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十大網絡流行語發布
2022年十大網絡流行語發布_“栓Q”“團長”在列
大家知道嗎?2022年十大網絡流行語發布了,大家知道今年的流行語是什么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搜集整理的關于2022年十大網絡流行語發布,供大家參考,快來一起看看吧!
2022年十大網絡流行語發布
12月8日,由《語言文字周報》主辦的2022年“十大網絡流行語”“十大網絡熱議語”公布結果。
上榜2022年“十大網絡流行語”的有:“栓Q(我真的會謝)”“PUA(CPU/KTV/PPT/ICU)”“冤種(大冤種)”“小鎮做題家”“團長/團”“退!退!退!”“嘴替”“一種很新的__”“服了你個老六”“__刺客”。
入選2022年“十大網絡熱議語”的有:“冰墩墩(冬奧會)”“中國式現代化”“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做核酸”“俄烏沖突”“劉畊宏女孩/王心凌男孩”“數字經濟”“網課”“卡塔爾世界杯”。
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十大網絡流行語”中,本年度新出現的詞語占到一半以上,展現出了大眾極強的語文創造力。比如“栓Q”“退!退!退!”“CPU/KTV/PPT/ICU”(“PUA”在2022年的幾種新表達方式)等。
亦有網絡流行語重現了過往的流行,創造了新意。比如老詞“團長/團”在一段時間內的高頻熱用,與疫情生活現實分不開;2020年就已誕生的“小鎮做題家”在2022年再次風行,也與社會熱點事件緊密相聯;在大眾的創造性運用下,“大冤種”從東北方言進入了普通話。
網絡流行語產生的原因
第一,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促使網絡成為大眾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網絡流行語的存在首先是基于網絡這個平臺的,有了網絡才會出現網絡流行語。信息技術的發展使得越來越多的人離不開網絡,現代社會已經成為一個信息社會,在這個社會中生存和發展著的人們需要從網絡中獲得各種各樣的信息,這就使得網絡在現代人的生活中占領著越來越重要的位置。一些網民在網絡上發布的言論由于各種原因受到大眾的廣泛認可和使用,從而成為網絡流行語。“網絡流行語一旦離開了網絡平臺和計算機、網絡技術的支撐,那么便是無本之木,無水之源,便會失去其作為網絡流行語的本質特征。”
第二,開放、民主的文化環境使得人們可以在網絡上相對自由地發表自己的看法和言論。“改革開放的影響表現在經濟、政治、文化等方方面面,使得文化環境也變得開放和民主”,網民們可以在網絡上發布各種信息和發表自己的言論而不會受到很多限制。假如現代的社會仍然對民眾的言論緊緊把控,稍有不慎就會導致自己“禍從口出”,那么就不會有那么多的網民在網上發表言論了,網絡流行語的發展也不可能如此迅猛。如果沒有開放、民主的文化環境,人們不可能這樣自由地在網絡上發布自己的言論,更不可能出現大量的網絡流行語。
第三,網絡流行語產生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網民的態度表達和心理訴求”。網絡流行語歸根到底還是由網民們創造使用的,一些朗朗上口的網絡流行語的出現離不開網民們新奇有趣的想法。一些關于社會熱點的網絡流行語出現的原因是由于他們對這些社會熱點的態度表達。比如“由于每個人的見識、文化素養等的不同,當面對同一件事或者同一個社會熱點時,每個人產生的想法和反應都是不同的。”這些想法和反應成為一句帶有隱喻調侃等色彩的話后,會使得更多的人對此產生共鳴,并開始借用、傳播這句話,這句話自然而然就成了網絡流行語了。2012年爆紅的網絡流行語“去年買了個表”,這句話本出自陜西省安監局楊達財“名表門”事件的網友評論,本身帶有對“名表門”事件的諷刺,后來被廣大網友們用于表達“心里不平衡,覺得很不公平”等意義。“去年買了個表”的流行恰恰是出自網民的態度表達。
除此之外,個別網民想要在網絡上傾訴自己的情感或者吸引他人關注,博人眼球等的心理訴求也使得一些網絡流行語得以產生。
網絡流行語的影響有哪些
“網絡語言的消極影響是顯而易見的。最主要的問題就是會對規范的現代漢語形成沖擊。”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研究員晁繼周這樣分析。“青少年處于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階段,對他們來說,正確的語言習慣是非常重要的。在網絡世界里亂用慣了,就有可能把那些不合規范的詞語用到現實生活中來,對語言的健康發展產生不利影響。”
除了語言學家,就連普通的網民也對此表示了憂慮。一位網友在題為《網絡語言將破壞漢語的純潔》的文章中寫道:“當網絡在我們的生活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的時候,我真擔心漢語的純潔性將遭到嚴重破壞。特別是我們的下一代,他們將從小生活在網絡中,他們也許將不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標準漢語!”
“這位青年網友的擔心絕非杞人憂天。”晁繼周說。
中國傳媒大學在讀博士生汪磊對網絡語言問題作了相關的調查和研究。通過數據統計,他發現了網絡語言的弊病:網絡交際中的確存在不符合現代漢語詞匯和語法規范的現象,比如在漢語詞后面加上了英語時態形式,如“關注ing”、“期待ing”等,而且網絡詞匯中存在著大量的污言穢語。
汪磊指出:“一些人將網絡上運用的詞匯擴大到日常生活中來,出現了與漢語語言形式不相符的字母、數字、符號和時態變化。這些語言如果太多地進入日常生活,肯定會對語言的表現形式產生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