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剛任清華大學副校長_彭剛是誰?_彭剛的個人資料(2)
彭剛任清華大學副校長_彭剛是誰?_彭剛的個人資料
早在牛子牛還在確定高考志愿時,彭剛就通過本科招生辦的介紹見到了這個“好苗子”,并且從那天起就開始提醒他加強英文讀寫,“看出它的言外之意……看出一個研究者在哪里處理得舉重若輕、哪里捉襟見肘。這是個笨辦法,但是要提高學術英文的水平,也沒有比這個更快的了。”大到讀書治學的門道、師人所長的學問,細到如何根據受眾范圍和時長對報告內容“量體裁衣”,牛子牛的本科四年中始終貫穿著彭剛無微不至的教誨。彭剛曾經把一本購于美國二手書店、但品相如新的以賽亞·伯林文集借給牛子牛,一個暑假過去,牛子牛把書讀完了,書脊上手捧處的金字卻也快磨沒了。愛書惜書的牛子牛揣度老師想必會很心疼,忙發短信致歉,彭剛卻用簡單的六個字打消了他的歉意:“書是用來看的。”牛子牛不是“個案”,對于在園子里遇到的“讀書種子”,彭剛總會用妥貼的方式盡心化育。一位跨專業考到歷史系的研究生資質很好,但一開始還掌握不好寫作方法,彭剛就細細指點他,怎樣拆分,怎樣修改。學生感慨地說,本科四年交了無數次課程作業,從來沒有人像彭老師這樣跟他說清楚,到底應該怎么寫。
每每于不經意間,這些“讀書種子”們也會回饋給彭剛讓他驚喜的禮物。近年來,經管學院在教學改革中大大加重了通識課程的分量,彭剛曾應院長錢穎一之邀,為經管學院連續開設了4年的“西方文明”課程。某學期最后一節課結束時,經管學院幾位學生送給彭剛的禮物,是他們中間一位“學霸”整整一學期清晰完整的聽課筆記。以這本筆記為基礎,彭剛完成了一部原本不在寫作計劃內的著作——《西方思想史導論》,并于2015年由北大出版社出版。 2015年7月學校教學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上,彭剛代表人文學院,就開辦面向全校的中文、歷史、哲學學科二學位項目向委員們作說明并接受審議表決。最終,文史哲二學位項目成為當時唯一獲得全票通過的二學位項目。談到開辦這個項目的初衷,彭剛表示:“基礎的人文學科是一個學校的文化底蘊之所在,我們從來就知道,清華的學生中,會有相當一批不僅對文史哲有純粹的興趣、而且閱讀能力和知識儲備都相當強的學生,我們就是要給這樣的學生一個機會。”結果不出所料,有個專業的老師就招生名額限制來找彭剛“訴苦”:“還有幾個同學非常優秀,不招實在太可惜了!”
“教師天然的本能,就是看到優秀的學生會很興奮。”彭剛欣慰地說。
一流大學應該為學生發展開拓更大的潛力和空間”上世紀90年代初,彭剛從人文氛圍濃厚的北大來到清華園,跟隨何兆武先生讀研究生, “那時候清華的文科和今天完全不可同日而語”。步入新百年的清華“人文日新”,而作為人文學院本科教學的重要基地,人文科學實驗班10余年來也積累了不少成果、經驗、特色和優勢。但是通過長期的一線教學和與師生校友的深入交流,彭剛還是敏銳地發現了本科教學體系中的一些問題。
“我經常跟學生說,你們太不自由,也太‘自由’了。”彭剛解釋說,一方面本科生的學分負擔很重,課程選擇空間很小;另一方面有些課程通過相對容易,對學生的挑戰性不夠。這不僅是清華和人文學院的問題,也是中國不少高校中普遍存在的現象。“一流大學應該為學生的發展開拓更大的潛力和空間,提供深入的訓練而并非完整的知識結構。真正上過幾門‘硬邦邦’的課,受過很好的訓練以后,進入另一個領域就知道該怎么上手了。事實上,畢業生們評價最高的也正是那些訓練量大、受益深的課程,真正尊重的還是那些對他要求嚴、水平高的老師。”彭剛的這個觀點,在人文學院教師中得到了普遍認同,形成了共識。
2013年學校召開的第24次教學工作討論會,明確了“價值塑造、能力培養、知識傳授”三位一體的教育理念,提出優化專業核心課程和增強課程挑戰度的要求,這與彭剛和人文學院教師們一直思考的問題不謀而合。所以當教務處找到人文學院,希望他們作為試點單位率先啟動本科教學改革時,彭剛非常痛快地答應下來了。
從2013年開始,人文學院組織了一系列深入調研。在此基礎上,作為主管教學的副院長和學院教學委員會主任,彭剛先后主持撰寫了《清華大學與一流大學本科和研究生培養模式的比較分析》和《人文科學實驗班培養模式改革構想》。經過各系、各學科教授會以及與學校教務處的反復討論、不斷完善,人文學院于2015年在全校率先制定完成新的本科培養方案并試點實施。改革方案通過精簡專業課程、降低學分要求、增加選修空間,賦予學生專業選擇和學習過程中更大的自由度,同時進一步明確了課程要求、增加了課程挑戰度和訓練量。改革方案實施一年多來,得到了師生們的廣泛認可。
除了擬定改革方案的整體框架,一些細節之處也體現了彭剛的用心:對學校要求的13個學分的“文化素質”課程,限定人文學院學生的選課類別,鼓勵他們跳出學科范圍,更多了解自然科學、工程科學和社會科學的最新進展。為了幫助本科生在外語能力上得到更大提升,彭剛還與外文系協商,面向基礎較好的人文實驗班學生開放外語專業課程和雙學位課程,同時鼓勵專業課教師開展外語講授或加強對學生外語閱讀和表達能力的訓練。
我是清華教師,你們可以盡情“耽誤”我的時間”彭剛曾經在南門外的萬圣書園偶遇一群清華新生,他們對彭剛說,要耽誤他一點時間,調研一下實體書店的情況。彭剛回答說:“我是清華教師,你們可以盡情地‘耽誤’我的時間。”彭剛帶著他們看了好幾個書架,一一向他們介紹,這是今年95歲的何兆武先生的著作,那是某位年輕教師生平第一本專著——幾乎每一架上都有清華老師們的著作或者譯作,其中很多都是各個領域中最值得重視的成果。幾位同學感慨地說:“聽老師您這一說,我們對清華更有感情了。”
彭剛是一個很愿意在學生身上花時間的老師——不同的課堂,他會設計不同的教法;不同特點和進度的研究生,他絕不會叫到一起籠統地指導;而對活躍在他身邊的“一大波”充滿求知欲和各種疑問的本科生來說,彭老師就是他們最可信賴的師長、最有親和力的忘年交。“課上知其嚴厲峻峭,課下知其慈祥可愛”是學生們對彭剛的評價。
“彭老師很少會明確告訴你答案,但他會讓你覺得,不管你作出什么樣的選擇,他都會理解你的嘗試——是包容的理解,而不是沒有重量的一句‘永遠支持’。你可以跟他聊人生聊理想,同時也可以放心地聊自己荒.唐的錯誤,甚至是聊失戀的感受。在他面前,放下心理包袱是很輕松的事情,他會俏皮、中肯地點評幾句,然后說,這都是人生的經歷。”中文系2016級研究生侯文曉說。
學生們樂于向心態開放的彭剛“傳授”最新網絡用語和表情包,甚至暗示要到彭剛家中“蹭飯”,彭剛則會親自下廚。學校主頁的“清華映像”欄目伴著“大學在于變化氣質”的標題刊登鮮少曝光的彭剛照片時,學生們紛紛轉發刷屏。畢業生們回國探親,也都愿意來找彭剛聊聊天。
在彭剛看來,要實現“價值塑造、能力培養、知識傳授”三位一體的教育理念,最重要的就是高水平教師的言傳身教。朱邦芬、錢穎一……這些學科背景迥異卻都對教書育人滿懷熱忱、對教學改革傾注巨大心血的老師,都是彭剛不斷汲取思想資源和教學動力的源泉。“清華最可寶貴的一部分傳統,就是始終有這么一批人在別人看不見的地方較勁、認真,完全不考慮任何人際因素地討論并推動具體教學項目和改革措施。如果我們每隔一段時間,不斷地能多那么兩三門好課、多那么兩三個最優秀的教師,他本身是最前沿的學者,又能夠把教書和與學生交流看作最重要的事,這對學生的整個成長過程太重要了。”彭剛深有感觸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