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屆高校畢業生規模預計1158萬人_如何促進畢業生就業
最新消息,2023屆高校畢業生規模預計1158萬人,同比增加82萬人,這意味著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競爭加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搜集整理的關于2023屆高校畢業生規模預計1158萬人_如何促進畢業生就業,供大家參考,快來一起看看吧!
2023屆高校畢業生規模預計1158萬人
今天,教育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召開2023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網絡視頻會議,分析形勢,全面部署做好2023屆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教育部黨組書記、部長懷進鵬,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黨組成員、副部長俞家棟出席會議并講話,教育部黨組成員、副部長翁鐵慧主持會議。
會議指出,2023屆高校畢業生規模預計1158萬人,同比增加82萬人,黨的____對教育、科技、人才和就業工作進行了系統部署,各地各高校要深刻認識做好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的重大意義,準確把握2023屆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面臨的形勢,堅決扛起政治責任,聚焦重點任務,加強組織領導,壓實工作責任,全力以赴做好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
會議強調,各地各高校要千方百計促進市場化就業,深入開展高校書記校長訪企拓崗促就業專項行動,實施“萬企進校園計劃”,全面推廣使用國家大學生就業服務平臺,充分發揮中小企業吸納就業作用,支持自主創業和靈活就業。要用足用好各類政策性崗位,配合有關部門優化政策性崗位招錄安排,積極拓寬基層就業空間,鼓勵更多畢業生報考重點領域和一線崗位,做好大學生征兵工作。要健全就業指導服務體系,有的放矢開展就業指導,不斷強化就業育人實效,引導畢業生從實際出發選擇職業和崗位,用好“互聯網+就業”新模式,堅決保護畢業生就業權益。要用心用情幫扶就業困難群體,深入實施宏志助航計劃,做好離校未就業畢業生跟蹤服務。要簡化優化求職就業手續,落實國務院辦公廳有關文件精神,有關部門共同做好穩妥有序取消就業報到證工作,建立畢業去向登記制度,強化就業統計監測。要深入推進高等教育供給側改革,強化學科專業布局調整,完善就業與招生培養聯動機制。要落實就業“一把手”責任,注重配齊配強就業工作隊伍,密切部門協同配合,加強宣傳引導,營造全社會關心支持畢業生就業的良好氛圍。
會議要求,加力實施就業優先政策,充分調動市場主體、畢業生自身和公共部門積極性,全力穩定和擴大畢業生就業門路。要健全就業公共服務體系,強化招聘信息服務、能力提升服務、人才流動服務,提高對接匹配效率。要加強就業兜底幫扶,將困難畢業生情況掌握到位、就業幫扶舉措落實到位、相關院校支持到位。要完善勞動者權益保障制度,嚴厲打擊違法違規行為,切實提高畢業生維權意識,為他們提供公平有序的就業環境。
天津市教委、湖北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宜賓學院、山東職業學院、中國三峽集團作會議交流發言。中央組織部、中央宣傳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科學技術部、工業和信息化部、民政部、財政部、商務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務院國資委、國家統計局、中央軍委國防動員部、共青團中央、全國工商聯有關部門負責同志參加會議。會議由中國移動通信集團有限公司提供技術支持,各省各普通高校設分會場。
2023屆高校畢業生預計達1158萬人明年起取消發放就業報到證
2023屆高校畢業生規模預計達1158萬人,同比增加82萬人。教育部日前印發《關于做好2023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的通知》,部署各地各高校千方百計促進畢業生多渠道就業創業,簡化優化求職就業手續。從2023年起,就業報到證取消發放。
2023年起,畢業生求職就業手續將進一步簡化。教育部明確,將不再發放《全國普通高等學校本專科畢業生就業報到證》和《全國畢業研究生就業報到證》,取消就業報到證補辦、改派手續,不再將就業報到證作為辦理高校畢業生招聘錄用、落戶、檔案接收轉遞等手續的必需材料。全國高校畢業生畢業去向登記系統將作為高校為畢業生辦理離校手續的必要環節,全面推廣使用。教育部要求各地嚴格落實就業統計監測規范要求,審核學生就業信息及相關佐證材料,對違反規定的高校和人員,嚴肅查處通報,納入負面清單管理。
如何促進大學生實現高質量就業
在董艷看來,與總量問題相比,目前更需關注的是“招工難”和“就業難”同時存在的結構性矛盾。一方面,就業壓力不斷增加,大學畢業生“緩就業”“慢就業”現象普遍存在;另一方面,“基層招聘難”“中小微企業招聘難”“三四線城市招聘難”等問題日益突出,使得“穩就業”“保就業”工作更趨復雜化。
“這是由于產業升級和技術進步對勞動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現有高校畢業生尚未很好地適應這一變化。這意味著需要從高校專業及課程設置,以及人才培養模式上做出調整,提升高校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的匹配度,使高校教育及時適應市場實際需求。”董艷說道。
隨著“00后”開始走向職場,高校畢業生就業也越來越多元化。“靈活就業不受辦公場所、用人單位、工作時段等方面的限制,成為‘穩就業’‘保就業’的重要渠道。”董艷分析道,“從中國就業培訓技術指導中心的數據看,社會生產服務和生活服務人員、醫療服務、養老服務等相關職業需求旺盛,互聯網行業保持了很高的崗位需求,大學生選擇去這些領域就業創業大有可為。”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把擇業目光投向了基層,“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成為很多高校畢業生認可的就業方向。“大學生去基層鍛煉實踐,少了書生氣,多了泥土香。為基層經濟社會服務,可以更好地實現人生價值,對未來的發展也大有裨益。”董艷表示,要鼓勵更多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就業,相關部門要積極為畢業生投身基層提供良好的成長平臺和就業指導,完善相關政策措施,構建引導和鼓勵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工作的長效機制。
企業是高校畢業生就業的主渠道,其中,中小企業是最重要的就業崗位創造者。然而,受疫情影響,中小企業經營壓力增大,對就業造成了較大影響。“與此同時,國內疫情管控得力,越來越多的海外留學生選擇回國就業,也成為增加就業壓力的因素。”董艷說道。對此,她建議,各地應積極落實減稅降費等為中小企業減負的政策,降低成本,激勵中小企業更多吸納就業;加強社會招聘信息發布,促進供需對接;在激勵中小企業的同時,需要指導和監督企業依法保護員工利益,增加自身對大學生群體的吸引力。
近年來,為促進大學生實現高質量就業,各地積極出臺了各類“穩就業”政策,學校、企業等社會各界在產學合作、就業信息服務、就業指導等各方面也積極作為。
董艷指出,未來應提供更加精準化的促就業舉措:一是加強政府、高校、企業之間的信息聯通,最大程度地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緩解結構性矛盾;二是各地政府部門要穩定和開拓新的就業崗位,推進實施基層就業項目;三是校企要加強合作,做好高水平的前置就業指導;四是加強針對靈活就業的權益保障和社會服務;五是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創新創業風險,幫助創業大學生從科學技術、金融、企業管理、市場營銷、法律等多方面全面適應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