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治療容易心慌
心慌是一種常見的心理反應,也是一種常見的臨床癥狀,如何治療容易心慌下面是學習啦小編整理的治療容易心慌的方法,歡迎閱讀。
治療容易心慌的的方法
1、完善檢查
完善血常規、血糖、血電解質、心電圖、胸片等相關檢查。
2、對癥處理
囑患者合理安排生活及工作,避免勞累、精神緊張和情緒激動。停用引起心悸的食物、藥物,如無呼吸抑制,可適當予以鎮靜安眠藥,但不宜過多、過濫。
3、病因治療
治療引起心悸的原發病。從源頭尋找心慌的原因,不逃避,安慰自己,并正視它。
4、穴位注射法
選穴參照基本治療,用維生素B1或維生素B12注射液,每穴注射0.5毫升,隔日1次。或者選用耳針法,選交感、神門、心、脾、肝、膽、腎,毫針用輕刺激。亦可用撳針埋藏或用王不留行籽貼壓。
為什么容易心慌
心慌就是心悸,就是患者自覺心跳或心伴心前區不適感,是由心跳過快、過慢、心律不齊引起的。 心悸是一個常見的癥狀,一般認為與心臟活動過度有關。引起病理性心悸的原因有心臟病、甲狀腺功能亢進、發熱、嚴重貧血、急性出血等。幾乎所有心臟病都會有心悸心慌的表現。感冒、扁桃體炎、傷寒、菌痢等感染性疾病,腦炎、腦瘤、腦外傷等顱內疾病,甲狀腺機能亢進或低下等代謝性疾病,缺鉀或血鉀過高等電解質紊亂。而精神緊張、情緒激動、過度疲勞、大量飲濃茶或濃咖啡、過多喝酒、大量吸煙等不良習慣,會干擾神經調節影響心跳。一些藥物毒性作用,也會干擾電信號,引起心律失常。另外,神經衰竭和心臟神經官能癥患者也經常出現心悸。 心悸是指病人自覺心跳或心慌、常伴有心前區不適感。一般認為與心臟過度活動有關、當心率不齊、致心搏量不正常時,都可引起心悸。
心慌時怎么辦
心慌是一種常見的心理反應,也是一種常見的臨床癥狀。單純的心慌并不會對人的身體健康產生什么影響,但是過度心慌就可能引發疾病。單純出現心慌,多見于心律失常。而我們經常可以遇到心慌時,同時伴有其他的一些表現,而這些表現,則有助于我們對自己的病情有一個大致了解。
引發心慌的原因有很多,部分患者是由于其他疾病的引發,冠心病、心腦血管疾病、心臟病等都會引發心慌。當然有的患者是由于自身的情緒所致,憂郁、過度悲傷等容易引起心慌。心理承受能力差,心理素質低,在遇到緊急情況的時候心慌不定。也有一些患者是由于心理疾病引發的,存在社交恐懼癥的患者,在面對公開的社交場合也往往會產生心慌。甚至有些人產生心慌是沒有原因的,會莫名其妙的產生心慌的感覺。
不同年齡段的患者在出現心慌的時候要區別處理。年輕人或中年人,沒有什么原因常感心慌、手抖、出汗、易發脾氣、易餓而吃得多,但消瘦得很明顯,怕熱,這往往提示可能患了甲狀腺機能亢進癥,癥狀均是基礎代謝增高所致。如果心慌的同時伴尿量減少、雙下肢浮腫,嚴重時浮腫可遍及全身,夜間不能平臥,一平躺就感到喘不上氣,并常感小腹部及右上腹脹痛,且有食欲不振,這可能出現了心力衰竭。常感到心慌,并伴心痛、頭暈、夜間失眠、多夢、健忘等,如測量血壓發現血壓尚正常時,南昌軍民醫院陳友珍說則可能為神經衰弱或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引起。女性常感心慌,胸悶,全身酸軟,無力,面色蒼白,結膜蒼白,應考慮是否因貧血引起。如有月經過多、痔瘡出血、鉤蟲病、長期營養不良等病史,就更支持這一診斷了。兒童或青年人如近幾周內患過流感、高燒等,病好了一段時間后,常出現心慌、胸悶、無力,這時要想到是否患了心肌炎,應做心電圖等檢查。
出現心悸時,可深呼吸后屏氣1—2秒,然后慢慢呼出,使心跳減慢。刺激喉部,產生作嘔反應,亦可減慢心率。如心悸癥狀仍未能得到緩解,應及時去看醫生。有的患者通過簡單的情緒控制和心理暗示是不起作用的,心慌還是頻頻發生。這樣的心慌患者就需要藥物進行合理的控制,在進行藥物的選擇時要咨詢相關的專家,切忌胡亂服用藥物。
看了如何治療容易心慌的人還看了:
10.心理護理的論文
如何治療容易心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