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動人口3.76億他們都去哪兒
十年以來我國新增了很多流動人口,那么流動人口3.76億他們都去哪兒?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流動人口3.76億他們都去哪兒,以供參考,歡迎大家收藏并分享喲!
流動人口3.76億他們都去哪兒?
2012年以來,隨著城鎮化進程不斷推進,我國人口流動日益活躍。2020年,我國流動人口達到37582萬人,占全國人口的26.6%。與2010年相比,流動人口增加15439萬人,增長69.7%。
全國人口中34.9%人戶分離
人口流動是當前我國人口與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特征。報告顯示,2012年以來,隨著城鎮化進程不斷推進,我國人口流動日益活躍,為經濟社會平穩健康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2020年,我國人戶分離人口達到49276萬人,占全國人口的34.9%,其中,流動人口達到37582萬人,占全國人口的26.6%。與2010年相比,全國人戶分離人口增加23138萬人,增長88.5%,流動人口增加15439萬人,增長69.7%。
珠三角長三角人口增長迅速
人口流動有何趨勢?流動人口都去了哪兒?報告顯示,從人口流向上看,人口持續向沿海、沿江地區及內地城區集聚,東部地區人口持續增加,人口比重比2010年上升了2.1個百分點。主要城市群人口集聚度加大,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長江三角洲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人口增長迅速,分別增長了35.0%、12.0%和7.3%。上海、北京、廣東、浙江4省(市)10年間人口密度增量均在100人/平方公里以上。
國家統計局2021年5月發布的《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顯示,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31個省份中,有25個省份人口增加。人口增長較多的5個省份依次為:廣東、浙江、江蘇、山東、河南,分別增加21709378人、10140697人、6088113人、5734388人、5341952人。
流動人口指的哪類人群?
流動人口,是指人戶分離人口中不包括市轄區內人戶分離的人口。市轄區內人戶分離的人口是指一個直轄市或地級市所轄區內和區與區之間,居住地和戶口登記地不在同一鄉鎮街道的人口。
包括寄居人口、暫住人口、旅客登記人口和在途人口。在建筑和運輸部門做臨時工的外地民工,進城經商、辦企業、就學或從事各種第三產業勞動的外地人口,探親訪友人員,來自外地參加各種會議、展覽、購貨、旅游的人員,都構成了流動人口。流動人口的構成、數量受城鎮性質、所處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條件所制約。各級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城市,交通樞紐城市,革命與歷史紀念性城鎮,風景名勝旅游區,生產規模較大的名優土特產區,流動人口就多。
2021年5月11日,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公布,中國流動人口為37582萬人,其中,跨省流動人口為12484萬人。2021年末,全國流動人口3.85億人。
流動人口衡量標準
衡量流動人口的基本尺度是流動涉及的空間及其持續的時間。在空間尺度上,可以按流動距離對流動人口進行分類,或按一個社會的政治、經濟活動的空間組織形式──區域,將流動人口按不同等級區域進行劃分,如省際、縣際、鄉際流動人口,還可以按農村、城市兩大居住地系統區分為以城市和農村為流動目的地的各種流向的人口。在時間尺度上,可以按流動人口的出行規律分為定期和非定期流動人口。在定期流動人口中,又可根據當事人離開常住地在外居留時間的長短,劃分為每日流動、季節性流動和周期性流動人口。
除了時間和空間標準外,也可以根據流動的功能、當事人與流動目的地的認同程度等多種標準衡量流動人口。
流動人口產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個人或群體在社會生活中所必需的義務、活動、物品等在空間上是彼此分離的。從個人或群體的角度觀察,一方面是與常住地聯系在一起的歸屬、義務、權利。
流動人口和物品,另一方面是常住地以外存在的各種活動、機會、物品,由此導致人口由常住地向滿足各種需求的地點移動。
美國地理學家W.澤林斯基系統地總結了有史以來人口移動的各種類型,指出隨著一個社會現代化程度的提高,流動人口的規模會不斷上升,但類型將不斷變化。在一個處于發展前階段的傳統社會中,流動人口數量很小,只限于社會交往、采集食物、宗教活動等有限幾種類型。進入發展中階段后,隨著經濟活動和城市化的發展,流動人口迅速增長,流動類型大大豐富,流動人口結構開始出現分化。流動人口規模的擴大對尚未充分發達的城市和交通造成巨大壓力。到了發達階段后,由于交通條件的完善,流動將取代遷移的一部分功能,使流動人口規模進一步擴大,人口流動的成因將偏重于經濟和娛樂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