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國家惠農政策
2017國家惠農政策
為了促進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帶動農村經濟發展,黨和政府連續出臺了一系列惠農政策,如資金補貼、土地流轉、加強農田水利和生態建設、改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新農合和新農保等。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2017國家惠農政策,給大家作為參考,歡迎閱讀!
2017國家惠農政策
一、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
1.新型職業農民培育。
將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返鄉涉農創業者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作為重點培育對象,開展針對性培訓,提升生產技能和經營管理水平。
2.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能力建設。
以制度健全、管理規范、帶動力強的國家農民合作社示范社、農民合作社聯合社和示范家庭農場為扶持對象,支持發展綠色農業、生態農業,提高農產品加工、標準化生產、市場營銷等能力。
3.農業信貸擔保體系建設。
建立健全全國農業信貸擔保體系,推進省級信貸擔保機構向市縣延伸,支持有條件的市縣盡快建立擔保機構,實現實質性運營。重點服務種養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以及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和農業小微企業,聚焦糧食生產、畜牧水產養殖、優勢特色產業、農村新業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以及高標準農田建設、農機裝備設施、綠色生產和農業標準化等關鍵環節,提供方便快捷、費用低廉的信貸擔保服務。
二、支持農業結構調整
1.耕地輪作休耕制度試點。
在遼寧、吉林、黑龍江省和內蒙古自治區開展糧改豆(糧豆輪作)試點,支持以玉米改種大豆為主,兼顧改種雜糧雜豆、馬鈴薯、油料、飼草等作物。在河北黑龍港地下水漏斗區、湖南長株潭重金屬污染區、西南石漠化區及西北生態嚴重退化區開展休耕試點。中央財政對開展耕地輪作休耕制度試點的農戶和新型經營主體給予適當補助。
2.糧改飼試點。
在“鐮刀彎”地區和黃淮海玉米主產區實施。選擇玉米種植面積大、牛羊飼養基礎好、種植結構調整意愿強的縣整體推進,采取以養帶種方式推動種植結構調整。補助對象為規模化草食家畜養殖場(戶)或專業青貯飼料收貯企業(合作社)。
3.高產優質苜蓿示范基地建設。
在苜蓿優勢產區和奶牛主產區實施,支持飼草生產合作社、飼草生產加工企業、奶牛養殖企業(場)和奶農合作社集中連片種植高產優質苜蓿。
三、支持農村產業融合發展
1.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
按照發布的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認定標準,在省級推薦基礎上,創建一批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中央財政通過以獎代補方式給予適當支持。
2.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以延伸農業產業鏈、完善利益聯結機制為切入點,選擇部分重點縣支持帶動與農民分享二三產業增值收益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開展農產品產地初加工、產品流通和直供直銷、農村電子商務、休閑農業、鄉村旅游、農業文化遺產發掘保護、產業扶貧等工作。
3.信息進村入戶整省推進示范。
選擇若干試點省份,依托現有的農村信息服務、金融保險、農商等平臺,通過整合資源,完善功能,達到技術、市場、商務、政務等信息一站式服務。信息進村入戶采取市場化建設運營,中央財政給予一次性獎補。
2017年國家惠農資金補貼新變化
變化一
農業專項扶持資金向“示范園”傾斜
之前的專項資金更重視規模化、區域化,國內五花八門的農業項目放任式發展,出現了“撂荒地”“撂荒項目”的怪現象。鑒于此,國家專項扶持資金更傾向于“示范化”。
變化二
專項資金傾斜于“產業鏈”的打造
2014年我國首次把加工類合作社示范社單項列出,計劃2014~2016年發展1000家國家級加工合作社示范社。補貼資金從高標準設施農業、規模化種植、養殖向產品儲存、加工、流通等加大比重。鼓勵農業企業與農戶、農民合作社建立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實現合理分工、互利共贏。
變化三
環境評價占據專項的“一票否決”地位
霧霾的持續強勁,土壤的板結與污染,水土缺失依舊是我們迫切改善的重大問題,我國環境承載能力已經達到或接近上限,農業項目的評價必須以不能破壞甚至能改善良好生態環境。因此,環評將是2017年農業補貼及專項扶持資金不可或缺的評價因素。
2017國家惠農政策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