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形勢與政策的論文
2017形勢與政策的論文
隨著經濟快速發展,城市生態形勢壓力也與日俱增,水環境問題已成為制約社會發展的大問題,環保基礎設施建設嚴重落后,城市生活污染物未得到有效控制。小編給大家整理了關于2017形勢與政策的論文,希望你們喜歡!
2017形勢與政策的論文篇1
周邊地區在中國外交的總體布局中處于“首要”地位,中國的周邊包括六大“板塊”,分別是中亞、南亞、東南亞、東北亞,以及西亞與南太平洋的部分地區。可將這六塊地區統稱為中國的“大周邊”。當前中國周邊地區的多個國家政局動蕩不定,多個地緣方向滋生亂局,周邊不穩趨于常態化、持久化、復雜化與聯動化。周邊形勢動蕩既有自身矛盾錯綜復雜的“內因”,也有大國角逐與干涉的“外因”。周邊動蕩加劇對中國構成諸多嚴峻挑戰,中國應加快制定“大周邊戰略”.通過積極、有效、妥善應對周邊不穩,不僅為自身持續與完全崛起營造更加有利的周邊環境,而且也為周邊的和平穩定與世界的和平發展做出應有的重要貢獻。
中國的周邊國家大部分屬于發展中國家,少數屬于發達國家,按其政治體制、所處社會發展階段與“穩定程度”,也可大致分成“成熟民主國家”、 “轉型國家”與“問題國家”三大類,周邊國家政局動蕩可依此分為三種情形。第一類是所謂“成熟民主國家”的政局演變。如日本、韓國、印度、澳大利亞等,其主要屬于“政黨政治”與“選舉政治”的范疇.包括主要政黨圍繞選舉與執政權所展開的權力斗爭,在野黨對執政黨的監督.立法機構對行政機構的權力制衡等。其政局波動具有周期性、規則性、暫時性與可控性,確定性相對較大,對中國的影響主要體現為對華政策與雙邊關系的調整變化。第二類是從所謂“威權體制”轉向 “民主體制”的“轉型國家”的“轉型陣痛”。中國周邊國家政局動蕩多數屬于此類,其政局動蕩具有中期性、常態性,不確定性與風險較大,對中國的影響主要是雙邊關系變化與地緣政治經濟利益易受沖擊。此類國家大多處于新舊體制轉軌期,由于民主體制不健全、舊體制“慣性”強大、軍方與權貴等既得利益集團尾大不掉、既有社會矛盾繼續存在等,導致政府腐敗嚴重、當局缺乏權威性與政局動蕩.甚至不時發生政變等倒退現象。其中屢見不鮮的是外來移植的“民主”產生“水土不服”乃至扭曲變形,各方對選舉結果產生爭議乃至激烈“碰撞”,選輸的不“服輸”,以至“選舉鬧劇”不時上演、 “選舉綜合癥”頻繁發作。例如,中亞的哈薩、吉爾吉斯、塔吉克、土庫曼、烏茲別克五個“斯坦”國家均系從“前蘇聯”解體而來,體制上不同程度帶有“前蘇聯”的痕跡,哈、塔、烏三國政權“新老代際問題”突出,土國新總統尚在摸索之中。而吉爾吉斯斯坦自從2005年在西方大國策動下爆發“顏色革命”以來,雖然“復制”了西方“民主”,但前總統巴基耶夫實際上依舊推行家族式統治,導致民怨沸騰、最終重蹈其前任阿卡耶夫總統的覆轍。三是“三股勢力” (國際恐怖主義、宗教極端主義、民
族分離主義)與部族民族矛盾作祟。以“基地”組織為首的國際恐怖主義繼續活躍于西亞、南亞,東南亞與中亞,伊拉克、阿富汗與巴基斯坦成為全球恐怖活動的“重災區”。阿富汗“塔利班”卷土重來,巴基斯坦”塔利班”正在向南亞以外地區流竄,印度反恐頻繁拉響“警報”,印度尼西亞破獲多起恐怖陰謀;印度東北部與緬甸等存在嚴重的民族分離主義,民族分離主義武裝組織不時制造暴力事件,阿富汗、巴基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等部族與民族矛盾突出。
大國爭奪激烈等其他因素,催生與加劇了周邊動蕩。
其他大國也在中國周邊加緊角逐:俄羅斯外交進一步“向東看”,通過“歐亞經濟共同體”與“集體安全條約組織”重拾對中亞的傳統影響,力爭加入“東亞首腦會議”,憑借國力回升加大對東北亞、東南亞與南亞的投入;日本民主黨政權更加強調亞洲.極力爭奪東亞區域合作“主導權”,重點“經營”東南亞,同時加大對南亞與中亞的投入,印度崛起勢頭強勁,全方位拓展地緣利益,力圖首先“坐大”南亞次大陸與印度洋,與此同時“北上”阿富汗與中亞、 “東進”東南亞、 “西入”西亞。
三是周邊資源與能源爭奪加劇。美國在優先掌控伊拉克能源的同時.加大力度攫取阿富汗“萬億美元級”礦產資源,同時覬覦南海油氣資源。俄、美、日、印度加緊角逐中亞、東南亞油氣資源,各方圍繞陸地能源輸送管道建設與海上戰略通道安全展開復雜博弈。
四是周邊“海權”角逐升溫,海洋形勢日趨復雜。各方圍繞“海洋權益”與“制海權”展開較量.加緊角逐“海洋國土”、海上戰略通道、海洋資源等,致使島礁歸屬、專屬經濟區與外大陸架劃分等海洋爭端更趨復雜。同時,中國“海洋崛起”導致區域海洋格局重新“洗牌”,美國、日本等老牌海洋強國心有不甘.美國更是極力維護“海洋霸權”。特別是在近期,中國周邊地區多個海域軍事演習“扎堆”,周邊海軍競賽浮出水面。從西太平洋到印度洋的“黃金海道”,國家間權力角逐與海盜等非國家行為體“活躍”并存交織,海洋安全前景堪憂。其中,黃海因韓國“天安號”事件與美韓軍演而驟然“緊繃”:東海因中曰專屬經濟區劃分分歧與爭端而形勢復雜.日本極力強化對中國“釣魚島”的“事實占領”,并對中國海軍穿越琉球群島公海海域的正常之舉一再反應“過敏”,不時大肆炒作中國軍艦 “突破西太平洋第一島鏈”,不斷炮制“中國海軍威脅論”:在南海.中國與東南亞某些國家的雙邊島礁爭議日趨復雜化,越南與菲律賓等國企圖借助美國等域外大國對華施壓,并力圖將中越、中菲之間的雙邊爭議“變質”為中國與東盟之間的“多邊爭議”,而美國則想方設法“插手”南海問題,企圖以此增加對華制衡“籌碼”;在印度洋,索馬里海盜“作戰半徑”不斷擴大,不時劫掠各國商船,致使遠洋運輸面臨越來越大的安全壓力。
五是中國周邊地區重大自然災害頻繁發生,嚴重危害周邊各國。包括上半年的大地震(印度尼西亞、中國青海玉樹等)、大早災(中國西南五省及中南半島),夏季的大洪水、臺風、海嘯,以及極端惡劣天氣、重大疫情等,致使周邊安全環境更趨嚴峻,周邊亂局雪上加霜。
未來一段時間,中國周邊外交要以“大周邊戰略”為方針,遠近結合、穩步拓展。
對當前周邊地區動蕩加劇的態勢,進行密切關注與持續跟蹤。對周邊亂局既要分門別類,又要統籌應對,積極促進周邊總體和平穩定與發展,切實維護自身地緣戰略利益。
一是大力強化“周邊是首要”與“維穩”、 “維權”并舉的意識,集中精力.加大投入、專注周邊,科學研判.及時反應、積極引導。要樹立“和平發展、重在周邊”與“和諧世界、始自周邊”的戰略意識,整合處理周邊事務的體制機制、形成合力,對周邊重點國家政局演變前景及其原因深入調研、突出預警性。 二是適時制定“大周邊戰略”,拓展中國周邊的內涵與外延, “做深、做實”周邊工作。在堅持“四片經營”的基礎上.統籌東北亞、東南亞、南亞、中亞、西亞與南太“六大塊”,打破不同區塊之間的分割.形成聯動機制。穩步推進區域經濟與安全合作,整合與創新周邊地區多邊合作機制,建構和諧、有序、安全、繁榮的周邊新秩序。
三是周邊地緣戰略堅持“東西兼顧”、 “陸海并舉”和“傳統與非傳統安全統籌”方針。妥善兼顧地緣“西線”與“東線”,同步開拓“陸權”與 “海權”.統籌應對傳統與非傳統安全挑戰。
四是針對周邊國家政局動蕩的“三種情形”,對癥下藥,強化危機管控,維護正當權益。針對所謂“成熟民主國家”的政局突變,防止其沖擊與中國的雙邊關系;針對所謂“轉型國家”的政局異動,防止其對華政策出現嚴重倒退;針對所謂“問題國家”的政局“混沌”.妥善維護中國的地緣戰略利益,有效防范海外利益重大風險。
五是有效應對大國地緣角逐,夯實地緣戰略依托。與主要大國增加溝通、協調與戰略互信,積極應對其對華滲透、擠壓與圍堵,致力于共同促進有關國家與周邊穩定。在反恐、防擴散、搶險救災、發展援助、 “維和”行動等方面自主承擔力所能及的“大國責任”,維護中國”負責任的發展中大國形象。
2017形勢與政策的論文篇2
摘要:近年來國際局勢發生了新世紀以來最深刻的變化。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觸底反彈,開始轉暖;國際力量對比日趨均勢;多極化步伐加快;和平、發展、合作已成為國際社會主旋律。二十國峰會與金磚國家在其中發揮了重大作用。
關鍵詞:國際局勢 世界經濟 世界形勢
一、金磚國家對世界經濟的影響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預測,2009年全球經濟將收縮1.6%,但新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總體經濟將增長1.5%。當然,經濟復蘇中“金磚四國”特別是中國、印度功不可沒。美國作為金融危機的發源地已漸顯頹勢;“金磚四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持續超過了50%;亞洲經濟已快速回升。據報道,2009年第二季度,四個亞洲新經濟體(中國、印尼、韓國和新加坡)GDP的平均年增長率超過10%,這支經濟力量已成為推動世界經濟全面復蘇的重要引擎。
2010 年 11 月,20 國集團會議在首爾舉行,南非在此次會議上申請加入“金磚四國”。2010 年 12 月,中國作為“金磚四國”合作機制輪值主席國,與俄羅斯、印度、巴西一致商定,吸收南非作為正式成員加入“金磚國家”合作機制,“金磚四國”變成“金磚五國”。
“金磚五國”概念提出及其合作機制產生,是“金磚五國”等新興經濟體實力壯大并伴隨全球經濟格局深刻演變的產物。中國經濟快速追趕和相對體量增長的直接和間接影響,在這個歷史性轉變進程中具有特殊重要地位。中國經濟地位舉足輕重,中國體制轉型尚在深化推進之中,決定了中國對金磚國合作具有特殊影響力,也決定了中國相關政策方針和影響方式具有較大可塑性。
二、從二十國集團到“兩國集團”。
1.二十國集團在金融危機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009年9月,二十國集團第三次金融峰會上,奧巴馬和其他與會領導人認為,從現在開始,二十國集團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將成為協調全球經濟政策的一個基本平臺。英國首相布朗表示,舊的國際經濟合作體系已經結束,新的經濟合作體系則從現在開始。二十國集團可以為世界經濟發展做出巨大貢獻。 另外,美國放軟身段,強調同舟共濟,共克時艱,同意在國際金融機構改革中做出適當讓步。有鑒于此,此次金融危機催生了世界經濟新秩序。世行行長佐利克稱,單極世界已經落幕,美國再也不能靠美元主宰一切,歐元和中國的人民幣將會成為候選的儲備貨幣。西方發達國家主導世界經濟的力量明顯下降,已不能再為所欲為。目前看來,雖然一些發達國家經濟開始復蘇,但基礎不穩固,動力不足,全球經濟復蘇將是一個緩慢曲折的過程。其主要原因,一是此次金融危機的元兇美國,國內金融市場仍然起伏不定,許多銀行將相繼倒閉;股市、房市一再波動,華爾街已失去昔日的輝煌。如美國再大量印制美元,繼續使美元貶值,讓世界為之買單,必將使多國嚴重受損,從而引起國際金融市場的更大波動。美國只能吞下金融自由化和經濟虛擬化帶來的苦果。二是西方發達國家貿易保護主義日甚,正對全球經濟復蘇形成嚴重傷害。G20峰會一再反對貿易保護主義,但發達國家仍我行我素,采取一系列貿易壁壘措施,損害國際貿易自由化。三是全球失業率猛增,形成了一支龐大的失業大軍。另外,發展模式成了國際社會討論的熱門話題。金融危機已動搖美式發展模式。人們更傾向于發展模式多樣化。比如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認真研究中國發展模式。國際社會有人認為,對于發展中國家而言,“北京共識”可能會最終替代聲名狼藉的“華盛頓共識”。
2.中國國際影響日增,“G2”概念的提出。
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大增。面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中國政府迅速、果斷地采取了保增長、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等一系列措施,很快扭轉了經濟增速下滑態勢,回升向好的趨勢得到鞏固。
在此情況下,中國在解決國際金融危機方面穩住了世界市場,并為亞洲、歐洲和美國新近出現的復蘇做出了貢獻。奧巴馬稱贊中國是國際社會強大、繁榮和成功的一員。國際金融協會理事長查爾斯達拉雷認為,在二十國集團中,中國正在發揮越來越重要的領導作用。首先,中國已證明其在刺激經濟改革方面取得的成功。這是過去一年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成就。其次,中國在國際舞臺上的地位舉足輕重。中國發言,世界都會聆聽。鑒此,世界銀行副行長詹姆斯1亞當斯說,中國已“成為國際舞臺上一個關鍵因素”;美國前駐華大使尚慕杰表示,已經成為世界第三大經濟實體的中國現在是發展中國家的楷模。中國現在不僅推動了世界經濟的發展,也在世界外交舞臺上發揮著重要作用。
由此,美國著名經濟學家弗雷德1伯格斯滕提出來的了“G2”概念。“G2”概念是指由中、美兩國組成一個Group來代替舊有的G8,即八國集團,以攜手合作解決世界經濟問題。他在中美戰略經濟對話閉幕后召開媒體電話會議,宣傳他的“G2”構想。他認為,中國已經是個名副其實的經濟超級大國。美國應當成全中國,使其成為國際經濟秩序的合法建筑師和管理者,使中國與其作為全球經濟超級權力的新角色相匹配。
3.當前中國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1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并未結束。雖然美、歐出現經濟復蘇,中國經濟也已轉暖,但不測因素很多。比如,中國經濟回升的基礎還不穩定,不鞏固,不平衡,一些深層次矛盾特別是結構性矛盾仍然突出。西方發達國家問題更多,麻煩成堆,壓力更大。因此,局勢不容樂觀,不可掉以輕心。
○2國際多種力量制約中國。美國擔心中國勢力擴大,由“水龍”變成“火龍”(美國前副國務卿佐利克語),挑戰美國。2009年中國的國慶閱兵“深深碰觸到了美國人的敏感神經”;中國模式的成功更使美大為不快,故通過經貿、科技、氣候、安全等方面遏制中國;歐盟更擔心中美“兩國集團”(G2)共管,極力詆毀中國。日本也冷眼旁觀,很不舒服。
○3周邊環境不穩定因素增加。周邊諸國正進入動蕩期。受國際金融危機沖擊,各國經濟普遍大幅下滑,社會矛盾激化,人民生活水平下降,政府更迭頻繁,特別是日本發生“政治地震”,自民黨下野,民主黨上臺。各國經濟雖有復蘇,但仍充滿變數;朝核六方會談受阻;南海爭端加劇;塔利班和基地組織等極端勢力異常活躍,惡性恐怖事件頻仍,給我國西北邊陲的正常生活秩序帶來負面影響。另外,中國是世界上被幾個核大國包圍的惟一國家,美國軍事戰略東移和向臺灣出售武器,使中國隱藏安全危機。
2017形勢與政策的論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