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牢把住糧食安全主動權的意義是什么
牢牢把住糧食安全主動權的意義是什么_如何保障糧食安全
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確保糧食安全始終是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搜集整理的關于牢牢把住糧食安全主動權的意義是什么,供大家參考,快來一起看看吧!
牢牢把住糧食安全主動權的意義是什么
“五谷者,萬民之命,國之重寶。”一個國家只有立足糧食基本自給,才能掌握糧食安全主動權,進而才能掌控經濟社會發展這個大局。應對新冠疫情疫情,我國社會始終保持穩定,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供給功不可沒。2020年,我國糧食生產實現歷史性的“十七連豐”,全國糧食總產量為13390億斤,比上年增加113億斤,增長0.9%,產量連續6年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總的來說,我國農業連年豐收,糧食儲備充裕,完全有能力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供給,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國家領導人強調:“對我們這樣一個有著14億人口的大國來說,農業基礎地位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和削弱,手中有糧、心中不慌在任何時候都是真理。”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是一個永恒課題,任何時候這根弦都不能松。在外部環境發生深刻變化的復雜形勢下,發揮好“三農”的壓艙石作用,依靠自身力量端牢自己的飯碗,就能為應對各種風險挑戰贏得主動,為保持經濟健康發展、社會大局穩定奠定基礎。
保障糧食安全,就要保障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和促進農民持續增收。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關鍵在于讓農民種糧有錢掙。要穩定和加強種糧農民補貼,提升收儲調控能力,堅持完善最低收購價政策,擴大完全成本和收入保險范圍,創新經營方式,培育好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健全專業化社會化服務體系,加強農民農業生產技術和管理能力培訓,促進管理現代化。城鄉居民食物消費結構在不斷升級,農產品保供既要保數量,也要保多樣、保質量。要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準化生產,繼續抓好生豬生產恢復,促進產業穩定發展,打好農產品貿易這張牌,實施農產品進口多元化戰略,支持企業走出去,提高關鍵物流節點掌控能力,增強供應鏈韌性。
倉廩實,天下安。地方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扛起糧食安全的政治責任。不能把糧食當作一般商品,光算經濟賬、不算政治賬,光算眼前賬、不算長遠賬,主產區、主銷區、產銷平衡區都有責任保面積、保產量,飯碗要一起端,責任要一起扛。此乃國之大者!糧食安全要實行黨政同責,“米袋子”省長要負責,書記也要負責。站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持續提升糧食供給保障能力,把糧食安全的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我們就一定能為奪取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勝利提供有力支撐。
如何保障糧食安全
在夏糧收獲穩步推進、夏糧有望再獲豐收之際,我國持續加強財政支農力度,惠農政策一個接著一個。財政部、農業農村部近日發布2022年重點強農惠農政策,一如既往地把支持糧食生產放在農業的首位。一項項極具針對性的精準支農政策,為促進農業生產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實現全年糧食豐收提供強有力的政策保障。用好用活用足用準這些利好政策,勢必將進一步增強我國糧食自我保障能力,讓糧食安全更安全。
立足國內、基本解決吃飯問題,是我國一以貫之的大政方針。黨的____以來,我國確立了“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采取強農惠農富農政策,不斷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糧食總產量連續7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實現了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把中國飯碗端得更牢更穩。然而,我國糧食供求結構性矛盾日益凸顯,成為保障糧食安全的潛在隱患。
今年面對國內疫情多點散發、糧食生產成本高企等問題,我國緊盯糧食穩產增產的目標,實打實調整種植結構,優化布局,穩糧食、擴大豆、擴油料,努力補強糧食安全“短板”。從目前夏糧收獲情況看,小麥產量高、品質好,有望在高起點上再獲豐收。在做好夏收的同時,要接續做好夏播夏管,種足管好秋糧,努力搭好秋糧豐收的架子,為全年糧食豐收奠定基礎。
耕地和種子是實現糧食穩產增產的關鍵。高標準農田對我國糧食增產貢獻率大約為10%到20%,良種對我國糧食增產貢獻率超過45%。國家大力支持高標準農田建設,支持種業發展,挖掘糧食增產潛力。在耕地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加速新品種、新技術的推廣,為糧食增產打開更為廣闊的空間,如海水稻、耐鹽堿小麥等新品種的推廣,把鹽堿地變良田,拓展“紅線”外耕地面積;又如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的推廣,把玉米大豆爭地關系變為兼容發展,最大限度挖掘土地潛力,做到玉米不減產、多收一季豆,實現一地雙豐收。
農民是糧食生產的主力軍,億萬農戶肩負著全國14億多中國人吃飽飯、吃好飯的重任,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就是保護國家糧食安全。我國糧食生產仍以一家一戶的小農戶生產為主,種糧風險大、成本高、效益低,國家通過發放一次性農資補貼、最低收購價政策、玉米大豆生產補貼、農機購置與生產補貼、農業保險等名目繁多、含金量極高的農業補貼政策,讓農民種糧有收益、不虧錢;通過支持服務規模化和土地規模化經營,達到降本增效的目的。應針對農村“誰來種地”“怎么種地”的難題,支持高素質農民培訓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培育,為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副產品有效供給提供人才支撐。
五個維度理解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
觀察糧食安全,首要的是戰略維度。自古以來,糧食安全都是關系國家經濟的大賬本,關乎國家安全的大戰略。我國之所以能夠實現社會穩定、人心安定,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手中有糧、心中不慌。歷史上,多少興旺衰敗的教訓,都說明了守住天下糧倉的重要性。究其本質而言,糧食多一點少一點是戰術問題,糧食安全則是戰略問題。只有清醒認識到這一點,才能真正從糧食安、天下安的戰略高度思考問題、謀劃發展。
守護糧食安全,基礎的是資源維度。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土地資源富集,糧食生產就能保供。這意味著,農田就是農田,也必須是良田;既要確保18億畝耕地實至名歸,又要努力建成10億畝高標準農田。對此,決不允許在耕地上東折騰一下、西折騰一下,決不允許任何人在耕地保護上搞變通、做手腳。否則,14億多人的飯碗怎么端得牢!耕地紅線不能踐踏,保護底線不能突破,守住了耕地紅線就是守住了安全線。
確保糧食安全,關鍵的是科技維度。解決吃飯問題,根本出路在科技。農業生產機械化,農技技術提升,耕地保護和地力提升,育種能力建設……凡此種種,都需要向科技要生產力。特別是需要實現種業科技自立自強、種源自主可控,在基礎性前沿性研究、種質資源收集保護和開發利用、生物育種產業化等方面下苦功、務實功,推動種業高質量發展。真正做到“藏糧于地、藏糧于技”,讓糧食安全基礎更牢靠、更可持續。
扛起糧食安全,重要的是責任維度。人們常說,守土有責、守土負責、守土盡責。圍繞糧食安全,該有的責任必須扛起來。各地各部門要全面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嚴格糧食安全責任制考核,主產區、主銷區、產銷平衡區要飯碗一起端、責任一起扛。這涉及到從種子到土地、從產糧到銷售、從自產到進口、從農民到企業、從科技到創新、從水利設施到信息服務等一系列問題,有關部門理應提高政治站位、壓實壓緊責任,以擔當作為保安全無虞。
踐行糧食安全,日常的是生活維度。從更好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發,一方面應積極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保護好生態環境前提下,學會向森林、江河湖海等資源環境要食物,要樹立大食物觀;另一方面應弘揚勤儉節約的好風尚,實施全面節約戰略,加強節約糧食工作,狠剎浪費之風,從餐桌抓起、從每個人做起,樹立節約觀。既要吃得豐富多樣,又要吃得適度適量,是與每個人、每個家庭息息相關的,也是對勞動的尊重、對美德的尊崇。對糧食而言,日常生活中的每一次“開源節流”,都是在加重安全的砝碼、安心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