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抬頭的民間寓意
農歷“二月二”,既是“龍抬頭節”,又是土地神誕辰“社日節”。由于節期重疊,南方部分地區“二月二”既有龍抬頭節習俗又有祭社習俗,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龍抬頭的民間寓意,希望可以提供給大家進行參考和借鑒。
龍抬頭的民間寓意
龍本源于上古星宿崇拜,是我國傳統二十八宿天學體系中由角、亢、氐、房、心、尾六宿星官所構成的形象。而“見龍在田”所描述的則是龍星伏沒之后,位于龍角的角宿從東方地平線上重新升起的天象。《象》曰:“見龍在田,德施普也”。《易經·乾卦》爻辭中所言的“龍”,實質是對蒼龍群星一年四時運行情況的闡發。“初九,潛龍勿用”;冬天的龍星,潛入北方地平線下看不見,所以無用。“九二,見龍在田”;仲春的龍星從東方地平線上升了起來,嶄露頭角,龍德顯揚。“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季春上不在天,下不在田,故‘乾乾’。“九四,或躍在淵”,蒼龍七宿的全體都擺脫了大地的羈絆,升上夜空。“九五,飛龍在天”;仲夏的龍星飛躍于正南中天,故稱“飛龍”。九五,為乾卦諸爻當中至吉的爻,喻事物處于最鼎盛時期。“上九,亢龍有悔”;季夏為夏秋之交,蒼龍七宿開始從最高點掉頭向西下降,故稱“亢龍”。“用九,群龍無首”;季秋蒼龍群星前面的幾個星宿在正西偏北隱退潛入于地面。見群龍無首,天德不可為首也,是吉利的兆頭。蒼龍星象運行情況的事象規律,在 《易經》中表現得淋漓盡致。仲春龍星出現于地表上,在卦象中屬吉兆,乃生發之象。在農耕文化中標示著陽氣自地底而出,陽氣生發,雨水增多,萬物生機盎然。在人們的信仰中,“龍”是吉祥之物,司掌行云布雨,是和風化雨的主宰。自古以來人們亦將仲春龍星出現于地表上的日子作為一個祈求風調雨順、驅邪攘災、納祥轉運的吉日。龍神驅邪,百毒不侵;龍神賜福,人畜平安;龍神發力,生機勃勃;龍神行云,風調雨順。
龍抬頭的自然物候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方位是和星辰歷的干支時間以及八卦聯系在一起的。當斗柄指向正東方,卦在震位,是為仲春之月,萬物之所出達也,萬物出則天地變化可現矣。故《易·說卦傳》曰:“帝出乎震,齊乎巽,相見乎離,致役乎坤,說言乎兌,戰乎乾,勞乎坎,成言乎艮。”按《易經》理論,斗指正東,卦象為震,天干甲乙,地支曰卯,五行屬木,時在仲春。當其時也,萬物出達,生機勃勃。斗指正南,卦象為離,天干丙丁,地支曰午,五行屬火,時在仲夏之月。當其時也,萬物生長,其勢盛極。斗指正西,卦象為兌,天干庚辛,地支曰酉,五行屬金,時在仲秋之月。當其時也,萬物豐收,天氣肅殺。斗指正北,卦象為坎,天干壬癸,地支曰子,五行屬水,時在仲冬之月。當其時也,萬物閉藏,不相見也。
從節氣上說,農歷二月初二,正處在“雨水”、“驚蟄”和“春分”之間,我國南方很多地方已開始進入雨季。驚蟄在立春、雨水之后,是春季的第三個節氣,也是干支歷卯月的起始。卯,冒也,萬物冒地而出,為生發之大象,代表著生機茂發,如《律書》曰:”卯之為言茂也。言萬物茂也“。由此可知,卯是指萬物從地下冒出的意思,也就是草木都從地下面冒出為卯,卯也就代表著生命力,代表著生機,所以二月也是能量迸發,生機開始的月份,預示一年的農事活動即將開始。仲春時節龍抬頭,萬物復蘇雨似油;年年角宿光明亮,歲歲如意大豐收。一年十二個月,一個月對應一卦,卯月(包括驚蟄和春分兩個節氣)對應的是雷天大壯一卦。大壯卦的卦象就是天上開始打雷了,雷在天上響,非常形象。驚蟄就是春天的第一聲驚雷,所謂“春雷驚百蟲”,驚蟄時節,春雷始響,蟄伏于地下冬眠的蟄蟲被雷驚醒,紛紛破土而出。大壯卦是卯月(二月)的消息卦。“卯”有茂盛的意思,卯的五行屬木,木主生發、生長,所以大壯卦對應的驚蟄節氣,意味著萬物開始欣欣向榮,生機盎然,大地上將出現春暖花開的的美好景象。
現代氣象科學表明,“驚蟄”前后,之所以偶有雷聲,是大地濕度漸高而促使近地面熱氣上升或北上的濕熱空氣勢力較強與活動頻繁所致。從我國各地自然物候進程看,由于南北跨度大,春雷始鳴的時間遲早不一。就多年平均而言,云南南部在1月底前后即可聞雷,而北京的初雷日卻在4月下旬。“驚蟄始雷”的說法僅與沿長江流域以南的氣候規律相吻合。驚蟄后,是萬物生長的好時光,該種的農作物都可以開始種了。作為全年氣溫回升最快的節氣,除東北、西北地區仍是銀妝素裹的冬日景象外,我國大部分地區平均氣溫已升至0℃以上,華北地區日平均氣溫為3至6℃,沿江江南地區為8℃以上,而西南和華南已達10至15℃以上,早已是一派融融春光了,日照時數也有了明顯的增加。
龍抬頭的節日習俗綜述
中國民間認為龍是吉祥之物,和風化雨的主宰。“龍抬頭”,意味著陽氣生發、萬物生機盎然。故自古以來,人們在龍抬頭時節,會舉行敬龍祈雨、放生,以求一年吉祥豐收,并將龍抬頭時節作為一個納祥轉運的日子。在我國流傳著“二月二,拜村社;龍抬頭,祈豐收;八月二,祭村堂;龍收尾,送龍歸”的說法。從節氣上說,農歷二月初,正處在“雨水”、“驚蟄”和“春分”之間,我國南方很多地方已開始進入雨季。俗話說“龍不抬頭天不雨”。在古代神格譜系中,龍是海中神物,掌管著降雨,降雨的多少直接關系到一年的莊稼的豐歉,因此,為了求得龍神行云布雨,龍抬頭時節要在龍神廟前擺供,舉行隆重的祭拜儀式,同時唱大戲以娛神;敬龍祈雨,放生,以求一年吉祥豐收;也有一些地方在龍頭節有“起龍船”的活動。二月初二既是龍頭節也是“土地誕”,在南方沿海地區,二月初二主要舉行社祭,祭祀土地神。我國民間有剃龍頭、祭祀、敬文昌神、吃面條、炸油糕、爆玉米花、吃豬頭等習俗。“剃龍頭”習俗,或源于古人對龍圖騰的崇拜,如古籍中所記載的古人斷發紋身以像龍子習俗。“二月二”這天,許多人都要理發,龍抬頭的日子理發叫作“剃龍頭”,這預示一年有好的開始。龍抬頭時節敬龍習俗,體現了中國“天人合一”的自然觀。在天氣漸漸轉暖、雨水開始增多的時節,人們希望通過敬龍祈福順應這一過程,從而做到與自然和諧相處。
古時我國北方一些地區二月二有圍糧囤、引田龍、敲房梁、理發、煎燜子、吃豬頭肉、吃面條、吃水餃、吃糖豆、吃煎餅、忌動針線的習俗。為了納吉,二月初二這天我國北方人的吃食物均取與“龍”相關的名字,面條不叫“面條”,稱作“龍須面”;水餃稱作“龍耳”、“龍角”;米飯稱作“龍子”;煎餅烙成龍鱗狀,稱作“龍鱗餅”;面條、餛飩一塊煮叫做“龍拿珠”;吃豬頭稱作“食龍頭”;吃蔥餅叫做“撕龍皮”。一切均取與龍有關的象征與寓意。
民間有許多禁忌避諱“龍抬頭”,諸如此日家中忌動針線,怕傷到龍眼,招災惹禍;忌擔水,認為這天晚上龍要出來活動,禁止到河邊或井邊擔水,以免驚擾龍的行動,招致旱災之年;忌諱蓋房打夯,以防傷“龍頭”;再者,忌諱磨面,認為磨面會榨到龍頭,不吉利。俗話說“磨為虎,碾為龍”,有石磨的人家,這天要將磨支起上扇,方便“龍抬頭升天”。除如上習俗外,民間往往還舉行多種活動納吉,諸如舞龍、戴龍尾、開筆等。
民諺云:“二月二龍抬頭,八月二龍收尾。”二月二龍抬頭作為古代民俗的一種節日,如今已經基本上從中國人的現代生活中淡化出去了。不過,對于“二月二龍抬頭”的一些文化內涵,例如古人對龍的崇拜、“龍抬頭”在古天文學上的唯物解釋等等,是仍然具有研究價值。
龍抬頭的民間寓意相關文章:
★ 龍抬頭象征著什么
★ 龍抬頭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