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環保措施政策
2017環保措施政策
根據節能環保類上市企業發布的2017年第一季度業績報告來看,一季度,不少節能環保企業可謂賺得盆滿缽滿。小編給大家整理了關于2017環保產業政策,希望你們喜歡!
2017環保措施政策
1、實現中央環保督察全覆蓋,適時組織開展督察“回頭看”。
2、繼續加強環境立法,推進水污染防治法、土壤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規制修訂工作。
3、推進突發環境事件環境影響和損失評估,支持重特大突發環境事件環境民事公益訴訟。
4、加快劃定并嚴守生態保護紅線,積極指導京津冀和長江經濟帶14個省市完成此前劃定任務。
5、持續推進大氣污染治理,完善大氣環境管理制度,部署推進O3污染防治。
6、加大燃煤電廠超低排放改造、散煤和小散亂污企業群治理、中小鍋爐淘汰、揮發性有機物減排等工作力度。
7、深化機動車環境管理。
8、加強重污染天預測預報和預警會商,繼續強化重污染天氣應對。
9、深入推進水污染治理,以貫徹落實《水十條》為主線,督促落實地方政府責任。
10、配合住建部門加大黑臭水體整治力度;推進飲用水水源規范化建設。
11、指導各地開展2.8萬多個建制村的環境綜合整治。
12、各地工業集聚區要在2017年底前按規定建成污水集中處理設施,并安裝自動在線監控裝置。
13、全面實施《土十條》,全面啟動土壤污染狀況詳查,開展建設用地土壤環境調查評估,加快土壤污染防治法立法。
14、繼續推動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技術應用試點和土壤污染綜合防治先行區建設。
15、穩步推進省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
16、加快排污許可制實施步伐,盡快形成以排污許可為核心、精簡高效的固定源環境管理制度體系。
17、推動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改革,加強改革試點的協調指導、跟蹤評估和督促檢查。
18、制定相關鑒定評估技術指南。
2017年第一季度節能行業發展趨勢
一、固廢處理
隨著我國城市化程度的不斷提高,城市人口快速增加,生活垃圾等固廢處理設施建設存在巨大增長空間。我國固廢處理行業還處于發展初期,固廢處理投資占環保行業整體投入比重不足15%。結合我國固廢行業目前發展狀況來看,無論是存量需求還是增量需求,行業市場前景都較大。
早在今年1月,發改委、住建部聯合印發《“十三五”全國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建設規劃》,提出“十三五”期間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建設總投資約2518億元。其中無害化處理設施建設投資1699億元,收運轉運體系建設投資 258 億元,餐廚垃圾專項工程投資184億元。
二、污泥處理
我國長期以來存在“重水輕泥”的現象,根據相關數據顯示,我國31%的污泥處置方法為就地填埋;3.45%的污泥與垃圾混合填埋;3.45%的污泥進行焚燒處理。還有大量污泥未處理,隨意的外運、填埋或堆放,很容易對環境造成二次污染。
污泥處理是污水處理的“衍生品”,污水處理量增加,污泥處理量也與日俱增。巨大的污泥處理需求將帶動污泥處理行業發展。據測算,我國每年產生3000萬噸-4000萬噸含水率在80%左右的市政污泥。隨著“十三五”的到來,污泥量還會增加。預計到2020年,我國的市政污泥產量將達到6000萬噸-9000萬噸,污泥處理市場需求巨大。
三、危廢處理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與工業化水平的提高,全國危廢的產生量呈現出迅速增加的態勢。據估算,我國年危廢實際產生量已達一億噸以上,遠超官方統計數字,危廢處置市場需求巨大。因此危廢企業紛紛資源整合,搶占市場,與此同時,其他環保企業也在危廢領域紛紛布局,整合行業資源。
目前市場上危廢無害化處理的平均價格約為2000元/噸,如將資源化處置按3000元/噸估算,再按照危廢綜合處置率85%、資源化處置比例60%計算,到2020年我國危廢市場有望形成約2187億元的產值。
總結:
環保產業在我國是一個政策驅動型行業,‘十三五’期間將迎‘效果時代’,政府重視程度空前。‘以環境質量改善為核心管理模式’的環境治理制度,及環境執法、監管、督查和巡視力度的加大,將進一步釋放市場空間。
大型環保企業的跑馬圈已基本確定,而環保中小企業可以從行業、政策、污染物等多方面分析,就可以看出細分環保領域仍有很多發展機會。環保中小企業應當專注于細分領域,建立企業核心競爭力,環投匯期待助力更多的環保中小企業,登陸資本市場,獲得更廣闊的舞臺。
2017環保措施政策相關文章:
1.2017環保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