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低分如何進入高品質大學?
高考低分如何進入高品質大學?
對享有加分的考生來說,高考填報志愿時肯定有一定優勢。但是,這些加分怎么利用,才能為自己的志愿增添籌碼,關鍵是看考生對所報考的院校的加分政策是否讀懂。雖然各省級招辦對本省的考生都有相應的加分政策,但是最終決定考生是否享有加分的還是學校本身。
高考注意事項:享受加分的考生必讀
一般來說,學校對加分的態度有三種。
第一種,學校在調檔和分專業時,都承認考生的加分。
第二種,調檔是承認考生的加分,但分專業時只以考生的實考分數為準。
第三種,對不同的考生有不同的加分政策規定。學校對考生的加分政策一般都會在該校的《招生章程》之“錄取規則”里有,考生填報志愿時務必要將這些讀懂。這里,筆者把去年在某省錄取場搜集的關于加分的案例(或成功或失敗),配上點評,希望對考生有所幫助。
用加分成未來“無冕之王”
案例:某省文科考生媛媛2008年高考總分為615,但因該考生曾被評為“省三好”學生,因此在高考錄取時,可以享受10分的加分優待。考生一本第一志愿報考了四川大學的新聞學、廣播電視新聞學、編輯出版學專業,第二平行志愿依次填報重慶大學、西南交通大學、山東大學、西南大學,所填報的專業也都是新聞類或與其相關的專業。媛媛最后順利地被四川大學新聞學專業錄取。
回放:新聞學相關專業近年來成為考生報考的熱寵,分數線連年居高不下,如果在分數上不占優勢要想進入這類專業幾乎不可能,何況是報考在全國新聞學類專業排名靠前的四川大學呢!翻開四川大學的招生章程,里面有這樣的字句:“四川大學執行國家規定的加、降分政策,認可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加、降分以后形成的投檔成績,并作為錄取和安排專業的成績依據。”而查閱四川大學2008年在考生所在省的錄取情況表明,該校在該省新聞學錄取的最高分為638分,錄取最低分為619分。如果說媛媛以615的原始分報考該校的新聞類專業,還有一定難度的話,那么加上她的10分加分,報考該校的這類專業應該是比較穩妥的。
點評:媛媛很幸運,選擇了一所既承認投檔成績加分,在分專業時也同樣承認加分的學校,不僅讓自己穩妥地進入理想高校,還滿足了自己的專業要求。對享受加分的考生而言,如果能科學巧妙地運用自己的加分,就可讓自己的求學路變得更加通暢和開闊。
報也匆匆,敗也匆匆
案例:某省理科考生劉彪2008年高考分數為587分,離該省理科一本省控線還差6分。一本第一志愿報考四川農業大學的生物工程、食品質量與安全、化學生物學、生物科學、財務管理、環境工程專業;第二平行志愿依次填報西北大學、西安理工大學、西安科技大學、西南石油大學。二本第一志愿填報南京審計學院的審計學、金融學、會計學專業,不服從專業調劑;第二平行志愿依次填報西南交通大學峨眉校區、南京工程學院、西南石油大學、西華大學??忌鷻n案曾被投進南京審計學院,但因總分偏低為由被退檔,之后他的檔案就一直處于自由可投的狀態了。
回放:在錄取期間,考生將電話打進考生所在省錄取場的信訪站,質問工作人員,“明明有規定第一志愿報考農林類院??梢约?0分投檔,為什么我一本填報了四川農業大學,卻沒有被錄取?”老師耐心又細心地解釋。四川農業大學2008年在考生所在省的調檔線是593分,以該考生加分后的成績確實上了該校的調檔線,但該省對農林院校的加分政策是第一志愿報考農林類院校并且所填報的專業必須是農林類專業,才可能被加10投檔,而劉彪雖然一本第一志愿報考了農林類院校,卻沒有填報農林類專業,因此其檔案沒有被投到四川農業大學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了。由于劉彪填報志愿時,曾查閱過四川農業大學以往在該省的錄取情況,錄取資料顯示,以往幾年只要第一志愿報考該校,并且上了該校的調檔線,一般來說都能被錄取。因此,劉彪當時在一本第一志愿填報該校時,就覺得自己被四川農大錄取是鐵板釘釘的事,后續的二本志愿也沒有認真填報,所以落榜。
點評:對某些省(區市)針對特殊院校的特殊專業的加分政策,考生報考時,一定要細細研讀,不能只顧頭不顧尾。案例中的劉彪就是沒有把該省對農林院校的農林專業的加分政策讀懂,而導致落榜的。對于可以享受加分優待的考生而言,合理利用是建立在自己對院校的加分政策比較了解的前提下的,而若考生不管學校對待加分的政策如何,一味地以自己加分后的成績報考志愿,其后果很可能讓自己一敗涂地。所以,有加分特權的考生在報考時,不僅要知己,更要知彼。
對不同的加分,學校有話說
案例:某省理科考生王芳2008年高考總分為593分,剛上考生所在省一本省控線,由于該生是國家二級運動員,根據該省的加分政策,他可以享受20分的加分。王芳一本第一志愿報考了東北林業大學的會計學、工程管理、交通運輸類、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自動化、機械類專業,不服從專業調劑;第二志愿依次填報了南京農業大學、江南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福州大學。王芳的檔案被投到東北林業大學后,因總分偏低、不服從專業調劑而被退檔,二本錄取時被當地一所院校錄取。
回放:按理說,以王芳加分后的分數報考東北林業大學應該是沒有問題的,因為該校在考生所在省錄取的理科最低分也是593分,為什么學校退檔原因里還說她總分偏低呢?筆者想一探究竟,點開該校的招生網站查看該校的加分政策,才得知原來人家只承認那些獲得國內外學科奧賽獎項以及科學、工程類獎項的考生加分后的投檔成績,而對其他加分考生在排定專業時以高考實考成績為準,同等條件下優先錄取有加分的考生。王芳的實考成績只有593分,在專業選擇上沒有優勢,加之又不服從專業調劑,被學校退檔也是順理成章的。
點評:各高校對各省(區市)制定的加分政策,態度不一,要想充分利用自己的加分,還得要把高校的態度弄明白,搞清他們對享受加分的考生是什么樣的態度。是“全部認可”、“部分認可”、“分別認可”還是只說“承認各地的加分政策”,但至于怎么承認法,卻沒有明確表示??忌鷮ψ约盒膬x院校的加分態度必須做到心中有數,如果不清楚,就必須要親自打電話到學校招辦咨詢,切不可自以為是。
低分進入高品質大學、專業的策略
現在,國內相當部分省份依然實行第一志愿順序志愿,每個人只能選擇一所學校作為最大可能的目標學校,其他只能是此目標無法實現時的一種補救。因此第一志愿學校的選擇至關重要。但由于學生之間背對背填志愿,互不知道各自的決策信息,就必然會出現有些學校人滿為患,有些學校門可羅雀。如果有人不幸選擇了人滿為患的學校,則有可能因為競爭激烈而落榜,但如果有人幸運的選擇到了門可羅雀的學校,則很容易以較低的分數被學校錄取。這時,對報考學校的競爭程度的預測就成了投機成功的最關鍵因素。
在博弈論里,假定每個行為主體都是以自己利益為最大化的理性人。具體到志愿填報領域,每個人都想以最低的分數考入最好的大學,即發揮分數的最大效能。這就為預測學校報考的競爭程度提供了一定的可能性。于是,從本質上講,這實在是預測報考者的心態。影響報考著決策心態變化的一般有以下因素:
一、 因觀念的落伍而出現的投機可能性:
這主要是由于對好大學、好專業理解的不同而造成的。雖然這幾年就業在高考志愿決策中的影響越來越大,但由于認識上的誤區,有人并不完全認同就業是志愿決策第一決定因素,于是,許多人會根據自己以往的經驗或社會大眾的認識來判斷自己所選擇的學校和專業,因此,大多數人樂于報考的專業和學校其實并不是將來好就業的專業和學校。根據教育部門的調查數據,近年來報考熱門專業前10位是:1國際經濟與貿易、2英語、3工商管理 、4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5法學 、6電子信息工程 、7通信工程 、8金融學 、9會計學 、10電氣工程與自動化等專業,而西南財經大學麥克思公司的調查數據,近年來,最容易就業的前10位專業則為:1機械電子工程、2醫學檢驗、3醫學影像學、4注冊會計師、5物流工程、6勘查技術與工程、7建筑學、8車輛工程、9信息安全、10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根據我們的觀點,也是最現實的觀點:就業好,才是真的好。那么我們選擇專業時當然要選擇好就業的專業。但由于很多人意識不到這一點,被一些不著邊際的因素牽著鼻子走。因此,許多好就業的專業和學校反而錄取分數并不高,比如當分數在一本線上下時,許多人為了上一本會選擇一本院校的較差的專業,卻不愿意選擇二本院校里的好專業,比如,你比一本線高出10分,你是選擇一本里的云南大學、廣西大學呢,還是選擇二本里面的南京財經大學、上海立信會計學院?同樣,如果你是男生,要選擇醫學院校里的醫學專業,許多時候臨床醫學比醫學影像學、醫學檢驗高許多分,但從就業來看,前者反比后者容易就業得多,這時,你是選擇臨床醫學呢,還是選擇醫學校驗或醫學影像學專業?所以,只要用心鉆研,科學決策,就一定能以最小的分數及經濟成本獲得最好的專業和學校。
二、信息不充分時的決策
比如現在從大多數人來講,對填報志愿并不很重視,只是在高考結束后參考一下前一年或幾年的錄取分數線,然后決策,這時就會出現農民賣瓜的困境,即參照去年的價格決定是否生產或生產多少西瓜,如果上年西瓜的價格低,則大多不愿種西瓜;反之,則大量種西瓜。其結果是,上年西瓜價格低,導致種瓜量下降,價格提高;反之,因為上年西瓜價格高,從而導致種瓜量上升,進而價格下跌。同樣,大量學生參照上年最多二、三年的學校錄取分數線來報考,如果這幾年學校分數低,分差小,則報考學生會大量增加,從而導致該校當年分差上漲,反之,則下跌。這就是平時業內人士指出的“大小年現象”。這時,我們就可以反其道而行之,如果前幾年分差大,報考人數多,那么今年我就放膽報考。如果前幾年分差小,報考競爭程度低,則就要謹慎考慮。當然,這種決策帶有一定的冒險性,大小年并不是呈規律性分布,有時接連幾年大年,然后會有接連幾年小年。那么這就要求決策者一方面仔細研究目標學校出現大小年的可能性,另一方面要做好保底,一旦決策失誤,則有比較好的學校作為保底,以確保不會落榜或低就。注意,保底策略有兩種,一種是以同一批次的第二志愿作為保底,一種是以下一批次較好的學校作為保底。依筆者的意見,最好以下一批次的優質學校作為保底,因為同批次的二志愿學校一般來說不是地理位置比較偏僻,就是學生自身不太滿意。但如果降低一個批次,則可以在大量的學校中從容選擇,不僅可進好學校,還可進合適專業。另一種信息不充分情況就是高校首次在某省招生,由于學生填報志愿時間非常短,不可能用仔細研究招生學校的情況變化,大多是根據往年的情形進行決策,對當年第一次在本省招生的學校容易忽視,從而導致報考該校的人數較少,錄取分差降低。比如2007年中國人民大學第一次在四川省文科生中招收國防生,結果報考人數少,錄取分差很低。這就為低分進入名校創造了條件。要把握此機遇,一定要善于對比招生學校的變化情況,發現機會。當然,實行平行志愿或實時動態志愿后,這一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已經解決,這種情況下投機的可能性幾乎沒有了。
三、突發事件的影響
比較典型的如2003年的非典與2008年的地震,在災害發生地的學校,一般學生或比較規避。這時就會出現學校錄取分差降低的現象。2003年由于北京是非典的重災區,所以,除了北大、清華這些一流名校,在四川省招生的其他如中央財經大學分差為2分,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分差為8分,中國政法大學10分,北京郵電大學13分,北京科技大學2分等,遠遠低于往年。另外,廣東省也是非典的重災區,所以當年中山大學的錄取分差為8分,遠遠低于往年。同樣,2008年由于汶川特大地震的影響,四川省高校也出現了一些非同尋常的分差,比如四川大學提檔線分差為文科0分,理科10分,也都低于往年。
四、試題難度極端現象
2003年由于高考題特難,學生無法把握,都偏于謹慎,因此出現在二流名校爆滿,一流名校缺額的情況。比如當年在四川省招生學校中吉林大學分差理科為0分,上海財大理科8分,上海交大理科66分,都是往年中最小的分差。2005年由于高考題目特簡單,所以又出現了無法把握許多人趨于謹慎的決策。也出現了部分名牌高校分差降低。比如當年四川大學理科分差0分,電子科大分差0分,北京大學、清華大學首次出現第一志愿報考人數不滿招生計劃等情況。
五、分校現象
高校連續擴招,多數校本部人數已經飽和,為了保證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許多高校開始建設新校區。比如北京幾十所高校把新校區集中建設在河北廊坊稱為“東方大學城。”另有東北大學秦皇島分校、山東大學威海分校、北航北海分校、哈工大威海分校等。由于是新校區,知名度有限,為了吸引學生報考,部分高校將分校與本部分開,單列招生計劃,于是,這些分校的報考人數相對較少,分差較小。但其教育資源基本上是一樣的,可以共享,更重要的是分校不具有法人資格,最后學生的畢業證、學位證都是本部的。這其實就與在校本部讀書沒多少區別。
總之,無論那種現象,其歸根結蒂都是影響到了學生的報考心態,如果能關注現實發生的許多社會經濟現象,由此深入分析對學生報考學校心態的影響,進入尋求對具體學校的報考競爭態勢的預測,將能大大地提高以低分進入名校的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