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設施“有點大” 健身器材難覓兒童“專屬”
健身設施“有點大” 健身器材難覓兒童“專屬”
暑假過半,孩子的活動場所從學校轉為公共場所,社區的健身區域、體育公園、露天體育場……不過,這些公共區域的健身設施真的適合孩子鍛煉嗎?新京報記者探訪發現,有的社區沒有兒童游樂設施,孩子只能在成年人的健身器材上攀爬;有的社區里,中學生找不到單杠練習引體向上。
記者了解到,為改變這一局面,北京部分地區已經開始探索創建兒童友好社區。如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與海淀區西三旗街道合作,在安居里社區附近進行“兒童友好”改造。
今年初的北京市人代會上,市人大代表秦紅嶺建議北京推進并創建兒童友好型城市,同時城市公園、圖書館等公共場所也應融入“兒童友好”理念。據了解,相關部門已就代表建議給出回復,其中市文化旅游局表示將鼓勵基層圖書館改善面積不足的少年兒童閱讀空間。
現象1
健身設施“有點大”
7月23日傍晚,不少居民來到朝陽區周井大院社區健身廣場上乘涼鍛煉。記者注意到,廣場上只有一處秋千適合兒童玩耍,其余的腰背按摩器、彈振壓腿器、室外橢圓機、直立健身車等大多按照成年人身形設計,注意事項中標有“未成年人必須在成年人監護下使用!”的紅字。
一個小女孩一會兒在按摩器上攀爬,一會兒踏著橢圓機“瘋跑”。由于身高不足一米,她只能握著器械扶手的最下端。另一個孩子被老人抱著坐上了直立健身車,雙手扶著扶手,伸腿盡力想夠下面的踏板,但還差了一大截兒。“踢不到呀!”孩子嚷了起來。抱孩子的老人直言,“健身廣場上要是多點小孩能玩的就好了。”
家長王女士認為,孩子玩成年人的健身器材存在安全隱患?!昂⒆由聿陌。恍┢鞑膲虿恢?、抓不住容易摔倒、磕碰。另外,很多器材是鍛煉肌肉力量的,孩子推不動可能拉傷”。她希望社區健身區域能根據孩子成長發育特點,為孩子設置“專屬”的小型健身器材。
記者聯系北京一家健身器材銷售公司,工作人員稱,目前公司產品中,適合兒童的游樂設施包括兒童滑梯、搖搖馬等,適合青年運動的設施包括乒乓球臺、羽毛球圍網等,但需要較大場地,在老舊小區難以配置。
現象2
找不到單杠練引體向上
市人大代表、北京建筑大學教授秦紅嶺長期關注兒童友好型城市建設。今年初的北京市人代會上,秦紅嶺建議北京推進并創建兒童友好型城市,在社區建立就近的兒童運動和游戲場地,公園、公共文化空間也應融入“兒童友好”理念。
秦紅嶺告訴記者,她妹妹的兒子上初三,上周還抱怨,小區里有老年人的健身設施,也有兒童的游樂設施,但找不到針對十多歲少年設置的運動設施,希望有個單杠能做引體向上運動,鍛煉一下臂力。“社區沒有適合少年兒童的運動設施和活動場地,也是造成小胖墩和‘宅男’的部分原因?!?/p>
此外秦紅嶺提到,北京現有的公園中兒童活動場所通常都依賴兒童器材,普遍存在千篇一律的情況,缺乏自然性、趣味性和益智性。
“近幾年,我們學校不少年輕老師帶著孩子去國外訪學,回國后他們反映,與發達國家相比,國內城市針對青少年的體育設施和文化基礎設施無論在數量上還是人性化程度方面,存在一定差距。”秦紅嶺舉例,海淀區新建一座定位為有童趣的社區公園,有老師發來國外相關公園對比照片,感覺設計單調,體現不出童趣。
現象3
搖搖車音樂被指擾民
在朝陽區石韻浩庭小區,每天上午9點、傍晚6點,都有不少老人帶著孩子到小區“兒童樂園”,玩滑梯和蹺蹺板。“2006年搬來的時候就有了,孩子下樓就能玩,挺方便的?!本用駨埾壬f,雖只有三個游樂設施,但家長很滿意樂園的軟性地面材料,安全性比較高,小孩摔倒了也不會受傷。
目前,一些新建小區已經規劃或正在引入兒童游樂設施,對于兒童游樂設施的種類和質量,家長有更高的期待。
家住朝陽區的史女士說,前不久,小區物業在小區中心廣場一隅安裝了兩個兒童投幣搖搖車,在業主群里引起很大爭議。有居民認為,搖搖車的卡通形象有點丑,和小區自然清新的環境不相符。家住低層的居民則反映,夏天大家都開著窗子,搖搖車大聲播放音樂很擾民。“還有些居民認為,小區應該引入免費、益智、質量高的兒童游樂設施,而不是通過這類設施賺錢。在居民的強烈要求下,物業將搖搖車拆除?!?/p>
■ 探索
設施細分年齡段 打造兒童友好社區
怎么讓城市空間對兒童更加友好?目前北京部分地區已經開始探索。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與海淀區西三旗街道合作,在安居里社區附近進行“兒童友好”改造。
規劃師李金晨去年提出在街區更新中實踐“兒童友好社區”,選擇安居里社區附近一條兒童上下學的必經之路,營造游戲和社交空間?!霸谖覀兊臉嬒胫?,這條路是為孩子帶來藝術熏陶的街巷,不僅設置滑梯等游戲設施,還將通過墻繪、兒童作品展示等形式,吸引孩子放學后在此停留。”
在國際《兒童權利公約》中,兒童指18歲以下的人,李金晨團隊研究和服務的對象更多是14歲以下的兒童?!斑_到兒童友好,首先要讓兒童參與進來?!痹O計團隊做了幾場活動,通過投票游戲和問答,了解孩子的真實需求?!拔覀儼l現,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對于場景的感受和設施的依賴性有所不同?!睘榇?,設計師細分孩子年齡段,計劃按照0-3歲、4-6歲、7-9歲、10-11歲、12-14歲等不同階段兒童的身高和特征,提供相應的空間和游戲,同時也設計了讓孩子們共融、有交集的空間。
他認為,北京的口袋公園、街邊綠地等都可以嵌入兒童友好空間。他強調,“兒童友好”一定要堅持“公益性”,否則就和室內商場的收費游樂園沒有本質區別。
建設兒童友好社區 安全性至關重要
今年,北京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在史家胡同啟動兒童友好社區的研究。規劃師王虹光介紹,現在的孩子獨立玩耍時間、課后互動社交時間較短,“很多孩子走出校門,就鉆進父母的車里,喪失了交流和自主活動的條件。”項目中,北京交通大學老師組織的“路上觀察團”發現,家長之所以不敢放手讓孩子自己玩,是認為車輛和行人過多,交通安全無法保障。
“我們想了一些辦法,比如劃定特定時段的交通禁行區,以史家小學為例,上下學期間車輛不能進入胡同。但是城市建設過程中,很多主體參與城市空間的使用,這些想法推動實踐仍然存在困難,需要政府和居民的支持。實踐的效果好不好,也需要檢驗。目前,實踐比理論要落后,我們希望能找到愿意嘗試的街區。”
除物理空間的安全,人的安全也是一個話題?!肮召u等社會新聞也會導致家長不敢離開小朋友,孩子不能直接到社區探索和互動,與社會環境是隔離的?!?/p>
王虹光說,規劃師特意組織史家胡同小學二年級學生走進胡同自發探索,讓他們從兒童視角發掘找到胡同的“缺失”?!皩τ诤⒆拥慕ㄗh和需求,我們將探討如何回應和滿足?!?/p>
秦紅嶺也建議,街道空間、社區空間精細化設計方面,要重點關注兒童安全問題。對不利于兒童安全成長的設施予以改造,保障兒童出行、玩耍、上下學時段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