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的形成與危害
雪(snow)是由大量白色不透明的冰晶(雪晶)和其聚合物(雪團)組成的降水。你對雪了解多少?下面由學習啦小編為你詳細介紹雪的相關知識。
雪的形成與危害:
形成:
水是地球上各種生靈存在的根本,水的變化和運動造就了我們今天的世界。在地球上,水是不斷循環運動的,海洋和地面上的水受熱蒸發到天空中,這些水汽又隨著風運動到別的地方,當它們遇到冷空氣,形成降水又重新回到地球表面。這種降水分為兩種:一種是液態降水,這就是下雨;另一種是固態降水,這就是下雪或下冰雹等。
雪大多降自雨層云和高層云,降水強度變化較慢。冷天積雨云的降雪有陣性特征,稱為陣雪。
降雪由大量不同大小的雪晶組成,一般小的比較多。為了描述同時下落的雪晶群體的大小分布特征,常用雪晶譜或雪晶溶化后的溶液譜。
危害:
雪崩
積雪的山坡上,當積雪內部的內聚力抗拒不了它所受到的重力拉引時,便向下滑動,引起大量雪體崩塌,人們
把這種自然現象稱做雪崩。雪崩是一種所有雪山都會有的地表冰雪遷移過程,它們不停地從山體高處借重力作用順山坡向山下崩塌,崩塌時速度可以達20-30米/秒,隨著雪體的不斷下降,速度也會突飛猛漲,一般12級的風速度為20m/s,而雪崩將達到97m/s,速度可謂極大。具有突然性、運動速度快、破壞力大等特點。它能摧毀大片森林,掩埋房舍、交通線路、通訊設施和車輛,甚至能堵截河流,發生臨時性的漲水。同時,它還能引起山體滑坡、山崩和泥石流等可怕的自然現象。因此,雪崩被人們列為積雪山區的一種嚴重自然災害。雪崩常常發生于山地,有些雪崩是在特大雪暴中產生的,但常見的是發生在積雪堆積過厚,超過了山坡面的摩擦阻力時。雪崩的原因之一是在雪堆下面緩慢地形成了深部"白霜",這是一種冰的六角形杯狀晶體,與我們通常所見的冰碴相似。這種白霜的形成是因為雪粒的蒸發所造成,它們比上部的積雪要松散得多,在地面或下部積雪與上層積雪之間形成一個軟弱帶,當上部積雪開始順山坡向下滑動,這個軟弱帶起著潤滑的作用,不僅加速雪下滑的速度,而且還帶動周圍沒有滑動的積雪。
風吹雪
大風攜帶雪運行的自然現象。又稱風雪流。積雪在風力作用下,形成一股股攜帶著雪的氣流,粒雪貼近地面隨風飄逸,被稱為低吹雪;大風吹襲時,積雪在原野上飄舞而起,出現雪霧彌漫、吹雪遮天的景象,被稱為高吹雪;積雪伴隨狂風起舞,急驟的風雪彌漫天空,使人難以辨清方向,甚至把人刮倒卷走,稱為暴風雪。風吹雪的災害危及到工農業生產和人身安全。風吹雪對農區造成的災害,主要是將農田和牧場大量積雪搬運他地,使大片需要積雪儲存水分、保護農作物墑情的農田、牧場裸露,農作物及草地受到凍害;風吹雪在牧區造成的災害主要是淹沒草場、壓塌房屋、襲擊羊群、引起人畜傷亡;風吹雪對公路造成危害。
牧區雪災
白災是我國牧區常發生的一種畜牧氣象災害,是由冬季降雪過多,積雪過厚,雪層維持時間過長引起的。從頭年的10月到第二年的4月,都是我國北部和西部牧區白災的高發期。每當發生白災時,積雪掩蓋了牧草,牲畜無法覓食,在饑餓和寒冷的雙重折磨下,牲畜開始掉膘,體質變弱,嚴重時會造成大量牲畜死亡。從表面看,白災就是雪災,但實際上它卻是一種因為牲畜無法覓食而形成的餓災。
影響白災輕重程度的因素是什么在同樣條件下,馬的破雪能力最強,它可以踏破30厘米以內的積雪。其次是羊,它能用前蹄刨出20厘米厚的積雪下面的牧草。牛的破雪能力最差,當積雪超過10厘米厚的時候,它就無能為力了。白災的輕重還受其它因素的影響。如果積雪密度過大,或者是雪中夾有冰層,表面有冰殼,即使雪層不深,也會嚴重影響到牲畜的采食。另外,由于各牧區牧草的高度不一,所以相同程度的白災在不同的地區也會造成不同的影響。在海拔較低,氣候條件適宜的草甸草原上,牧草長勢茂盛,高度一般在30厘米左右,所以,當積雪厚度不超過15厘米的時候,一般不會對牲畜的覓食造成影響,不過,當積雪超過30厘米的時候,就會形成重度白災。而在青藏高原以及新疆北部地區等高海拔牧區,牧草長得十分矮小,當積雪厚度達到15厘米的時候,就可以封閉整個草場。再加上這些牧區的氣候寒冷,積雪不易融化,各類牲畜的放牧采食都十分困難,也常常引發重度白災。
牧區雪災亦稱白災,是因長時間大量降雪造成牧區大范圍積雪成災的自然現象。它是中國牧區常發生的一種畜牧氣象災害,主要是指依靠天然草場放牧的畜牧業地區,由于冬半年降雪量過多和積雪過厚,雪層維持時間長,影響畜牧正常放牧活動的一種災害。對畜牧業的危害,主要是積雪掩蓋草場,且超過一定深度,有的積雪雖不深,但密度較大,或者雪面覆冰形成冰殼,牲畜難以扒開雪層吃草,造成饑餓,有時冰殼還易劃破羊和馬的蹄腕,造成凍傷,致使牲畜瘦弱,常常造成牧畜流產,仔畜成活率低,老弱幼畜饑寒交迫,死亡增多。同時還嚴重影響甚至破壞交通、通訊、輸電線路等生命線工程,對牧民的生命安全和生活造成威脅。雪災主要發生在穩定積雪地區和不穩定積雪山區。中國牧區的雪災主要發生在內蒙古草原、西北和青藏高原的部分地區。
積雪
根據積雪穩定程度,將我國積雪分為5種類型:
①永久積雪:在雪平衡線以上降雪積累量大于當年消融量,積雪終年不化。
②穩定積雪(連續積雪):空間分布和積雪時間(60天以上)都比較連續的季節性積雪;
③不穩定積雪(不連續積雪):雖然每年都有降雪,而且氣溫較低,但在空間上積雪不連續,多呈斑狀分布,在時間上積雪日數10~60天,且時斷時續:
④瞬間積雪:主要發生在華南、西南地區,這些地區平均氣溫較高,但在季風特別強盛的年份,因寒潮或強冷空氣侵襲,發生大范圍降雪,但很快消融,使地表出現短時(一般不超過10天)積雪;
⑤無積雪:除個別海拔高的山嶺外,多年無降雪。雪災主要發行在穩定積雪地區和不穩定積雪山區,偶爾出現在瞬時積雪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