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是幾月幾日
清明節是幾月幾日_清明節
大家有了解過關于清明節有關習俗嗎?其實每個節日都有著自己的習俗,在這一天很多地方的人都會根據自己地方的習俗進行紀念。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清明節是幾月幾日,以供大家參考!
清明節來歷
清明是我國的二十四節氣之一。由于二十四節氣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降雨、物候等方面的變化,所以古代勞動人民用它安排農事活動。《淮南子·天文訓》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則清明風至。”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后,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可見這個節氣與農業生產有著密切的關系。
但是,清明作為節日,與純粹的節氣又有所不同。節氣是我國物候變化、時令順序的標志,而節日則包含著一定的風俗活動和某種紀念意義。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
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后叩頭行禮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歷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的習俗。
直到今天,清明節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親人的習俗仍很盛行。
清明節習俗
掃墓祭祖
清明節是傳統的春祭大節,與之相對應的是重陽節的秋祭。清明掃墓,即為“墓祭”,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祭掃祖先是對先人的緬懷方式,其習俗由來久遠。據考古,廣東英德青塘遺址發現萬年前的墓葬,經加速器質譜(AMS)測定,年代距今13500年左右,表明距今1萬多年前,古人已具有明確的有意識墓葬行為和禮俗觀念。掃墓祭祖,是清明節俗的中心。清明之祭主要祭祀祖先,表達祭祀者的孝道和對先人的思念之情,是禮敬祖先、慎終追遠的一種文化傳統。
清明祭祀在清明前后,各地有所差異,清明祭祀按祭祀場所的不同可分為墓祭、祠堂祭。以墓祭最為普遍,清明祭祀的特色就是墓祭,清明祭祀主要是由于采取墓祭方式。另一種形式是祠堂祭,又稱廟祭,廟祭是宗族的共同聚會,有的地方徑直稱為“清明會”或“吃清明”。清明節祭祖,按照習俗,一般在清明節上午出發掃墓,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先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或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后叩頭行禮拜祭。
踏青
踏青為春日郊游,也稱“踏春”,一般指初春時到郊外散步游玩。清明節期間到大自然去欣賞和領略春日景象,郊外遠足,這種踏青也叫春游。古代叫探春、尋春,其含義,就是腳踏青草,在郊野游玩,觀賞春色。踏青這種節令性的民俗活動,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其源泉是遠古農耕祭祀的迎春習俗。這種農耕祭祀的迎春習俗對后世影響深遠。
清明之時,正是春回大地,人們乃因利乘便,掃墓之余亦一家老少在山鄉野間游樂一番。也有的特意于清明節期間到大自然去欣賞和領略生機勃勃的春日景象,郊外遠足,一抒在嚴冬以來的郁結心胸。清明前后正是踏青的好時光,所以成為清明節習俗的一項重要內容。踏青郊游,是清明時節與春祭并存的古老主題。
插柳
清明節是楊柳發芽抽綠的時間,民間有折柳、戴柳、插柳的習俗。人們踏青時順手折下幾枝柳條,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編成帽子戴在頭上,也可帶回家插在門楣、屋檐上。 據說插柳的習俗與避免疫病有關。唐人認為在河邊祭祀時,頭戴柳枝可以擺脫毒蟲的傷害。宋元以后,人們踏青歸來,往往在家門口插柳以避免蟲疫。這是因為春天氣候變暖,各種病菌開始繁殖,人們在醫療條件差的情況下,只能寄希望插柳避免疫病了。柳枝插在屋檐下,還可以預報天氣,古諺云:“柳條青,雨蒙蒙;柳條干,晴了天。”
游樂
清明節除了上述掃墓祭祖、踏青插柳的習俗之外,還有大量游樂的風習,千百年來,倍受人們的喜愛,如延續至今的牽鉤、放風箏和蕩秋千等,也還有曾盛行一時,惟今已不復見的射柳和蹴鞠(音:cù jū)。
拔河
拔河,早期叫“牽鉤”“鉤強”,唐朝始叫“拔河”。它發明于春秋后期,開始盛行于軍中,后來流傳于民間。唐玄宗時曾在清明時舉行大規模的拔河比賽,從那時起,拔河成為清明習俗的一部分。
植樹
清明前后,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
放風箏
放風箏是清明節人們最喜愛的活動之一。古人相信若某人生病可將其病況寫或畫于扎制的風箏上,用線系著風箏在空中放飛,讓它飛至高空就拉線剪斷,疾病災難便會隨著風箏一起飛走。后來,風箏亦逐漸發展成廣為流行的郊游娛樂活動。
清人潘榮陛所著《帝京歲時紀勝》記載:“清明掃墓,傾城男女,紛出四郊,提酌挈盒,輪轂相望。各攜紙鳶線軸,祭掃畢,即于墳前施放較勝。”古人還認為清明的風很適合放風箏。《清嘉錄》中說:“春之風自下而上,紙鳶因之而起,故有‘清明放斷鷂’之諺。”在古人那里,放風箏不但是一種游藝活動,而且是一種巫術行為:他們認為放風箏可以放走自己的穢氣。所以很多人在清明節放風箏時,將自己知道的所有災病都寫在紙鳶上,等風箏放高時,就剪斷風箏線,讓紙鳶隨風飄逝,象征著自己的疾病、穢氣都讓風箏帶走了。
蕩秋千
蕩秋千是中國古代清明節習俗。秋千,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改為秋千。古時的秋千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栓上彩帶做成。后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秋千。秋千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秋千之戲在南北朝時已經流行。《荊楚歲時記》記載:“春時懸長繩于高木,士女衣彩服坐于其上而推引之,名曰打秋千。”唐代蕩秋千已經是很普遍的游戲,并且成為清明節習俗的重要內容。由于清明蕩秋千隨處可見,元明清三代定清明節為秋千節,皇宮里也安設秋千供皇后、嬪妃、宮女們玩耍。如今的公園和游樂場仍然有秋千,供兒童玩耍。
射柳
射柳是一種練習射箭技巧的游戲。在細長搖曳的柳枝上,拴上一縷紅綢,即是被射的目標。大多是青年男子,騎馬挽弓,在百步以外,用特制的前頭分杈的箭,射斷那枝柳條,待柳條落地之前,飛馬前往,將柳條接住。據明朝人的記載,射柳就是將鴿子放在葫蘆里,然后將葫蘆高掛于柳樹上,彎弓射中葫蘆,鴿子飛出,以飛鴿飛的高度來判定勝負。
蹴鞠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游戲。蹴鞠,就是中國足球的`前身,球皮是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
蹴鞠在唐宋時期最為繁榮,經常出現“球終日不墜”,“球不離足,足不離球,華庭觀賞,萬人瞻仰”的情景,《宋太祖蹴鞠圖》描繪的就是當時情景。杜甫的《清明》詩中寫到,“十年蹴鞠將雛遠,萬里秋千習俗同”,也說明了當時蹴鞠活動的普及。在講求“中庸”的傳統文化背景下,蹴鞠逐漸由對抗性比賽演變為表演性競技。到了清代,在史籍上有關蹴鞠活動的記載,就寥寥無幾了。
斗雞
古代清明盛行斗雞游戲,斗雞由清明開始,斗到夏至為止。我國最早的斗雞記錄,見于《左傳》。到了唐代,斗雞成風,不僅是民間斗雞,連皇帝也參加斗雞。如唐玄宗最喜斗雞。 五代女詞人花蕊夫人有詩云:“寒食清明小殿旁,彩樓雙夾斗雞場。內人對御分明看,先睹紅羅被十床”。皇宮里舉行斗雞比賽,還用10床被子當作賭注,可見玩興極濃。
蠶花會
蠶花會 “蠶花會”是蠶鄉一種特有的民俗文化,過去清明節期間,梧桐、烏鎮、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項民俗活動。其中以洲泉的馬鳴廟和青石的雙廟諸的蠶花會尤為精彩隆重。馬鳴廟位于洲泉鎮西,在當地有“廟中之王”之稱,每年蠶花會人山人海,活動頻繁,有迎蠶神、搖快船、鬧臺閣、拜香凳、打拳、龍燈、翹高竿、唱戲文等十多項活動。這些活動有的在岸上進行,絕大多數在船上進行,極具水鄉特色。
禁火寒食
寒食節也是屬于清明節期間的傳統活動之一,在平時生活中出現了一些祭祀活動之前都會進行改火寒食,這是屬于一種很傳統也是很嚴謹的祭祀活動之一。
清明節安全注意事項
1、加強組織領導,落實安全責任
各部門負責人要牢記《生命安全是不可逾越的紅線,安全法律是必須堅守的底線》,堅持“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安全管理方針,堅持“以人為本、科學發展、安全發展、可持續發展”的安全發展觀念,深刻認識做好安全工作的重要性,進一步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切實加強對節日安全生產工作的領導。各部門領導結合自身情況,認真研究、周密部署、精心組織好2022明節期間的安全工作,尤其是礦山火災預防、員工出游交通安全等方面的安全工作。
2、周密部署,深入開展隱患排查治理
各部門要根據清明期間易發生火災、道路交通安全事故,部分員工思想波動的特點,開展安全檢查和節日安全教育,重點對礦山、交通運輸車輛等進行隱患排查。對排查出的安全隱患,及時制定方案整改,在限期內進行治理,并由專人檢查驗證。對短時間內難以整改的隱患和重大危險源,要制定監控措施,落實專人監控,做到萬無一失。
3、突出重點,加強監管確保節日期間及節后的安全生產
1、清明期間,各部門要運用各種形式,廣泛開展全面的安全宣傳教育活動,努力提高全體員工的安全意識,做到不利于自身和他人安全的事堅決不做,防止和杜絕工作、生活以及祭祀等活動期間人身意外傷害事故的發生。
2、放假前各部門檢查所屬區域的消防器材和應急救援設施、整理。切實做到消防器材和應急設施安全可靠,屬于受控狀態。節日期間要嚴格防火,特別是原煤堆場、煤粉倉、窯頭柴油罐、庫房油庫等,在節日期間值班人員必須加強巡檢,防止意外發生。
3、各部門做好生產巡檢,防止因節日而忽視巡檢或減少巡檢頻次,及時發現安全、工藝、設備隱患和缺陷,能處理好的及時處理,不能處理的立即進行上報,并做好相關記錄。加強特種作業管理,作業前必須按制度履行審批手續,落實安全措施,責任人要切實履行監護責任,堅決杜絕“三違”現場。部門領導和管理人員要緊密跟蹤監督。
4、抓好礦山安全管理,節日期間嚴禁爆破作業。對炸藥、雷管等危爆品進行專項檢查,要減少儲存量,盡量不儲存。作好礦山區域巡查,嚴防祭祀活動影響礦山安全,抓好邊坡、排水系統隱患排查與治理,禁止無關人員進入礦山區域,嚴格執行各項規章制度,加強對礦山作業現場的管理,杜絕火災等安全事故發生。
5、外協施工單位在施工工程中,必須按照“誰主管,誰負責”的管理原則,明確現場安全負責人,對施工作業安全有效監控。
6、辦公室、更衣室、倉庫等區間,要保持消防設施功能齊全,注意防火。做到用電、用水安全。下班前關閉好所有電源開關,自來水閥門、門窗,檢查防火部位是否存在安全隱患,確認無誤后方可下班。
7、加強公司司機、有私車的員工的車輛安全監管力度,杜絕節日期間私車公用或公車私用,嚴查“三違”行為。加強對司機的安全教育,嚴格遵守道路交通法規。堅決杜絕機動車輛帶“病”運行、超速行駛、酒后駕駛、疲勞駕駛等行為,確保道路交通安全。
四、加強節日期間值班工作,確保信息暢通
認真做好節日期間的值班工作,值班領導和值班人員要做到24小時信息暢通,隨時掌握節日期間安全生產情況及安全動態,遇到緊急情況及時報告。
清明節是幾月幾日相關文章:
★ 清明節是幾月幾日
★ 清明節是幾月幾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