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與精準扶貧 促進高校轉型升級
參與精準扶貧 促進高校轉型升級
高校承擔著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服務社會、文化傳承與創新以及國際交流與合作五大功能。為進一步發揮高校優勢,更好地履行高校服務社會的職能,2015年以來,隨著國家精準扶貧戰略的實施,高校與各界一道參與了人類歷史上這場史無前例的重大行動。在此過程中,應用型高校參與對口幫扶精準扶貧工作的價值和意義何在?對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和師資隊伍建設、學科專業建設和特色發展有何作用?如何實現各方“雙贏”或“多贏”?四川旅游學院在參與對口幫扶精準扶貧的過程中,創新了扶貧機制與模式,促進了學校的轉型升級,效果顯著。
2015年,四川旅游學院高度重視對口幫扶精準扶貧工作,專門成立了以黨委書記、校長為雙組長的扶貧工作領導小組,校領導全部參與,分頭組織多學科專業人員并多次帶隊深入實地工作,將專業工作覆蓋到大旅游產業的各個環節。
學校先后參與了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白玉縣和爐霍縣、涼山彝族自治州布拖縣、廣安市武勝縣、巴中市恩陽區、廣元市蒼溪縣等地的旅游精準扶貧工作。多位教師還參與了四川省委組織部門、省人社部門組織的“旅游精準扶貧專家行”等活動。在此過程中,學校逐步形成了具有應用型高校特色的扶貧機制與模式,將旅游精準扶貧工作與學科專業建設及凝練辦學特色結合并納入學校工作計劃。同時,學校抽調專業骨干力量到實地駐村工作,發揮各學科專業優勢,形成優質效能。學校通過參與對口幫扶精準扶貧工作,一方面,有效地助推地方區域經濟發展,促進經濟困難家庭增收;另一方面,學校教師隊伍、干部隊伍、學生得到實戰鍛煉,學科及科研建設得到了發展,形成了“雙贏”乃至“多贏”的良好態勢。學校參與旅游精準扶貧工作具有三大特色。
第一大特色
扶貧工作覆蓋大旅游產業的各個環節
旅游專業團隊,繪制旅游資源分布圖。2015年,學校領導帶領專業團隊對白玉縣進行資源調研,形成旅游資源分布圖。在調查過程中,學校旅游專業團隊跑遍了該縣大部分鄉鎮,還曾自駕車翻越海拔5000多米的極高山,深入該縣環境閉塞的山巖鄉,調查該地獨特的戈巴文化。事實證明,貧困地區旅游資源豐富,特別適合通過發展旅游產業達到脫貧致富。學校繪制的旅游資源分布圖,對當地“選準突破口,明確主路徑”具有切實指導作用,當地領導們感慨地說:“我縣旅游發展的春天到來了!”
開展精準培訓,與產業無縫對接。校、縣按照既定規劃方案,組織各專業力量,對接大旅游產業管理人員和一線從業人員,采用到校培訓或到縣、鄉、村培訓等形式,針對不同層次受訓對象,開展精準培訓。迄今已經培訓白玉縣和爐霍縣各級各類人員1300余人次,培訓內容包括旅游產業思維、旅游接待禮儀、旅游景區標準化建設與管理、酒店與鄉村民俗接待服務、餐飲技能、財會業務、山地戶外休閑方面專業技能等。通過學校的專業知識和技能與當地產業發展無縫對接,快速提升了當地產業經營管理和服務能力。
抽調精兵強將,做實產品和產業。學校先后派出6人到幫扶鄉、村進行掛職,深入一線開展駐村工作。與此同時,學校相繼派出數十批專業力量到當地開展具體工作,著力于為旅游基礎設施,如:游客中心、停車場、旅游廁所、自駕營地等建設提供標準化、專業化指導,策劃包裝宣傳推廣項目,設計開發旅游線路、項目和特色文旅產品等,發揮做好一個村、帶動一個鄉、影響整個縣的功能,力爭形成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良好格局。例如,白玉縣的芫根、土豆、松茸、獐子菌等山珍,在見慣不驚的當地人看來,不知如何利用。學校食品與烹飪專業組織力量,將芫根(海拔3500米以上高寒山區出產、食藥功能獨特)開發研制出“芫根獅子頭”“拔絲芫根”等菜品,現已成為當地的名菜;學校派駐白玉縣麻絨村干部吳正生發動村民,在藝術學院教師指導下,利用當地天然材料,如:樹枝經過特色整形、加工,做成自駕營地驛站特色民俗文化燈飾,讓人大開眼界,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國際在線頻道曾進行采訪和報道;旅游文化產業學院教師團隊接受四川省文化和旅游部門的公益扶貧任務,聯系大型花椒產品生產企業,與涼山州鹽源縣青天鋪村直接對接,設計宣傳產品IP,解決了該村數百噸花椒銷售的大難題;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學生聯合經濟管理學院物流專業學生跨專業組團,在教師指導下,成立跨專業創新創業團隊并成功入駐大學生“雙創孵化園”,專門針對川西地區農牧土特產進行包裝、策劃、宣傳、推廣、銷售;運動與休閑學院師生通過實地勘察,成功設計規劃出白玉縣察青松多國家級別白唇鹿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穿越環線等。由于學校專業師生的參與,使當地旅游產業在發展過程中少走了很多彎路、快速見效。目前,白玉縣麻絨鄉察青松多驛站、昌臺自駕營地及河坡民族特色手工藝一條街等項目已經完成及實施。原計劃2019年脫貧的定點扶貧村白玉縣麻絨村,2016年就已達到脫貧標準。此外,學校另一個定點扶貧村爐霍縣易日村已于2018年如期脫貧,學校駐村干部王也文正協助該村跨入土特產品深加工、產業推進提升階段。學校派駐白玉縣麻絨鄉、河坡鄉駐村干部經過不懈努力,已經帶領村級合作社開發相關產品并獲得了“2019四川省旅游商品大賽”金獎和“2019中國旅游商品大賽”銅獎。麻絨村麻貢嘎高原農業農民專業合作社是此次甘孜藏族自治州僅有的一個獲獎單位。旅游文化產業學院會展專業教師策劃的武勝縣火鍋節已經在當地啟動了。旅游專業教師參與指導爐霍縣格薩爾文化廣場景區已成功創建國家AAA級旅游景區。
第二大特色
應用型高校教師和專業人員的專業教育功能在扶貧戰場得到了充分發揮
應用型高校師資參與縣域旅游精準扶貧具有發動群眾、教育群眾的天然優勢,在組織、培訓等方面,學校注重將自己的專業知識與當地旅游產業發展中的具體問題相結合,解決群眾的實際問題,得到了當地群眾的認可。2016年學校專業團隊到涼山彝族自治州喜德縣躍進村開展餐飲技能培訓時,當地群眾對教師們背著鍋碗瓢盆來培訓他們“做飯”感到不理解,甚至說:“我們的飯,恐怕你們不會做啊!”對此教師們充分發揮自己的專業特長,經過培訓,快速改變了群眾的觀念,從“要我學”變成了“我要學”。4年來,學校舉辦對口縣鄉村培訓班10余次。學校還組織了對口縣域青少年夏令營等活動,以繡花功夫開展教育扶貧,讓大山里的孩子走出來學習,這項活動得到了國內多家媒體的報道和社會各界的高度認同。在文旅活動開展方面,學校派駐白玉縣普馬村的李丹老師因其文藝特長,多次被縣政府部門抽調參與全縣“五四”等大型文化展演活動,成為該縣的文藝活動項目組織、策劃骨干人才,受到縣領導的高度評價。
第三大特色
結合旅游精準扶貧培養應用型人才
學生參與精準扶貧工作鍛煉了實踐及應用能力。2017年甘孜藏族自治州舉辦山地旅游節期間,旅游和會展專業派出師生團隊為稻城縣舉辦了導游講解培訓班,還承擔并高質量完成了到稻城縣參會的國際國內VIP嘉賓的中英文導游接待和禮儀服務,得到州縣領導的高度贊揚。2018年,學校招收并定向培養來自四川省三州一市45個深度貧困縣的49名旅游管理專業本科生,該班學生在首屆中國青年創意設計大賽中獲得了三等獎。
與此同時,學校為了落實國家領導人“把最美的文章寫在祖國大地上”的號召,引導全體師生加快學校應用轉型的步伐。目前,涌現出了一批教學科研和實戰能力強、服務社會效果好的先進教師,先后有數十名教師進入省、市級專家庫,造就了一批“雙師雙能型”教師隊伍,已成為地方文旅產業發展的主力軍。
總之,應用型高校在參與縣域旅游精準扶貧的過程中,逐漸體現出“后勁足、韌勁強”的特點,所派干部和專業人才既懂專業又能實戰,因而工作成效不斷凸顯。四川旅游學院在轉型升級過程中,摸索出了參與縣域旅游精準扶貧的新路徑和新模式。學校以精準扶貧為突破口,發揮自身優勢,凝練教師團隊,走出了一條特色發展、創新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