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夏至節氣哪些傳統習俗
2023夏至節氣哪些傳統習俗-夏至傳統習俗
2023夏至節氣哪些傳統習俗推薦給大家瀏覽。而夏至是一年中白晝最為漫長的一天,顧名思義就是夏天到來的時刻,多地會爆發強降雨,空氣非常潮濕,下面是小編進行整理的2023夏至節氣哪些傳統習俗,歡迎查閱。
2023夏至節氣哪些傳統習俗
1、祭神祀祖
夏至是“四時八節”之一,民間自古以來有在此時慶祝豐收、祭祀祖先之俗,以祈求消災年豐。古代農耕社會的人們在安居樂業之余擇日拜神祭祖便有了各種定期節日,拜神祭祖豐盛祭貢品發展出節日宴飲活動,也漸漸形成一些約定俗成的慶祝方式,即所謂節慶民俗。
2、消夏避伏
夏至日,婦女們即互相贈送折扇、脂粉等什物。《酉陽雜俎?禮異》:“夏至日,進扇及粉脂囊,皆有辭。”“扇”,借以生風;“粉脂”,以之涂抹,散體熱所生濁氣,防生痱子。
3、夏至南北要吃面
自古以來,中國一些地方有“冬至餃子夏至面”的說法,夏至吃面是很多地區的重要習俗。因夏至新麥已經登場,所以夏至吃面也有嘗新的意思。
4、過夏至節
夏至和冬至一樣,屬于中國民間重要的節日,古時稱“夏節”、“夏至節”。清代之前的夏至日曾全國放假,回家與親人團聚暢飲,以避夏日酷暑,名曰歇夏。宋代《文昌雜錄》里記載:“夏至之日始,百官放假三天。”
夏至的歷史淵源有哪些?
“二十四節氣”是古代農耕文明的產物。人們發現了大自然的四季更迭等,逐漸認識到一年中氣候、物候的變化也有規律可循。在每天的黃昏時候觀察北斗七星,人們發現在不同的季節,“北斗”的方位和斗柄的指向不同。
因此北斗七星很早就成為指示季節的星空標志。如《冠子·環流篇》中寫道:“斗柄東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
二十四節氣,是歷法中表示自然節律變化以及確立“十二月建”的特定節令。一歲四時,春夏秋冬各三個月,每月兩個節氣,每個節氣均有其獨特的含義。
據齡《恪遵憲度》解釋[夏至]:“日北至,日長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極也。”夏至之名由此而來。在夏至這天正午時分太陽呈絕對(接近)直射狀,北回歸線地區會出現短暫的“立竿無影”奇景,“立竿無影”現象只發生在北回歸線以南的地區。
夏至節氣為什么要吃面?
關于這天為何要吃面,有多方面的原因和說法。
(1)象征夏至這天的白晝時間最長用面條的長比喻夏至的長晝時間,就像我們在過生日的時候也吃面,圖的是一個吉利。夏至以后,正午太陽直射點漸漸南移,北半球的白晝日漸縮短,因此,我國民問有“吃過夏至面,一天短一線”的說法。那一線不恰好是面條的寬度嗎?
(2)預示三伏天的來臨這是因為夏至雖然表示炎熱的夏天已經來臨,但總的來說還不是最熱的時候。夏至后大約再過二三十天,就會進入“三伏天”。i伏天才是夏天最熱的時候,吃涼面有提醒大家注意防暑降溫的意思。膠州地區把這天的面條稱為“人伏面”。
(3)夏至新麥登場要嘗新夏至時節,華:I匕、華東小麥主產區因為氣溫較高,農作物生長旺盛,在夏至前當季的新麥已經成熟。人們用新收獲的麥子磨面搟面條,所以夏至食面也有嘗新的含義。但是也有直接煮新麥粒吃的,山東龍口、萊陽一帶煮新麥粒吃,孩子們用麥秸編一個精巧的小笊籬,在湯水中一次一次地往嘴里撈,既吃了麥粒,又是一種游戲,很有農家生活的樂趣。
夏至節氣的傳統活動及養生知識
1、要清涼
到了夏至之后,大家選擇衣服的時候,應該要盡量穿淺色系的,還有衣服的布料也要選擇適合自己的,大家應該要盡量選用棉質及亞麻,這些布料的吸汗和透氣性都比較好,現在有很多人都喜歡穿牛仔服飾,夏季其實不適合穿著這類衣物。
此時居室宜清涼,因為現在早晚的時候,室內氣溫比較低,所以大家應該要將門窗打開,通風換氣。因為中午的時候室外氣溫高于室內,所以此時應該要將門窗緊閉,拉好窗簾。要知道陰涼的環境,能夠讓人使人心靜神安。
2、忌夜食生冷
因為夏天的時候夜比較短,年事稍長之人,或是有體質比較弱的人,腹中常冷,所以需要注意自己的飲食,對于生菜、瓜類等,都是夏季忌食之品,特別是晚上的時候,需要注意少食用此類食物。晚上的時候也不能吃肉、面、生冷、粘膩之物。
3、晚睡早起睡午覺
此時節,起居調養應順應自然界陽盛陰衰的變化,宜晚睡早起,而老弱者則應早睡早起,盡量保持每天7小時左右的睡眠時間。從這天開始,一定要睡午覺。夏至陰生,在中醫理論中,午覺是以陽養陰,子覺是以陰養陽。只要能合上眼睛一會,就能達到很好的養陰效果。
4、清淡飲食多吃蔬果雜糧
夏至時節氣候炎熱,人的消化功能相對較弱,因此,飲食宜清淡不宜肥甘厚味,要多食雜糧以寒其體,不可過食熱性食物,以免助熱;冷食瓜果當適可而止,不可過食,以免損傷脾胃;厚味肥膩之品宜少勿多,以免化熱生風,激發疔瘡之疾。
5、冬至餃子夏至面
傳統民俗這一天要吃夏至面(冬至吃餃子)。為什么同樣是面食,卻有餃子和面之分?這些其實也是有講究的。專家稱,面食是高熱量的,餃子用面包裹起來,這也就意味著把熱量也包裹了起來,這就符合冬至主藏的意思。而夏至節氣,與冬至相反,要把陽氣放出來,同樣是面食,可面切成條后,就意味著把熱適當地放出來了。另外,面湯好要放鹽,吃面要學會喝面湯。
6、每天2000ml水防頭痛頭暈
夏至時節,大多數人會有全身困倦乏力以及頭痛頭暈的癥狀,嚴重者可影響日常生活和工作。究其原因,首先是由于這一時節氣溫高,人體只能通過排汗來散熱,使人體內的水分大量流失,此時若不及時補充水分,就會使人體血容量減少,大腦會因此而供血不足,進而造成頭痛頭暈。造成頭痛頭暈的另一種原因是,人體出汗時體表血管會擴張,更多的血液會流向體表,這種血液的再分配可使血壓偏低的人血壓更低,從而發生頭痛頭暈。
夏至的由來有哪些說法
夏至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被確定的一個節氣。公元前七世紀,先人采用土圭測日影,就確定了夏至。每年的夏至從6月21日(或22日)開始,至7月7日(或8日)結束。據《恪遵憲度抄本》:“日北至,日長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極也。”夏至這天,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北端,幾乎直射北回歸線(北緯23°26'),北半球的白晝達到最長,且越往北晝越長。如海南的海口市這天的日長約13小時多一點,杭州市為14小時,北京約15小時,而黑龍江的漠河則可達17小時以上。同時,對于北回歸線及其以北的地區來說,夏至日也是一年中正午太陽高度最高的一天。在北京地區,夏至日正午太陽高度高達73°32′。夏至過后,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逐漸向南移動,北半球白晝開始逐日減短。對于北回歸線及其以北的地區,夏至日過后,正午太陽高度也會逐日降低。民間有“吃過夏至面,一天短一線”的說法。而此時南半球正值隆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