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陽湖最低水位記錄一覽
未來江西降雨仍然偏少,鄱陽湖水位將持續走低,江西省水文監測中心9月23日7時升級發布枯水紅色預警,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于鄱陽湖最低水位記錄一覽,歡迎閱讀!
鄱陽湖最低水位記錄
9月23日6時,鄱陽湖代表站星子站水位退至7.10米,刷新鄱陽湖有記錄以來歷史最低水位。
鄱陽湖星子站于8月6日、8月19日、9月6日相繼刷新進入枯水期(12米以下)、低枯水期(10米以下)、極枯水期(8米以下)歷史最早紀錄,較原最早出現年份分別提前16天、40天、85天,較有記錄以來(1951~2021)平均出現時間分別提前92天、98天、115天。9月23日6時,鄱陽湖星子站水位7.10米,刷新1951年有記錄以來歷史最低水位(7.11米,2004年2月4日)。
鄱陽湖介紹
鄱陽湖,古稱彭蠡、彭蠡澤、彭澤,位于江西省北部,地處九江、南昌、上饒三市,是中國第一大淡水湖,也是中國第二大湖,僅次于青海湖。
鄱陽湖,是長江中下游主要支流之一,也是長江流域的一個過水性、吞吐型、季節性重要湖泊。湖區面積,在平水位(14米~15米)時湖水面積為3150平方公里,高水位(20米)時為4125平方公里以上。但低水位(12米)時僅500平方公里,據2008年水文資料,當湖水位22.59米時,湖泊面積為4070平方公里。 鄱陽湖主要由贛江、修河、信江、饒河、撫河等水源供給,自南向北在九江市湖口縣石鐘山附近匯入長江。
鄱陽湖在調節長江水位、涵養水源、改善當地氣候和維護周圍地區生態平衡等方面都起著巨大的作用。
鄱陽湖是中國第一大淡水湖,也是中國第二大湖,位于江西省北部。湖體分屬江西省的九江市濂溪區(原廬山區)、湖口縣、廬山市(原星子縣)、共青城市、都昌縣、永修縣、南昌市新建區、鄱陽縣、余干縣、南昌縣、進賢縣等地區。當湖水位22.59米時,湖泊面積為4070平方公里。湖體南北長173公里,東西平均寬16.9公里,最寬74公里,最窄3公里,湖盆自東南向西北傾斜,比降12~1米,湖岸線長約1200公里,湖泊形態系數109,發展系數(彎曲系數)為6。湖中有島嶼41個,面積103平方公里。
湖體通常以都昌和吳城間的松門山為界,分為南北(或東西)兩湖。松門山西北為北湖,或稱西鄱湖,湖面狹窄,實為一狹長通江港道,長40公里,寬3~5公里,最窄處約2.8公里。松門山東南為南湖,或稱東鄱湖,湖面遼闊,是湖區主體,長133公里,最寬處達74公里。平水位時湖面高于長江水面,湖水北洩長江。經鄱陽湖調節,贛江等河流的洪峰可減弱15~30%,減輕了長江洪峰對沿岸的威脅。
鄱陽湖枯水原因分析
第一、副熱帶高壓影響較大,今年的副熱帶高壓具有偏強,持續時間久等特點,導致內陸區域云層稀少,就算是想人工降雨也沒有機會。
第二、全球變暖,拉尼娜現象等影響,導致全球的大氣環流出現異常,從而引發了氣候的巨變。
所以,在多種綜合性情況出現之后,導致了高溫,干旱等氣候現象連續發展,這不,我國長江流域就是最為嚴重的區域之一,那么高溫少雨就引發了更多的問題出現。例如:鄱陽湖水面收縮,較往年提前100天進入枯水期。
衛星發現鄱陽湖的湖水面積較6月已縮小四分之三,這是相當罕見的。所以,鄱陽湖汛期反枯,湖水稀少,那這樣來看27座水庫無水可抽,就完全是正常的效應。
當然,這里我們說得出現這種連鎖效應,是站在氣候變化角度上延續出來的趨勢。但是高溫、干旱等氣候現象對我們來說,絕對不是好事情。氣候的巨變讓豐水期變成了無水期,對人類的生存,農業,生態環境等都具有極大影響。
所以,我們只能期待越來越早緩解這樣的氣候才行。但是,俗話說得好“靠天吃飯”,的確也是這樣的,因為我們無法改變自然,只能等待降雨的出現。
近年來,鄱陽湖不斷刷新歷史最低水位。2004年1月9日,鄱陽湖都昌站水位8.78米,達到1979年2月以來的最低值。
2014年2月1日,僅僅過去了10年,鄱陽湖的最低水位僅有7.46米,刷新歷史記錄!相比于2004年下降了1.32米,下降的幅度非常驚人!
12月23日上午8時,鄱陽湖都昌站水位下降至7.95米,逼近該站有記錄以來的最低水位7.46米。豐水期寬闊的湖面僅剩幾條蜿蜒曲折的水道,岸上的泥沙干枯成龜裂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