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備考輔導資料
高考學生政治備考輔導資料
高三學生與高一高二不同之處在于,此時復習力學部分知識是為了更好的與高考考綱相結合,尤其水平中等或中等偏下的學生,此時需要進行查漏補缺。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高考政治備考資料,希望可以提供給大家進行參考和借鑒。
高考政治必修二知識點
1、商品的基本屬性的易錯觀點
(1)使用價值是商品特有的屬性,是購買者的目的所在。
(注意:使用價值不是商品特有的屬性)
(2)商品的質量越好,價格越高。
(注意:價格的基礎是價值,使用價值與價值量沒有直接關系)
(3)有使用價值的東西一定有價值,有價值的東西必然有使用價值。
(注意:有使用價值的東西不一定有價值)
(4)使用價值不同是不同商品之間能夠交換的原因。
(注意:不同商品能交換的原因是因為都具有價值)
(5)價值是使用價值的物質承擔者,二者是不可分割的。
(注意:前一句顛倒了二者的關系,只有在商品中二者才是不可割的)
2、商品價值量的易錯觀點
(1)社會勞動生產率與商品價值總量成正比
(注意:社會勞動生產率與商品價值總量無關,單位時間內形成的價值總量是一定的)
(2)某企業通過技術創新可以提高社會勞動生產率,使商品的價值量減少。(注意:提高的是個別勞動生產率,商品的價值量不變)
(3)商品價格下降的根本原因是個別勞動生產率不斷提高。
(注意:商品價格下降是由于社會勞動生產率的提高)
(4)價值決定價格,商品價值變化,價格也一定變化。
(注意:不一定,價格還受供求關系、宏觀調控、貨幣發行量等因素的影響)
3、貨幣的易錯觀點
(1)金銀是商品交換長期發展的產物。
(注意:金銀是自然物,貨幣才是商品交換長期發展的產物)
(2)貨幣是從商品中分離出來,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
(注意:應該是固定的充當一般等價物)
(3)金銀天然是貨幣,貨幣天然是金銀。(注意:金銀天然不是貨幣)
(4)貨幣執行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職能需要的是現實的貨幣。
(注意:執行價值尺度是觀念中的貨幣)
(5)通貨膨脹必然引起物價上漲,物價上漲必然引起通貨膨脹。
(注意:物價上漲不一定會引起通貨膨脹)
4、價值規律的易錯觀點
(1)價值規律是市場經濟特有的規律(注意:應該是商品經濟的基本規律)
(2)商品供應量與需求量互相制約。(注意:應該是供求與價格相互制約)
(3)等價交換就是指商品的價格與價值相符合。
(注意:價格與價值不一致也是等價交換的形式)
(4)價值決定供求,供求影響價值。(注意:價值決定價格,供求影響價格)
(5)等價交換是指每次交換商品的價格都與價值相一致。
(注意:不一定每次都一致,而是經常不一致)
(6)價格由購買力決定。(注意:價格的決定因素是價值,購買力只能影響價格)
5、生產與消費及消費類型
(1)生產是消費的目的和動力(注意:消費是生產的目的和動力)
(2)消費決定生產(注意:顛倒了二者的關系)
(3)按消費的目的不同,可以分為錢貨兩清消費、貸款消費和租賃消費
(注意:是按消費的交易方式不同分的)
(4)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存資料消費將逐步被享受性的消費所取代(注意:取代的說法錯誤)
(5)有從眾心理的人,看到許多人在做同一件事,便不由自主的加入,仿效和重復人家的行為,所以從眾心理不可有。(注意:盲目從眾才不可取)
6、關于基本經濟制度的易錯觀點
(1)國有經濟是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注意:公有制是基礎,國有經濟是主導)
(2)公有制的主體地位主要體現在國有經濟在社會總資產中占優勢。
(注意:應該是公有資產在社會總資產中占優勢)
(3)公有資產占優勢,主要是看量的優勢。(注意:既要有量的優勢,又要注重質的提高)
(4)個體經濟是以生產資料私有和雇傭勞動為基礎的。
(注意:個體經濟以勞動者自己的勞動為基礎)
(5)非公有制是社會主義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推動我國生產力發展的主要力量。
(注意:非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不能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經濟混同;是推動我國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力量而不是主要力量)
(6)國有經濟在國民經濟各個領域中都占有支配地位。
(注意:在關系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中占有支配地位)
(7)股份制都具有公有制性質。(注意:只有國有、集體控股,企業才具有明顯的公有性)
(8)股份制有利于擴大公有資本的支配范圍。(注意:不能籠統地說)
7、關于公司和股份制的易錯觀點
(1)有限責任公司的最基本的特征是可以向社會公開募股集資。
(注意:混淆了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2)股份制是產品的分配方式。(注意:是企業組織形式)
(3)股份制是是我國公司制的形式。(注意:是主要實現形式)
(4)股票是一種表明債權、債務關系的憑證。(注意:混淆了股票和債券)
(5)股票價格與股息收入成反比,與銀行利息率成正比。(注意:前者是正比,后者是反比)
8、勞動者的權利和義務的易錯觀點
(1)勞動者各項權利的基礎是享有平等就業權(注意:勞動權)
(2)勞動者的權利和義務是相統一的,不可放棄的。(注意:權利可以放棄)
9、投資的選擇
(1)銀行存款利率提高,儲戶的實際收益越多。
(注意:居民的實際收益取決于存款利率和物價漲幅的對比)
(2)債券和股票都是有價證券,都以定期收取利息為條件。
(注意:股票不是定期收取利息的)
(3)金融債券具有信用度高、代用率高、收益高和流通性強等特點。(注意:政府債券)
(4)通過購買社會保險,投保人把風險轉移給保險人,使自己所承擔的風險損失降到最少。(注意:是購買商業保險)
高考政治必修三知識點
一、社會生產的三大產業
1、交通運輸、郵電信息、科技信息、金融信貸、科技開發、培養人才
2、第一產業(農業)
(1)含義:是指農業、林業、畜牧業和漁業,通常被稱為“廣義農業”。
(2)地位和作用:(基礎)農業在國民經濟中處于基礎地位,起著基礎作用。
農業是人類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國民經濟其他部門的存在和發展離不開農業。
(3)我國農業的重要性:
農業生產,特別是其中的糧食生產,直接關系著我國13億人口的吃飯問題和國家的糧食安全。糧食不僅解決吃飯問題,還提供大量的副食品。農業為工業提供原料、重要市場,為其他部門提供勞動力,為國家提供資金積累。
3、第二產業(工業)
(1)含義:是指采礦業,制造業,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建筑業。
(2)地位和作用:
在國民經濟中起著帶動整個經濟發展的作用,并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一個國家的國力和現代化水平。
工業的主導作用表現在:
①工業為國民經濟其他部門提供必不可少的物質技術裝備,能源動力、大量的原材料。尤其是以提供物質技術裝備的作用最為重要。
②工業為人們提供基本的生活消費品。
③工業是國家積累的重要來源,也是加強國防的重要條件。
4、第三產業(服務業)
(1)含義:是指除第一、二產業以外的其他各行業,是為社會生產和人民生活提供服務活動的各行各業的總稱。
(2)地位:第三產業的興旺發達是現代經濟的一個重要特征,第三產業的發展水平已成為一個國家或地區生產力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之一。
(3)意義:加快發展第三產業對促進國民經濟的迅速發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①可以有效地推動我國的工業化和現代化。
②可以擴大就業領域和就業人數,保證社會安定。
③可以顯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質量,可以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二、現代產業的發展趨勢
1、產業結構不斷變化發展的原因:
產業結構是隨著科學技術的廣泛應用而不斷發展的變化的。隨著新科技革命的興起和發展,一大批高新技術崛起,并在各部門廣泛應用,大幅度提高勞動生產率,從而引起產業結構發生根本性的變化。
2、現代產業的發展趨勢
(1)農業在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下降;
(2)工業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下降;
新興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顯著提高,傳統工業在新技術的基礎上更新改造,工業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下降。
(3)第三產業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上升。
三、產業結構調整及其對勞動就業的影響
1、我國產業結構的調整
(1)鞏固和加強第一產業,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這是完成我國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過渡,最終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必由之路。
措施:調整農業內部結構,走發展高產、優質、高效農業的道路。
(2)調整和提高第二產業,提高工業現代化水平。這是我國實現工業化、現代化的必由之路。
措施:用高新技術改造和優化工業的內部結構;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新型工業化道路。
(3)積極發展以現代服務業為重點的第三產業。
措施:改造傳統服務業,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明顯提高服務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和從業人員占全社會從業人員的比重;積極發展國際服務業,帶動服務業整體水平的提高。
2、產業結構對勞動就業的影響
隨著現代農業的發展,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大批富余勞動力從農村流入城市,進入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
隨著現代工業的發展,特別是高新技術為代表的新興工業的迅速發展和傳統工業的技術改造,大批富余勞動力從第二產業進入第三產業。
第三產業從業人員的比重大幅度上升。現代服務業的迅速崛起,已成為經濟增長的新亮點和吸納就業人口的主導力量。
3、勞動就業的良好機遇
(1)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為勞動者創造了廣闊的就業機會。
(2)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給勞動者提供了許多新的就業機會。
(3)政府的就業政策,更有利于勞動者的就業和創業。政府要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努力改善創業和就業環境,堅持勞動者自主擇業、市場調節就業和政府促進就業的方針。
四、勞動者的擇業、就業和創業
1、勞動者就業的重要性
(1)勞動就業是人們進行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創造的手段和方式,是人民獲得物質成品和精神產品滿足生存和發展需要的途徑。
(2)就業是民生之本。解決就業已成為事關改革發展穩定大局的重大問題。
(3)勞動者的就業問題是社會經濟發展中的重要問題,也是影響人們前途和職業生涯的重要問題。
(4)就業是個人進入社會作為社會成員參與社會生活的新起點,職業選擇是個人成長過程中的一個關鍵的環節。正確選擇職業將成為個人一生的順利發展和實現人生價值奠定基礎。
2、就業的含義、方式
(1)含義:是具有勞動能力的公民在法定的勞動年齡之內(男16--60,女16—55)依法從事某種有報酬的社會職業。
(2)方式:固定工、季節工、臨時工、小時工、輪崗工等。
3、勞動者要正確解決擇業問題
(1)既要考慮個人的職業志向,又要考慮社會的需要;
(2)既要考慮經濟待遇,又要有精神追求;
(3)既要了解職業崗位的要求,又要考慮自身的主觀條件。
4、創業者必須具備的素質
自謀職業、自主創業,必須提高就業能力、創新能力和創業能力。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專業技能素質、身體心理素質和創新能力素質,是新型勞動者和創業者必備的基本素質,也是自謀職業、自主創業必須具備的基本條件。
高考政治必修四知識點
(一)按勞分配為主體:
1.現階段,我國個人收入的分配制度是什么?
生產決定分配,生產資料所有制決定分配方式。現階段,我國個人收入的分配制度是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2.按勞分配
(1)地位: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中個人消費品分配的基本原則。
(2)基本內容和要求:(見課本)
3.我國現階段為什么必須實行按勞分配?
(1)實行按勞分配,是由我國顯示的經濟條件決定的。生產資料公有制是實行按勞分配的前提;社會主義公有制條件下生產力的發展水平是實行按勞分配的物質基礎;社會主義條件下人們勞動的性質和特點,是實行按勞分配的直接原因。
(2)實行按勞分配,勞動者的個人收入與自己付出的勞動數量和質量直接聯系在一起,有利于充分調動勞動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激勵勞動者努力學習科學技術,提高勞動技能,從而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3)按勞分配作為社會主義性質的分配制度,是對以往幾千年來不勞而獲的剝削制度的根本否定,是消滅剝削和消除兩極分化的重要條件,它體現了勞動者共同勞動、平等分配的社會地位。
(4)由于公有制在我國國民經濟中占支配地位,在公有制經濟中就業的勞動者占多數,因此,按勞分配在所有分配方式中居主體地位。
(二)多種分配方式并存
1.除按勞分配以外,還有哪些其他分配方式?
(1)主要還有按個體勞動者勞動成果分配和按生產要素分配。
(2)按個體勞動者勞動成果分配
(3)按生產要素分配:(A、勞動B、資本C、技術D、管理等)
2.為什么要確立按生產要素分配的原則?
(1)按生產要素分配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要求。確立這一原則是對市場經濟條件下各種生產要素所有權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確認,體現了國家對公民權利的尊重,對勞動、知識、人才創造的尊重。
(2)確立按生產要素分配的原則,有利于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和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