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utput id="aynwq"><form id="aynwq"><code id="aynwq"></code></form></output>

    <mark id="aynwq"><option id="aynwq"></option></mark>
  • <mark id="aynwq"><option id="aynwq"></option></mark><label id="aynwq"><dl id="aynwq"></dl></label>
  • 學習啦>創業指南>辦事指南>政策法規>

    2017年稅收政策變化

    時間: 小蘭676 分享

      稅收政策是指國家為了實現一定歷史時期任務,選擇確立的稅收分配活動的指導思想和原則,它是經濟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2017年稅法有哪些變化?以下是blanche小編分享給大家的關于2017年稅收政策變化,一起來看看2017年稅法的主要變化吧!

      2017年稅收政策變化_2017年稅法的主要變化_2017年稅法有哪些變化

      原標題:2017年我國稅收征管制度發生哪些變化

      回顧,為了新的探索

      在新一輪財稅改革到來之際,回顧1994年以來我國稅制改革的歷程,對于探索新一輪稅制改革的取向和路徑,具有積極的借鑒意義。為了總結1994年以來我國稅制改革的經驗,國家稅務總局將“20年來稅制改革理論與實踐探索研究”,作為2014年總局重點研究課題,由國家稅務總局稅收科學研究所所長李萬甫擔任指導,組織11個省、市、自治區國稅局、地稅局有關人員,成立課題組,共同研究。經過9個月的努力,課題組形成20多萬字的研究報告,共分為八個子課題。其中,子課題“20年來我國稅收征管制度的改革與完善”,由安徽省國稅局承擔。在該課題組全體人員的共同努力下,最終形成6萬字分報告。本期《財稅理論專刊》與讀者一起分享安徽省國稅局的部分研究成果。

      稅收征管立法

      新中國成立初期,《全國稅政實施要則》對稅收征管作出原則性規定。

      1986年4月,國務院發布《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征收管理暫行條例》,它是我國第一部稅收征管的行政法規。

      1992年9月4日,七屆全國人大會第二十七次會議審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征收管理法》。該法是新中國成立后制定的第一部稅收征管專門法律。

      1994年以后,完善了以稅收征管法為核心、以實施細則為輔助、以法規規章和其他規范性文件為補充的征管法律體系。

      修訂與完善稅收征管法。歷經1995年個別條款的修訂、2001年大規模修訂、2013年個別條款修訂,稅收征管法得以完善。目前,新一輪修訂正在進行中。

      修訂與完善稅收征管法實施細則。2002年9月7日國務院公布新的稅收征管法實施細則。2012年11月9日和2013年7月18日國務院對其分別作出修訂。

      建立配套法律體系。20年來,國家稅務總局陸續頒布實施一系列部門規章和規范性文件,建立了基本完整的配套法律制度。

      征管模式改革

      從新中國成立到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我國稅收征管模式實行的是以稅收專管員為核心、下戶收稅和征管查合一的傳統稅收征管模式。

      “納稅申報、稅務代理、稅務稽查”三位一體的征管模式。1994年8月稅務總局提出,取消專管員固定管戶制度。

      “一個制度、四個體系”的征管模式。1997年1月國務院辦公廳轉發《關于深化稅收征管改革的方案》提出稅收征管改革的任務,包括建立納稅人自行申報納稅制度、稅務機關和社會中介組織相結合的服務體系等。這一階段,初步實現了稅收征管的五個轉變:即由分散粗放型管理到向集約規范型管理轉變;由傳統手工征管方式向科學征管方式轉變;由上門收稅向納稅人自行申報納稅轉變;由專管員包辦式管理向專業化管理轉變;納稅服務由簡單化向規范化轉變。

      “科技加管理”的征管模式。進入21世紀,稅收征管更加重視稅源管理和信息化建設,稅收征管水平大幅提高。

      注重稅源管理的征管模式。近年來,各地推出如建立風險管理制度、搭建稅源監控分析平臺、加強分類管理和實施大企業稅收專業化管理等各種改革措施,稅源管理水平明顯提升。

      稅源管理改革

      20年來,稅源管理的理念日益成熟,逐步由簡單管戶向專業化管理方向發展。

      稅收管理員制度改革。1994年以前,稅收專管員是稅收征管的主要力量。1994年對稅收專管員制度實施了系統性改革,改上門收稅為納稅人自核自繳,成立獨立的稽查機構,稅收專管員的征收和檢查職能實現了分離。1997年稅收征管改革取消了稅收專管員固定管戶制度,實現了由專管戶向專管事的職能轉變。2000年稅務總局提出科技加管理的改革方向。2005年3月總局印發《稅收管理員制度(試行)》,確定了管戶與管事相結合、管理與服務相結合、屬地管理與分類管理相結合的原則等。

      稅源專業化管理改革。2008年全國稅務工作會議提出:大力推行稅收科學化、專業化、精細化管理;在屬地管理的基礎上,以大企業和重點行業稅收管理為突破口,大力推進專業化管理,標志稅源專業化管理制度正式實施。

      稅收風險管理改革。稅務總局提出與稅源專業化管理改革相結合,建立稅收風險管理機制。

      納稅評估改革。近幾年,納稅評估開始走向集約化、專業化和規模化軌道。

      大企業稅收管理改革

      20年來,我國積極探索大企業稅收管理改革。

      建立專業化管理模式。一是確立專業化管理組織結構,二是統籌實施風險管理,三是完善專業化管理基本制度,四是增強專業化保障能力。

      建立風險防控引導機制。2009年5月印發《大企業稅務風險管理指引(試行)》,選定45戶企業作為總局定點聯系企業,提出建立大企業稅務風險防控體系,逐步建立并完善稅收風險管理指南、重點行業稅收風險特征庫和稅收風險管理建議書等。

      建立稅收遵從管理機制。2011年7月印發《大企業稅收服務和管理規程(試行)》。2012年10月稅務總局與中國海洋石油、中國人壽、西門子三家企業簽訂了稅收遵從協議。此后各地陸續開展了稅收遵從協議簽訂工作。2014年稅務總局與中國煙草總公司簽署《稅收風險管理合作備忘錄》,開啟了新常態下稅企合作遵從的新篇章。

      建立統籌聯動監控機制。探索大企業分級分類管理,形成總局省局兩級統籌、上下聯動和國地稅合作的管理模式。

      建立大企業稅收管理信息平臺。建立行業基本信息庫。搭建面向定點聯系企業的稅收服務外網平臺,實現內外網無縫銜接等。

      納稅服務改革

      1993年,我國提出納稅服務理念。納稅服務工作大致經歷了基礎建設、規范化建設、專業化規范化建設三個階段。

      制度創新。主要包括:一是構建充分溝通的事前服務機制。從1992年開始每年的4月份全國稅務系統都會組織稅收宣傳月活動,并通過規章制度對宣傳咨詢等服務作了明確規定。二是構建便捷高效的事中辦稅機制。對辦稅服務廳具體服務標準以及稅務機關和稅務人員向納稅人提供的服務事項、服務制度等作了規定。三是構建快速響應的事后維權機制。完善稅務行政處罰聽證和行政復議等制度。

      業務創新。主要包括:多次統一簡并、修改和取消部分涉稅資料。簡化納稅流程。實行一窗式、一站式服務,優化辦稅服務結構。

      方式創新。主要包括:創新宣傳咨詢和個性化服務。建立對外服務網站及時傳遞稅收法律法規和稅收政策。改進辦稅服務廳建設。積極拓寬辦稅渠道

      稅務稽查改革

      1994年以后,稅務稽查與日常檢查逐步分離,經過20年的改革發展,形成了相對獨立和成熟的稅務稽查體系。

      推行地市級一級稽查體制。1994年各地建立稽查機構時大多實行區級和市級二級稽查體制。1997年稽查管理方式改革實行縣級局一級稽查。2001年10月稅務總局提出在市(地)、縣(市)兩級逐步實行一級稽查體制。2011年稅務總局提出,充實省、市兩級稽查力量,全面推行地市級一級稽查體制。2012年8月,稅務總局啟動稽查管理方式改革。作為試點,河北、河南、安徽、湖南4省分別設立直屬第一稽查局,業務上由省局稽查局統一領導;青島市國稅局設立第一、二、三稽查局,業務上由市局稽查局統一領導。省局設立直屬稽查局是改革的重要環節,目前這一模式仍在探索中。

      基本制度不斷完善,更加具體和科學。1995年《稅務稽查工作規程》形成了選案、檢查、審理和執行分工制約機制。2009年的規程修訂體現了公正文明的執法理念。2002年稅收征管法實施細則首次明確省級以下稅務局稽查局的執法主體地位。

      規范業務管理。除工作規程外,稅務總局還制定了一系列稽查管理辦法和規范,加強檢查、審理、舉報、監督和國稅、地稅協作等各環節業務管理。

      征管信息化建設

      稅收征管信息化建設包括以下幾個重點領域。

      金稅工程。1994年下半年,防偽稅控系統和交叉稽核系統逐步在全國范圍內推廣使用。1997年金稅工程被確立為國家信息化建設重大項目。1998年6月國家計委對金稅工程二期正式立項。2001年底從稅務總局到省、市、縣國稅局的四級網絡全部聯通,金稅工程在31個省區市開通運行。2013年2月金稅工程三期的核心征管等系統率先在重慶市國稅、地稅系統單軌上線。金稅工程三期的總體目標是建立“一個平臺、兩級處理、三個覆蓋、四個系統”。2014年4月第一階段工作進入驗收期。

      綜合征管信息系統。1999年稅務總局決定在與世界銀行合作開發項目上,開發第一套基于廣域網運行的稅收征管主體軟件,此后委托開發了涵蓋基層操作層、省市級監控層和總局決策層三個應用層面的稅收征管信息系統(簡稱CTAIS),2005年開始以省級集中處理數據的方式在各省級國稅局推廣。2007年除上海、西藏外,各省級國稅局實現了省級集中處理數據。

      其他稅收征管信息化。主要體現在出口退稅管理和納稅服務等信息化,以及電子稅務工作深入開展。

      發票管理改革

      1994年稅制改革后,“以票管稅”使發票具有了重要的稅收意義,成為實施稅源監控和維護稅收秩序的重要工具。

      基本制度改革。1993年12月經國務院批準,財政部發布施行了發票管理辦法,隨后稅務總局根據授權頒布了實施細則。2011年2月稅務總局公布新的發票管理辦法實施細則。2014年12月,稅務總局再次修改發票管理辦法實施細則。

      印制與票種管理改革。逐步實現增值稅專用發票和普通發票的印制管理權上收等,并逐步統一和改進發票防偽措施。上收票種式樣管理權,逐步改版和取消手寫增值稅專用發票,統一普通發票式樣和簡并票種,統一行業發票式樣等。

      用票管理改革。一是改革審批制度。2014年3月結合“便民辦稅春風行動”,取消手工驗舊,大幅簡化專用發票審批等手續,實行分類分級規范化管理。二是加強增值稅專用發票、行業發票使用管理,規范代開發票管理。

      監控方式改革。一是開展綜合治理監控,形成了以國務院和地方政府為主導的綜合治理體系。通過推行增值稅專用發票稽核等系統,形成稅務系統監控機制。二是推行稅控裝置監控。三是試行網絡和電子發票監控。

      稅收信用體系改革

      經過十余年的實踐,我國稅收信用體系逐步形成了相對完善的制度體系。

      2003年7月稅務總局頒布《納稅信用等級評定管理試行辦法》,使我國第一次有了衡量納稅信用的統一標準。2014年6月國務院發布《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劃綱要(2014年-2020年)》,明確稅務領域信用建設要求。2014年7月稅務總局頒布《納稅信用管理辦法(試行)》和《重大稅收違法案件信息公布辦法(試行)》,規范了稅收信用管理和信息公開,使其制度化、社會化和常態化。2014年8月頒布《納稅信用評價指標和評價方式(試行)》,規范統一了納稅信用評價標準和評價方式。

      稅收信用體系改革的主要內容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改革管理方式。2014年信用辦法將適用對象限定為已辦理稅務登記、從事生產經營并適用查賬征收的企業納稅人,將評價周期調整為一個納稅年度。

      完善評價內容。2014年信用辦法調整了信息采集范圍并增加了外部信息,采取了年度評價指標得分和直接判級方式。

      完善激勵措施。2014年相關文件明確了更為有效的守信激勵措施和更為有效的懲戒措施。

      績效管理改革

      20世紀90年代初推行的稅收征管質量考核和2001年推行的稅收執法責任制考核,為新時期稅務績效管理體系的建立打下良好基礎。

      2013年12月,稅務總局印發《關于實施績效管理的意見》,各地績效管理工作全面開展。意見明確“打造一條索鏈、構筑一個閉環、形成一種格局、建立一套機制”的主要目標。意見提出“一年試運行、兩年見成效、三年創品牌”的規劃,根據績效管理工作部署,2014年6月稅務總局制定了《全國稅務系統績效管理全面試行工作方案》、《績效考評指標2.0版》、《稅務系統績效管理加分減分項目考評細則》和《稅務總局機關績效管理加分減分項目考評細則》等規范,全國稅務系統的績效管理全面展開實施,初步形成了良好的績效管理工作局面。

      稅務代理改革

      1994年稅收征管改革后,稅務代理行業在各級稅務機關支持下得到較快發展。

      規范行業管理。一是清理整頓和脫鉤改制。至2000年底全國清理整頓和脫鉤改制工作基本完成,稅務代理機構真正成為獨立的社會中介服務組織。二是改革管理體制和行業協會。1997年11月稅務總局成立注稅管理中心。2005年《注冊稅務師管理暫行辦法》明確總局和各省級注稅管理中心行使行政管理職能并監督指導稅協工作。1995年2月28日中國稅務咨詢協會成立。2005年《注冊稅務師管理暫行辦法》對注冊稅務師協會的性質、基本職能和要求等作了規范。三是規范其他管理。如規范收費管理,開展內部專項檢查,建立公告制度等。

      規范資格管理。一是規范事務所管理,出臺一系列辦法,明確設立審批事項。改部分審批為備案,規范非涉稅中介機構執業等。二是規范注冊稅務師管理,出臺一系列規定,規范資格考試,改革注冊制度。

      規范業務管理。除行業綜合性規范外,稅務總局還出臺了業務指導性規范。

      展望

      十八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國進入社會經濟變革的新時期,稅收征管改革也面臨新的形勢和機遇。2013全國稅務工作會議提出全面推進稅收現代化,以六大體系、六個差距和六個創新全面闡述了我國稅收現代化的宏偉愿景、現實差距和解決路徑。新時期的稅收征管改革需要進一步推動職能轉變,著眼于服務稅制改革和社會經濟改革的大局,推進稅收治理體系和稅收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從完善稅收征管立法、深化稅收征管模式、稅源管理、大企業管理制度、納稅服務、稅務稽查、征管信息化、發票管理、稅收信用體系、征管績效管理和稅務代理改革等方面入手,建立和完善能促進市場規范發展、社會公平和科學嚴密的現代稅收征管體制。

      稅收政策的原則

      稅收對經濟的影響是具有廣泛性的。首先,稅收收入是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只有取得財政收入,才能給經濟發展提必要的公共商品,建立正常的生產關系,為社會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其次,稅收對社會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直接產生影響。理想的稅收政策應該是既能滿足國家的財政收入需要,又不對社會經濟產生不良影響。制定正確的稅收政策,必須考慮如下因素:

      1、稅收政策的制定,既要保證財政收入,又要有利于促進經濟發展。經濟是基礎,只有經濟發展了,才可能有穩定充足的財源。制定稅收政策的出發點應當有利于生產的發展,促進經濟的繁榮。在生產發展、經濟繁榮的條件下,從實際出發,考慮到國家整體財力的可能,以及納稅人的納稅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確定一個適度合理的總體稅收負擔水平。既保證財政上的需要,又有利于經濟的發展。既不能一味地強調“保稅”而不顧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不能只追求一時的“經濟發展”,而不注重社會公共事業的建設和經濟的長遠發展。

      2、稅收政策要有利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稅收政策的制定,要有利于平等競爭環境的形成,就要堅持公平稅負的原則;結合財政政策的實施,要有利于對經濟宏觀總量的調節;要有利于多種經濟成分和多種經營方式的公平競爭和發展;還要有利于產業結構的優化。

      3、稅收政策的制定,要在政企分開的基礎上,有利于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做到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實現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積累和自我發展,形成真正的獨立的經濟實體,以便進入市場,在競爭中求生存和發展。


    猜你喜歡:

    1.2017年稅收政策

    2.2017年最新稅法知識

    3.2017年國家稅改政策

    359349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亚洲成在人线| 美国式禁忌免费| 浮生陌笔趣阁免费阅读| 手机看片中文字幕| 国产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老狼|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久久| 一本久到久久亚洲综合| 美国人与动性xxx杂交视频| 成年人影院在线观看| 四虎成人精品在永久在线| 国产精品亚洲αv天堂2021| 国产亚洲蜜芽精品久久| 久久国产精品免费专区| 香蕉久久ac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激情电影在线观看| 国产欧美日韩精品丝袜高跟鞋| 久草网视频在线| 香蕉视频久久久| 日本永久免费a∨在线视频| 国产亚洲一区二区手机在线观看 | 亚洲明星合成图综合区在线| 99在线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精品久久久久不卡无毒| 日韩精品人妻系列无码av东京| 国产在线精彩视频| 久久777国产线看观看精品 | 欧美怡红院高清在线| 在线视频一二三区| 亚洲欧美国产精品| 51妺嘿嘿午夜福利| 欧美大香线蕉线伊人久久|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无码精品| 亚洲av成人精品网站在线播放| 337p色噜噜| 果冻传媒在线观看播放绿野仙踪|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aⅴ无码专区亚洲av麻豆| 丝袜高跟美脚国产1区| 男男全肉高h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超碰人人模人人爽人人喊| 亚洲区小说区图片区qv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