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市蜃樓形成的原理
海市蜃樓形成的原理
夏天,在平靜無風的海面上,向遠方望去,有時能看到山峰、船舶、樓臺、亭閣、集市、廟宇等出現在遠方的空中。古人不明白產生這種景象的原因,對它作了不科學的解釋,認為是海中蛟龍(即蜃)吐出的氣結成的,因而叫做“海市蜃樓”,也叫蜃景。那么海市蜃樓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呢?以下就是學習啦小編做的整理,希望對你們有用。
海市蜃樓形成的原理:
光的折射:光從一種介質斜射入另一種介質時,傳播方向發生改變,從而使光線在不同介質的交界處發生偏折。理解:光的折射與光的反射一樣都是發生在兩種介質的交界處,只是反射光返回原介質中,而折射光線則進入到另一種介質中。由于光在在兩種不同的物質里傳播速度不同,故在兩種介質的交界處傳播方向發生變化,這就是光的折射。
海市蜃樓是一種反常的折射現象,它是光線在垂直方向密度不同的大氣層中傳播,經過折射造成的結果。常分為上現、下現和側現海市蜃樓。
凡是物體的映像或幻景看上去好像從天空某一空氣層反射而來的,則稱為上現蜃景。上現蜃景常出現在海上,和北方有冰雪覆蓋的地方。這是因為海水表面蒸發時要消耗熱量同時海水溫度的升高緩慢,而在冰雪覆蓋的地區由于冰雪面能將大部分太陽光反射掉同時冰雪融化時也要消耗大量熱量,致使下層的溫度變得很低,因此在這些地方最容易出現強烈的逆溫現象。如果近地面層是強逆溫時,空氣密度會隨高度迅速減小,光線在這種氣溫隨高度升高因而使空氣密度隨高度銳減的氣層中傳播,會向下屈折,遠方地平線處的樓宇等的光線經折射進入觀測者眼簾,便出現了上現蜃景。
凡是物體的映像或幻景看上去好像由地面反射而來的,則稱為下現蜃景。下現蜃景大都出現熱季的沙漠上或冬季暖洋流的海上。在晴朗少云平靜無風的天氣里,陽光照射在干燥的沙土上,沙土的比熱小,土溫上升極快,這里幾乎沒有水分蒸發,土壤分子傳熱又極慢,熱量集中在表層,所以接近土壤層的空氣溫度也上升的很快,但上層空氣卻仍然很涼。當近地層是強烈降溫層時,氣溫隨高度很快降低,空氣密度隨高度很快增加,而光線在氣溫隨高度而降低的氣層內傳播時會向上屈折,遠方地平線處的景物的光線,經折射后直入觀測者眼簾,便出現了下現蜃景。
當水平方向的大氣密度很不同,使大氣折射率在水平方向存在很大不同的時候,便可能出現側向蜃景。
總而言之,海市蜃樓是一種十分有趣的折射和反射現象。
海市盛樓的觀賞佳地:
長島
資料顯示,長島是中國海市蜃樓出現最頻繁的地域,特別是七八月間的雨后。
長島,歷稱廟島群島,又稱長山列島,由32個島嶼組成,島陸面積56平方公里,海域面積8700平方公里,海岸線長146公里,是山東省唯一的海島縣,隸屬煙臺市。全縣轄2鎮8鄉,4.5萬人口。縣城坐落于南長山島。
長島屬亞洲東部季風區大陸性氣候,具有冬暖夏涼的特點,年平均氣溫11.9℃,無霜期243天。全縣森林覆蓋率53.2%,獨特的理位置和優越的自然條件,使之成為候鳥遷徙的必經之地,每年途經的候鳥有200余種,百萬只之多,享有候鳥“驛站”的美譽,被列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長島在中國版圖上稱為廟島群島(古稱沙門島),簡稱長島,位于山東半島與遼東半島之間,黃海、渤海交會處,是山東省唯一的海島縣,共由32個島嶼組成,總面積56平方公里。海岸線總長146公里,常住人口4.5萬。
長島是中國的四海福地,擁有“媽祖護海”、“八仙過海”、“張羽煮海”、“精衛填海”四大神話及民間傳說人物。到長島可以吃百種海鮮、住漁家炕頭、游島岸風光、購稱心特產、娛民俗風情。長島的山有“武陵十里畫廊之美”,長島的海有“漓江兩岸風光之俊秀”。“東海賜福水沃魚肥,南海納祥山秀果鄉”,而“黃海起號銀帆追日,渤海落霞漁舟唱晚”更是仙鏡漁家人最質樸、最豪放、最真實、最生動的生活寫照。
長島是中國的四海福地,擁有“有中國鮑魚、扇貝、海帶之鄉”的美譽。長島是中國的夏威夷,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森林公園,省級海豹自然保護區和省級地質公園”的稱號。長島是一片原始的、自然的、未經勞動加工的、得天獨厚的旅游處女地。這里一島有一島之奇,一景有一景之麗,因海蝕地貌形成的各種奇礁異石,古樸清幽,玲瓏剔透。
2003年長島旅游局打造了“海上仙山”、“小康漁家”、“漁家海上游”,并注重經營這個品牌,整和了旅游資源,營造了一個綠色、安全、健康的旅游目的地,尤其納福迎祥的媽祖石成為海島人民俗文化中的一朵瑰麗的奇葩。
在煙波浩渺的大海上,鑲嵌著一群寶石般蒼翠如黛的島嶼,這就是被世人譽為“海上仙山”的美麗群島——廟島群島,亦稱長島,長島扼踞遼東半島與山東半島之間的渤海海峽,與古城登州(蓬萊)隔海相望。據《史記》記載,秦皇漢武都不辭跋涉,停步歇馬于蓬萊丹崖山畔,望海中仙山,乞求長生。這仙山指的便是長島,唐詩曾云:“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緲間……”,宋朝的大文學家蘇東坡當年曾眺望長山諸島不由贊嘆道:“真神仙所宅也!”《西游記》、《鏡花緣》等神話小說更把這里描繪成一個虛幻縹渺,超脫凡塵的世外桃源
惠來
另外,廣東的惠來也因海市蜃樓的頻繁出現而廣為人知。
惠來,古稱葵陽,地處粵東沿海,背倚大南山,面瀕南海。陸地面積1253平方公里,海域面積7689平方公里,海岸線長82公里,是揭陽市唯一的沿海縣和海上交通門戶。惠來縣現轄14個鎮,縣政府駐地惠城鎮。置縣于明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至今已有490年左右。旅居港澳臺和海外僑胞20多萬人,是廣東省著名僑鄉。
海市蜃樓常出現于神泉港西南海面,時間多在春夏之交,天將大雨前夕。“海市蜃樓”的出現次次有異,有古代的臺榭、亭閣,有現代的高樓大廈,還曾出現過日本侵華的戰爭場面。同一次蜃景也變幻莫測,景象萬千:時而勇士披堅執稅,萬臺奔騰,時而曲苑、酒旗,仕女嬉游,或隱或現,若遠若近,蔚為壯觀。蜃景出現有一年一次或數年一次,也有一年兩次。長則幾小時,短則十幾分鐘,甚至一瞬即逝。1957年3月19日蜃景出現,從下午一時至六時四十五分才消逝,是有史以來延續時間最長的一次。當地漁民總結為觀察氣候經驗,有“景遠候風,景近候雨”之說。
海市蜃樓相關文章:
1.海市蜃樓的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