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國家汽車政策
2017年國家汽車政策
國家多個部門在短時間內都著重提及新能源汽車,這是不是意味著政策趨嚴的新能源汽車產業,又將迎來新一輪嚴打?然而,事實真的是這樣嗎?小編給大家整理了關于2017年國家汽車政策,希望你們喜歡!
影響汽車行業的新政策
政策一:2017年1月1日起全國實行國Ⅴ排放標準
2017年1月1日起,國Ⅴ排放標準將在全國范圍全面實行,所有制造、進口、銷售和注冊登記的輕型汽油車、重型柴油車(客車和公交、環衛、郵政用途),須符合國V標準要求;與此同時,車用燃油也將進行油品升級,93#、97#汽油將會被92#、95#汽油全面替代,93#、97#號汽油將載入史冊。
事實上,早在2016年4月1日,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河北省、遼寧省、江蘇省、浙江省、福建省、山東省、廣東省和海南省這11個地區已開始實施國V排放標準,2017年1月1日起,國V排放標準將在全國范圍內的其他省市落實。
解讀:國Ⅴ就是“國家第五階段機動車污染物排放標準”,要求顆粒物排放限值在0.0045g/km以下(國Ⅳ是0.025-0.060g/km),另外對于尾氣中的CO(一氧化碳)、HC+NOx(碳氫化合物和氮氧化物)等氣體含量也有降低。以上海為例,去年注冊登記總量35萬輛左右計算,預計年度新增車輛可以減少氮氧化物年度排放量1000噸左右。
影響:國Ⅴ排放標準實施后,新車符合該排放標準才能上牌,消費者在購車時需要留心這一指標。國Ⅳ車型不能進行外遷過戶到其他城市,會影響二手車的殘值和銷路;此外加油站的燃油將由93#、97#變更為92#、95#,部分城市還有更高標號的98#燃油。(新車油箱蓋處一般會標注所需燃油標號最低標準,按照該標準選擇燃油即可)
政策二:車內空氣質量強制達標 2017年1月1日起實施
根據環保部最新發布的《乘用車內空氣質量評價指南》強制標準征求意見稿,車內空氣中的苯、甲苯、二甲苯和乙苯等有害物質都有了更為嚴苛的限量值,并給出了汽車廠家強制執行的時間表:2017年1月1日起,所有新定型銷售車輛必須滿足本標準要求;此前已經定型的車輛,自2018年7月1日起實施強制標準要求。
車內污染物中,苯、甲苯、二甲苯、乙苯、苯乙烯、甲醛、乙醛、丙烯醛等八種物質對人體的危害較為嚴重,新標準對這些有害物質都給出了明確限值。特別是苯由原標準的0.11mg/m3加嚴為0.06mg/m3,甲苯由原標準的1.10mg/m3加嚴為1.00mg/m3,二甲苯和乙苯由原標準1.50mg /m3加嚴為1.00mg/m3。
解讀:新標準提出,汽車制造企業應保證批量生產車輛的內飾零部件與備案信息一致,否則將判定為環保一致性檢查不合格。行業主管部門可以隨機在生產線上抽取批量生產的汽車進行環保一致性檢查,如果抽取的樣車檢測合格,則判定環保一致性檢測合格。如果檢測發現8項指標中任何一種污染物超標,都將判定為不合格。
影響:新標準主要針對新車,而在用車的空氣質量問題,據國內車企技術專家介紹,應當勤開窗多通風,霧霾天氣中,則開啟內循環過濾系統,但空調濾芯需要定期更換。此外,正規渠道購買的凈化器等凈化系統以及碳吸附產品,也是不少車主的解決方案之一。
政策三:2017年試行新能源汽車碳配額管理
國家發改委辦公廳于今年8月發布了《新能源汽車碳配額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征求意見稿》),要求相關部委、企業、行業協會反饋書面意見。據悉,該管理辦法擬于2017年開始試行,2018年正式實施。
《征求意見稿》稱:國務院碳交易主管部門將根據規劃目標,對燃油汽車規模企業設定新能源汽車與燃油汽車產銷量的年度比例要求,并折算為企業應繳的新能源汽車碳配額數量。
制定該政策基于兩方面原因,一方面,隨著新能源汽車產銷量不斷增長,大規模財稅補貼難以為繼;一方面,燃油汽車產能結構性過剩問題已開始凸顯。主要針對的企 業為生產和進口燃油汽車達到一定規模的企業,對于燃油汽車企業產銷未達到一定規模、但新能源汽車達到一定數量,且自愿納入管理的企業也可按此管理辦法執行。
該管理辦法中所指的新能源車主要包括符合GB/T19596、GB/T24548、QC/T837等有關國家標準或行業標準的純電動汽 車、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燃料電池汽車。該管理辦法借鑒了美國加州ZEV政策,并結合中國現有的燃油汽車油耗管理政策,將兩者合并實施對汽車碳排放進行管理。
解讀:“新能源汽車碳配額”是指汽車企業生產和進口的新能源汽車在使用過程中相對于燃油汽車減少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企業可通過生產、進口新能源汽車生成新能源汽車碳配額或從碳排放市場交易獲取新能源汽車碳配額。
新能源汽車碳配額也可以在市場上交易,但作為一種獨立的交易產品,新能源汽車碳配額在交易體系中將單獨管理,交易主體限定在規定的范圍,避免與其他配額交易交叉。
影響:《征求意見稿》提出,燃油汽車規模企業和新能源汽車規模企業有不按規定提交年度新能源汽車碳配額報告的,由國務院碳交易部門責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由國務院碳交易主管部門會同有關部門對其處以10萬元以上100萬元以下罰款。
在履約上,燃油汽車規模企業每年應向國務院碳交易主管部門提交不少于其上年度應繳的新能源汽車碳配額,履行上年度的配額清繳義務,逾期不履行的,對不足的配額量,按照清繳截止日前一天配額市場均價處以3-5倍罰款。
政策四:新能源車生產企業準入規則 有望于2017年正式實施
工信部于今年8月發布《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及產品準入管理規則(修訂征求意見稿)》。業內人士判斷,新規有望于2017年正式實施。
對于申請新能源汽車的生產企業,《修訂征求意見稿》要求需要具備生產新能源汽車產品所必需的設計開發能力、生產能力、產品生產一致性保證能力、售后服務及產品安全保障能力,并符合《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準入條件及審查要求》。按照《要求》,審查條件將有17項具體條款,其中有8項為否決條款,只要超過2項未達標,則該企業就不被準入。
解讀:新華社報道稱,《修訂征求意見稿》,重新劃定新能源汽車范圍,提高企業準入門檻,強化產品安全監控。根據意見稿,工信部將新能源汽車范圍調整為純電動汽車、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和燃料電池電動汽車。
在企業準入方面,取消了企業應掌握車載能源、驅動系統、控制系統三項“核心技術”之一的要求,調整為應具備控制系統的開發能力,以及車載能源和驅動系統的集成、匹配能力,并在設計、仿真、試驗驗證等方面相應增加或提高了要求。
此外,征求意見稿還強化了新能源汽車產品的安全監控,增加對已銷售的全部新能源汽車的運行和安全狀態進行全生命周期實時監控的要求。
影響:目前,北汽新能源、五龍長江EV、長城華冠旗下的前途汽車、奇瑞新能源、敏安電動汽車5家車企已獲得新能源汽車生產資質。業內專家預計,新的準入規則實施后,預計兩年內達到條件的新增新能源整車企業為10家左右,并且不再新增自制底盤的改裝類生產企業。同時,預計兩年后現有119家整車企業約有2/3的企業可達到條件;現有85家自制底盤的改裝類企業約有1/10的企業可達到條件。
政策五:電池行業新規范 有望于2017年全面執行
今年11月,工信部發布《汽車動力電池行業規范條件》(2017年)(征求意見稿),主要從生產能力、安全要求、研發能力、回收利用等幾個方面,對2015年發布實施的《汽車動力蓄電池行業 規范條件》進行了調整和完善。工信部將結合社會各界反饋的意見建議,盡快發布并在2017年實施新版《規范條件》。
《征求意見稿》指出,本規范條件所指動力電池生產企業,包括動力電池單體生產企業(以下簡稱單體企業)和動力電池系統生產企業(以下簡稱系統企業),其中鋰離子動力電池單體企業 年產能力不低于80億瓦時,金屬氫化物鎳動力電池單體企業年產能力不低于1億瓦時,超級電容器單體企業年產能力不低于1千萬瓦時。
系統企業年產能力不低于80,000套或40億瓦時。生產多種類型的動力電池單體企業、系統企業,其年產能力需分別滿足上述要求。
技術方面,《征求意見稿》要求企業應建立產品設計開發機構,配備相應的研究開發人員,其占企業員工總數比例不得少于10%或總數不得少于100人。動力電池產品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行業標準要求,并經具有資質的汽車動力電池相關檢測機構測試合格。
解讀:工信部此舉意在引導規范汽車動力蓄電池行業健康發展。征求意見稿中要求動力蓄電池檢測要通過《汽車動力蓄電池單體和系統生產企業延伸檢查要求》,否則搭載該電池的新能源車輛將無法進入推廣目錄、無法獲得補貼。
已通過延伸檢查的單體和系統生產企業,不需重復檢查。延伸檢查要求與《汽車動力蓄電池行業規范條件》中的要求一致,除了生產規模等方面要求,還需達到2015年發布的電池新國標。
影響:據行業人士介紹,目前動力鋰電池行業已經形成了中、韓、日三國鼎立的競爭格局,三個國家產量占全球總產量的90%以上。不過中國電池生產的技術水平仍落后于日韓,真正能生產高質量產品的企業屈指可數。
截至目前,工信部共發布四批57家符合規范條件要求的企業目錄。此前備受關注的LG、三星等外資企業依然并未入選。據統計,目前國內車用動力電池有60%-70%來自于外資企業。而目前外資企業被擋在目錄之外,對國內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將產生不小的影響。
不過隨著越來越多的電池企業,特別是外資電池企業進入目錄,國產電池也依然要面臨激烈的市場競爭,具有核心技術和資金規模優勢的企業將獲得更多的機會,反之,那些生產能力差,產品質量低的小企業也可能被兼并重組,或者被淘汰。
此外《征求意見稿》中提到,電池企業應當建立從原材料、部件到成品出廠完整的檢驗和可追溯體系,實施計算機信息化生產管理,建立生產管理數據庫。此舉有助于 對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的產品續航里程、電池型號、電池組容量等關鍵指標與《道路機動車輛生產企業及產品公告》信息的一致性進行核查,防止騙補等事件發生。
政策六:新能源補貼新政即將出爐 2017年將實施
據報道,社會各界翹首以盼的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今日終被四部委會正式簽定完畢,經歷了騙補風波后的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未來何去何從,將于本月中旬正式發布的文件中便可一見分曉。
解讀:據了解,新能源車補貼政策或將在多方面加以調整。如在原有的2016年至2020年補貼方案基礎上,提高了準入門檻(包括整車能耗、續駛里程、動力電池安全性以及企業誠信等)。
在提高門檻的同時,新能源車補貼幅度有所下降,作為騙補重災區的新能源客車首當其沖被削減了補貼額度。其中6米至8米車型的單車補貼由此前的12萬元至25萬元,調低到7.2萬元至15萬元;8米至10米車型的單車補貼額由此前的20萬元至40萬元,調降到15萬元至30萬元。
此外,新能源乘用車、燃料電池車的補貼相對穩定;新能源專用車、新能源貨車的補貼上限將較此前所傳版本提高。
影響:由于最終版補貼政策尚未但即將出爐,本文暫不對網傳版本進行詳細評述。
政策七:《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修訂版將執行 合資車企股比不會放開
國家發改委近日發布,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部署,國家發展改革委、商務部會同有關部門對2015年版《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以下簡稱《目錄》)進行了修訂,形成《目錄》修訂稿,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
《目錄》中關于汽車制造業部分如下描述:
國家發改委解釋,此次《目錄》修訂的主要特點和變化是:一是繼續擴大對外開放。在去年大幅度開放的基礎上,將2015年版《目錄》中的93條限制性措施(包括鼓勵類有股比要求條目19條,限制類條目38條,禁止類條目36條),減少到62條。
二是改革《目錄》結構設置。結合國家發展改革委、商務部2016年第22號公告,《目錄》修訂稿將鼓勵類有股比要求的條目以及限制類、禁止類整合為外商投資準入特別管理措施(外商投資準入負面清單),統一列明限制性措施。
解讀:在汽車整車和專用汽車制造方面,《目錄》中提到,中方股比不低于50%,同一家外商可在國內建立兩家(含兩家)以下生產同類(乘用車類、商用車類)整車產品的合資企業,如中方合資伙伴聯合兼并其他汽車生產企業可不受兩家的限制。這與2015年修訂版描述一致。
同時值得注意的是,2015年修訂版《目錄》中該段文字描述包含了“摩托車制造”,而在新《目錄》中被取消。這也印證了中汽協專家此前透露的消息,合資股比將逐步放開,可能會先從摩托車行業開始,3至4年內到商業車領域,而乘用車業將會放在最后。
此外,在《目錄》中,鼓勵外商對汽車發動機制造及研發機構建設、汽車關鍵零部件及關鍵技術研發、汽車電子裝置制造與研發和新能源汽車關鍵零部件制造等領域進行投資。
影響:汽車業內人士認為,這意味著,汽車行業內爭議較大的合資股比是否該放開之爭,短時間內仍將繼續。
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
2016年度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財政補助資金
幾經反復道路曲折
政商合力前景美妙
2017年1月,2016年度五批《目錄》集體作廢重審
2017年1月8日,中機車輛技術服務中心官網發布“關于調整《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推薦車型目錄》申報工作的通知”,2016年發布的五批的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推薦車型目錄集體作廢,牽系著前五批已列入推薦目錄榜單共2193款車型
需要按照《通知》最新要求重新審查:對于沒有達到新補貼政策技術標準的車型從新能源推薦目錄上除名。
截止目前,工信部在2017年度已發布四批新能源汽車推薦目錄,共有1473車型入圍2017年《推薦目錄》。
2017年第一季度,新能源車市慘淡
2017年第一季度,受政策新規和目錄重審查等因素的影響新能源車市表現較為低迷。根據中汽協的數據統計,1月份,國內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為6889輛和5682輛,比上年同期分別下降69.1%和74.4%;第一季度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分別完成5.8萬輛和5.6萬輛,比2016年同期分別下降7.7和4.7%。
當然,隨著國家政策的落實,從3月份開始,新能源車市已趨回暖。
2017年3月新能源汽車補貼資金清算發文,強調“三萬公里”新規
2017年3月20日,財政部、科技部、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展改革委聯合發布“加急”文件《關于開展2016年度新能源汽車補貼資金清算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各省市、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新能源汽車推廣牽頭部門應會同財政等有關部門,提交本地汽車生產企業2016年度(2016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中央財政補助資金清算報告及產品銷售、運營情況,要求在2017年4月30日前保送申報材料,否則延期清算。
圈內熟知的“三萬公里”限制在這一份四部委聯合發布的加急文件出臺。
“非個人用戶購買的新能源汽車申請補貼,累計行駛里程需達到3萬公里(作業類專用車除外)。目前行駛里程尚不達標的新能源汽車,應在達標后申請補貼,補貼標準和技術要求按照獲得行駛證年度執行。”
2017年5月17日,工信部發布了《關于2016年度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財政補助資金清算審核初審報告》(下文簡稱“初審報告”)。
初審報告表明,2016年企業申報的新能源汽車涵蓋20個地區、65家車企、94072輛,企業申請清算資金64.15億元;專家組核定的推廣數為85094輛,應清算補助資金58.6億元。
《初審報告》解讀分析
2016年度銷量52萬輛
2017年申報94072輛,專家核準85094輛
根據2016年中機中心合格證的統計,中國生產新能源汽車52萬輛,企業申報數為94072輛,專家組核定推廣數8.5萬輛為何?
本次審核清算充分體現了國家主管部門對政策及指標監管力度及執行強度,初審報告中專家組審核核減原因,諸多車型未申報以及未能獲得國家補貼車輛的原因體現在如下方面:
1、生產一致性問題
涉及49家企業8547輛,主要電池或電機的參數與公告目錄不一致。
政策規定:《關于2016-2020年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財政支持政策的通知》
2、三萬公里限制
非私人購買車輛累計行駛里程不滿3萬公里,涉及249輛未進入推薦目錄。
政策文件:《關于開展2016年度新能源汽車補貼資金清算工作的通知》
ps:該要求已在2016年12月29日四部委聯合發布《關于調整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財政補貼政策的通知》已明文要求,或諸多企業未重視
3、續駛里程
不符合國家補貼要求,主要牽涉到上汽103輛。
政策文件:新能源汽車推廣補貼方案及產品技術要求
4、未列入《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推薦車型目錄》,79輛。
未入圍《目錄》也申報,挺逗。
是部分企業對國家發布的相關新能源汽車政策認識和理解不到位?還是監管執行力度超出某些企業的預期?隨著政策規范日益完善,補貼標準逐年下降,對于2016年度已售未申報的425928輛、本次未獲補助的8978輛以及2017年度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財政補助發布預測,各大車企或汽車人更應堅決貫標落實。
2017年度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財政補助資金獲批的關鍵因素有哪些?
如何才能一次性申報獲批?
企業責任擔當
1、企業合法合規經營
2、強化生產、銷售管控,確保逐級上報的產品推廣信息和消費者信息真實、準確、可查(重點)
3、建立企業監控平臺,全面、真實、實時反映車輛的銷售、運行情況;并按照國家有關要求及時、準確上報。
4、懲罰機制
★★“騙補行為”:暫停或取消車輛生產企業及產品《公告》、取消補貼資金申請資格等。
★★對不配合推廣信息核查,以及相關部門核查抽查認定虛假銷售、產品配置和技術狀態與《公告》《目錄》不一致、上傳數據與實際不符、車輛獲得補貼后閑置等行為,采取扣減補貼資金、取消補貼資金申請資格、暫停或取消車輛生產企業或產品《公告》等處罰措施。
★★對在應用中存在安全隱患、發生安全事故的產品,視事故性質、嚴重程度等采取停止生產、責令立即改正、暫停補貼資金申請資格等處理處罰措施。
推廣應用政策(非常重要*3)
一、基本要求
1、產品性能穩定并安全可靠:通過新能源汽車專項檢測、符合新能源汽車相關標準
2、售后服務及應急保障完備。
3、關鍵零部件質量保證。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應對消費者提供動力電池等儲能裝置、驅動電機、電機控制器質量保證,其中乘用車生產企業應提供不低于8年或12萬公里(以先到者為準,下同)的質保期限,商用車生產企業(含客車、專用車、貨車等)應提供不低于5年或20萬公里的質保期限。汽車生產企業及動力電池生產企業應承擔動力電池回收利用的主體責任。
4、所售車輛與《車輛生產企業及產品公告》“推薦車型目錄”內產品保持一致。
二、推薦車型目錄門檻
1、整車能耗要求(重點)
★★純電動乘用車按整備質量,增加相應工況條件下百公里耗電量要求;
★★純電動專用車按照車型類別增加單位載質量能量消耗量(Ekg)、噸百公里電耗等要求;
★★純電動客車單位載質量能量消耗量(Ekg)要求。
2、整車續駛里程門檻要求
★★新能源客車續駛里程測試方法由40km/h等速法調整為工況法(已列入政策改革計劃,或會適時發布,需關注動態)
http://jjs.mof.gov.cn/zhengwuxinxi/tongzhigonggao/201612/P020161229614208994813.doc
3、動力電池新國標:動力電池的安全性、循環壽命、充放電性能等指標要求,設置動力電池能量密度門檻;燃料電池汽車技術要求。
4、安全要求
對由于產品質量引起安全事故的車型,視事故性質、嚴重程度等扣減補貼資金、暫停車型或企業補貼資格建立市場抽檢機制,強化驗車環節管理,對抽檢不合格的企業及產品,及時清理出《目錄》。
5、《目錄》管理是動態化
★★新能源汽車產品納入《目錄》、銷售推廣后方可申請補貼;(兩個條件)
★★一年內仍沒有實際銷售的車型,取消《目錄》資格。
6、新能源汽車應用的督促推廣
非個人用戶購買的新能源汽車申請補貼,累計行駛里程須達到3萬公里(作業類專用車除外);補貼標準和技術要求按照車輛獲得行駛證年度執行。
三、新能源汽車補貼標準及產品技術要求(2017)
★★新能源汽車推廣補貼方案及產品技術要求.doc
四、資金結算
2016年政策:年初預撥補助資金、年度終了后進行資金清算
2017年政策:后補+3萬公里限制
國家補貼申報流程
1、生產企業提交資金清算報告及產品銷售、運行情況等材料;
2、企業注冊所在地新能源汽車推廣牽頭部門會同其他有關部門對企業所上報材料審查核實并公示無異后,逐級報省級新能源汽車推廣牽頭部門,同時抄送其他有關部門;
3、省級新能源汽車推廣牽頭部門會同其他相關部門,經財務審查、資料審核和重點抽查后整理匯總,將材料報送至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并抄送同級其他部門。
4、工業和信息化部會同有關部門組織對各地資金申請報告進行審核,并對企業實際推廣情況進行重點核查,形成核查報告。
5、財政部根據工業和信息化部出具的核查報告按程序撥付補貼資金。
申報材料:
★★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車輛補助資金清算信息匯總表
★★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車輛補助資金清算信息明細表
★★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車輛運行情況表
★★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車輛生產企業聯絡人
填報模板(以比亞迪為例)
地方補助申報流程(存地方政策差異)
1、申報周期
★★每兩個月集中申報一次
★★工信委于每個單月初10個工作日內,受理汽車生產企業及銷售企業(以下簡稱“申請單位”)當期地方補助申報。
2、申報材料(加申報單位公章,一式三份):
★★新能源汽車補助資金申請書
★★新能源汽車補助資金申請信息表
★★車輛銷售發票、機動車登記證、行駛證復印件、車輛接入市級監測平臺認定證明;
★★購車單位營業執照及購車個人身份證復印件;
★★非個人用戶車輛(作業類專用車除外)地方財政補助資金申請書、信息匯總表、累計行駛里程達到3萬公里證明材料
★★申報單位銀行賬戶存根表
★★申請地方補助信息真實性承諾書
3、申請單位所報材料審核通過后,工信委將審核結果及擬補助金額等信息在門戶網站公示5個工作日,并將公示無異議的補助意見分別函告市、區財政局,市、區財政局據此撥付地方補助資金。
猜你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