厄爾尼諾現象是怎樣形成的
厄爾尼諾現象是怎樣形成的
厄爾尼諾現象(El Niño Phenomenon)又稱厄爾尼諾海流,是太平洋赤道帶大范圍內海洋和大氣相互作用后失去平衡而產生的一種氣候現象。以下就是學習啦小編給你做的整理,希望對你有用。
厄爾尼諾名稱的由來
“厄爾尼諾”一詞來源于西班牙語,原意為“圣嬰”。19世紀初,在南美洲厄爾尼諾的厄瓜多爾、秘魯等西班牙語系的國家,漁民們發現,每隔幾年,從10月至第二年的3月便會出現一股沿海岸南移的暖流,使表層海水溫度明顯升高。南美洲的太平洋東岸本來盛行的是秘魯寒流,隨著寒流移動的魚群使秘魯漁場成為世界四大漁場之一,但這股暖流一出現,性喜冷水的魚類就會大量死亡,使漁民們遭受滅頂之災。由于這種現象最嚴重時往往在圣誕節前后,于是遭受天災而又無可奈何的漁民將其稱為上帝之子--圣嬰。
后來,在科學上此詞語用于表示在秘魯和厄瓜多爾附近幾千公里的東太平洋海面溫度的異常增暖現象。當這種現象發生時,大范圍的海水溫度可比常年高出3~6攝氏度。太平洋廣大水域的水溫升高,改變了傳統的赤道洋流和東南信風,導致全球性的氣候反常。
海水變暖的范圍主要為太平洋東部與中部的熱帶海洋的海水溫度異常地持續變暖,使整個世界氣候模式發生變化,造成一些地區干旱而另一些地區又降雨量過多。其出現頻率并不規則,但平均約每4年發生一次。基本上,如果現象持續期少于五個月,會稱為厄爾尼諾情況(condition);如果持續期是五個月或以上,便會稱為厄爾尼諾事件(episode)。而其中nino在西班牙語是“男孩”之意,El是定冠詞。這現象往往持續好幾個月甚至1年以上,影響范圍極廣。厄爾尼諾相反的自然現象稱為拉尼娜(La Nina),拉尼娜就是“女孩”的意思。
厄爾尼諾現象的發生
對厄爾尼諾現象形成的原因,科學界有多種觀點,普遍的看法是:在正常狀況下,北半球赤道附近吹東北信風,南半球赤道附近吹東南信風。信風帶動海水自東向西流動,分別形成北赤道洋流和南赤道暖流。從赤道東太平洋流出的海水,靠下層上升涌流補充,從而使這一地區下層冷水上泛,水溫低于四周,形成東西部海溫差。但是,一旦東南信風減弱,就會造成太平洋地區的冷水上泛減少或停止,海水溫度就升高,形成大范圍的海水溫度異常增暖。而突然增強的這股暖流沿著厄瓜多爾海岸南侵,使海水溫度劇升,冷水魚群因而大量死亡,海鳥因找不到食物而紛紛離去,漁場頓時失去生機,使沿岸國家遭到巨大損失。
近年以來更多的研究發現,厄爾尼諾事件的發生與地球自轉速度變化有關,自50年代以來,地球自轉速度破壞了過去10年尺度的平均加速度分布,一反常態呈4~5年的波動變化,一些較強的厄爾尼諾年平均發生在地球自轉速度發生重大轉折年里,特別是自轉變慢的年份。地轉速率短期變化與赤道東太平洋海溫變化呈反相關,即地轉速率短期加速時,赤道東太平洋海溫降低;反之,地轉速率短期減慢時,赤道東太平洋海溫升高。這表明,地球自轉減慢可能是形成厄爾尼諾現象的主要原因。
當地球自轉減速時,“剎車效應”使赤道帶大氣和海水獲得一個向東慣性力,赤道洋流和信風減弱,西太平洋暖水向東流動,東太平洋冷水上翻受阻,因暖水堆積而發生海水增溫、海面抬高的厄爾尼諾現象。
厄爾尼諾現象形成的前兆
印度洋、印尼與澳洲氣壓上升;
大溪地和太平洋中央、東面的海面氣壓下降;
南太平洋的信風減弱或往東面吹;
秘魯附近的暖空氣上升,令當地沙漠下雨;
暖空氣由太平洋西岸擴散至印度洋與太平洋東面。同時它令東面較干燥和有干旱的地方降雨。
厄爾尼諾現象的影響
ENSO規模顯著的年份:1790-93、1828、1876-78、1891、1925-26、1982-83、1997-98
規模較小的年份:1986-1987、1991-1994、1997-1998、2002-2007、2009-2010
1982年4月至1983年7月的ENSO現象,是幾個世紀來最嚴重的一次,太平洋東部至中部水面溫度比正常高出約4至5℃,造成全世界1300~1500人喪生,經濟損失近百億美元。
1986年至1987年的ENSO現象,使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水表面水溫比常年平均溫度偏高2℃左右;同時,熱帶地區的大氣環流也相應地出現異常,熱帶及其他地區的天氣出現異常變化;南美洲的秘魯北部、中部地區暴雨成災;哥倫比亞境內的亞馬孫河河水猛漲,造成河堤多次決口;巴西東北部少雨干旱,西部地區炎熱;澳大利亞東部及沿海地區雨水明顯減少;中國華南地區、南亞至非洲北部大范圍地區均少雨干旱。
1990年初又發生ENSO前兆現象。這年1月,太平洋中部海域水面溫度高于往年,除赤道海域水面溫度比往年高出0.5℃外,國際換日線以西的海域水面溫度也比往年高出將近1℃;接近海面的28℃的暖水層比往年淺10米左右;南美洲太平洋沿岸水域的水位比平時上漲15~30厘米。
1997年至1998年的ENSO現象,太平洋東部至中部水面溫度比正常高出約3至4℃,美洲地區有持續暴雨,東南亞地區則持續干旱并發生大規模的森林大火。這次厄爾尼諾現象緊接1990-1994年發生,頻密程度罕見,但規模較小。
同時,ENSO帶動的溫暖海水,影響魚類的成群移動,破壞珊瑚礁的生長。
特別的是,在厄爾尼諾現象發生當年,容易在西北太平洋和東北太平洋形成威力強大的臺風和颶風,例如:1997年太平洋臺風季當年就曾出現十個威力達到等級最高的五級臺風,在1997年太平洋颶風季也出現兩個等級最高的五級颶風分別是:颶風琳達和颶風蓋勒摩。
2016年3月7日,聯合國糧食與農業組織發布媒體聲明稱,厄爾尼諾現象帶來的干旱正造成埃塞俄比亞農作物連續欠收和牲畜大量死亡,讓這個非洲之角國家面臨嚴重的人道主義危機。為應對厄爾尼諾造成的負面影響,聯合國糧農組織正采取灌溉和收入多樣化項目等農業援助措施加以積極應對
厄爾尼諾現象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