主格倫帶了一本《唐吉坷德》的書。書代表的是精神食糧,同層的老人說“這里可不是靠書能生存下去的”,更襯托出《饑餓站臺》這個世界精神文化的缺乏。
《饑餓站臺》不是一種藝術的夸張或極端,世界本就如此。電影把階級展現的淋漓極致,上層人永遠不懂底層能有多殘酷,而底層也能讓人最丑陋的一面全然暴露。比如《饑餓站臺》最后的廚師,他屬于上層制定規則的人,自己沒經歷過底層,他關心的根本不是下面的人會不會餓死,而是頭發影響了食物的精致和衛生。
除了故事設定,《饑餓站臺》通過顏色營造的氣氛也是一個亮點。深藍色白冷光,讓這個故事更絕望灰暗,尤其身處底層時更體現了階級固化的絕望感。但希望與絕望同在,機遇與陷阱共存,真正的勇者是和男主一樣,絕望后繼續反抗,對生活依然執著。
在整部影片中,“生存?還是毀滅?”成了故事的中心,選擇了生存,便也就開始走向了毀滅。《饑餓站臺》遠比我們想象的殘酷,比起監獄坑里那些血腥的殺戮,畸形的私欲,它暴露出的暗疾,實則是更廣泛的麻木。
人性、欲望、理想……只是最終我們還要回到問題本身,這部影片究竟講述了什么?
大概如同男主帶進去的那本《唐吉坷德》一樣,他認為自己可以在這里找到理想世界。每一個向往唐吉坷德的存在,都渴望有一片地方成為自己放飛夢想的根據地,在進入管理中心之前,監獄坑或許是他心中的不二之選。
2020《饑餓站臺》觀后感【篇3】
西班牙電影這幾年真的大放光彩。
從《看不見的客人》到《海市蜃樓》。
某種意義上來說,這些電影除了給我精彩的人物設計,無限反轉的劇情,更多的,是電影帶來的深度思考。
今天我來說說這部非常震撼我的西班牙電影
《饑餓站臺》
《饑餓站臺》又名《饑餓斗室》、《絕命大平臺》。
又名分別是香港和臺灣地區的名字。其實我更喜歡其他兩個名字。
【斗室】讓人感受到整部影片空間的狹小,【絕命】又是對生命這個詞增加了重量。
如果名字叫成《絕命斗室》也未嘗不可。
因為整部劇,每個細節都透露著殺戮,而那些看似溫馨的畫面,又是對下一次殺戮做好的鋪墊。
這是一個監獄坑。一共有333層。
里面關著的都是各類的犯人。
兩人一室。
監獄四面無門無窗,食物是從第0層從上往下傳食物。
第一層的人可以看到一生無法遇見的饕餮盛宴。
他們可以隨意吃,喝。但不可以拿走。
人類的劣根性也從第一層囚徒的身上開始體現。
他們任意的糟蹋食物,在上面大小便,吐痰。
因為他們知道,下面的人永遠不會到上面來。
100層以下的犯人基本上看不到什么食物了。
他們會互相殺戮,他們會為了生存下去,吃同伴的身體。
他們為何要這么做?
因為每個月所有犯人都會輪換房間。
曾經下層的囚犯會到上層去。
你能理解,昨天還在吃人肉,今天就看到無數美食擺在面前的心情么?
下層的人想要爬到高處,告訴第0層的人,下面的狀況。
他用繩子希望上層的人幫助他。
但又有什么用呢?
在這種極端的環境下,信任又值幾個錢呢?
下面該說下我們的男主了。
他與其他犯罪的犯人不同,男主是主動要求進來的。
理由很簡單,為了逃避城市的喧囂,想要讀完一本自己想看的書。
沒想到,書沒有讀完。
他的人生改變了。
影片最開始他被關進了48層。
這層的食物還算完整,當他看見他的室友在吃完飯后開始在食物上撒尿的時候,他心里產生第一個變化:是不是整個監獄坑都是這樣的?
第二個月他被關進了171層。
而睜開眼睛的他,發現自己被室友捆綁在床上。
因為眼前已經沒有可食用的食物了。
盡管他被室友割掉了大腿內側的肉,但因為被從天而降的亞裔女囚犯救出。
女囚犯殺了男主的室友。
一個月吃人肉的日子開始了。
從最開始的不適應到后來盡管人體已經腐爛還是在往嘴里填塞。
這時候,人類已經沒有了底線。
這時候,活著就是尊嚴。
我們省略掉了中間的細節。
男主開始反抗了,他想要讓上層知道,下面的生活有多么的不堪。
他必須要搭乘食物車坐到最底層,然后再返回第0層。
他與另外一個黑人一同下入底層,猶如走向地獄。
他們拿著一個蛋糕到最底層,為了向上面通報,底層的改變。
途中,他們遇見了太多的死亡。
那個亞裔女子死了。
那個他身邊的黑人同伴死了。
最后他們遇見了一個小女孩,將僅剩的蛋糕給了他。
而小女孩帶著希望走向了第0層。
故事結束了。
但這僅僅是個開始。
影片的結尾是個開放式的的結構。沒有表面男主的生與死。
也不知道在監獄坑的333層是否有小女孩的存在。
但我們能明確的知道。
這里就是一個熔爐。
上層世界永遠看不到下層世界的樣子。
即使蛋糕被送上第0層又有什么用呢?
這部劇將人性剖析到極致。
影片中男主看的那本《唐吉可德》也正是點到了整個劇的主題。
理想與現實之間的矛盾。
上層不會注意為什么多了一個蛋糕。
而是關心為什么蛋糕上會多了一根頭發。
他們才是這個世界上最可怕的惡鬼。
而下層的民眾,只是為了活著而已。
2020《饑餓站臺》觀后感【篇4】
近日,看了一部西班牙科幻驚悚片,《饑餓站臺》,相信可能很多人已經看過了,評價整體來說還不錯,是值得一看的片子,雖然影片也并不是特別地完美。
這部影片最吸引我的一個點就是站臺的設計,因為這個站臺引起許多令人驚悚的事情,相比畫面上的驚悚和血腥,我更喜歡看不到的那部分所引起聯想帶來的驚悚感。
可能還有一些人沒看過這部電影,所以我簡單介紹一下大致內容吧。
站臺是位于一座塔式建筑里的中間,這個建筑有數百層之高,而站臺的任務是將0層的食物逐層運送到最底層,到達最底層的時候,再快速返回0層,每天都是這樣周而復始地運行著。這個站臺還有一個運行機制,比如該層沒有活人的話,那么就不會停留,繼續降到下一層。
如果這個站臺在這個無人的建筑里這樣運行,或者說建筑里關押著的是各種動物的話,那么自然不會讓人感到驚悚??膳碌氖?,建筑里關押著的恰好是各種人。雖然說關押著的都是人類,但實際上他們跟動物沒有什么區別。
喬志威爾代表作《動物農場》聽過吧?影片所想表達的東西實際上跟《動物農場》很相似,一則政治寓言,不同的是,這是一個垂直版的“農場”罷了。
我們來看看《動物農場》講的啥,農場里的一群動物成功地進行了一場“革命”,將壓榨他們的人類東家趕出農場,建立起一個平等的動物社會。然而,動物領袖,那些聰明的豬們最終卻篡奪了革命的果實,成為比人類東家更加獨裁和極權的統治者。
影片其實講的就是《動物農場》的前半部分,而且重點是在講關在監獄里的人類如何被壓榨,以及如何發起一場“革命”來試圖逃出監獄。
好,我們來看看影片中都關押著哪些人,他們是如何被壓榨的,以及最后他們都做了什么。
影片開頭的時候,就有一句話特別地引人注目。這句話是“世界上有三種人,上層的人,下層的人以及掉下去的人”。
我們都知道這句話聽起來就很不正確,因為它將人進行了劃分,違反了人類一直以來追求的愿望“人人生而平等”。順便提一下,“人人生而平等”最初提出是來自《獨立宣言》的作者杰斐遜,有趣的是,他雖然喊著這樣的宣言,但實際上他是一個奴隸主,死后也沒有讓他的奴隸們獲得自由和平等。所以他說的其實是集體的平等,而非個人平等,直到后來林肯上臺,提出個人平等,黑奴才獲得解放。
當然,電影《饑餓站臺》對人的分層不是靠性別,膚色、財富或名望。
比如,關在這監獄里的人都是形形色色的,有白人男主角,也有黑人配角,還有智者,富人,武士等,除了小孩。不管他們是什么人,只要僥幸位于上一層,就能夠獲得對下一層的人的壓榨和控制。
上層和下層的人很好理解,不過這里我認為不只是0層以下的人,事實上,那些0層的那些廚師,包括廚師長,他們也同樣是兼具上層和下層的人,在他們之上的是這個監獄的真正管理者。
所以,外面的人和這座監獄里的人也是上下層的關系。而掉下去的人就很明顯了,是那些不管是自愿還是被迫下去的人,是男主角,是那個得癌癥的女人,是那個女殺手,是那個黑人。
男主角這個設定是一個堂吉訶德式的人物,他的結局注定是悲劇的,他既是敢于打破常規的騎士,也是拯救世人的救世主。影片結尾,在燈光形成的圣光下,他帶著女孩像耶穌一樣從站臺緩緩降臨。掉下去的人為的是解放上下層的人。
正如影片中的一句臺詞,想上去,先下去。
而引起分層的原因主要是食物的分配。在理想的情況下,如果每一層都能夠分到一些食物的話,那么就不會出現吃人的問題。但他們太低估人性了,沒有人愿意在那樣的情況下做出自我的犧牲。
為此,影片中為了解決食物分配(或者說社會資源分配),提出了三種解決方法。
第一種方法是,男主角提出定量配給論,也就是每個人都吃一定量的食物,有點像是公社吧。當然,這種方法需要自覺,但不是所有人都像男主角或癌癥女那樣,所以男主角附加了威脅。這種方法治標不治本,男主角雖然可以威脅下層的人,但也會被上層的人所威脅。
第二種方法是,男主角提出先讓部分人不吃,再讓剩下那部分餓著肚子的人吃,最終達到共同有飯吃。這種方法是第一種的升級版,看起來很公平,但食物變成了男主角和黑人所有,分配權力在他們手上,也是很容易出現問題的。更麻煩的是,他們手中的食物不夠分。
第三種方法是,智者提出來的,因為他知道管理局沒有良知,所以希望男主角做得更徹底一些,將一份食物完整保存好,然后通過站臺返回到0層,希望能夠引起0層的良知,這種就是一種從下至上的反抗了。
但遺憾的是,0層的人并不當回事。0層的廚師長收到信息后,卻在指責手下的人干活不夠干凈。
這三種方法最終都沒有奏效,這才是令人驚悚和絕望的。
可以說,《饑餓站臺》里的人類試圖通過一次反抗獲得建立平等的社會,只是失敗了。
關于《饑餓站臺》的結局,問女孩最后怎么樣了,可能是沒有仔細看,因為影片特別雞賊,把結局前置了,返回到0層的是奶凍,而不是女孩,所以那個女孩實際上并不存在的,更像是一個希望的象征,只是給觀眾留下一種無謂的希望罷了。
很多人認為《饑餓站臺》結局并不是很完整,大概是因為沒有看到全貌,比如管理局或監獄之外的,我也有類似的感受。所以,我們不妨來設想一下影片的可能性結局。
前面所說的都是一次令人絕望的失敗反抗,那么假如成功了呢?
信息傳遞成功之后,最大的問題在于廚師長這個人。
從影片給到的信息來看,廚師長他是一個極其嚴苛的人,并且對手下的人不夠信任,他有可能是《動物農場》里的那只聰明的豬,最終篡奪了革命的果實,成為更加獨裁和極權的統治者。這樣的事情,在歷史上并不是沒有發生過。
比如韓國總統金斗煥在樸正熙遇刺事件后發起政變,成為一個更加獨裁和極權的統治者。
此前看過的《南山的部長們》這部電影講的就是那一段歷史,韓國一個情報部長干掉了總統和警衛部長,但勝利的果實被他人所篡奪,最終不但沒有讓國家走向民主,反而更加獨裁。
而這也是更令人驚悚不過的而影片沒有想要展現的那部分。
如果《饑餓站臺》還有續集的話,我還是很期待會如何改編,或許這座監獄不過是冰山一角。
2020《饑餓站臺》觀后感【篇5】
西班牙小成本電影《饑餓站臺》,最近很火。
這部電影是一部寓言式的小品,沒有多么復雜的人物關系,也沒有過多的場景,只是簡簡單單地講述了男主來到一座監獄塔之后發生的故事。
故事一開始,男主想要找個安靜的地方讀書戒煙,于是他自己主動來到了監獄塔。
本來他以為這里是人人平等、不愁吃喝、自由浪漫的烏托邦世界,結果當他進來之后,真正地了解了之后,才發現這里是人間煉獄,永遠走不出的煉獄。
一,社會
男主來到監獄塔之后,發現監獄塔把人分成了等級,最上層的是管理者,然后從一層開始是被管理者。
管理者每天都會精心的為被管理者準備豐盛的晚餐,然后從一層到最后一層依次傳送。
上層人自然是豐衣足食,酒足飯飽,沒有任何的怨言,然后到了中層湊合著還是能吃飽,并且相對而言依然有一定的優越感。
等到了底層人這里,餐桌上連骨頭都沒有了,他們為了生存只能喪失人性,保持獸性,吃同伴的人肉而活。
這個時候人性何在?
這個世界上最經不起考驗的是人性,一個人在批評另一個人的時候,想一想他有沒有自己所擁有的生存條件。
不要站在道德高地,去批判一個為了最基本的生存而鋌而走險的人。
當然了,也不能鼓勵這種行為,應該感到悲哀,為什么會把人逼到鋌而走險的地步。
面對底層人的困境,上層的人有不可逃避的責任,但是往往上層人會高高在上,一副事不關已的態度。
這就是《寄生蟲》里,宋康昊演的父親,要殺金社長的原因。
面對弱小困難群體,上層人的態度至關重要,稍稍多一點關心,人性的光芒稍微稍微閃爍一下,金社長的命運可能就會不一樣。
二,體制
馬斯洛的社會需求理論,講了一個清楚的道理,一個人處在不同的社會等級,就會有不同的需求。
《饑餓站臺》里下等人的需求是生存,中等人是得過且過,上等人是享受酒足飯飽的生活。
但是他們所有人都忘了一個事實,他們的管理者制訂了明確的規定,那就是所有人的樓層一個月一變,這就在監獄塔內部形成了階級流動。
上層人有可能就會變成下層人,下層人也有可能變成上層人,那么這就說明監獄的管理者制造了一個騙局,監獄里的所有人都被這種管理者制造的體制所蒙蔽了。
在這樣的體制里,沒有一個人是最終的勝利者,就算這一個月能夠吃飽,下一個月仍然有可能變成最底層的人,生活根本沒有保障,更別提人活著的尊嚴。
只有管理者,體制的制定者才是上層人,他們的生活自然有保障,可是這種保障是建立在被奴役者的基礎之上。
三,革命
男主進入了監獄塔之后,慢慢了解了人性的扭曲,也了解了體制的根本問題,于是就在監獄塔之內掀起了一場運動。
任何運動開始之初,都會有一位運動先驅,然后在先驅的帶領之下,摸著石頭過河找到最合適的方法論,最終達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效果。
《饑餓站臺》里運動的先驅,是一位亞裔女性,她不說一句話,只是往下走,所有人都想往上層走,只有她往下層走,她在尋找一個孩子,這個孩子就是希望的火種。
在運動先驅的啟迪之下,男主聯合起了一位體格健壯的黑人,這位黑人代表的是先進的生產力,然后他們一起往下層走。
下層的人,一時半會理解不了他們的行為,自然也不會支持他們的行為,他們在思想上是落后階級。
他們只是要生存,誰給他們飯吃,他們就跟誰走,誰最后能勝利,他們就跟誰走。
在運動的過程中,男主和黑人還遇到了一位智者,智者告訴他們不應該直接使用暴力,應該先和平談判,然后在無能為力的情況下再使用暴力。
智者顯然是有點天真,革命不是請客吃飯,沒有槍桿子,不僅敵人不能夠戰勝,甚至連一些兩面派人物都會左右不定。
《饑餓站臺》這部電影從電影的角度來看,就是一個高概念的先行,然后通過的大量社會寓言,揭露了一些社會問題和人性問題。
這樣的故事,本身的文本意義巨大,解讀空間也巨大,但是要明白評論不是亂評,解說不是胡說。
正如電影中的各個膚色種族的人民參與運動一樣,值此全球一體化抗擊疫情之際,所有的國家也應該團結起來。
各個膚色種族的人民,都應該參與進來,貢獻自己的力量,才能夠最終戰勝疫情,留下希望的火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