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2021高考志愿填寫指南
當我們興高采烈的結束高考時,迎接我們最難的便是關于高考志愿的填報了,而對于高考志愿我們更多的選擇是謹慎,因為這關乎到我們將來的未來的發展。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準備了最新2021高考志愿填寫指南_高考志愿三大原則,歡迎參閱。
2021高考志愿填寫指南
一本、二本怎么區分?怎樣了解一所大學?學校和專業優先選擇哪個?哪些專業在未來可能成為風口行業?對于這些問題,大多數第一次接觸填報志愿的考生和家長正在感到困惑。本文分享一篇報志愿的建議文章,供各位考生和家長參考。
我媽在校門口問我考得怎么樣,我以為自己肯定要復讀了,沒想到開始估分后,發現發揮得還不錯,原來只能過三本線的我,居然有可能過一本!
知道了分數,那么問題來了,該報什么學校、什么專業呢?
我是黑龍江人,在上大學之前,連省會哈爾濱都沒去過,去過最遠的地方是大慶,我父母這輩子幾乎沒出過東北,更沒有什么經驗可以供我參考。
出分后,我的分數超出當時黑龍江省一本分數線12分。這個分數非常尷尬,特別好的學校去不了,太普通的又不想去,只能在一本的末端和二本的前端來選擇。
這可怎么辦?
其實很多孩子和家長都會遇到這個比較尷尬的問題。我的意見是,請各位考生和家長模糊一本、二本的概念。
一所學校在某個省是一本還是二本的決定因素有很多,比如生源質量差異、地域遠近等,這種批次的概念只是個報考概念。
我相信大家在報考的時候,經常會發現在你本省當地都有這種大學——說特別好吧,也不是特別好,說末端吧,也有自己的優勢專業。那它就可能將自己的優勢專業設為一本招生,將自己的非優勢專業設定為二本招生。問題來了,你說這個學校是一本還是二本?沒法說。而學生即使錄取的時候是二本批次,最后畢業證上也不會體現當時上的是二本!
我就是這樣,當年我考上我的本科學校時,心里還是有點小失落的,因為這所大學是我的二本一志愿。結果我在學校問了一圈,發現這所大學只在黑龍江是二本批次招生,其他省份都是一本,同學們都說:“你賺大了。”最后,我的本科畢業證書上,也沒有寫當時我是幾本錄取進來的。
所以,萬一孩子的分數正好過了一本線,但沒有高特別多,千萬不要僅僅通過本科批次就認為學校好不好,一定要全方面了解各個學校的情況!
2、怎樣了解一所大學?
中國目前大概有3000所高校,這么多高校,如何去了解它的前世今生,成了我們在報考志愿時最大的問題。
下面我教大家幾個了解學校的粗略方法,相應的其他需要注意的地方我會在后面寫到。
1.必須了解的校史
根據我的了解,很多同學和家長在填報志愿的時候,根本不會到學校的網站去了解一下。
很多人說:“大學的網站是面子工程,肯定都做得非常‘漂亮’,說自己多厲害,那怎么從網站獲取一些有用的學校資料呢?”
我來告訴你,到大學的網站去查看資料時,一定要看學校的簡介,尤其是這個學校的歷史!
舉個例子,青島科技大學。你會發現在這所學校的歷史上,一直離不開兩個詞,一個是“橡膠”,另一個是“化工”,就此我們可以大致推斷這所學校最厲害的兩個專業。事實也確實如此,青島科技大學的橡膠學專業是全國第一名,化工專業排名全國前20名左右。
了解學校的曾用名,也可以加深對這個學校的了解。
比如,黑龍江科技大學,實際上黑龍江科技大學在最早成立的時候叫雞西礦業學校。再往前推,你會發現它是東北第一所煤礦工人學校,也就是說,礦業工程一定是這所學校最好的專業!事實上,黑龍江科技大學是黑龍江省唯一有礦業工程碩士點的學校。
2.從院士和碩士博士點看專業
院士,是一個國家科學技術方面最高的榮譽稱號。在中國,院士一般是指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的院士。院士的評選需要提名,提名資格特別高,一般為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以上、自然科學二等獎以上,此外,還要經過大概三輪的評選才可能被評上。
正是因為院士標準和評選都十分嚴苛,再加上一部分專家教授被評選上時,已經年近古稀。所以,中國的院士數量是很少,而在大學從事科研教學的院士就更少。院士數量的多少可以從另外一個角度反映學校的實力,尤其是以自然科學學科(理工農醫)為主的學校。
實力較強的學校會自己培養院士,沒有培養能力的學校會聘請校外院士來指導本校相關學科的學術科研。在這方面,學校會對優勢專業有所側重,一般都會為最具優勢、最有實力的專業聘請校外院士。
當你搜索到某一所高校有院士的時候,可以關注一下這位院士的研究領域,進而推出這所學校比較側重的專業。
從博士點和碩士點的數量和學位授予的專業上,也可以看出這所學校側重的優勢專業。
打開任意一所大學的網站都可以看到有招生專欄,點開后大多數學校都會有研究生招生或者研究生院的網站,你只需要找到招生專業目錄就可以看到這所學校在哪個專業上有碩士點,甚至有博士點,有碩士點的專業,說明學校比較重視,而有博士點的專業一定是這所學校最好的、重中之重的專業。
3.那些名字頗有特點的學校
還有一種大學,你通過名字就能知道它最好的專業是什么。
某某政法大學、某某電力大學、某某鐵道大學、某某郵電大學、某某電子科技大學等都屬于這樣的學校。通過這些名字,你能很容易知道該學校最好的專業是什么。那么這樣的學校除了最好的專業,其他專業是否值得報考呢?
肯定值得報考,尤其是與大學名字里包含的專業相關的專業。
舉個例子,北京外國語大學是中國外國語類專業最好的學校之一,這從名字就看得出來。其實除了外國語專業,北外跟外語相關的專業都是業界比較知名的,它被稱為“中國外交家的搖籃”,其外交學以及相關政治學的實力可見一斑。
我有個關系非常要好的高中同學,當年高考考了三次,最后終于考上了另外一所有特色的學校——東北電力大學。這所學校在吉林省吉林市,其歷史比華北電力大學更為悠久。我的同學雖然沒有讀東北電力大學最好的電氣工程專業,但讀的是跟電力系統有一定關系的土木工程專業。大學畢業后他和他的女朋友雙雙被浙江某地級市國家電網公司招走,成為國家電網公司的職工,在浙江生活得很不錯。
所以,對于這種名字有特點的學校,考生和家長也可以重點關注。
3、學校和專業,優先選擇哪一個?
我個人認為,這要看你想學什么專業。
如果你想學工科,應該以專業排名為導向;如果你不學工科,首先以城市地區為導向,其次考慮學校排名,最后考慮專業排名。
為什么呢?
首先,大家應該了解一下中國大學專業的一個大概分布。
我們把所有專業分成了十三個學科門類,分別是:01哲學、02經濟學、03法學、04教育學、05文學、06歷史學、07理學、08工學、09農學、10醫學、11軍事學、12管理學、13藝術學。
大家注意,每一個學科門類都有一個學科門類代碼,前面的數字分別是這十三個學科門類的代碼,上哪個學科門類的專業,畢業后就授予相應的學位。
給大家舉個例子,比如說教育技術學,這個本科專業可以授予教育學學位,也可以授予理學學位,一定要注意,如果是授予教育學學位,專業課主要針對教育技術學的理論和方法研究來培養學生;如果是授予理學學位,主要是從技術的角度培養學生,上的主要課程是不一樣的!
在報考的時候,除了需要問清楚學校是按照哪個學科門類招生,還要學會從專業代碼上進行判斷,如果這個專業的代碼前兩位是04開頭,則代表授予教育學學位。如果專業代碼是07開頭,則代表授予理學學位。
那么,在十三個學科門類中,為什么唯獨工學需要看專業排名呢?主要原因是,工學的專業排名代表著一所學校在這個專業的先進程度。換句話說,在工學領域,專業排名靠前的學校教授的專業知識,專業排名靠后的學校可能根本就不教授!
比如,土木工程。
土木工程是干嗎的?土木工程是建造各類工程設施的統稱。很多人說土木工程是蓋房子的,其實不一定,土木工程可能蓋房子,也有可能修公路,還有可能建水電站、大壩等等。
其他工科專業也大多是這個道理。
我們再回到除了工科外的其他專業。對于其他專業,你首先要以城市為導向,其次考慮學校排名,最后考慮專業排名。
可以說學校的所在地,就是學生的第二故鄉。你在哪里上學,就可能在哪里就業,尤其是剛剛大學畢業找工作的大學生,非常可能會考慮留在上大學的城市。不同的地區,因為經濟發展水平和主要相關產業不相同,提供給畢業生的選擇也不相同。所以,地域的選擇對于孩子的成長和發展是非常重要的。
那么,我比較推薦什么樣的城市呢?主要看這幾點:
第一,城市人口是不是正增長。
人多就意味著各方面機會多。一個城市只有能夠吸引人才在當地就業、創業,這個城市才有發展的前景。所以,城市的人口增長曲線是報考之前應該看重的。
第二,城市的產業比重以及增速。
一個城市的第二產業、第三產業比例高,就意味著更多的就業和發展機會。
第三,交通是否便利。
在中國的“新四大發明”中,最值得中國人驕傲的就是高鐵。高鐵改變了人們的出行方式,更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只要交通便利,學生上學也不遭罪,城市的經濟發展也可以得到相應的保證。
印象最深的就是京滬高鐵的開通對山東曲阜的改變。曲阜是孔子的故鄉,沒有通高鐵時我去講座,來回一趟非常麻煩,只能坐大巴。現在就很方便,北京到曲阜高鐵最快兩個多小時就到了。
選擇好城市后,盡可能在這個城市中選擇名校。
好的企業都愿意要名校的同學,這主要基于以下兩個原因考慮:第一,名校的同學更有自信。我建議大家有機會去那些名校看一看,你會發現,學生的精神面貌跟其他高校的人確實不一樣。第二,名校的同學通過考上名校,證明了他們有毅力和能力,或許會比其他人更能做好一件事。在工作的過程中,堅韌和自信是戰勝困難最重要的武器。
4、哪些專業在未來可能成為風口行業?
我做了十幾年大學教育,見過無數大學生,根據我的經驗和目前中國的經濟發展情況,我挑選出幾類個人很看好的產業,給大家做個介紹。
比如說,第三產業類。其中包括法學、新聞傳播學以及編導、經濟學(金融學)、管理學。
我們在做城市選擇的時候,一定要看這個城市的第三產業比重。在未來,我國加大第三產業比重是肯定的,相關的專業發展也是十分可觀的。
再比如,人工智能類。其中包括: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電子信息、機械工程、自動化。
2017年,一個叫作Alpha Go的機器人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2016年3月,Alpha Go與圍棋世界冠軍李世石展開一場人機大戰,并以4比1的總比分獲得勝利。2017年5月,在中國烏鎮的圍棋峰會上,Alpha Go與當時世界排名第一的中國棋手柯潔進行較量,并以3比0取勝。
其實,人工智能的應用早已無處不在,工業機器人已經大量地在工廠、企業中使用,此外還有無人汽車等等。
怎樣才能不被人工智能淘汰呢?答案就是成為人工智能的開發者。人工智能相關專業大多數都是工科專業,所以在報考的時候,一般只招收理科生。
還有,基礎設施建設類。其中包括:力學、土木工程、建筑學、風景園林和城市規劃、電氣工程、交通運輸工程、水利工程、測繪科學與技術和地理信息系統等。
基礎設施主要包括交通運輸、機場、港口、橋梁、通信、水利及城市給排水系統、供電設施和提供無形產品或服務于科教文衛等部門所需的固定資產,是所有企業、單位和居民生產經營工作生活的共同物質基礎,是城市主體設施正常運行的保證。
我國的基礎設施建設行業投資在逐年加大。這意味著什么?這意味著與基礎設施建設相關專業,未來的就業或許會相當不錯。
排行榜可信嗎?
在近年的填報志愿中,大家都喜歡談排名,各種排名大行其道,眼花繚亂,到底哪個排行榜更可靠?
首先,在做判斷前,我們對排名需要有一個基本認識。每一個排行因為尺子不一樣,也就是說衡量的指標體系不一樣,結果自然就不同,這是一個基本常識。即便是同一個排名,因為尺子權重的調整,排名也會發生大幅度變化。
其次,在排名的指標體系中,一種是基本的評價依據,一個是這些依據在評價中的權重。各種排名中的指標基本分兩類,一種是絕對客觀的數據,如論文,第二中是比較虛的指標,比如社會聲譽與評價,這部分的數據采集以及客觀性科學性都容易出現問題,也容易引起爭論。
第三,我們一定要明白,幾乎所有的排名中,都對理工科學校更為有利,尤其是理科更有優勢的學校。所有排名中,最重視的,有說服力的都是各類科研成果,尤其是論文為核心的相關指標,因此大部分排名都更有利于理工科為主的學校。因此在看一個排名時,你可以主動為文科擅長的學校加上幾分。
具體舉一個例子。中國人民大學在經濟,法律等社會科學上長期遙遙領先于全國高校,但在很多排名中都比較靠后,就是因為長期沒有理工科,底子薄弱;在綜合性大學排名中,原來工科為主的高校與傳統的文理為主的綜合性大學相比,后者更有優勢。清華與北大在這種排名中,清華很難超越北大,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因為清華有很多年是沒有理科的,只有工科,而北大理科齊全,積淀厚實,而醫學又遠遠超越了清華。同理,武漢大學在這方面就比華中科大更有優勢,或者說沾光。需要說明的是,在理科為主的學校,數學是比較難出成果的,生化,醫學更容易出論文,出成果,因此生化,醫學學科有優勢的高校更容易在各類排名中領先。北大生化,醫學在全國高校優勢明顯,在近年的排名中為北大爭分不少。高校老師大多有感受,在一個學校內部如果以論文評獎,生化醫學學科的老師也往往是一馬當先。
坦率地講,沒有哪個排名是絕對科學的,完美的,是沒有爭議的。對一個學校的評價,就如對一個人的評價一樣,是復雜的,很難用一個完全量化的數據去衡量,不能量化的部分就是最大的問題。對于任何一個排名,如要做基本的判斷,有一個重要指標可以參考,就是看哪個排名對指標體系公布的更詳盡。詳盡,第一意味著基本數據不怕被質疑,第二,你可以在此基礎上做自己的權重調整,得出不同的結論。也就是說,公布的越詳盡的,可靠性越大,公正性越大。
中國人太重視排名了,雖然我們無力改變對排名的過度追求的文化,但我還是想強調,不應該絕對的看排名,無論是國外還是國外的。比如美國前10名的著名高校,在我看來沒有太大的區別。國內同理,北大清華與其他高校似乎是有一定的區別,但更多的是在社會聲譽上,未必是實際的教育質量,前10名的高校我覺得并沒有本質的差距。因此,我更建議大家,要看排名但不惟排名,更不要在乎一兩個名次的差別。
高考志愿填報三大原則
第一,學校優先原則。我是明確支持學校優先的,原則上能上985,不上211,以此類推。
社會上用人單位對畢業學校的評價,實際只有以下幾個硬標準,最高的是985,其次是211,其次是本科、專科等等。在招聘時,經常會對畢業學校有一個要求,即便不公開說,也會悄悄地立下這個規矩。當然,教育部在8月就要公布雙一流的名單了,會有變化,但在一段時間內,985、211還是一個硬指標。隨著雙一流浮出水面,必然會有一個雙一流學校的名單,到時我們可以更新這個名單。但按網上目前流傳的名單,仍然沒有超出現有211高校的范圍。
為什么要強調學校優先?其實將社會上用人單位為什么講究出身的問題搞清楚了,我們就明白為什么要堅持學校優先了。
伴隨著大學招生人數越來越多,大學生在中國早已經失去“人才”的標簽作用。近年高校每年招生總量都超過700萬,2017年畢業大學生是795萬,回國學生也將達到40多萬,合計近850萬,占到新增勞動力近60%,大學生已經完全成為普通勞動者。2016年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已經邁過40%,開始逼近50%普及化這個界限。
在這種背景下,加之高考越來越水平化,簡單化,錄取上采取平行志愿,大學分層越來越嚴重。在出口上,大學又普遍存在出口把關不嚴,幾乎沒有淘汰率(高校也不敢淘汰,否則遇到尋死覓活的個例,學校承受不來),于是大家只好回頭看進口,起碼進口還是有明確門檻的,這是大家看“出身”的根本原因。因此,看“出身”只能越來越多,而不會減少。
看“出身”理論上是錯誤的,但在現實中是有道理的。其實看“出身”是世界通則,不止中國,比如哈佛,嘴上不說,暗地里也會在意這一點。哈佛本科的申請錄取比只有5%左右,但到了碩士層面,平均下來就超過40-50%了。清華講究“幾清團”,也是這個背景與原因。
大家不要拿80年代大學生出身不決定什么來說事,第一,那時如果能上專科學校,放到現在至少都是211了;第二,那時考試不像現在搞得像水平測試,發揮不正常很普遍,同時,又是出分前報志愿,很多優秀學生都掉下去了,很多學校學生都是正態分布,好壞都有,區別沒有今天這樣鮮明。
更重要的是,在現行的體系中,本科作為第一學歷幾乎就變成了你第一出身,關系到考研考博甚至工作的方方面面,一輩子也無法改變,因此需要更加重視。
這里特別要提醒家長與考生的是,在錄取時的一本二本等劃分是最坑人的,千萬不要在意這個東西。一本二本其實并不是一個明確的層次區別,只是當地招生辦為錄取程序而決定的一個先后順序。有的學校在這個省參加一本招生,在另外一個省可能就參加二本招生;同樣道理,還有一部分學校,在一個省既參加一本招生,又參加二本、三本招生,請問這到底算是一本、二本還是三本學校?
不過在了解這種規則基礎之后,倒是可以充分利用這一點。比如,如果有985學校的部分專業在二本招生,那就完全可以當成第一志愿去報,就像上面所說,最后的那塊牌子最重要。比如北大醫學部護理專業就曾經在一些地區進行二本招生,那為什么不去拿一個北大的招牌?
按照這個邏輯,我想提醒大家注意,有幾個985學校因為地域原因報考人數不多,比較好上,性價比很高。比如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不僅地處西北,還不在西安城區,而是在楊凌鎮。但這個學校是我國最早的一批985,比后來很多擠進985的高校更有資歷,其錄取分數在很多省市大概只有211高校的水平,非常值得報考。
一般來說,西北、東北985高校分數都比較低,但學校很不錯,比如蘭州大學。蘭州大學是當時在西北布局的兩所綜合性大學之一,后來西北大學撤銷下放陜西,他就成了西北唯一綜合性重點大學。再比如吉林大學,也是東北布局的唯一的綜合性大學,曾經聚集了全國各個領域的專家學者,如今北大化學系的奠基人唐敖慶就是吉大人,曾出任吉大校長。
最后推薦一個比較特別的985高校——西北工業大學。這個學校在西安,屬于前國防科工委,實力強悍,也是最早入選985高校的,論資歷在現有的985高校也屬于前列,但因為地域影響,整體影響力有所下降。
當然,對于更多的考生來說,只能選擇地方普通高校,這時,各個大學本質上區別不大,相對選擇發達地區的好一點,比如上海,整體水平都比較高。另外,需要選擇辦學歷史悠久一些的。要知道,現在超過一半的本科高校都“未成年”,建立時間不足18年,基本都是大擴招的產物。一般來講,大學還是講究文化積淀傳承的,具有深厚歷史底蘊的老本科學校,一定優先考慮。同時,對于原來就是工科學校的(雖然現在有可能已經是理工文經管法全面發展),建議優先考慮,此類學校校風扎實,質量相對較高。
第二,地域原則。北京上海優先,其次考慮各大省會及副中心城市。
在哪里上大學非常重要,毫無疑問,北京上海首選,其次建議考慮杭州、南京、廣州、天津等東部地區。
之所以講究地域,是因為地域往往決定了你的眼界和思維模式。在中國,沒有比北京上海更發達的城市了。有句俗話叫,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其實可以說,你見過的世面有多大,你的夢想和胸懷就有多大;其次,也沒有比這些城市擁有更多好學校的地方了,高校聚集,形成了一種文化生態,這是再多的高樓大廈也比不了的。
同時,因為鮮明的區位優勢,即便是同一層次的學校,北京、上海高校整體也比較高一些,尤其是上海。因此,一些人選擇北京上海的211高校,而放棄一些落后地區的985高校,我理解也支持,也是一種理性的選擇。
這里需要插一句,上述的原則并不適合于生長于北京上海的孩子,因為你們已經見過這種世面了,最好離開本地去上大學,這樣收獲會更大,因為你們欠缺的不是眼界,而是生活的經歷和淬煉。離開父母去尋找新的邊界,了解更豐富的中國并從中更加深入了解和看清自己。
當然現實是,北京上海分數都太高,很多人難以有條件選擇,多數孩子不得不去其他地方,我建議,南京杭州都是可以優先考慮的,尤其是南京,好學校相對較多,比如南京大學,東南大學等等,離上海一個小時車程。杭州遺憾的是只有一所著名大學浙大,而且是“小三”,學術位置僅位居清華北大之后,也是非常難考的。在這些之后,我們應該注意選擇各大地區的首府城市。如華中地區的武漢,西南地區的成都,西北地區的西安,東北的沈陽。比如西安,在90年代還是高校最聚集的地區,居全國第二位,僅次于北京,而且多數是部屬老牌高校。其次是這些地區的副中心城市,如東北的大連,東南的廈門,原因非常簡單,這些地方都是好大學聚集的地方,不僅都有985、211學校,一般都有50年代就布局的一個大學群,學科門類齊全,學術生態環境非常好。
這里面比較糾結的是沈陽,原來在東北布局的重要大學都不在沈陽,比如綜合性大學吉林大學在長春,工科重點大學在大連,還有一個重要的工科學校哈工大在哈爾濱。如果想去東北,可以考慮去大連,比如大連理工大學。
重慶是原來副中心城市里最特殊的,現在是直轄市了,這里有一個非常好的重慶大學,還有一個資歷很老的211,西南大學,也是不錯的選擇。
推薦深圳,主要是著眼未來。目前深圳已經超越香港,廣州,成為僅次于北京,上海的大城市了,深圳有騰訊,還有華為,華大基因等等,隨著深圳進一步發展,想要開拓眼界,就完全可以考慮這個變革最為深徹的特區了。更重要的是,這類存在大量先進企業與行業的城市,提供了優越的實習環境與條件,在未來更容易獲得先機。
第三、專業選擇上,不必糾結。對于能上更好學校的學生,可以考慮放棄專業這個原則。但對于只能上三本或者專科的同學,需要堅持一個自己喜歡的專業。
其實很多人往往在這個問題上糾結,但這恰恰是最不需要糾結的一個問題。
我想提醒很多人,我們往往是基于某種職業認知來確定專業的,因此我建議去實際中了解一下你所想從事的行業到底如何,到底需要什么專業?比如銀行業,尤其是總行,現在最緊俏的可能并不是金融專業,反而是計算機專業。同時,進入銀行的人,多數是需要站柜臺的,上班時間被全程視頻監控,刷微信的動作都會被照下來,工資又比較低,這是你心中理想的職業嗎?
其次,你需要問自己,是打算本科畢業就工作嗎?對于很多城市里的孩子,家境好的孩子,這個答案基本是否定的,他們往往是準備讀完研究生再說。如果是這樣就更不需要糾結了,完全可以研究生再考慮換專業。其實很多學校與老師更喜歡跨專業的復合型人才,至于很多人說跨專業不好考研究生的問題,我覺得還是看你是什么專業,什么水平。比如招計算機的研究生,多數導師更喜歡本科學數學的,而不是計算機。
第三,你確定你想好了學什么嗎?其實對于多數人,在這個年齡沒有想清楚是正常的,甚至半年后就后悔也是正常的。美國大學制度就是考慮到18歲時很多人還沒有想清楚到底想學什么,因此,強調寬口徑培養,按大類招生,美國大學里換專業如喝涼水,非常自由,就是這個原因。因此你就更不需要糾結了,專業問題完全可以在讀碩士時再去考慮,尤其是專業與學校選擇發生矛盾時,堅定地選擇更好的學校,而不是專業。
實在想不清楚時,給你兩個建議。第一,學數學。數學是學科之母,未來換專業時更受歡迎,比如經濟學,金融,管理等等。80%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都是學數學出身的。當然,你想換計算機等工科更沒有問題。學數學只是因為你想不清楚才選擇,主要是為未來考慮打算,不是讓你以此為生,不是讓你當第一名,不要發憷。第二,學英語。幾乎任何技能都能在實際工作中掌握,但惟獨語言能力,對于絕大多數人是無法在實際工作中拿下的。原因非常簡單,這是一個死功夫,沒有捷徑。但語言又是一個放大器,比如你是開出租車的,如果英語好會怎么樣?同時,未來無論出國還是考研,英語都是必須過關的,對于很多學習浮躁的人,不如先花四年把英語拿下,也是一個不知道學什么時的選擇之一。
最新2021高考志愿填寫指南相關文章:
上一篇:2021年海南高考分數線
下一篇:2021年新高考填報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