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填報志愿的注意事項
高考填報志愿注意事項有哪些呢?高考結束了,又到了高考填報志愿的時候了,在高考填報志愿的時候我們有很多地方是需要注意的。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高考填報志愿的注意事項是什么,歡迎閱讀分享。
第一步 熟悉政策
考生家長對于本省的高考政策要有一個整體的把握,明白哪些政策非常重要,哪些和自己切身利益密切相關,重要政策當年是否有變化。像常識、動態、公示、政策等等。
第二步 收集信息
信息和渠道的來源至關重要。一般來說,考生家長可以選擇的權威渠道大致這么幾條:陽光高考信息平臺;當地考試院及高校官網、微信公眾號、官方微博等;高考高招類報紙、廣播電視節目等。還可以參考一些與高考相關的博客、論壇、家長圈,相互交流獲得專業知識。
第三步 準確定位
定位是填報志愿中最重要的一步。我們都知道,高考錄取時是將一定范圍的學生,按其填報的志愿和高考成績進行排位,從高到低,位次越高,被錄取的機會就越大。填報志愿前考生可以根據平時成績或模擬成績來定位,看看自己在班、學校、區甚至整個省市所處的位置。
第四步 知己知彼
俗話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做好了定位“知己”,還要做好“知彼”的工作。“知彼”的過程就是除了政策法規之外,還要弄清各個招生院校的基本情況。如學校當年的招生章程、招生計劃、往年在本省的提檔線、專業線、師資力量、專業設置、學科特長、就業及深造情況等等。
第五步 初選志愿
“初選志愿”是結合自己的成績定位,確定目標院校。完成第三、四兩步考生和家長對高考志愿應該已有方向了。這時,考生可以大致劃定一些在你省有招生計劃的院校,并認真閱讀招生章程,比較各院校之間專業的招生人數、錄取分數等數據,選擇和自己興趣、分數、批次相符合的院校。
自我定位要準確,這是前提
挑大學、選專業的時候,一定要有一個清楚、明白的自我定位,這是靠譜地填報志愿的前提條件。該怎么做,才能使自我定位準確呢?
了解自己的興趣所在,即想要學習什么樣的專業,如果有明確的專業意向,就可以有針對性地選擇那些專業實力較強的院校。
如果沒有明確的專業意向,可以優先考慮一下院校。確定一下自己想要選擇綜合性院校還是理工類院校亦或是像財經或者語言之類的特色院校。
了解自己對于地區的選擇,是喜歡北上廣這樣的一線城市還是像武漢、西安、重慶、成都這樣的名校云集的二線城市?亦或是選擇離家近一些的城市讀書?
了解自己本科畢業之后是選擇就業還是深造,如果選擇就業,就可以選擇那些就業比較好的專業就讀如車輛工程、土木工程、財經類專業、語言類專業等,如果選擇深造,就可以選擇一些基礎型、理論型、適用面較寬的專業填報。
科學地選擇院校,這是關鍵
目前,我國具有普通高等學歷教育資格的高校大約有2500余所。由于各高校之間在辦學層次、辦學水平、隸屬關系等方面的差異,普通高校便有了不同的類別或者特色。具有招生資格的高校按照不同的標準可以有不同的分類,我們經常聽到的“雙一流”、“985高校”、“211高校”就是依據高校的辦學水平來劃分的。依據高校的隸屬關系,又會有教育部直屬高校、中央其他部門所屬高校、省屬高校等;依據學校的學科實力又會有綜合類高校、理工類高校、師范類高校等的區分。如何從眾多高校中篩選出適合自己的院校,就需要考生在結合自我定位與分析的基礎上多下工夫了。
(一)高分讀名校
這里所說的名校主要指原“985工程”以及“211工程”高校,“雙一流”建設院校。
這類考生是為數很少的“尖子生”,可優先選擇名校,尤其是名校中的名校。但也不要一窩蜂奔向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名校及其熱門專業,應綜合個人興趣、志向和特長選擇專業,慎重填報好第一志愿,備受爭議的放棄北京大學而選擇技師學校的周浩案例需要我們引以為戒。此外,還應適當考慮其他名校特色的專業。
(二)次高分,奔特色專業
這類考生在全體考生中也是比較優秀的,填報北大、清華等一流名校把握不大,報考其他院校又心有不甘。穩妥起見,應多考慮其他院校的特色專業,作為第一志愿的首選,這些專業的綜合實力和畢業生的就業也是相當不錯的。比如說,如果考生在高考志愿填報時有明確的專業意向,就要盡量選擇具有該專業在所選院校中為特色專業的特色院校,如想要學財經,可以選擇中央財經大學、上海財經大學、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等財經類特色院校,專門的財經類院校業內認可度還是很不錯的。
如果考生在高考志愿填報時沒有明確的專業意向,可以先根據高考分數以及自己對于地域的要求來定位院校,再選擇該目標院校中的特色專業,比如考生想要去同濟大學讀書,就可以考慮選擇同濟大學的建筑學、土木工程、車輛工程、德語等優勢專業。
(三)中等成績,看情況
這類考生分數在一本線以上,志愿范圍是重點本科院校,此類學校數量多,招生量大,考生填報志愿的選擇范圍較廣。如果沒有明確的專業意向,可以優先考慮選擇一個相對好的院校;如果有明確的專業意向,就要考慮選擇那些具有自己意向專業特色的院校或者業內認可度比較高的院校。以一名天津考生為例,該考生的高考分數在一本線以上,想要學財經類專業,那么,他就可以選擇天津財經大學、東北財經大學、山東財經大學等特色的非211財經類院校。
每年中等成績的考生數量巨多,填報志愿的情形更是容易扎堆,因此要特別注意填好第一志愿第一專業。目前,全國絕大多數的省份已經實行平行志愿了,報考專業時,一定要關注專業是否服從調劑,以避免提檔后因專業不服從調劑而落選,直接掉入下一批次錄取可就麻煩了。
(四)一般成績,專業優先
所謂成績一般的考生,是指分數介于三本線和二本線之間。一般來說,普通本科院校之間的實力、聲望并無太大差別,就算排名有差距,社會上也不會太在意、太計較,但是對于這些普通本科院校來說,專業的重要性就突顯出來了,跟所有考試層次的考生一樣,所選專業的差別,極大可能會直接關系到考生今后的就業、考研等競爭力問題。既然只能讀普通本科,重點大學、名校上不了,那么,對此類考生而言,選擇好專業比填報學校更重要。
(五)較低分,保錄取
較低分的考生,是指總分和排名都偏差的考生。此類考生位于專科分數線和三本數線之間,填報志愿時,一定要注意確保有學可上。除非自己打定主意要復讀,復讀一年再戰,這類考生可以冒一下風險,報一些稍微高于自己的學校和專業,碰碰運氣。科學、客觀地看的話,該類考生在選擇專業時,一定要多多考慮那些和實踐緊密結合的專業,以便日后就業。
1、土木工程工學。
2、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工學。
3、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工學。
4、電子信息工程工學。
5、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工學。
6、通信工程工學。
7、自動化工學。
8、建筑學工學。
9、車輛工程工學。
10、軟件工程工學。
規則1考生位次重于考分
實行“平行志愿”后,為了保護考生的利益,上海各招生院校在錄取中的投檔比例降到了5%,同時承諾,只要進檔,愿意調劑志愿,都能被錄取。為此,對考生來說,首先第一是了解自己考分所處的位置,尤其是大概了解自己在全市及所在區的位次是非常重要的,這樣才能避免填錯志愿,這是“平行志愿”中很突出且與其他志愿填報方式不同的地方所在。
去年由于本市第一次實施“平行志愿”,一些考生認為反正各志愿間都是平行的,可以“沖一沖”,沒有考慮到自己分數的排名,而盲目的“沖”第一志愿,很容易造成浪費志愿。
規則2志愿間還是要有梯度
在填報平行志愿的過程中,考生也要把握志愿間的梯度,一般來說要掌握好同批次志愿間的“沖、穩、保”的原則。
“沖”即第一志愿可以選擇你最想上的并且是你心目中比較好的大學。“穩”即選擇自己喜歡的院校并且以自己的分數報考這些院校把握較大的志愿填報方式。“保”即是對填報保底院校而言。上海一本和二本都可以填報4所高校,為此,大家普遍推崇的各志愿間的關鍵詞是,一志愿“沖一沖”、二志愿“穩一穩”、三志愿“保一保”、四志愿“墊一墊”,很形象地描述了志愿間的梯度。
但去年由于一些考生往往出現1、2、3志愿都去“沖”了,沒有一定的梯度,造成志愿浪費,有的設置志愿落空,得不償失。
案例:本市某區重點的李同學,摸底考的分數為485分,而且拿到了同濟的10分加分,認為自己有實力沖一沖同濟,而他又很想讀財大,為此,一、二兩志愿分別填了同濟和財大,其次是華理和東華大學。這樣的填報,其實二志愿是浪費的,因為根據本市近幾年的錄取分數線,財大和同濟的分數線非常接近,這兩年前者更要高出一些,這樣一旦同濟不能投檔,則財大也無緣。二志愿應該與一志愿適當拉開一些梯度。
同批次里志愿間的梯度拉開了,所填報的志愿也就非常穩妥了。
規則3注意專業服從調劑
說到填報專業,專業服從調劑一欄,考生必須慎重對待。一般來說,實行“平行志愿”后,專業是否愿意服從調劑非常關鍵,尤其是對相對低分段的考生來說。
由于各校的投檔比例都從以往的120%降到了105%投擋,因此大多數學校都承諾進檔即取,但有一個前提要服從志愿調劑。如果不服從專業調劑,就會被退檔。這對考生來說是最大的風險。
“愿否調劑錄取”是指在你所填志愿的這個高校內,你前面所填的規定的6個專業志愿都未被錄取的情況下,是否愿意在本人報考的文科或理科大類內調劑到該校其他尚未額滿的專業。如果考生在“愿意調劑”選項填寫了“1”表示全愿意調劑,高校在專業調劑時不再征求考生意見,由高校安排;如此項填寫“2”或不填,則作不愿意調劑處理,若考生未被自己所填的專業錄取,就將被高校退檔;填寫“3”表示除中外合作專業(收費高的專業)外其他愿意;填寫“4”表示除醫科外其他愿意;填寫“5”表示除農科外其他愿意。
據了解,去年上海高校退檔的考生,大都由于專業不愿服從調劑,為此,考生在填報中,一定要根據自己的喜好慎重選擇是否愿意。
規則4選專業還是選院校難兩全齊美
填“平行志愿”遵循的是“從高分學校到低分學校”的順序,但這其中也有選學校還是選專業的問題存在。
去年被本市某大學錄取的小秦現在就很后悔,當初只考慮非要進某所學校,而沒有考慮到專業,以為進了校門還能轉專業,最后被調劑到了自己不喜歡的專業。但進了校才發現,轉專業并不是容易的,學校規定成績必須達到年級前10名,才有可能轉專業。為此她表示,還不如直接將自己喜歡的專業所在學校放在A志愿填報。填報志愿時不要光考慮學校的“牌子”,更重要的是應該結合個人的興趣和特長,不能把所有希望寄托在進入大學后再轉專業。建議:尤其是對于一些A志愿抱著“沖一沖”想法的考生來說,可能會面臨一邊是名牌大學的冷門專業,一邊是普通大學的熱門專業而難以取舍的情形。這要看考生的關注點是放在學校還是專業上面。如果更在乎學校的品牌,那么可以學校為線索進行選擇;如果有強烈的專業興趣,則可以專業為線索進行選擇。
平常人們說起高考志愿填報,都覺得那是高考結束拿到成績后,再根據招生計劃所投放的學校與專業進行選擇,主要就是看愿意或者能夠走進哪個學校、專業,然后就報考那個學校和專業。其他就沒有再多的考慮。這一作法延續了幾十年,大家也都習以為常了。然而,不知從什么時候起,大量的學生在大學里面對專業學習感覺不到前途,倍受壓抑,然后就是畢業陷入就業難的困境。其實這一問題的出現是遲早的事,是客觀現實與主觀意識之間的矛盾爆發的必然。何以見得呢?從1998年開始,我國的高校升學就業體制就已經從計劃經濟下的免費上學、分配工作過渡到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自費上學、自主擇業,這一變化對學生升學就業的影響并不是一開始就顯現出來的,當時人們還是在追求學校的層次,因為總體上大學生供不應求,畢業都基本可以找到工作。然而隨著高校擴招步伐的加快及人才市場化的深入發展,到2003年,大學生供不應求的局面發生逆轉,我國首次出現了建國以來大面積的大學生就業難。當時,人們總覺得大學生只要放低身段就可以順利就業,但多年來的實踐證明,這只是個一廂情愿的想法。原因在哪里呢?就在于人們過于重視高考、而忽視高考志愿決策。市場經濟下的用人單位,需要的是能在具體崗位上創造價值的人才,而不是只有一紙文憑,卻無職業素質及能力的人。我們在高考上大學時,一味地通過提高成績追求學校的層次,能上重點決不上普通,能上一本決不上二本,結果對專業的選擇卻道聽途說,盲目隨大流,學生在學校對專業無興趣、學無所成,畢業后只有一紙文憑,卻沒有相應的職業素質及能力,這當然就無法找到工作了。
所以,從現在來看,高考成績只是決定了你的學校層次,而志愿決策則決定了你能否進入到合適地專業及合適的學校!成績再高,進的學校層次再高,但如果專業選擇失誤,依然可能導致學無所成,畢業就失業。而即使成績較差,但專業選擇合適,學校也進入相應合適的,那么即使學校的層次低一些,但只要專業合適,學生學有所成,卻依然可以在畢業后順利地找到合適的工作,然后,學生可以在工作崗位上通過繼續學習提高學歷水平,實現自身的可持續發展,進而向職業理想及人生理想穩步前進。年,四川有個考生很出名,叫張空谷。他的高考成績倒是很高,從2003年起,三番五次的考進北大、清華,可由于專業選擇失誤,最后總是要鬧到退學。再看看他的同齡人,專業選擇合適的,人家年都已經工作了,在向自己的職業理想穩步前進、不斷靠攏了,可他還在自己的職業發展的起點上左右徘徊,這就是典型的輸在了起跑線上。贏在起點并不是看誰在起點跑得快,而是誰把起點選對了,方向選對了!高考成績高相當于跑得快,但志愿決策則相當于選擇起跑線,你說哪個重要呢?如果方向錯誤,跑得再快,結果還是南轅北轍,最終還是要回到原點的。
是到了旗幟鮮明地輕視高考、重視志愿的時候了!現實中的許多問題之所以屢禁不止,層出不窮,就是由于我們過分地看重高考!它是應試教育的根源。如果我們將為高考而讀書的觀念轉變到為職業理想而讀書的科學觀念,即在實現自己職業理想的道路上,我需要高考,我才參加高考,否則,我就不用高考!具備了這樣的觀念,基礎教育階段還會有那么多的學生一味地為了成績而補課嗎?還會有為了高考考出好成績而去擇校嗎?沒有了。基礎教育將實現真正的素質教育,學生將用大量的時間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廣泛地接觸自然,了解社會,在此過程中認識自我,認識職業,從而為畢業時科學地升學決策做好準備。同樣他們也會在素質教育中獲得良好的道德品質及健康的身體。如此,學生在中學升學時通過科學決策選擇到合適地專業和學校,畢業后找到合適的工作,而社會經濟在此過程中獲得了各級各類合格人才,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也迎刃而解。從而最終實現教育與社會經濟的良性互動。
高考填報志愿的注意事項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