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節形成的原因(2)
結節形成的原因
(5)鼻硬結病:由鼻硬結克雷伯桿菌感染所致。為革蘭陰性短桿菌引起,初為鼻炎,繼之鼻咽、軟胯、鼻翼而形成硬韌紫紅色結節。
(6)游泳池肉芽腫:由游泳池分枝桿菌感染,多因擦破傷傳染,易發生于肘、膝、手足及下腿,產生褐色結節或斑塊。
(7)分枝桿菌性潰瘍:病原菌為潰瘍性分枝桿菌,為熱帶土壤中的腐生菌,好發于小腿及前臂,為無痛堅實結節,可潰爛結疤。
(8)晚期結節性皮膚梅毒疹:損害呈環狀排列的結節組成,常破潰。
(9)晚期皮膚梅毒橡膠腫:好發于關節面易受外傷部及軟胯,大小約指頭大至核桃大,質硬韌、無癥狀、但易破潰形成腎形及馬蹄形。
(10)顏面粟粒性狼瘡:以往認為是結核疹,組織學上雖有結核樣改變,但結核菌素陰性、無結核病灶,目前認為與結核無關。
(11)腹股溝肉芽腫:病原菌為肉芽腫性克雷伯革蘭陰性短桿菌,在單核細胞內呈卵圓形小體,即 Donovan bodies。多在會陰、生殖器、肛周發生硬性結節,破潰邊緣隆起呈乳頭瘤樣增生。屬性傳播性疾病。
(12)急性發熱性嗜中性皮膚病:病因可能是細菌或真菌抗原與相應抗體形成兔疫復合物引起的血管炎。
(13)結節性紅斑:多因鏈球菌、結核桿菌感染誘發,也見于麻風出BehCet病及藥物。
2.病毒性
(1)擠奶人痘:由副牛瘟病毒所致,多發生于擠奶或屠宰工人的手指及前臂破傷處傳染。
(2)結節性多動脈炎:屬兔疫復合物性中小動脈炎,與乙型肝炎病毒有關,伴高Y球蛋白血癥,多發生于中年男性。
3.真菌性 如池子絲菌病,由申克抱子絲菌引起。分固定型及淋巴管型,沿淋巴管成串狀紫紅色無痛性結節。
4.寄生蟲性 疥瘡結節,由人型疥螨接觸傳染,在皮膚角質層掘隧道其毒素引起劇烈病癢。在男性陰囊、陰莖形成紅色結節劇癢。
(二)物理性因素
1.寒冷性脂膜炎 好發于嬰幼兒,末梢血循環不良,加寒冷因素,損傷皮下脂肪所致。
2.外傷性脂肪壞死 由外傷引起,常見于女性,可能由血管損傷發病
3.新生兒皮下脂肪壞死 可能與出生時外傷和受冷引起。多在出生后l-6周發病。
4.光線性肉芽腫 是由于經常受日光曝曬引起的慢性肉芽腫。
5.異物性向芽腫 各種異物如石蠟、石英。金屬被、鉛等,及絲線、尼龍線進人體內,均可引起異物反應及肉芽腫。
(三)免疫變態反應性
1.變應性皮膚血管炎 為細菌、病毒、蛋白、藥物引起的變態反應。為免疫復合物引起的白細胞碎裂性脈管炎,屬皿型變態反應。
2.面部嗜酸性向芽腫 面部有單個或多個紅色結節、屬過敏性脈管炎免疫復合物沉積。
3.過敏性向芽腫 為肉芽腫形成性壞死性脈管炎。特點為伴哮喘及嗜酸性粒細胞增高,可達0.20~0.30。
4.巨細胞性動脈炎 本病為肉芽腫性動脈炎,侵犯大動脈分支。許多癥狀由血管閉塞所引起,損害為紅色痛性結節。
5.結節性癢疹 多數患者發病由蚊蟲叮咬誘發,多分布兩下腿伸側,初為紅色丘疹癢,抓后增大變厚角化呈結節。
6.深在性紅斑狼瘡 又稱狼瘡性脂糊。皮損表現為深部皮下結節或斑塊,硬韌,可發于任何部位。脂肪層血管壁有免疫球蛋白沉積。
(四)其他或原因不明
1.結節性血管炎 多發生于30-50歲女性,為較大結節,位于小腿后側,不破潰。消退
后遺硬的纖維化結節。
2.結節病 病因不明,臨床可表現為多種形態,如小結節型及大結節型。但其病理特征為上皮樣細胞肉芽腫,巨細胞常見。
3.結節性發熱性非化膿性脂膜炎 病因不明,常見于青壯年女性,好發于大腿及臀部。為痛性結節及斑塊,大小約l-10Cm直徑。
4增殖性結節性渙疹 因服混劑及碘劑可引起增殖性棕紫色結節,停藥后自然消退。
5.皮質類固醇激素后脂膜炎 在長期大量應用皮質類固醇激素后,停用該藥 1-30 d發病,多見于兒童。皮損為紅色堅實皮下結節。
6.亞急性結節性游走性脂膜炎 原因不明。Perry1964年報告11例中,9例在發病前有扁桃體炎史。
7.皮下結節性環狀肉芽腫 病因不明。多見于兒童。發生于下肢或臂部,為紫紅結節。
8.結節性搕脈周圍炎 是一種免疫現象,可有高Y球蛋白血癥,類風濕因子陽性,可有低補體血癥,發病機理是免疫復合物沉省吃儉用,近來發現乙型病毒性肝炎病可發生此病。皮損多在足小腿。
相關閱讀:
結節性紅斑的概念
結節性紅斑 (erythemanodosum,EN)是一種累及真皮血管和脂膜組織的反應性炎性疾病,常位小腿脛前部皮膚呈紅色或紫紅色類性結節改變。一般認為與感染,尤其是鏈球菌感染和藥物反應有關。結核病亦是重要的誘發因素,特別是兒童。
此外,病毒、真菌等感染,溴化物、碘化物、磺胺等藥物亦可誘發本病。近來有報道口服避孕藥發病者。本病還可在某些疾病中作為一種伴發癥狀出現,如肉樣瘤、麻風、潰瘍性結腸炎、局限性腸炎、淋巴瘤、白血病、Behcet病、結締組織病等。
EN的發病機制還不完全清楚,有人認為可能是機體對某些致病微生物抗原的一種遲發型過敏反應;也有人認為是一種免疫復合物疾病。
看過“結節形成的原因”的人還看了:
5.癤的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