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經濟基礎知識
工業經濟基礎知識
只有擁有一支懂工業經濟知識,推進新型工業化才有牢固的工作基礎,實施工業強市戰略才會形成全市的自覺行動。以下是由學習啦小編整理關于工業經濟基礎知識的內容,提供給大家參考和了解,希望大家喜歡!
工業經濟基礎知識
1、什么是工業?
工業指從事物質產品生產活動的行業和部門。工業生產活動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對自然資源的開采,如采礦、曬鹽、森林采伐等,但不包括禽獸捕獵和水產捕撈; (2)對農副產品的加工、再加工,如糧油加工、食品加工、軋花、繅絲、紡織、制革等; (3)對采掘品的加工、再加工,如冶金加工、石油加工、化學加工、機械加工、木材加工等,以及電力、煤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等; (4)對工業品的修理、翻新,如機器設備、交通運輸工具的修理。不包括屬于居民服務業的日用品修理、摩托修理和自行車修理。
2、工業的分類
一般分為重工業和輕工業。
輕工業,指主要提供生活消費品和制作手工工具的工業。按其所使用的原料不同,可分為兩大類:(1)以農產品為原料的輕工業,是指直接或間接以農產品為基本原料的輕工業。主要包括食品制造、飲料制造、煙草加工、紡織、縫紉、皮革和毛皮制作、造紙以及印刷等工業;(2)以非農產品為原料的輕工業,是指以工業品為原料的輕工業。主要包括文教體育用品、化學藥品制造、合成纖維制造、日用化學制品、日用玻璃制品、日用金屬制品、手工工具制造、醫療器械制造、文化和辦公用機械制造等工業。
重工業。指為國民經濟各部門提供物質技術基礎的主要生產資料的工業。按其生產性質和產品用途,可以分為下列三類:(1)采掘(伐)工業:指對自然資源的開采,包括石油開采、煤炭開采、金屬礦開采、非金屬礦開采和木材采伐等工業;(2)原材料工業:指向國民經濟各部門提供基本材料、動力和燃料的工業。包括金屬冶煉及加工、煉焦及焦炭、化學、化工原料、水泥、人造板以及電力、石油和煤炭加工等工業;(3)加工工業:指對工業原材料進行再加工制造的工業。包括裝備國民經濟各部門的機械設備制造工業、金屬結構、水泥制品等工業,以及為農業提供的生產資料如化肥、農藥等工業。修理業中以重工業產品為修理作業對象的劃為重工業,反之劃為輕工業。
3、什么是企業?
指向社會提供商品或勞務而獲取盈利,從事生產、流通或服務等活動,為滿足社會需要進行自主經營、自負盈虧、承擔風險、實行獨立核算,具有法人資格的基本經濟單位。企業類型有:(1)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 (2)集體企業; (3)股份合作企業; (4)有限責任公司;(5)股份有限公司; (6)私營企業;(7)港、澳、臺商投資企業; (8)外商投資企業。
4、什么是工業企業?
指從事工業生產、經營活動的贏利性的、具有法人資格的經濟組織。工業企業必須同時具備下列條件:有固定或相對固定的生產組織、場所、設備和從事工業生產的人員;常年從事工業生產活動,或全年開工三個月以上的季節性工業生產活動;能夠同農業及其他生產行業分開核算(會計上獨立核算);向當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門領取了營業執照。
5、什么是規模以上工業企業?
指在全部法人工業企業中,列入統計調查范圍的轄區內全部國有及年產品銷售收入500萬元及以上的非國有工業企業的總稱。
6、什么是中小企業?
指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設立的有利于滿足社會需要,增加就業,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生產經營規模屬于中小型的各種所有制和各種形式的企業。目前我國的企業劃型標準有很多,其中對工業企業的劃型一般采用:職工人數在300—2000 人,或銷售額在3000萬元—30000 萬元,或資產總額為4000萬元—40000 萬元的企業為中型企業;職工人數在300 人以下,或銷售額在3000萬元以下,或資產總額為4000萬元以下的企業為小型企業。中型和小型企業統稱為中小企業。
7、什么是個體經營單位?
指城鄉居民個人參加生產勞動,生產資料和產品或收入歸個人所有的一種經濟形式,包括多人合股經營仍領取個體營業執照的經營單位。
8、什么是工業化?
狹義的工業化,是指農業經濟社會轉變到工業經濟社會的過程。即制造業或第二產業所創造的國民收入在國民收入中所占比重逐步提高。制造業或第二產業中就業的勞動人口占總勞動人口的比例持續上升的過程。廣義的工業化,是指一系列基本生產函數連續發生變化的過程。不僅包括工業部門的發展,也包括“工業化了的農業”的發展,這與一般只強調工業自身現代化的工業化定義明顯不同。
9、工業化有那些主要特點?
(1)技術革命和機器大生產促進了生產方式的轉換。 (2)不斷追求高效率和高效益。 (3)專業化分工日益深化,促進結構不斷升級。 (4)普遍面臨著人口、資源、環境等重要的硬約束。
10、工業化分哪幾個階段?
工業化分三個階段。
初期:人均GDP一般為280—560美元,制造業增加值占總商品生產增加值的比重為20%-40%,農業勞動力占全社會勞動力的比重為80%以上。
中期:人均GDP為560-1120美元,制造業增加值占總商品生產增加值的比重為40%-60%,農業勞動力占全社會勞動力的比重為50%-80%以上。
后期: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為2100-3300美元,制造業增加值占總商品生產增加值的比重為60%以上,農業勞動力占全社會勞動力的比重為25%以下,城市化水平應在60%以上。
看過“工業經濟基礎知識“的人還看了:
1.高中歷史知識復習
3.宣傳部長會議講話
5.擴大會議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