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中國夢征文:為了幸福而努力
“中國夢”的概念自提出以來,便得到全國人民的熱烈擁護和一致贊同。“中國夢”是對近百年來中國人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理想的時代概括,是鼓舞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精神源泉。在充分學習了“中國夢”的深刻內涵之后,我認為這一概念具有以下特征:
首先,“中國夢”強調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生態的全面發展。眾所周知,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我國的經濟獲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與此同時,社會問題、環境問題也日益增多。在這一時代背景下,我國民眾不僅僅關心GDP的高速增長,更關心民生是否改善,生活環境是否惡化,改革的成果在多大程度上惠及自身。“中國夢”的提出正是反映了民眾對國家全面發展的迫切希望,在“中國夢”的指引下,人們將更多地以系統的觀點看待發展,將更加關注綜合國力的提高。
其次,“中國夢”強調集體主義精神。與“美國夢”強調個人奮斗不同,“中國夢”在肯定個人主觀能動性的同時兼顧國家、社會的責任。個人的奮斗固然重要,但離開國家、社會的支持,個人的奮斗也是徒勞;另外,只有協調好個體之間的利益,協調好人們奮斗的方向,才能形成社會良性運行和協調發展的合力。隨著改革開放的日益深入,西方的個人主義思想也日益傳入中國。追求個人利益可以極大地調動個體積極性,但不擇手段地追求個人利益則會損害他人、集體的利益,乃至造成社會混亂。買房難、看病貴、上學難等社會問題不是個人奮斗就能解決的,需要每一個社會成員充分關照社會利益,需要各個利益群體充分溝通、相互協調,更需要政府本著為人民服務的態度出臺相關政策以保護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上這些社會行動,都需要“中國夢”這一共同理想統籌。
再次,“中國夢”強調以人為本。社會主義社會的優越性,就在于每個人都能獲得全面的發展。“中國夢”是一個共同理想,在這一共同理想的指引下,各行各業的勞動者都有自己具體的“中國夢”。因此,“中國夢”實現了社會理想與個人具體理想的統一,實現了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的統一。
理想總是催人奮進的,作為一名社會學專業的本科生,我要為“中國夢”的實現貢獻自己的力量,為此,我決心做到以下幾點:
首先,我要努力學好專業知識,提高自身業務水平。社會學是研究社會良性運行和協調發展的綜合性社會科學,社會學的理論建構和實證分析對解決社會問題大有裨益。只有具備扎實的社會學功底,才能科學地分析社會問題的癥結所在,找到解決社會問題的具體方略。
其次,我要盡己所能,呼吁大家關注社會問題,團結起來解決社會問題。各類學術期刊上關于這些問題的文章也層出不窮。然而,讓人遺憾的是,這些文章僅在學術圈子內產生影響,普通民眾對這些社會問題的理解還是不夠透徹,甚至覺得見怪不怪,不需要解決。以性別歧視為例,雖然新時代女性的地位獲得了很大提高,但性別不平等依然存在,出生性別選擇、同工不同酬、拐賣婦女等現象時有發生。熱心的女性學學者在學術圈搖旗吶喊,批判性別歧視,號召婦女解放,然而部分女性卻安于現狀,甚至把依附于男性的生活看作幸福。自己不能從思想上認識問題,自己不愿意解放自己,別人又能怎樣幫你呢?“中國夢”的實現有賴于每個個體從異化中解放出來,面對不公平的社會機制,我們應該培養一種責任感、一種行動力,只有大家都積極地參與到社會機制的建設工作上來,才能真正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總之,“中國夢”的提出讓我們看到了希望,賦予我們無盡的動力。我們要在“中國夢”的指引下,把社會理想與個人理想統一起來,把社會利益與個人利益統一起來,為社會的良性運行而努力,也為個人的幸福生活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