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安徽最新惠農政策
2017年安徽最新惠農政策
惠農有哪些新政策,關于惠農有哪些政策值得關注的新消息。2017年安徽的惠農政策有哪些值得關注的地方。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2017年安徽最新惠農政策,給大家作為參考,歡迎閱讀!
2017年安徽最新惠農政策
一、繼續實行糧食最低收購價政策。今年生產的小麥(三等,下同)、早秈稻、中晚秈稻和粳稻最低收購價格分別為每50公斤118元、130元、136元和150元。
二、繼續發放農業支持保護補貼。支持保護補貼用于支持耕地地力保護,發放給所有擁有耕地承包權的種地農民。補貼資金與耕地面積掛鉤,以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到戶的面積為基礎,達不到耕種條件的耕地不予補貼。補貼標準由縣級政府根據省里下達的資金額和符合補貼條件的耕地面積測算確定,縣域內執行統一的補貼標準。
三、繼續實施農機具購置補貼政策。對深松機、水稻插秧機、秧盤播種成套設備、水稻(水旱)直播機、噴桿式噴霧機、風送式噴霧機、玉米收獲機械、撿拾壓捆機、秸稈粉碎還田機、糧食烘干機、茶葉加工機械、輪式拖拉機(80馬力及以上)實行敞開補貼。 2016年購置了以上機具且未申請到補貼的,今年可以繼續申請。實行“自主購機、帶機申請、定額補貼、縣級結算、直補到戶”操作模式,補貼手續實行一站式辦理。
四、加快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鼓勵種養大戶、農民合作社成員發展規模適度的農戶家庭農場,支持返鄉農民工、大中專畢業生和退役軍人創辦家庭農場。引導農民合作社規范發展,擴大農民土地股份合作社試點。鼓勵圍繞優勢產業、特色產品和知名品牌,發展現代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分級評定示范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示范社和示范聯合體。培訓新型職業農民5萬人,培訓費用由財政補助,培訓對象免費受訓。
五、支持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發展。評定首批旅游文化名縣、旅游特色小鎮。評選十大鄉村旅游集聚區。創建國家現代農業莊園。創建省級旅游鄉鎮30個、旅游示范村150個、四星以上農家樂(含民宿)150家、鄉村旅游創客示范基地20個。創建省級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3個、示范點20個。指導333個國家和省級鄉村旅游扶貧重點村編制旅游扶貧規劃或開發指南,對村負責人進行培訓。
六、支持農村創業創新。在符合安全、環保、消防等要求的前提下,允許返鄉人員將家庭住所、租借房、臨時商業用房作為電子商務創業經營場所。符合條件的返鄉人員創業可獲得不超過10萬元的擔保貸款,并按規定給予財政貼息。返鄉人員創辦小微企業或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可獲得最高額度不超過200萬元的創業擔保貸款,并按同期貸款基準利率的50%給予財政貼息。農村新成長勞動力和轉移就業勞動者個人參加就業技能培訓合格后,可按規定申領一次性培訓補貼。初次取得國家職業資格證書、專項職業能力證書的,一次性分別補貼150元、100元。就業援助對象可免費參加所在地公共職業訓練基地組織的技能培訓,并享受生活補貼。符合條件的建檔立卡貧困勞動者每人每年可免費參加1次技能脫貧培訓,并按規定享受補助。建檔立卡貧困戶家庭子女在我省技工院校接受全日制教育的,除享受免學費政策外,每生每學年再補助3000元。
七、推動“三區”“三園”“一體”建設。“三區”是指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和特色農產品優勢區。打造沿江江淮優質安全水稻、皖北優質專用小麥和淮北安全籽粒飼用玉米、青貯玉米基地。建立大豆、油菜籽等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建設畜禽、水產、果蔬茶、中藥材、林特產品等特色農產品優勢區。鼓勵和支持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參與“三區”建設,開展生產加工流通服務。 “三園”是指現代農業產業園、科技園、創業園。以規模化種養基地為基礎,建設一批在全國有影響力的“生產+加工+科技”現代農業產業園。加強15個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建設,開展關鍵技術研發和示范推廣。實施農民工返鄉創業行動計劃,整合創建一批返鄉下鄉人員創業創新園區。 “一體”是指田園綜合體。支持有條件的鄉村建設以農民合作社為主要載體,集循環農業、創意農業、農事體驗于一體的田園綜合體。鼓勵農戶和返鄉下鄉人員通過訂單農業、股份合作、入園創業就業等多種方式,參與建設、分享收益。
八、實施秸稈綜合利用提升工程。今年完成秸稈機械化還田6000萬畝,皖北地區每縣建立2000畝以上示范片2個。推廣秸稈窖(池)青貯、打包青貯等,開展商品化飼料加工銷售一體化試點。優先扶持年生產規模達到10萬瓶(袋)以上的食用菌菌種場或年商品化食用菌生產規模達到3萬平方米(袋、棒、包)以上的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和專業種植大戶。每市至少建一處年消納農作物秸稈不低于3000噸的大中型秸稈沼氣集中供氣工程。對秸稈發電企業利用農作物秸稈實行財政補貼,補貼標準為水稻秸稈50元/噸左右、小麥秸稈40元/噸左右、其他農作物(油菜、玉米、豆類等)秸稈30元/噸左右。免收秸稈運輸車輛普通公路過路過橋費。皖北地區每縣建設5處以上秸稈小型固化成型燃料生產點,配套不低于500臺生物質戶用氣化爐;其他縣建設1處秸稈固化成型燃料生產點,配套100臺生物質戶用氣化爐。對村級標準化臨時堆放轉運點以及具有一定規模、具備相應機械設備的收儲點,按每噸100元給予補助,最高補助50萬元。
九、繼續實施林業補貼政策。集體和個人所有的國家級、省級公益林,每年每畝補助管護費14.75元到戶。退耕還林工程原政策到期后,完善政策期內每年每畝補助125元,其中生活費105元、管護費20元。新一輪退耕還林工程每畝補助1500元,其中當年800元(含種苗造林費300元)、第三年300元、第五年400元;國家重點工程長防林人工造林每畝補助500元、封山育林每畝補助100元;中央財政森林撫育每畝補助95元;中央財政人工營造喬木林及木本油料林每畝補貼200元。
十、推進農村飲水安全和水利薄弱環節治理。繼續實施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以貧困村、貧困人口為重點,解決206.4萬農村人口飲水問題。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入戶費用每戶不超過300元。推進水利薄弱環節治理,實施水陽江(當涂段)、青弋江、裕溪河、皖河、滁河、池河、秋浦河等7條主要支流治理項目;基本完成去冬今春安排的114個中小河流治理項目,新開工建設79個中小河流治理項目;開工建設8處重點易澇區排澇泵站;實施400座小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項目。
十一、深入實施政策性農業保險。繼續將水稻、小麥、玉米、棉花、大豆、油菜、能繁母豬和奶牛等8個保險品種納入省民生工程,財政補貼保費80%、農民自繳保費20%。各品種保險金額分別為:水稻406元/畝、小麥367元/畝、玉米282元/畝、棉花394元/畝、大豆170元/畝、油菜270元/畝,能繁母豬1000元/頭、奶牛6000元/頭。擴大森林保險、育肥豬保險試點,鼓勵農戶參加特色優勢農產品保險,鼓勵種植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適度規模經營主體參加主要糧食作物補充性商業保險,按照相關政策享受保費補貼。
十二、深化農村金融改革創新。繼續實施基礎金融服務“村村通”工程,在各行政村建立高標準農村金融服務室,配備ATM機、POS機等自助服務機具。規范發展農村資金互助組織,穩妥開展農民合作社內部信用合作試點,鼓勵發展農業互助保險。支持金融機構開展訂單、倉單、保單和應收賬款抵押融資業務。繼續開展土地經營權和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貸款試點,積極開展大型農機具、農業生產設施抵押貸款。推廣農業信貸擔保“勸耕貸”模式,專注服務種養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小微農業企業等適度規模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每戶擔保融資金額不超過200萬元,綜合費率不超過6.42%,實行一次授信,隨借隨還。
十三、加強農業農村發展用地保障。市、縣安排一定比例的新增建設用地指標用于支持農村新產業新業態發展,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指標優先用于農民住房、農村基礎設施、公益設施等建設。在符合規劃的前提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可以利用其所有的集體建設用地、退出的宅基地,自辦或者以土地使用權入股、聯營等方式與他人聯合興辦養老服務機構或者旅游設施,允許通過村莊整治、宅基地整理等節約的建設用地采取入股、聯營等方式,支持鄉村休閑旅游養老等產業和農村三產融合發展。允許將村莊空閑地、閑置校舍、“四荒地”和廠礦、磚瓦窯、道路改線等廢棄地用于創業創新。對發展設施農業涉及的生產設施用地、附屬設施用地以及從事規模化糧食生產所必須的配套設施用地,按農用地管理,不需要辦理農用地轉用審批手續。
十四、繼續實施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年滿16周歲(不含在校學生),非國家機關和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及不屬于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覆蓋范圍的城鄉居民,可以在戶籍地參加城鄉居民養老保險。繳費檔次目前為每人每年100-3000元13個檔次,參保人自主選擇檔次繳費,享受政府補貼,最低補貼為30-60元,多繳多補,多繳多得。鼓勵城鄉居民早參保、勤續保,長繳多得。參保人員年滿60周歲,累計繳費滿15年,從到齡次月起,可按月領取基礎養老金和個人賬戶養老金,支付終身。
十五、加強農村困難群眾生活保障。對共同生活家庭成員人均月收入低于低保標準、財產狀況符合規定的家庭,按程序納入低保范圍,實行應保盡保。將符合條件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全部納入低保范圍,實現低保與扶貧標準“兩線合一”。將符合條件的農村特困人員全部納入救助供養范圍,優先安排不能自理人員入住供養服務機構。對城鄉二級以上(含二級)、四級以上(含四級)建檔立卡貧困戶和低保戶中的殘疾人分別按每人每年800元、400元標準給予生活救助補貼。對一級、二級且需要長期照護的重度殘疾人,按每人每月60元給予護理補貼。為8萬名貧困精神殘疾人提供每人每年1000元藥費補助。為5000名已安裝輔助器具的聽障、腦癱、智障、孤獨癥兒童提供康復訓練,康復訓練費每人每年補助12000元;為1500名肢體殘疾兒童裝配假肢矯形器和適配輔具,裝配假肢矯形器的每人補助5000元,適配輔具的每人補助1500元。對散居、集中供養孤兒分別按每人每月不低于600元、1000元標準補助生活費,事實無人撫養兒童參照孤兒保障標準執行。
十六、提高新農合補償標準及貧困人口慢性病補償待遇。對參合農民的補助標準提高到450元,比上年增加30元。在鄉鎮衛生院、縣城一級二級醫院、城市一級二級醫院、城市三級醫院住院的政策性報銷比例分別為90%、85%、80%、75%,住院補償封頂線不低于20萬元。繼續全面推進新農合大病保險,新農合報銷后,個人自付費用超過當地規定的大病保險起付線以上的部分,可以申請大病保險再報銷。自2017年起,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以下簡稱“貧困人口”)參加基本醫保個人繳費部分,由城鄉醫療救助基金全額代繳。建立貧困人口“三保障一兜底一補充”綜合醫療保障政策(即“351”綜合醫保和“180”補充醫保)。貧困人口在省內縣域內、市級、省級醫療機構發生的住院、特殊慢性病門診及限額內普通門診合規費用,按照基本醫保、大病保險、醫療救助政策補償后,個人年度自付封頂額分別為0.3萬元、0.5萬元和1.0萬元。同時,貧困人口慢性病患者1個年度內門診醫藥費用,經“351”醫保補償后,剩余合規費用由補充醫保再報銷80%。提高貧困人口慢性病補償待遇,慢性病病種數由現行新農合規定的20組擴大到45組,其中,常見慢性病31組,特殊慢性病14組。貧困人口患常見慢性病時,在縣域內醫療機構門診就診,免起付線,在年度限額內按病種實際補償比例提高至75%。貧困人口患特殊慢性病時,在省內醫療機構門診就診,免起付線,參照就診醫療機構住院補償政策執行。
十七、繼續實施農村危房改造。補助對象是居住在危房中的建檔立卡貧困戶、低保戶、農村分散供養特困人員、貧困殘疾人家庭等4類重點對象以及其他貧困戶。農村危房改造實行分類補助。
十八、深入推進美麗鄉村建設。以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為重點,持續開展美麗鄉鎮建設、中心村建設和自然村環境整治。全面完成2016年度599個鄉鎮政府駐地建成區整治建設、569個省級中心村建設任務,啟動實施2017年度534個鄉鎮政府駐地建成區整治建設、670個省級中心村規劃建設。希望廣大農民朋友積極響應黨中央、國務院的號召,把政策支持轉化為發展農業生產、深化農村改革的動力,扎實推進現代農業建設,用勤勞智慧創造幸福生活,為加快建設五大發展美好安徽、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最新惠農政策
一、農民直接補貼
1、耕地地力保護補貼
補貼對象:為擁有耕地承包權的種地農民。
補貼資金:通過“一卡(折)通”方式直接兌現到戶。
補貼標準: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計劃單列市人民政府按照《財政部 農業部關于全面推開農業“三項補貼”改革工作的通知》(財農〔2016〕26號)要求、結合本地實際具體確定。
2、農機購置補貼
補貼對象:按規定程序購買農業機械、直接從事農業生產的個人和農業生產經營組織。
補貼方式:實行自主購機、定額補貼、縣級結算、直補到卡(戶)。
補貼標準:各省對糧食烘干倉儲、深松整地、免耕播種、高效植保、節水灌溉、高效施肥機具和秸稈還田離田、殘膜回收、畜禽糞污資源化處理與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等支持綠色發展的機具要實行敞開補貼。
3、玉米生產者補貼
補貼對象:在遼寧、吉林、黑龍江省和內蒙古自治區實施。
補貼方式:補貼資金采取“一折(卡)通”等形式兌付給玉米生產者。
補貼標準:由各省(自治區)人民政府按照中央要求、結合本地實際具體確定。鼓勵各省(自治區)將補貼資金向優勢產區集中。
二、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
4、新型職業農民培育
支持范圍:將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返鄉涉農創業者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作為重點培育對象。
支持目標:開展針對性培訓,提升生產技能和經營管理水平。
5、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能力建設
支持范圍:以制度健全、管理規范、帶動力強的國家農民合作社示范社、農民合作社聯合社和示范家庭農場為扶持對象。
支持目標:發展綠色農業、生態農業,提高農產品加工、標準化生產、市場營銷等能力。
6、農業信貸擔保體系建設
支持范圍:有條件的市縣盡快建立擔保機構,實現實質性運營。重點服務種養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以及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和農業小微企業
支持目標:聚焦糧食生產、畜牧水產養殖、優勢特色產業、農村新業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以及高標準農田建設、農機裝備設施、綠色生產和農業標準化等關鍵環節,提供方便快捷、費用低廉的信貸擔保服務。
三、支持農業結構調整
7、耕地輪作休耕制度試點
支持范圍:遼寧、吉林、黑龍江省和內蒙古自治區開展糧改豆(糧豆輪作)試點,支持以玉米改種大豆為主,兼顧改種雜糧雜豆、馬鈴薯、油料、飼草等作物。在河北黑龍港地下水漏斗區、湖南長株潭重金屬污染區、西南石漠化區及西北生態嚴重退化區開展休耕試點。
支持方式:中央財政對開展耕地輪作休耕制度試點的農戶和新型經營主體給予適當補助。
8、糧改飼試點
支持范圍:在“鐮刀彎”地區和黃淮海玉米主產區實施。選擇玉米種植面積大、牛羊飼養基礎好、種植結構調整意愿強的縣整體推進,采取以養帶種方式推動種植結構調整。
支持方式:補助對象為規模化草食家畜養殖場(戶)或專業青貯飼料收貯企業(合作社)。
9、高產優質苜蓿示范基地建設
支持范圍:在苜蓿優勢產區和奶牛主產區實施,支持飼草生產合作社、飼草生產加工企業、奶牛養殖企業(場)和奶農合作社集中連片種植高產優質苜蓿。
支持方式:政策支持
四、支持農村產業融合發展
10、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
支持范圍:按照發布的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創建標準,在省級推薦基礎上,創建一批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
支持方式:中央財政通過以獎代補方式給予適當支持。
11、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支持范圍:選擇部分重點縣
支持方式:帶動與農民分享二三產業增值收益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開展農產品產地初加工、產品流通和直供直銷、農村電子商務、休閑農業、鄉村旅游、農業文化遺產發掘保護、產業扶貧等工作。
12、信息進村入戶整省推進示范
支持范圍:選擇若干試點省份,依托現有的農村信息服務、金融保險、農商等平臺,通過整合資源,完善功能,達到技術、市場、商務、政務等信息一站式服務。
支持方式:信息進村入戶采取市場化建設運營,中央財政給予一次性獎補。
五、支持綠色高效技術推廣服務
13、綠色高產高效創建
支持范圍:突出水稻、小麥、玉米三大谷物,兼顧薯類大豆、雜糧雜豆、棉油糖、菜果茶等品種。
支持方式:選擇一批生產基礎好、優勢突出、特色鮮明、產業帶動強的縣開展整建制創建,示范推廣綠色高產高效技術模式,增加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
14、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
支持范圍:農業縣。
支持方式:進一步健全基層公益性農技推廣服務網絡,開展技術指導服務,建設試驗示范基地,培育農技示范主體,提升農技人員業務能力,加快推進農技推廣信息化建設。
15、農機深松整地
支持范圍:適宜地區開展農機深松整地作業。作業深度一般要求達到或超過25厘米,打破犁底層。
支持方式:鼓勵依托專業化服務組織開展社會化服務。
16、土地確權登記頒證
支持范圍:農墾國有土地。
支持方式:繼續按計劃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啟動農墾國有土地使用權確權登記發證工作。
六、支持農業資源生態保護和面源污染防治
17、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
支持范圍:內蒙古、四川、云南、西藏、甘肅、寧夏、青海、新疆等8個省(自治區)和新疆;河北、山西、遼寧、吉林、黑龍江等5個省和黑龍江省農墾總局。
支持方式:分別實施禁牧補助、草畜平衡獎勵和績效評價獎勵;實施“一攬子”政策和績效評價獎勵。
18、發展南方現代草地畜牧業
支持范圍:南方草地畜牧業區。
支持方式:以農牧業合作社和相關涉牧企業為主體,建設一批草地規模較大、養殖基礎較好、發展優勢較明顯、示范帶動能力強的牛羊肉生產基地,促進南方草地生態保護,發展草地畜牧業。
19、耕地保護與質量提升
支持范圍:重點縣、東北重點地區。
支持方式:重點縣分區域、分作物組裝推廣一批耕地質量建設和化肥減量增效技術模式,依托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開展土壤培肥改良和科學施肥服務。在東北重點地區開展控制黑土流失、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保水保肥、黑土養育等技術措施和工程措施。
20、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試點
支持范圍:選擇部分糧食主產區和農作物秸稈焚燒問題較為突出的省份。
支持方式:開展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試點,實行整縣推進,堅持多元利用、農用優先。
21、漁業增殖放流和減船轉產
支持范圍:流域性大江大湖、界江界河、資源退化嚴重海域等重點水域開展漁業增殖放流。
支持方式:地方開展海洋捕撈漁民減船轉產,同時支持漁船更新改造、漁船拆解、人工魚礁、深水網箱、漁港及通訊導航等設施建設。鼓勵地方政府統籌中央有關轉移支付以及地方有關資金,支持長江流域水生生物保護區漁民轉產轉業、全面禁捕等工作。
22、畜禽糞污資源化處理
支持范圍:選擇部分生豬、奶牛、肉牛養殖重點縣開展畜禽糞污資源化處理試點。
支持方式:按照政府支持、企業主體、市場化運作的方針,以就地就近用于農村能源和農用有機肥為主要利用方式,通過整縣推進,改造完善糞污收集、處理、利用等整套糞污處理設施,實現規模養殖場全部實現糞污處理和資源化利用,努力形成農牧結合種養循環發展的產業格局。
23、推廣地膜清潔生產技術
支持范圍:西北、華北等旱作區
支持方式:推廣地膜科學使用、合理養護、適時揭膜、機械撿膜等集成技術模式,并通過“以舊換新”等方式推進殘膜回收利用。
24、果菜茶有機肥替代化肥行動
支持范圍:選擇果菜茶種植優勢突出、有機肥資源有保障、有機肥施用技術模式成熟、產業發展有一定基礎、地方有積極性的重點縣。
支持方式:開展有機肥替代化肥行動,以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承擔主體,探索一批“果沼畜”“菜沼畜”“茶沼畜”等生產運營模式,推進資源循環利用。
25、河北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
支持范圍:以黑龍港流域為重點。
支持方式:開展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推廣農藝節水措施,探索建立耕地休耕制度,推動農業結構調整。
26、湖南重金屬污染耕地綜合治理
支持范圍:以長株潭地區為重點。
支持方式:開展重金屬污染耕地綜合治理,調整種植結構,加強耕地質量建設和污染修復治理。
七、支持農業防災救災
27、農業生產救災
支持范圍:各地農業重大自然災害及生物災害的預防控制、應急救災和災后恢復生產工作。
支持方式:立足地方先救災、中央后補助,對相關工作給予適當補助。
28、動物疫病防控
支持范圍:動物疫病強制免疫、強制撲殺和養殖環節無害化處理工作。
支持方式:中央財政給予適當補助。
29、農業保險保費補貼
支持范圍:納入中央財政保險保費補貼范圍的品種為玉米、水稻、小麥、棉花、馬鈴薯、油料作物、糖料作物、能繁母豬、奶牛、育肥豬、森林、青稞、牦牛、藏系羊和天然橡膠。
支持方式:按照農業保險‘自主自愿’等原則,農民繳納保費比例由各省自主確定,一般不超過20%,其余部分由各級財政按比例承擔。
八、大縣獎勵政策
30、產糧(油)大縣獎勵
支持范圍:包括常規產糧大縣獎勵、超級產糧大縣獎勵、商品糧大省獎勵、制種大縣獎勵、產油大縣獎勵。
支持方式:大縣標準和資金使用要求按照《產糧(油)大縣獎勵資金管理暫行辦法》(財建〔2016〕866號)執行。
31、生豬(牛羊)調出大縣獎勵
支持方式:包括生豬調出大縣獎勵、牛羊調出大縣獎勵和省級統籌獎勵資金。
支持方式:大縣標準和資金使用要求按照《生豬(牛羊)調出大縣獎勵資金管理辦法》(財建〔2015〕778號)執行。
2017年安徽最新惠農政策相關文章:
5.2017惠農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