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上戶口新政策相關規定
2017年上戶口新政策相關規定
2017年,關于戶籍政策的新政策出臺,有哪些新政策值得關注,新政策出臺后有哪些人將會受益?學習啦小編給大家整理了關于2017年上戶口新政策,希望你們喜歡!
2017年上戶口新政策
西安公安對外發布被譽為“史上最寬松落戶政策”,該政策將于今年3月1日開始正式實施,為此西部網分別采訪市民、戶籍民警、專家,對政策進行全方位具體解讀。
外地繳納社保西安是否認可?回答:完全認可可隨時轉入
家在高新的劉女士是一位全職太太,幾年前隨丈夫來到西安,目前孩子已經到入學年齡,關于落戶的政策他們一直都非常關注。看了新的落戶政策,劉女士產生的疑問,由于丈夫之前在渭南繳納了10年的社保,今年6月份在西安的社保才能滿三年,但丈夫年齡卻已經38歲了。“這個規定是指交社保那年不超過35周歲,還是滿三年社保不超過35周歲?之前在渭南繳的社保轉到西安算數嗎?”
西安市公安局蓮湖分局戶籍民警陳芳表示,這種情況完全可以落戶,一來劉女士的丈夫之前在渭南已經繳納了10年的社保,在新政策中這個時間在西安是得到承認的,劉女士丈夫落戶不存在什么問題。
“很多人對于繳納社保的年齡不是很清楚,新政策中規定只要自己繳納社保的起始年不超過35歲,繳納期滿3年就可以,不論是在外地繳納還是西安繳納,只要轉到西安之后都符合政策要求”陳芳表示。
2017浙江落戶新政策
新出臺的《浙江省推動非戶籍人口在城市落戶工作方案》明確要求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加快完善財政、土地、社保等配套政策,提高農業轉移人口落戶積極性,積極有序推進非戶籍人口在城市落戶。
《浙江省推動非戶籍人口在城市落戶工作方案》解讀
關鍵詞:落戶
《方案》明確要進一步拓寬非戶籍人口在城市落戶通道。全面放開縣(縣級市)落戶限制,有序放開大中城市落戶限制,合理控制特大城市(杭州市)人口規模,對重點群體實行更加寬松的戶口遷移政策。
同時,加大對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財政支持力度,引導人口凈流入地區城市依靠自有財力為農業轉移人口提供與當地戶籍人口同等的基本公共服務,統籌調配中央財政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獎勵資金。
關鍵詞:用地
為保障農業轉移人口入城的用地需求,浙江明確建立城鎮建設用地增加規模與吸納農業轉移人口落戶數量掛鉤機制。完善年度土地利用計劃指標分配機制,保障農業轉移人口在城市落戶的合理用地需求。
另外,浙江提出“進城落戶+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并存機制,明確要如期完成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等確權登記頒證,不得強行要求進城落戶農民轉讓其在農村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或將其作為進城落戶條件。
關鍵詞:住房
《方案》提出,將進城落戶農民完全納入城鎮住房保障體系。加快完善城鎮住房保障體系,確保進城落戶農民與當地城鎮居民同等享有政府提供基本住房保障的權利。住房保障逐步實行實物保障與租賃補貼并舉,通過市場提供房源、政府發放租賃補貼方式,支持符合條件的進城落戶農民承租市場住房。
推進擴大住房公積金繳存面,將農業轉移人口納入覆蓋范圍,鼓勵個體工商戶和自由職業者繳存。落實放寬住房公積金提取條件等政策,支持繳存人異地使用。
關鍵詞:社保
完善并落實醫保關系轉移接續辦法和異地就醫結算辦法,妥善處理醫保關系轉移中的有關權益,加強醫保關系轉移接續管理服務,確保基本醫保參保人能跨制度、跨統籌區連續參保。
同時,推動符合條件的進城落戶農民參加當地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或城鄉居民養老保險,按規定享受相應的養老保險待遇。確保進城落戶農民與當地城鎮居民同等享有最低生活保障的權利。
關鍵詞:教育
針對進城落戶農民關注的子女教育等問題,《方案》中也做了說明,要求各地要確保進城落戶農民子女受教育與落戶地城鎮居民同城同待遇。
各地要根據本地實際統籌編制本地區落戶行動方案和年度計劃。省級相關部門要加強對非戶籍人口在城市落戶工作的服務和指導,2017年6月底前制定出臺具體配套政策或舉措。據《浙江新聞客戶端》
【知識鏈接】
戶籍制度改革歷史
1951年7月16日,公安部公布《城市戶口管理暫行條例》,規定了對人口出生、死亡、遷入、遷出、“社會變動”(社會身份)等事項的管制辦法。這是新中國成立后第一部戶口管理條例,基本統一了全國城市的戶口登記制度。
1958年1月,全國人大會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戶口登記條例》,第一次明確將城鄉居民區分為“農業戶口”和“非農業戶口”兩種不同戶籍。
1964年8月,《公安部關于處理戶口遷移的規定(草案)》出臺,集中體現了該時期戶口遷移的兩個“嚴加限制”基本精神,即:對從農村遷往城市、集鎮的要嚴加限制;對從集鎮遷往城市的要嚴加限制。
1984年10月,《國務院關于農民進入集鎮落戶問題的通知》頒布,戶籍嚴控制度開始松動。通知規定,農民可以自理口糧進集鎮落戶,并同集鎮居民一樣享有同等權利,履行同等義務。
1985年7月,《公安部關于城鎮暫住人口管理的暫行規定》的出臺,標志著城市暫住人口管理制度走向健全,同年9月,作為人口管理現代化基礎的居民身份證制度頒布實施。
1997年6月,《國務院批轉公安部小城鎮戶籍管理制度改革試點方案和關于完善農村戶籍管理制度意見的通知》出臺,規定已在小城鎮就業、居住并符合一定條件的農村人口,可以在小城鎮辦理城鎮常住戶口。
1998年7月,《國務院批轉公安部關于解決當前戶口管理工作中幾個突出問題意見的通知》讓戶籍制度進一步松動。
2001年3月頒布的《國務院批轉公安部關于推進小城鎮戶籍管理制度改革意見的通知》,標志著小城鎮戶籍制度改革全面推進。通知規定,對辦理小城鎮常住戶口的人員不再實行計劃指標管理。
2012年2月,《國務院辦公廳關于積極穩妥推進戶籍管理制度改革的通知》指出,要引導非農產業和農村人口有序向中小城市和建制鎮轉移,逐步滿足符合條件的農村人口落戶需求,逐步實現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2015年7月30日,《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的意見》發布,提出建立城鄉統一的戶口登記制度。
2015年10月21日,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居住證暫行條例(草案)》,規定在全國建立居住證制度。
2016年2月,國務院印發《國務院關于深入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的若干意見》。
《意見》指出,鼓勵各地區進一步放寬落戶條件,除極少數超大城市外,允許農業轉移人口在就業地落戶。除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外,其他城市不得采取要求購買房屋、投資納稅、積分制等方式設置落戶限制。
《意見》要求加快落實戶籍制度改革政策。圍繞加快提高戶籍人口城鎮化率,深化戶籍制度改革,促進有能力在城鎮穩定就業和生活的農業轉移人口舉家進城落戶,并與城鎮居民享有同等權利、履行同等義務。
《意見》鼓勵各地區進一步放寬落戶條件,除極少數超大城市外,允許農業轉移人口在就業地落戶,優先解決農村學生升學和參軍進入城鎮的人口、在城鎮就業居住5年以上和舉家遷徙的農業轉移人口以及新生代農民工落戶問題,全面放開對高校畢業生、技術工人、職業院校畢業生、留學歸國人員的落戶限制,加快制定公開透明的落戶標準和切實可行的落戶目標。除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外,其他城市不得采取要求購買房屋、投資納稅、積分制等方式設置落戶限制。
《意見》還要求加快調整完善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落戶政策,根據城市綜合承載能力和功能定位,區分主城區、郊區、新區等區域,分類制定落戶政策;以具有合法穩定就業和合法穩定住所(含租賃)、參加城鎮社會保險年限、連續居住年限等為主要指標,建立完善積分落戶制度,重點解決符合條件的普通勞動者的落戶問題。加快制定實施推動1億非戶籍人口在城市落戶方案,強化地方政府主體責任,確保如期完成。
2017未婚生子上戶口新政策
一、上戶口的具體流程
首先應該到戶籍所在地或者生育行為發生地縣級人民政府計劃生育行政部門繳納社會撫養費(有些鄉鎮人民政府或者街道辦事處也可以接受委托作出征收決定),并保存好繳費的收據。繳費的數額一般按照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農民人均純收入的一定比例征收,結合當事人的實際收入確定,根據所在省、直轄市、自治區的規定有所不同。社會撫養費原則上應該一次性繳納,如果確有實際困難,可以書面申請分期繳納。
對于流動人口,生育行為發生在現居住地的,由現居住地計劃生育行政部門部門按照現居住地征收標準作出征收決定;生育行為發生在戶籍所在地的,由戶籍所在地計劃生育行政部門按照戶籍所在地征收標準;生育行為發生時,現居住地和戶籍所在地計劃生育行政部門都沒有發現的,此后由首先發現其生育行為的縣級人民政府計劃生育行政部門按照當地征收標準作出征收決定。已經在一個地方繳納的,在另一地不因同一事實被再次征收。
繳費后,攜帶相關的材料和繳費證明,就可以到孩子父親或母親常住戶口所在地的戶口登記機關(派出所戶籍科)申請登記了。
二、是否繳納了社會撫養費就能上戶口
非婚生子女的父母違反了計劃生育政策,按照《計劃生育法》的規定需要繳納社會撫養費,但這并不應當影響子女獲得戶口登記的權利。不過目前根據很多省市的規定,必須繳納社會撫養費才能辦理戶口登記,如北京市就要求“超計劃生育、非婚生育嬰兒等違反法律法規規定生育的,須持嬰兒出生醫院填發的《出生醫學證明》和嬰兒父親、母親的《居民戶口簿》、《居民身份證》、《結婚證》及嬰兒母親戶口所在地計劃生育部門開具的繳納社會撫養費證明。非婚生嬰兒同時提供親子鑒定證明經派出所審批辦理。”但是也有部分省市目前出臺了新的措施,簡化了戶口登記的手續,如山東省在2015年出臺的新規定就明確了繳納社會撫養費不再是落戶的先決條件。
↓↓↓下一頁更多精彩 2017年新生兒上戶口流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