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糧食收購政策
2017年糧食收購政策
目前小麥已進入收購高峰期。糧食的收購政策有哪些,糧食的最低手收購價格又是多少。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2017年糧食收購政策,給大家作為參考,歡迎閱讀!
2017年糧食收購政策:糧食最低收購價公布
1、今年農民最關心的最低價收購價格問題
2017年,小麥、早秈稻、中晚秈稻、粳稻最低收購價分別為每50公斤118元、130元、136元和150元(三等)。折合成斤價格如下(注:該糧食收購價對應的質量等級為三級):
小麥最低收購價為1.18元/斤;
早汕稻最低收購價為1.3元/斤;
中晚汕稻最低收購價為1.36元/斤;
粳稻最低收購價為1.5元/斤;
油菜籽今年采取市場化收購政策,即沒有最低收購價;
2、有哪些省份實行糧食最低收購價?
(1)小麥主產區為河北、河南、山東、江蘇、湖北、安微六省在內。
(2)早稻主產區為江西、安徽、湖北、湖南、廣西五省。
(3)中晚稻主產區包括遼寧、吉林、黑龍江、江蘇、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廣西、四川11省(區)。
3、哪些企業參與糧食收購
農地圈獲悉,最低收購價的企業為:
(1)中儲糧總公司及其有關分公司,受中儲糧總公司委托的中糧、中紡、中航工業、農墾集團所屬企業及有關地方骨干企業;
(2)上述省份地方儲備糧管理公司(或單位);
(3)北京、天津、上海、浙江、福建、廣東、海南等7個主銷區省級地方儲備糧管理公司(或單位)。
4、三等的標準具體是什么?
最低收購價收購的糧食執行以下標準:以當年生產的國標三等中晚稻為標準品,具體質量標準按稻谷國家標準(GB1350-2009)執行。
標準品粳稻的具體質量指標為:雜質1%以內,水分14.5%以內,出糙率77%~79%(含77%,不含79%),整精米率55%~58%(含55%,不含58%)。
5、最低收購價包括運費嗎?
最低收購價是指承擔最低收購價收購任務的收儲庫點向農民直接收購標準品的到庫價。執行最低收購價的糧食為當年生產的等內品,相鄰等級之間等級差價按每市斤0.02元掌握。
農業改革三大方向
1、糧食收儲制度將進一步改革,未來可能涉及到水稻、小麥
從2014年起取消糖料甘蔗臨時收儲政策,2015年起取消油菜籽臨時收儲政策,2016年起取消玉米臨時收儲政策。
每一步的改革都影響這農民的錢包,會中韓俊透露:“接下來還要繼續深化稻谷、小麥等主要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和收儲制度的改革。”預計明年改革力度會繼續加大,更好發揮市場在配置資源中的決定性作用,解決糧食收儲中“進庫容易出庫難”問題。
不過考慮到稻谷和小麥屬于口糧范疇,而且十三五規劃中也提到繼續保持稻谷和小麥收儲制度,雖然改革要繼續跟進,但是這兩個口糧品種在短暫幾年內,應該不會有大的變動。
2、深化農村產權改革
農村產權改革這幾年變動很大,打破了以往很多的束縛,目的也是為了讓農民增加收入的途徑更多一些。
土地確權。
土地、宅基地貸款試點。
土地宅基地有償退出機制試點。
種種方式都是在探索如何拓展農民財產收入來源,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部署2017年經濟工作時指出:“深化農村產權制度改革,明晰農村集體產權歸屬,賦予農民更加充分的財產權利。”
3、補貼支農投入繼續增加,進一步精準投放
以往農業補貼政策大家都了解,都是“大水漫溉”普惠制,這就成了干多干少一個樣,干與不干一個樣,無法調動農民的積極性。然而這幾年補貼有了很大改革。
大豆目標價格試點。
玉米生產者補貼。
農業三項補貼改革。
精準扶貧。
等等的方面都可以看出都在像精準化邁進,《農業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農業財務工作的意見》指出:“轉變大包大攬的做法,持續加大對農業農村公共領域和公共產品的財政投入;轉變粗放投入方式,進一步增強資金支持的精準意識和績效觀念,提高資金使用效率。
雖然基層落實情況有一些偏差,但相信慢慢的都可以走上軌道,規章流程也會慢慢的清晰,讓補貼可以真正落實到需要的人身上。
糧食最低收購價危機
措施
2008年,國務院召開全國農業和糧食生產工作電視電話會議,溫家寶表示,將采取10項重要措施,支持農業和糧食生產,包括增加156億元農資綜合直補、再增加50億元良種補貼、進一步提高糧食最低收購價、增加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投入等。
在這些措施中,提高糧食最低收購價值得特別關注。最低收購價政策始于2004年,國家規定稻谷的最低收購價格,當市場價低于最低價時,由國家指定的糧食企業以最低價進行收購,穩定市場價格。2006年,小麥也被納入最低收購價范圍。隨后的幾年中,稻谷和小麥的最低收購價一直沒有改變,還是分別維持在2004年和2006年的水平。與此同時,糧食直補和農資綜合直補大幅提高。相比之下,國家對最低收購價制度的運用顯得非常謹慎。
農補
但2008年情況有所改變,國務院2次調高了稻谷和小麥的最低收購價格,似乎可以看出,國家對最低收購價制度更加重視,它在農業補貼中的地位將變得更加重要 。
最低價收購的“前身”是保護價收購。在2004年之前,保護價收購是補貼農業的主要方式,但其中存在著一些問題,受到一些指責,主要是兩個方面:一是政策成本太高,國有糧食企業收購了大量糧食,卻不能順利銷售出去,積壓在糧庫里,儲存和運輸成本不斷累積,而且,農戶也因此而遭遇“賣糧難”的問題;二是可能導致壟斷行為,國有糧食企業在財政補貼的支持下,具有其他糧食企業不能比擬的優勢。
因為這些問題,在糧食產量于1998年達到歷史頂峰5.12億噸之后,保護價被逐步取消。2004年糧食流通體制改革之后,很多地區將原來通過保護價方式發放的補貼折算為糧食直補,直接發放給農民;同時規定,在必要時可由國務院決定對重點糧食品種實行最低收購價格。最低價與保護價有一些不同,比如保護價由所有國有糧食購銷企業執行,而最低價是由國家指導的個別企業執行,但它們也有很多的共同點,最低價同樣可能導致高額的政策成本。相比之下,糧食直補沒有壟斷之虞,更受“市場人士”青睞;而且對農民增收的效果也似乎更為明顯;更重要的是,糧食直補的成本可以固定下來,補多少在年初基本上就可以確定,不像最低價收購或保護價收購那樣是個“無底洞”。可能是因為這些原因,糧食直補在農業補貼中的地位迅速上升,到2006年,13個糧食產區的糧食直補資金達到125億元,占本省糧食風險基金的50%以上 。
但是,盡管最低收購價政策有一些問題,它對糧食生產的激勵作用比糧食直補更為明顯。最低價收購能夠減少農戶從事糧食生產的風險,不致在產量提高時被迫低價賣糧,因而使他們敢于增加投入;而糧食直補不與產量直接掛鉤,難以起到獎勵生產的作用。從歷史經驗來看,每次提高保護價或最低價都能起到增加糧食產量的作用,例如,2004年發布稻谷最低收購價之后,稻谷產量立即扭轉連年下跌的勢頭,當年增長11.5%,帶動糧食產量實現9%的高增長。
市場形勢
2008年的糧食市場形勢不容樂觀,國際糧價飆到20年來最高,可能會導致糧食凈出口增加,而國內產量增長乏力。近幾年糧食價格波動幅度較大,雖然糧食價格較高,但農戶仍然會擔心糧價下跌,面對不斷上漲的勞動力價格和生產資料價格,他們不敢大幅增加投入,這妨礙了糧食產量的增加,導致糧價上漲,進而推動物價上漲。面對這樣的形勢,農業政策應當以補貼生產為主,穩定農戶的價格預期,提高他們的生產積極性,那么,至少在今后一段時間,糧食最低收購價制度應當加強。
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消息,經報請國務院批準,2013年生產的早秈稻(三等,下同)、中晚秈稻和粳稻最低收購價格分別提高到每百斤132元、135元和150元,比2012年分別提高12元、10元和10元 。
據海關最新統計,2012年我國進口大米231.6萬噸,同比增3.1倍,為2000年以來最高值。在此背景下,稻谷最低收購價進一步提高,是出于何種考慮?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韓俊2012年1月29日表示,農業現代化不能建立在糧食和主要農產品(5.45,-0.08,-1.45%)主要依賴進口的基礎上,我們的口糧一定要立足于自給。即便國外可以給我們生產小麥、稻谷,但是很多國家開發邊際土地生產的糧食價格通常較高,我們難以承受。另外,還要考慮到糧食貿易突然中斷的風險。
來自稻谷第一大省湖南省物價局的數據表明,農民種糧依然賠錢。2012年每百斤早、晚秈稻分別虧損8.24元和4.17元。規模種植的大戶,每畝平均成本還要高于一般農戶,糧食種的越多虧損越大。
猜你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