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基礎知識考試試題及答案(2)
公共基礎知識考試試題及答案
公共基礎知識考試試題參考答案及解析
一、單項選擇題
1、C 【解析】歷史唯物主義和歷史唯心主義的根本區別在于是否承認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因此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是歷史唯物主義的根本出發點。
2、B 【解析】此題中張某向范某家走去的行為屬于為犯罪創造條件的行為,張某的行為尚未進入犯罪實行階段。因此屬于犯罪預備。 此題只要知道犯罪未遂的要件便可得到正確答案。犯罪未遂是指為犯罪準備工具,制造條件的行為。
3、C 【解析】我國目前的社會保障體系以全面的強制性社會保險為主體,社會福利和社會救濟為補充。 所以答案是C。
4、A 【解析】本題的迷惑之處在于A和D。社會救助是指通過國家財政撥款,保障生活確有困難的貧困者最低限度的生活需要。社會優撫是指對革命軍人及其家屬提供的社會保障。主要包括:對現役軍人的安置;對現役軍人及其家屬的優撫;對烈屬和殘疾軍人的撫恤;對軍人退役后的生活保障等。
5、C 【解析】2001年7月11日為世界人口日。 所以選C。
6、D 【解析】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調整是二戰后資本主義迅速發展的重要原因,但最根本在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興起和推動。A項中提到的工業革命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就有,所以不是根本原因。
7、C 【解析】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第六十六條的規定:自治區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準后生效。 故答案為C。
8、A 【解析】本題考查的是時政知識。 這就要求考生平時應當多關注國際和國內一些重大的新聞事件。美國將中國等7個國家列為核打擊的對象。
9、B 【解析】本題考查經營權的定義。 經營權是指經營者對其經營財產的一種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權利。
10、B 【解析】此題考查公文急件的概念,公文急件是指內容重要并緊急,需打破常規優先迅速傳遞、處理的文件。
11、A 【解析】公文由于是一種由國家機關所使用的正式和規范的文件形式, 因此它的語言必須是莊重嚴謹的。
12、D 【解析】中國民族工業得到發展的原因有:①辛亥革命對封建制度的沖擊;②第一次世界大戰,西方幾個主要帝國主義國家忙于交戰,暫時放松了對中國的侵略;③全國人民抵制洋貨,提倡國貨運動也為民族工業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
13、D 【解析】本題考查的是國家公務員的級別設置問題, 根據相關法規規定, 縣、處級副職對應于8~11級。
14、C 【解析】公文由于是國家機關依職權做出的,因此具有其他任何文件所沒有的權威性。
15、C 【解析】完整制是指同一層級的各個行政機關或同一行政機關的各部門,其上級指揮與控制的權利,完全集中在一個行政首長或者一個行政機關的體制。由此可知C項為正確答案。
16、D 【解析】依照《憲法》第九十四條的規定, 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向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負責。
17、C 【解析】此題已過時,新頒布的《公務員法》將于2006年1月1日起實行,《國家公務員暫行條例》也將同時廢止。
18、C 【解析】此題比較簡單。 只要知道行政訴訟的概念和特點即可做出正確答案。
19、D 【解析】我國國民經濟之所以能夠保持長時間的快速增長是因為實行了改革開放政策,從而解放和發展了生產力。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最終動力。而A、B、C項都是促使生產力發展的條件。
20、C 【解析】工人階級是我們國家的領導階級, 隨著社會的發展,工人階級的內涵也發生了變化, 由于國有企業改制, 所以工人階級不僅指國有、集體企業中的職工, 也包括共有產權占主導地位的企業的職工。
21、A 【解析】此題考查的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根本任務。 在全社會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是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根本。
22、C 【解析】我國《憲法》規定公民有對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以及國家事務的監督權、檢舉權、建議權。 此題中王某的行為就是屬于行使建議權的情況。
23、B 【解析】本題考查知識產權的概念和特征。 知識產權的客體必須是人們能夠感知的。 所以B是錯誤的。
24、A 【解析】一個中國的原則是解決兩岸問題的前提。
25、D 【解析】本題考查政府職能的范圍,一般來講, 政府的職能包括政治職能、社會職能、文化教育職能和經濟職能。 計劃生育關系到社會的發展和人民的生活, 因此, 它屬于社會職能。
26、B 【解析】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是政府實施改革開放政策的深入,它不屬于道德范疇,因此也就更不可能是公民應遵循的基本道德規范。用排除法可知,只有B符合題意。
27、A 【解析】在我國, 除了《憲法》之外, 還有《刑法》、《民法》、《經濟法》等許多法律法規。 所以A 是錯誤的。
28、B 【解析】榮譽權是指公民有獲得并保持各種嘉獎的權利。公民依法享有的榮譽包括各種榮譽稱號、證書、勛章、獎章、獎狀等。因此選B。
29、B 【解析】此題考查法的適用的定義。 法的適用是指國家專門機關和國家授權的社會組織,按照法律的規定運用國家權利調整和保護具體的社會關系的活動。法的適用是法的實現的重要形式之一。法的適用的主體是國家專門機關和由國家授權的社會組織。法的適用是國家機關在其職權范圍內依法行使國家權力的專門活動。法的適用是嚴格依照法定程序進行的活動。
30、C 【解析】鄧小平在分析國際國內情況的基礎上,運用馬列主義, 指出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的兩大主題。
二、多項選擇題
1、BCD 【解析】政府機關按功能和作用來劃分主要有職能機關、輔助機關以及派出機關, 而領導機關是按隸屬關系來劃分的,故答案為B、C、D。
2、ABCD 【解析】由于我國目前實行的是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形式, 因此也決定了分配形式是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形式并存。 除了按勞分配之外, 還有①個體勞動者和農村專業戶的收入;②按勞動力價值分配的方式;③經營收入;④資產收益;⑤按資本取得的收入。因此答案為A、B、C、D。
3、BC 【解析】此題考查行政確認的特征。行政確認是行政主體依法對相對方的法律地位、法律關系和法律事實所給予的確定和認可并予以宣告的具體行政行為。因此它是一種要式和羈束行政行為。所采取的形式并不局限于頒發許可證和執照。 其后果也不是將財產所有權從相對方轉歸國家。
4、CD 【解析】A項的錯誤在于是物質決定意識,因此人腦不是意識的源泉,意識也不是人腦產生的特殊物質, 它是人們對客觀世界的反映。
5、CD 【解析】按照《憲法》的規定,只有勞動權和受教育權既是公民的權利,同時又是公民的義務。 而遵守法律是公民的義務, 獲得物質幫助只是權利。
6、ABCD 【解析】實踐在認識中的決定作用具體表現在:實踐是認識的基本來源,實踐是認識的發展動力,實踐是檢驗人們認識的真理性的標準,實踐是認識的目的。
7、ABC 【解析】債的發生原因有合同、侵權、無因管理和不當得利。 A、C項屬于無因管理, B項屬于合同。
8、ABCD 【解析】在市場經濟中,價值規律是最主要的規律, 當然價值規律也要受市場供求關系和市場競爭的影響。 因此全選。
9、ABCD 【解析】馬克思主義認為, 人類社會的產生、存在和發展,都有一個客觀的物質基礎——生產勞動。生產方式是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社會基本矛盾決定著社會歷史的發展過程,社會形態發展是個自然歷史過程。社會的物質生活制約著社會的精神生活。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所以正確答案為A、B、C、D。
10、ABCD 【解析】“一國兩制”是鄧小平于1984年提出來的, “一國兩制”指的就是“一個國家,兩種制度”,它的基本內容有四個方面,即一個中國、兩制并存、高度自治、和平談判。本題具有迷惑性的是D。 其實它是兩制并存的詳細說法。
11、AB 【解析】C項的錯誤是其與題干不符,它本身沒有涉及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影響,只是講了生產工具的演進。D項的錯誤是沒有看到由于資本主義固有的矛盾的存在, 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是不可能完全適應生產力的發展的。
12、BC 【解析】呈請性文件含議案、請示、報告、調查報告四種。
13、ABC 【解析】根據《民事訴訟法》第十九條的規定, 中級人民法院主要管轄①重大涉外案件;②在本轄區有重大影響的案件;③最高人民法院確定由中級人民法院管轄的案件。 又根據《行政訴訟法》的規定,中級人民法院管轄下列第一審行政案件:①確認發明專利權的案件、海關處理的案件;②對國務院各部門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所作的具體行政行為提起訴訟的案件;③本轄區內重大、復雜的案件。現對市轄區政府所作的具體行政行為提起訴訟的案件不屬此范圍,所以D項不選。
14、ABCD 【解析】本題考查改革的性質和地位。 社會主義改革是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是一場新的革命,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改革是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內在要求, 不改革就沒有出路。 同時改革也是實現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 而四項基本原則是立國之本。
15、BD 【解析】下行文指向所屬被領導、指導的下級機關發送的文件。要使受文者不折不扣執行文件,應寫作按照執行或遵照執行,而參酌執行以及參照執行都有一定的靈活性,可以根據實際情況予以變通。
16、ABCD 【解析】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特征:①生產力落后是最基本的特征;②農業人口占很大比重;③自然經濟占很大比重;④科技教育文化落后;⑤人民生活水平比較低;⑥地區經濟文化發展不平衡;⑦各方面的體制還不完善;⑧努力建設精神文明;⑨同世界先進水平有差距。
17、BCD 【解析】此題考查對社會主義市場體系內容的掌握。社會主義市場體系的內容,按照市場上流通的商品屬性來劃分,可分為一般商品市場和生產要素市場。生產要素市場可分為金融市場、勞動力市場、技術市場、信息市場以及房地產市場等。
18、BCD 【解析】從找市長到找市場說明我國已經從過去的計劃經濟體制轉化到了市場經濟體制,并實現了政企分開。這些就可以說明市場經濟的調節作用在增強,其次說明企業有了自主經營的權利以及政府的職能在轉變, 從過去的一切都管轉變為賦予企業自主權, 讓市場發揮主要的調節作用。
19、AB 【解析】鄧小平同志在1992年的南巡的重要談話中明確指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這一科學概括標志著我們黨對社會主義的認識達到更高更深的程度,極大的豐富和發展了當代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本質論的提出是鄧小平同志對什么是社會主義以及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兩個問題的長期而深入的思考所得出的結果。
20、ABCD 【解析】在社會主義社會里,人們在共同利益的基礎上,相互聯系、相互影響,基本方向是一致的,形成一個完整的集體的統一體,集體之間是平等的關系,個人之間是平等的同志關系,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是根本一致的。 一方面,集體是個人的前提,另一方面,集體要依賴于個人,依賴于個人對集體的作用和貢獻。重視個人的正當利益,有利于集體事業的發展。
三、判斷題
1、√
2、× 【解析】根據《國務院組織法》的規定, 國務院各部委的設立, 應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決定。
3、× 【解析】《黨章》第10條第3款規定:黨的最高領導機關,是黨的全國代表大會和它所產生的中央委員會。
4、√
5、× 【解析】黨組織包括黨中央、黨的地方組織和黨的基層組織。
6、√
7、× 【解析】這是將感覺及主觀認識上升到了真理的地步。 人們的主觀認識有相當一部分是錯誤的,所以不能跟著感覺走。
8、× 【解析】這種說法其實還是一種個人決策,而不是集體決策。
9、√
10、× 【解析】宗教的產生是因為生產力的不發達的緣故,因此它只能產生于生產力落后的時代。
11、× 【解析】此種說法忽視了政府在技術創新中的作用, 其實政府在技術創新中起著很重要的作用。 政府可以制定技術發展計劃和提供資金, 從而推動技術創新。
12、× 【解析】在我國, 法律監督的主體是人民檢察院。
13、√ 【解析】新頒布的《公務員法》第十條規定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人事部門,負責本行政轄區內國家公務員的綜合管理工作。其中就包括公務員的開除。
14、× 【解析】渾天說是由漢代的張衡提出來的。
15、√
16、× 【解析】在行政活動中,也包含著一部分行政立法和行政司法活動。
17、× 【解析】警告是最輕的黨紀處分。
18、× 【解析】黨的下級組織是黨的基層組織,而不是群眾組織。
19、√ 20、√
四、案例分析題
1、答:(1)復議機關應是縣民政局的上一級行政機關。從本案情況看,甲乙兩人所屬的農場計劃生育辦公室顯然不具有法定的進行婚姻登記的權力。其權力來自縣民政局的委托。因為根據《婚姻登記辦法》的規定,由法律法規、規章授權進行婚姻登記的機關是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或區人民政府和不設區的市人民政府,沒有規定某一級計劃生育辦公室可以進行婚姻登記。根據《行政復議條例》的規定,對受委托的組織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不服申請復議的,由委托的行政機關的上一級行政機關管轄。據此規定,本案的復議機關不應是縣民政局,而是縣民政局的上一級民政機關。
(2)對離婚登記不服可以申請復議。《行政復議條例》規定,公民認為行政機關侵犯其人身權的,可以申請復議。婚姻自主權是人身權的重要組成部分。民政部門是我國辦理婚姻登記的法定主管機關,其依職權進行婚姻登記的行為涉及當事人婚姻自主權的行使,也是一種具體行政行為,對此行為不服,當然可以申請復議。
2、答:本案所涉及的問題是未成年人能否成為著作權人。根據《著作權法》第9條、第11條的規定,著作權首先屬于作者,即作品的創作人。判斷一個人是不是作者,關鍵是看作品是否由他創作,法律并不要求他必須具有民事行為能力。這是因為創作作品是事實行為而不是法律行為。因此,具備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人可因其創作出作品而成為著作權人,限制行為能力人和無行為能力人也可因獨立創作出作品而成為著作權人。只要一個作品具有獨創性、可感知性,不論其創作者是否具有行為能力,都可獲得著作權法的保護。本案中的張莉雖然只有10歲,尚不具備民事行為能力,但由于她創作出了作品,因而也是作者,并依此身份成為著作權人。出版社未經許可使用其作品,已構成侵權行為。
此外需說明的是,未成年人不僅可以因其創造出作品而成為著作權人,還可以通過繼承、受贈、受遺贈等方式取得著作權,成為著作權人。
五、公文改錯題
(1)某市教育局關于召開全市中小學校長會議的通知。
(2)某局關于嚴厲打擊走私販私活動的指示。
(3)東南市人民政府轉發國家計委關于某問題通知的通知。
(4)某市某局關于某年度上半年全市技術改造情況的報告。
(5)某機關關于同意建立某校行政學院的批復。
(6)某省教委關于建立健全監考制度的指示。
(7)某局關于清倉核資工作的總結報告。
六、綜合分析題
(1)①市場經濟具有平等性、法制性、開放性、競爭性等特征,市場經濟的正常運行離不開法制的調整和規范,是法制經濟,同時也離不開信用的約束,否則將出現混亂。②非法經銷等行為違背等價交換的原則和市場遵循公平、平等、誠實信用的原則。誠實信用是企業的立身之本,是企業最有利的競爭手段之一。③缺乏誠信是市場經濟秩序混亂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時也侵犯了消費者的安全權、知情權、公平交易權等。
(2)①矛盾即對立統一,具有普遍性。②在整頓市場經濟秩序中,法治與德治是相輔相承、相互促進的。健全、完善市場法律法規,嚴格執法,建立社會信用制度,這就為市場經濟健康、有序發展提供了法律保障,同時還要全社會進行誠實守信的思想道德教育,努力建立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思想道德體系,為“法治”奠定思想道德基礎。③法治與德治都屬于上層建筑,是我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二者相互結合,共同促進我國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
(3)①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②我國政府行使組織、領導經濟建設、精神文明建設以及社會公共事務管理的職能。③體現了國家機構對人民負責和依法治國的原則。④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的政治領導、思想領導以及“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
看過“公共基礎知識考試試題及答案“的人還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