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就業改革政策形勢內容
20174年兩會就業有哪些新政策,2017兩會就業改革政策形勢又有哪些。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2017兩會就業改革政策形勢,給大家作為參考,歡迎閱讀!
2017兩會就業改革政策形勢
1、研究背景
緊隨2017年兩會的召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再一次成為兩會熱詞,走進民眾的視窗。在高等教育教育體制的改革以及人數的不斷擴招下,社會上涌現出越來越多的畢業生,而由于人口老齡化所引發的延遲在職職工退休年等措施更是使之雪上加霜,于是乎出現了人才供過于求的局面。
而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閉幕上,談到就業問題,國務院表示,在政府工作報告所提到的主要經濟社會發展指標中,有一項是要提高的,那就是新增城鎮就業1100萬人,比去年的目標增加100萬人。我們之所以要有6.5%左右的經濟增速,穩增長主要還是要保就業。因為就業對我們一個13億多人口的大國來說是最大的民生。就業是經濟發展的基礎,是財富增長的來源,也是居民收入的主渠道。我們這幾年一直在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已經連續4年實現新增城鎮就業1300萬人以上,今年更是強調就業優先,就是要保證能夠實現比較充分的就業,把失業率控制在較低的水平。但是近幾年我們一直處于新成長勞動力的高峰,今年的就業壓力仍十分大,光是高校畢業生就達795萬,創歷史新高,還有500萬左右的中職畢業生,加上過去產能過剩需安置的幾十萬轉崗職工等。我們盡可能營造有利于創業就業的環境,不是靠政府去提供鐵飯碗,而是讓人民群眾用勞動和智慧去創造或者打造金飯碗。
高校學子是當下就業大軍的主力軍,面對如此嚴峻的就業形勢,我們應如何應對呢?這也引發了我們關于當前高校畢業生該如何解決就業問題的思考。為此,我們決定通過科學文獻資料法,網絡新聞報道收集等方法,就該問題分析解決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一來,作為大學生,此次調查可以為我們將來的就業做好必要的儲備建設,二來,也能夠為將來的相關方面的調查提供依據,同時,還可以力爭動員全社會各方力量,共同促進大學生就業。
2、我國當前就業環境現狀
根據教育部統計,近年來高校畢業生數量逐年攀升:2007年全國高校畢業生為495萬,2013年畢業生人數達到699萬人,2014年畢業生人數繼續走高,達到727萬,2015全國高校應屆畢業生總量將達到史無前例的749萬左右,畢業人數再創新高,無疑又會迎來一個新的“史上最難就業季”。因此今年的兩會,無論從的政府工作報告,還是從會后的討論,以及各界出臺的各種政策,大學生就業都是在今年的“兩會”上的熱門詞匯。
在面臨世界經濟金融危機,全球經濟形勢愈發嚴峻的背景下,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受到沖擊,利潤空間加劇下滑,為了控制成本,裁員、減薪成為了企業方最常用、也是最優先考慮的方法。各個大公司紛紛裁員,新的人員都不大進入,而失業、生存壓力也就成為了近期備受關注的詞匯。據今年年初國際勞工組織的專家預測,2016年全球失業人數將再創記錄,達2.1億人。而在國內,裁員狂潮也在地產、金融等企業的帶領下迅猛襲來。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嘯,正在悄悄地波及大學生就業市場。一方面,預計2015年底有100萬大學畢業生不能就業,2016年將有592萬大學生畢業 再加上往屆沒有就業的大學生預計上千萬的失業大學生;研究生擴招這一政策并不看好,擴招無非只是把現在的就業壓力轉移到將來幾年而已。沒有從跟本上緩沖就業壓力,將來還可能會出現研究生就業難。”另一方面,不少企業卻取消了校園招聘計劃,2016屆大學生們已經感受到了就業前景的“寒流”。畢業生的就業需求量與企業的就業崗位量相差很多,在金融風暴下,畢業生的就業前景不容樂觀。招聘會的火爆場面也證實了這一點。
同時在我國,中小企業以其充沛的活力為國民經濟的發展做出巨大的貢獻。目前,我國中小企業數量約430萬戶,占全國總企業數的90%以上,已成為促進社會生產力發展,推動和諧社會建設的重要力量。2011年,國務院下通知、促就業,鼓勵中小企業納應屆畢業生,強調了從資金、貸款、貼息和社保補貼等方面來支持中小企業吸納高校畢業生就業。但面對全球金融危機的沖擊,我國中小企業大量倒閉、停產、經營不善。一些中小企業、民營企業技術創新的能力還比較薄弱,產品結構轉型的步伐比較緩慢,受國內外市場競爭、產品技術含量、附加值等因素的影響,企業不得已實施低價競爭策略,部分企業過分控制人工成本,支付給員工的工資待遇偏低,裁員頻繁,急于消解成本壓力。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教育事業也高速發展,大部分學校紛紛擴招,導致大學生研究生泛濫,大學生研究生早已不如往些年值錢,含金量大大降低。總數成直線上升,然而我們的師資力量、辦學條件卻與之成不協調比例增長,使得很多大學生在學校享受不到應有的學習資源,最終成游離在校園的“真空地帶”。很多老師想管也管不全,加之學生突然從高考的緊張狀態釋放到相對輕松自由的環境中,沒有一個合理的過渡過程,漸漸失去了自控、自律的能力。今年的全國政協會上,民盟中央提供了一份大會發言,認為目前的高校招生與就業分別是兩種經濟模式的產物,以致完全脫節。招生沿襲計劃經濟模式,專業設置和教學內容缺乏企業的參與,脫離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就業卻又是市場選擇,導致大學進口、出口“兩張皮”,大學生找不到對口工作,企業又難以從中選拔出所需要的實用型人才。一有大型招聘活動,找工作、換工作的人都會爭先恐后地去招聘會,很多人花了錢,雖然進了招聘會,卻連和招聘官交談的機會都沒有,很多人投了簡歷就如石沉大海。很多的大學畢業生感嘆:“找到一份合適的工作實在太難了。”
近年來,大學生的就業率不高,許多大學生面臨”畢業即失業“的境地。同時,名牌大學的”名牌效應“依然存在,當前,不少用人單位在接受畢業生時主要是瞄準全國各重點大學。因此,相同專業在不同院校的被需求狀況差別是很大的。在重點院校十分熱門的專業在一般院校可能沒那么熱門,在重點院校需求一般的專業在一般院校則肯定就業困難。隨處可見一些單位招聘信息上有許多明確表示著只招”211“或”985”院校的畢業生。如今的就業總體趨勢還呈現出研究生供不應求,本、專科生供過于求。研究生人數與就業崗位數之比為1:50,也就是說平均50個就業崗位來爭搶一個研究生。而本、專科生人數與崗位數之比還不到1:1。調查顯示,本科畢業生選擇讀研的比重持續增加。近年來,本科畢業生“受雇全職工作”比例呈下降趨勢,“讀研”與“自主創業”比例呈上升趨勢。除了選擇就業,與此同時,隨著社會的發展還涌現了一些新問題。大學生違約、跳槽的現象開始躍然于水面。違約不僅給企業帶來不便,同樣也給大學生的信譽蒙上一層陰影。
據估算,2008年全國至少有100萬名畢業生面對“一畢業,即待業”的窘境。就目前表面形勢來看,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說,就是供過于求。資料表明,從2001年至2008年,全國高校畢業生從114萬增加到611萬,是擴招前的5倍;然而,用人崗位增加的比率卻遠遠小于此。
3、“大學生就業難”原因分析
高校大學畢業生作為人才資源中較高層次的一類,其就業過程是國家高層次人力資源配置最為重要的一個環節。當前,大學畢業生就業已成為社會普遍關注的問題。畢業生難以找到好工作,已成為大學生、高校及家長共同的感受。大學生就業難在何處?就業難是不是國家高校擴招所帶來的呢?面對嚴俊的就業形勢,我們認為出現“就業難,難就業”的就業現象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現在家長對學生的期望值太高,總覺得孩子找的工作薪水不能太低、不能太累,而且還要穩定,這樣就給畢業生很多的壓力。大部份學生把考公務員當和事業單位當作唯一選擇,寧可有業不就。加之學生對自己認識過高,在調查中發現,90%以上的學生希望每月工資在1000元以上,工作時間不超過5天,還要提供住宿條件,這樣就無形縮小了就業范圍。大學畢業生就業結構不合理 畢業生在就業中出現了結構性矛盾,包括地區結構、專業結構等。就業受到經濟發展的影響,經濟相對較發達的地區,就業形勢好,人才非常多,就業渠道也比較暢通,而西部欠發達地區,就業情況比較糟糕,缺乏人才,又流不住人才,造成人才流失,經濟發展緩慢。 在專業結構上,存在學校專業設置與市場需求之間的矛盾。中國以前由于處于計劃經濟之下,在高校里面實行的是“統包統分”,畢業生不愁畢業后沒工作,長期以來,高校不注意專業的設置與市場的結合。當國家實行經濟體制改革后,實行市場經濟,將過去那種“統包統分”改變為“雙向選擇,自主擇業”。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問題馬上暴露出來,尋求市場和信息觀念不強,就業指導觀念落后等,學校專業設置、教學方式與社會經濟發展不相適應。近年來,一種情況有的學校追求短時效應,不顧本校的實力,盲目開辦一些熱門專業,造成人才供求過剩;另一種情況是,有的高校市場靈敏性不夠,對一些冷門專業,社會需求少的專業,不作及時調整,沒有及時調整招生人數,改革課程內容、教學過程、教學方式,導致學生畢業未就業就先失業。大學畢業生就業市場不完善 隨著國家對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制度的改革,畢業生擇業也由“統包統分”到“雙向選擇”。各個地方,各種形式的人才“供需見面會”也如雨后春筍般多了起來,但是市場機制仍不完善,一些體制性障礙仍存在。目前我國的高校就業工作是由教育部門管理,戶口是由公安部門管理,而人才市場的管理又是由人事及勞動部門管理。而這些部門相互之間溝通不夠,再加上一些地區還有地方保護主義,對生源是本地的畢業生大開綠燈,而對一些外地畢業生則加上各種條件加以限制。一個真正公平、競爭、擇優、有序的就業市場尚未建立,服務保障體系還未健全,體制性障礙還未真正消除。用人單位的盲目人才高消費 用人單位對人才的高消費,也是造成當前大學生就業難的一個原因。一些用人單位不從實際出發,對本單位的用人標準盲目提高,追求人才高消費,追求高學歷,本來專科生可以做的事一定要有本科生做,本科生做的事要碩士生做。這種盲目提高用人標準,造成了人才的浪費,給畢業生就業帶來難度。一些用人單位缺乏人才培養機制,希望進一個人才,就馬上發揮作用,創造價值,因此,非常看重工作經驗,認為應屆畢業生只是有書本上理論知識,動手能力差,不太愿意接受應屆畢業生,不想把時間花在對畢業生的培訓上。5、高校就業指導滯后 高校缺乏有效的就業機制,就業指導體制不完善,許多高校的就業指導機構掛靠在學生管理部門,或者是剛從相關部門分離,其管理幅度相對較小,其工作人員業務能力欠缺,對畢業生的就業指導質量不高,就業指導課形式單調,有的只是在學生大四階段開設,沒有將就業指導貫穿于大學全過程。大學生就業觀念存在問題 畢業生的就業觀念并沒有得到根本的轉變,就業期望值較高,理想與現實存在較大差距。表現在畢業生對自己估計過高,眼高手低,這山望著那高山;對薪水、福利待遇要求過高,不顧自身的條件,導致用人單位不敢接收;片面追求大城市,對北京、上海等盲目的追捧。創業不如就業。多數大學生感到創業艱難,多方面準備不夠,缺少充足的勇氣和決心,只有極少數畢業生認為就業找飯碗不如創業謀發展。
4、應對措施
大學生的就業如此嚴峻,我們該怎樣去應對這一與我們自身息息相關的問題,我們小組經過思考和討論,得出以下幾點建議:
在思想上做準備。心中要有個規劃,大學畢業后去干什么,也許這個規劃是膚淺的,但是 它是個向,要經過不斷地修正,努力去實現。要做好面對困難的心理準備,在擇業的路上,充滿荊棘和坎坷,要有面對困難的勇氣和戰勝困難的決心。當然,還要在思想上準備好應對未來工作中的各種情況,在學校里,有老師指點,有同學幫助,100分的知識學會六成也能及格過關;而在社會上,一項工作交給你獨立完成,沒有及格與不及格的標準,只能拼命干好。在知識上做準備。大學學業,一刻也不可放松。有一種說法,認為在學校學的知識過時了,工作用不上,沒有必要花費精力,工作后邊干邊學就行。這種思想害人不淺,沒有知識的沉積,沒有良好的學習方法和自學習慣,就算在工作中邊干邊學,也是在修筑空中樓閣。多少次在招聘會上,看見那些苛刻的人事主們,把求職者詞藻華麗的自薦信擱置一邊,直奔主題尋找英語等級證書、獎學金證明,你再抱怨用人單位過于看重分數又有何意義?知識儲備還要抓緊時間,學習要從現在開始,不要等上一年在能力上做準備。能力是逐漸培養出來的,上大學這幾年,抓緊時間學知識之外,還要有目的、有針對性地多參加一些社會實踐活動,培養鍛煉自己與人溝通、待人接物、團結協作等方面的能力,以及早適應未來的工作。大學生活,轉瞬即逝。擇業路上,愚者等待施舍,智者則提早準備。就業形勢嚴峻,我們無法逃避,只能主動出擊。找工作要實際一點,未來新的就業模式是一個由三個階段構成的循環,被總結為“賺錢、充電、憧憬”。如果你找到一份工作,這個循環將從你與新公司的協調開始。首先,你將才智和精力投入到新公司中;接著你通過不斷學習來提高工作能力,直到這個職位不再能滿足你;然后你使用更高級的職業技能,以便得到更好的工作,使事業更上一層樓。“門檻”是一個廣義的能力概念,實際上是對應聘人員的知識、技能、個性、潛質、動機、素養等的綜合要求,對于不同的工作,這些組成的側重點是不一樣的。
5、總結
在今年兩會期間,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今年高校畢業生795萬人,再創歷史新高,要實施好就業促進、創業引領、基層成長等計劃,促進多渠道就業創業。參加全國兩會的代表委員們表示,要改變當前大學教育嚴進寬出現狀,錯位培養辦出特色,改革完善高校就業評價體系;同時積極引導學生就業觀念“轉型”,拓寬高校畢業生就業之路。
而近年來,少量高校畢業生出于各種原因選擇“緩就業”甚至“不就業”,這種選擇并不利于個人成長。“要鼓勵畢業生走出校園、走出家庭,在接地氣的鍛煉中補充社會實踐經驗,而不是過度強調‘專業對口’、一步到位。”
在就業環境如此嚴峻的今天,我們的每一步前進都有可能趕超千人,但每一次停歇也有可能落后萬人,樹立危機意識,為自己的未來打下牢牢的根基,是我們的當務之急!
2017兩會就業熱點解讀
2017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大力促進就業創業。完善就業政策,加大就業培訓力度,加強對靈活就業、新就業形態的支持。今年高校畢業生795萬人,再創歷史新高,要實施好就業促進、創業引領、基層成長等計劃,促進多渠道就業創業。切實做好退役軍人安置工作。加大就業援助力度,扶持城鎮困難人員、殘疾人就業,確保零就業家庭至少有一人穩定就業。我們必須牢牢抓住就業這一民生之本,讓人們在勞動中創造財富,在奮斗中實現人生價值。
報告同時指出,持續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雙創”是以創業創新帶動就業的有效方式,是推動新舊動能轉換和經濟結構升級的重要力量,是促進機會公平和社會縱向流動的現實渠道,要不斷引向深入。新建一批“雙創”示范基地,鼓勵大企業和科研院所、高校設立專業化眾創空間,加強對創新型中小微企業支持,打造面向大眾的“雙創”全程服務體系,使各類主體各展其長、線上線下良性互動,使小企業鋪天蓋地、大企業頂天立地,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競相迸發。
2017兩會就業改革政策形勢相關文章:
2017就業改革政策形勢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