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時救助金怎么申請
臨時救助金怎么申請需要什么條件
那么你知道臨時救助金哪里可以領嗎?民政部近日會同中央農辦、財政部、國家鄉村振興局聯合印發通知,要求進一步做好最低生活保障等社會救助兜底保障工作。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臨時救助金怎么申請,希望大家喜歡!
臨時救助金怎么申請
1、向所在社區或者村委會提出書面申請;
2、申請人所在的社區或者村委會進行入戶調查,村委會與申請本人并如實填寫表格,本人簽字,村委會調查人員簽字;
3、提供申請人的身份證復印件和戶口冊全部復印件1份和信用社存折復印件一份,如是貧困戶復印貧困戶信息卡1份、低保戶鄉鎮出具低保證明1份;
4、材料匯總交到街道社會事務辦審核,最后報民政局審批。
申請臨時救助需要什么條件
申請臨時救助的條件具體如下:
1、擁有當地農業戶籍并在當地常住;
2、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員申請前12個月家庭年人均純收入低于當地農村低保保障標準,符合條件的可以向當地鄉鎮政府提出書面申請;
3、急難型,當發生火災、交通事故、家庭成員突發重大疾病或遭遇其他特殊困難等各類急難情況,導致基本生活暫時出現嚴重困難、需要立即采取救助措施時,可以申請臨時救助;
4、支出型,當教育、醫療等生活必需支出突然增加超出家庭承受能力,導致基本生活一定時期內出現嚴重困難時,可以申請臨時救助。
法律依據:《醫療機構管理條例》第十條
申請設置醫療機構,應當提交下列文件:
(一)設置申請書;
(二)設置可行性研究報告;
(三)選址報告和建筑設計平面圖。
第十一條
單位或者個人設置醫療機構,應當按照以下規定提出設置申請:
(一)不設床位或者床位不滿100張的醫療機構,向所在地的縣級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申請;
(二)床位在100張以上的醫療機構和專科醫院按照省級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的規定申請。
2022年臨時救助有發放標準嗎?
2022年臨時救助沒有發放標準,不同地區發放標準也不一樣。
1.2022年淮南臨時救助標準
因生活必需支出突然增加,導致暫時出現嚴重困難的特困供養人員(農村五保對象、城鎮“三無”人員、孤兒)。視其困難情況,給予1000—2500元的救助。
2.2022新疆臨時救助標準
8月26日,自治區殘聯和自治區財政廳聯合下發《關于對2022年受新冠疫情影響的就業創業殘疾人發放生活困難補貼的通知》,對取得個體工商營業執照的盲人按摩機構、個體創辦的殘疾人扶持性就業機構,按照每個機構不低于2000元的標準發放補貼;對取得個體工商營業執照的自主創業和個體就業的殘疾人,按照每戶不低于800元的標準發放一次性補貼。
對部分未參保失業人員發放救助金!據民政部網站11月8日消息,民政部、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財政部、國家鄉村振興局發布關于進一步做好最低生活保障等社會救助兜底保障工作的通知。通知內容如下:
(一)加大低保擴圍增效工作力度
1.規范完善低保準入條件
根據家庭實際困難情況綜合判斷是否納入低保范圍。一是成年無業重度殘疾人可以參照“單人戶”提出低保申請。二是依靠兄弟姐妹或者60周歲及以上老年人供養的成年無業重度殘疾人,在評估認定其家庭經濟狀況時,兄弟姐妹或者60周歲及以上老年人給付的供養費用,可以視情適當豁免,符合條件的,納入低保范圍。
2.完善低保家庭經濟狀況評估認定
合理設置低保家庭財產狀況認定條件,并隨經濟社會發展逐步調整。鼓勵各地在申請環節實行證明事項告知承諾制,以書面形式將證明義務、證明內容等一次性告知申請人,申請人書面承諾已經符合告知的相關要求,可不再索要有關證明,直接開展家庭經濟狀況調查、審核確認等工作。
3.落實低保漸退政策
鼓勵具備就業能力的低保家庭成員積極就業,對就業后家庭人均收入超過當地低保標準的低保家庭,可給予原則上不超過6個月的漸退期。低保家庭成員死亡后,應當自其死亡之日起3個月內對其家庭狀況進行核查,并辦理完成低保金增發、減發、停發等相關手續。
4.細化低保邊緣家庭認定條件
低保邊緣家庭一般指不符合低保條件,家庭人均收入低于當地1.5倍低保標準,且財產狀況符合相關規定的家庭。鼓勵各地制定低保邊緣家庭財產狀況認定標準。低保邊緣家庭中的重殘人員、重病患者等特殊困難人員,經本人申請,可參照“單人戶”納入低保范圍。
(二)進一步加強急難臨時救助
1.加強對生活困難未參保失業人員的臨時救助
對受疫情影響無法返崗復工、連續3個月無收入來源,生活困難且失業保險政策無法覆蓋的農民工等未參保失業人員,未納入低保范圍的,經本人申請,由務工地或者經常居住地發放一次性臨時救助金。各地民政部門要加強臨時救助與就業政策、失業保險的政策銜接,幫助有勞動能力的臨時遇困人員渡過難關。
2.加強對其他基本生活陷入困境群眾的臨時救助
及時將受疫情影響暫未就業、基本生活面臨困難的大學生,以及其他因疫情導致基本生活陷入臨時困境的家庭或者個人納入臨時救助范圍。加強臨時救助與受災人員救助政策的銜接,對經過應急期救助、過渡期生活救助后基本生活仍有較大困難的受災群眾,及時給予臨時救助,防止因災返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