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休閑農業補貼優惠新政策
休閑農業是利用農業景觀資源和農業生產條件,發展觀光、休閑、旅游的一種新型農業生產經營形態。關于休閑農業補貼有哪些新政策值得關注的地方。小編給大家整理了關于2017休閑農業補貼政策,希望你們喜歡!
2017休閑農業補貼政策
一、優惠類政策
稅收優惠:
1、對農民專業合作社銷售農業產品,視同農業生產者銷售自產農業產品,免征增值稅;
2、一般納稅人從農民專業合作社購進的免稅農產品,可按13%的扣除率計算抵扣增值稅進項稅額;
3、對農民專業合作社向本社成員銷售的農膜、種子、種苗、化肥、農藥、農機,免征增值稅。
用水用電優惠:
1、規模化生豬、蔬菜等生產的用水、用電與農業同價;
2、電力部門對糧食烘干機械用電按農業生產用電價格從低執行的政策。
二、補貼類政策
國家給予農村合作社的補貼政策有土地流轉補貼、貸款補貼、購農機補貼、種糧補貼、農資綜合補貼、生豬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小區)建設、農業保險補貼、糧食最低收購價政策、退耕還林補貼、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等。具體項目的申報還要根據各省市的具體情況有些不同。全國很多地區對合作社土地流轉有補貼,比如浙江新昌縣對流轉土地種植水稻20畝(蔬菜30畝、其他50畝)以上給予經營業主和流出戶一次性獎勵每畝150元。
根據財政部去年年中發布的《農業綜合開發推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指導意見》規定,要加大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設高標準農田的支持力度。要求在試點階段,主要選擇高標準農田建設年度項目區域范圍內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進行扶持,對個別流轉耕地面積較大的,也可以在項目區域范圍以外單獨立項扶持。降低合作社等申報主體成立時間和單個項目治理面積等“門檻”,簡化項目申報程序;探索先建后補、以獎代補等多種扶持方式;對符合條件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可按照誰申報、誰實施、誰管護的原則,將項目建設和管護權一并移交;擴大資金使用范圍,財政資金除用于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外,還可對育秧設施、糧食晾曬烘干設備、倉儲物流、農機具庫棚等配套設施進行適當補助。繼續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財政補助,形成資產交由農民合作社特別是土地股份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持有和管護試點,擴大試點范圍,跟蹤試點成效,及時總結經驗。建立依托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使用、管護一體化的新機制,保證農業綜合開發建設成果長期發揮效益。
鼓勵農民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通過貸款、融資擔保等方式獲取資金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發展生產技術先進、經營規模適度、市場競爭力強、生態環境可持續的現代農業。對用于高標準農田建設的貸款,中央財政予以貼息。拓寬融資渠道,除政策性銀行外,把商業銀行、農村信用社等金融機構貸款也納入貼息范圍。允許采取銀行貸款、財政補助、自籌資金“三位一體”、貸補結合方式,吸引金融資金投入高標準農田建設,進一步加快建設進度。
三、涉農項目扶持類政策
另外,在專項扶持類方面,國家對農民專業合作社也有扶持。國家農發辦在《關于開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申報實施農業綜合開發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試點的意見》規定,積極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申報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單個項目申報實施面積,原則上農民合作社試點項目平原地區不低于500畝、丘陵山區不低于300畝,對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治理項目,每畝土地財政資金補助不超過1500元/畝。
在產業化項目的扶持方面,國家農發辦68號文件對項目內容進行了明確規定,要求2016年國家農業綜合開發產業化經營項目原則上要符合《農業綜合開發扶持農業優勢特色產業規劃(2016-2018年)》,主要包括:經濟林及設施農業、畜禽水產養殖等種植養殖基地項目;糧油、果蔬、畜禽等農產品加工項目;農產品儲藏保鮮、產地批發市場等流通設施項目。
農業綜合開發產業化經營項目包括財政補助項目和貸款貼息項目。財政補助資金使用范圍依照《國家農業綜合開發資金和項目管理辦法》(財政部令第60號)有關規定執行。鼓勵各地采取“先建后補”的管理方式。
但是,對申報項目的合作社也設立了相應門檻:要求具有法人資格,具有良好的誠信記錄,具備相應的項目建設和經營管理能力,符合《農民專業合作社法》有關規定,產權明晰,章程規范,運行機制合理,持續經營一年以上,財務管理比較規范,示范帶動作用強。
農業部等7部委決定,對適合農民專業合作社承擔的涉農項目,將農民專業合作社納入申報范圍。涉農項目扶持類政策的扶持資金力度大,覆蓋范圍相對較小,需要在項目通知后申報爭取。我國專項扶持里涉農項目比較多,比如:農業綜合開發貸款貼息項目,要求單筆貸款不低于100萬,不高于6000萬。農業綜合開發產業化經營項目、土地治理項目,扶持資金80-160萬。規模化養殖場、養殖小區、集中供氣等沼氣工程項目,扶持資金20-80萬。“菜籃子”產品生產扶持項目,扶持資金100萬左右。農業綜合開發產業化經營項目、財政補助項目、龍頭企業帶動產業發展和“一縣一特”產業發展試點項目,扶持資金龍頭企業100-300萬,合作社50-150萬。
四、農產品流通政策
鼓勵和引導合作社與城市大型連鎖超市、高校食堂、農資生產企業等各類市場主體實現產(供)銷銜接。
五、人才支持政策
從2011年起組織實施現代農業人才支撐計劃,每年培養1500名合作社帶頭人。繼續把農民專業合作社人才培訓納入“陽光工程”,重點培訓合作社帶頭人、財會人員和基層合作社輔導員。鼓勵大學生村官參與、領辦合作社。
休閑農業的發展概況
國際休閑農業發展
(1)起步階段:19世紀50年代,代表:法國巴黎貴族返鄉游;意大利成立農業與旅游全國協會。
(2)發展階段:二戰后,特點是觀光農園。
(3)擴張階段:20世紀60年代初,具體表現為休閑項目加入農場、莊園的規劃,觀光休閑農業繁榮。
(4)成熟階段:80年代以后,度假農莊、教育農園、市民農園等興起。
休閑農業國內休閑農業發展
2013年3月26日,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現場交流會在南昌舉行,農業部鄉鎮企業局局長張天佐介紹,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的發展拓展了農業功能,提高了農業綜合效益,正成為繁榮農業農村經濟,促進農民就業增收,拉動國內消費和推動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發展的重要途徑。
有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底,我國共有8.5萬個村開展了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活動,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經營主體達到170萬家,其中農家樂150萬家;從業人員2800萬,占全國農村勞動力的6.9%;年接待游客8億人次,實現營業收入超過2400億元。根據農業部對全國13.5萬家典型休閑農業經營主體的調查,農民占其從業人員的92.4%,其土地產出率每畝接近12000元,是全國農業用地平均產出率的6.2倍,經營休閑農業的農民人均產值5.41萬元,是同期全國農業勞動力人均產值的2.75倍。
鄉村旅游發展已經初具規模,并呈現出多樣化發展的態勢。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的鄉村旅游開始飛速發展。進入21世紀,鄉村旅游已進入一個全面發展的時期,旅游景點增多,規模擴大,功能拓寬,分布擴展,呈現出一個蓬勃發展的新態勢。但報告分析認為在各地鄉村旅游快速發展的同時,選擇適合自身特色的發展模式至關重要,我們的報告是國內第一份對鄉村旅游發展模式進行系統闡述的報告,現具體介紹其中的三種:
一、個體農戶經營模式
個體農民經營模式是最簡單和初級的一種模式,它主要以農民為經營主體,農民自出經營,通過對自己經營的農牧果場進行改造和旅游項目建設,使之成為一個完整意義的旅游景區(景點),能完成旅游接待和服務工作。通常呈現規模小、功能單一、產品初級等特點。通過個體農莊的發展,吸納附近閑散勞動力,通過手工藝、表演、服務、生產等形式加入到服務業中,形成以點帶面的發展模式。
在全國各地迅速發展的“農家樂”就是這一經營模式的典型代表。如湖南益陽赫山區的“花鄉農家”和內蒙烏拉特中旗的“瑙干塔拉”,通過旅游個體戶自身的發展帶動了同村的農牧民參與鄉村旅游的開發,走上共同致富的道路。
二、農戶+農戶模式
農戶+農戶模式是由農戶帶動農戶,農戶之間自由組合,共同參與鄉村旅游的開發經營。這也是一種初級的早期模式,只是通過農戶間的合作,可以達到資源共享的目的。在遠離市場的鄉村,農民對企業介入鄉村旅游開發有一定的顧慮,大多農戶不愿把資金或土地交給公司來經營,他們更信任那些“示范戶”。在這些山村里,通常是“開拓戶”首先開發鄉村旅游并獲得了成功,在他們的示范帶動下,農戶們紛紛加入旅游接待的行列,并從示范戶學習經驗和技術,在短暫的磨合后,就形成了“農戶+農戶”的鄉村旅游開發模式。這種模式通常投入較少,接待量有限,但鄉村文化保留最真實,游客花費少還能體驗最真的本地習俗和文化,是最受歡迎的鄉村旅游形式。但受管理水平和資金投入的影響,通常旅游的帶動效應有限。
在湖南漢壽縣的“鹿溪農家”,從2001年7月起開發鄉村旅游,最初只有兩戶村民參與,在不到一年的旅游接待中,“開拓戶”獲純利8000元,產生了巨大的示范效應,到2003年全村30多戶中有14戶條件較好的農戶參與旅游接待服務,還有不少農戶為旅游提供特種家禽、綠色蔬菜、山里野菜、生態河魚等農產品和參與民俗表演,逐漸形成了“家禽養殖戶”、“綠色蔬菜戶”、“水產養殖戶”、“民俗表演隊”等專業戶和旅游服務組織,吸納了大量富余勞動力,形成了“一戶一特色”的規模化產業,通過鄉村旅游的開發,順利調整了農村產業結構,實現了農村經濟的良性發展。
三、公司+農戶模式
公司+農戶模式的主要特點是公司開發,經營與管理,農戶參與,公司直接與農戶聯系與合作。這種模式的形成通常是以公司買斷農戶的土地經營權,通過分紅的形式讓農戶受益。它是在發展鄉村經濟的實踐中,由高科技種養業推出的經營模式,因其充分地考慮了農戶利益,在社區全方位的參與中帶動了鄉村經濟的發展。它通過吸納社區農戶參與到鄉村旅游的開發,在開發濃厚的鄉村旅游資源時,充分利用了社區農戶閑置的資產、富余的勞動力、豐富的農事活動,增加了農戶的收入,豐富了旅游活動,向游客展示了真實的鄉村文化。同時,通過引進旅游公司的管理,對農戶的接待服務進行規范,避免不良競爭損害游客的利益。
(1)發展及產業規模
20世紀90年代中國休閑農業開始發展,到2l世紀初,休閑農業己進入一個全面發展時期,旅游景點增多,規模擴大,功能拓寬,分布擴展,呈現出一個良好的發展新態勢。全國休閑農業特色農戶(農家樂)己發展至150多萬家,具有一定規模的休閑農業園區發展至12000多家,直接從業人員近300萬人,年接待游客7億人次,年經營收入達900億元左右1J。休閑農業產業幾乎各縣都有,在東部沿海城市郊區尤為多見。僅紹興一縣,休閑農園到2007年就有48家,其中從投資規劃看,100元萬以下的7家,占15.2%,101萬~500萬的23家,占50.0%,500萬~1000萬的8家,占17.4%,1000萬以上8家,占17.4%。從經營面積看,23.2hm2以上的有20家,最大的達280hrn2;從實際投入看,已經有資金投資的占總數的3.5%,其中投資100萬以下的27家,占58.7%,投入101萬~500萬的l5家,占32.6%,500萬~1000萬的1家,占2.2%_2J。
中國休閑農業產業已成為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亮點之一,彰顯廣闊的發展前景,必將成為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建設和農民增收的重要舉措。當前應著力解決好基礎設施條件差,人才隊伍短缺,規劃滯后,特色不突出,管理不規范,服務水平不高等問題。
(2)產業分布
2004年和2005年,國家旅游局共評選出農業旅游示范點359處。其中,農業觀光旅游點112個,占31.2o%;農業科技觀光旅游點60個,占16.71%;農業生態觀光旅游點56個,占15.60%;民俗文化旅游點20個,占5.57%;休閑度假村(山莊)26個,占7.24%;古鎮新村39個,占l0.86%;農家樂l8個,占5.01%;自然景區28個,占7.80%。從東、中、西三大區域分布來看,中國東部地區100個,占49.76%;中部地區65個,占32.1%;西部地區38個,占l8.7%。從省、市、區分布來看,最多的是山東55個,占15.32%,江蘇43個,占11.98%,遼寧34個,占9.47%,貴州l8個,占5.01%,安徽、四川各17個,分別占4.74%,河北l5個,浙江、廣東l4個,山西13個,河南l2個,廣西l1個,內蒙古、新疆各l0個,黑龍江、重慶各9個,北京、甘肅各7個,湖北、云南各6個,江西、上海各5個,其余均在5個以下。
休閑農業未來發展趨勢
(1)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在工業化城鎮化深入發展中同步推進農業現代化,是“十二五”時期的一項重大任務,必須堅持把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統籌城鄉發展。加強社會主義新農村規劃建設,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開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建設農民幸福生活美好新家園。
(2)農業多產化:城市居民休閑,形成了鄉村旅游的核心結構,包括觀光采摘農業、大棚生態餐廳、農家樂、農家大院、民俗村、垂釣鮮食等,帶動了觀賞經濟作物種植、蔬菜瓜果消費、家禽家畜消費、餐飲住宿接待、民俗文化消費的全面發展,同時把第三產業引入農村。
(3)農村景區化:鄉村風貌成為旅游本底,用景觀的概念建設農村,用旅游的理念經營農業,用人才的觀念培育農民,將鄉村裝點成旅游度假腹地;鄉村民居成為觀光體驗產品,鄉村民居與本地資源及文化特色相結合,形成產業型、環保型、生態型、文化型、現代型發展思路。
(4)農民多業化:鄉村旅游的發展可以使農民以旅游為主業、種植為副業;農民的身份可以從務農轉變成農商并舉,農戶可以獨立經營,也可以形成私營企業;吸引農民大力發展觀光農業、生態農業、精品農業。
(5)資源產品化:把農村的生產、生活資料轉換成具有觀光、體驗、休閑價值的旅游產品,并且一定區域內要差異化發展。具體有田園農業旅游、民俗風情旅游、農家樂旅游、村落鄉鎮旅游、休閑度假旅游、科普教育旅游等模式。
休閑農業指導意見
近日,農業部會同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等14部門聯合印發了《關于大力發展休閑農業的指導意見》。《意見》提出,到2020年,布局優化、類型豐富、功能完善、特色明顯的休閑農業產業格局基本形成;社會效益明顯提高,從事休閑農業的農民收入較快增長;發展質量明顯提高,服務水平較大提升,可持續發展能力進一步增強,成為拓展農業、繁榮農村、富裕農民的新興支柱產業。
2017休閑農業補貼政策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