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保退休金計算方法是怎么樣
社保退休金計算方法是怎么樣
基本養老保險費由企業和職工個人共同負擔那么大家知道社保退休金怎么計算的嗎?小編分享社保退休金計算方法,希望可以幫助大家!
社保退休金計算方法_社保退休金怎么計算
1復雜的計算方式。
2和繳費基數有關的計算。
3個人賬戶里的計算。
4國家調整基數的計算
5基礎養老金=(退休時上年度全省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十本人指數化月平均繳費工資)/2×本人繳費年限) ×1% 個人賬戶養老金=退休時個人賬戶儲存額/本人退休年齡相對應的計發月數養老金=基礎養老金+個人賬戶養老金。
2016年社保待遇標準,社保養老退休金多少2016
一、2016年12月31日前,經批準辦理退休手續并按月享受基本養老保險待遇的人員(不含機關、財政全額供款和差額供款事業單位中執行機關、事業單位退休費計發辦法和調整政策的勞動合同制工人),自2016年1月1日起調整基本養老金。
二、退休人員按繳費年限(含視同繳費年限,不含折算工齡,下同)調整基本養老金。繳費年限滿10年及其以上的退休人員,繳費年限每滿1年,每月增加3.5元;繳費年限不滿10年的退休人員(不含建設征地農轉工退休人員),每人每月增加35元;繳費年限不滿15年的建設征地農轉工退休人員,每人每月增加52.5元。
三、按本通知規定調整基本養老金前,低于統籌范圍內平均基本養老金水平2513元/月的退休人員(不包括高級專業技術人員、軍隊轉業干部、原工商業者),在按繳費年限調整養老金的基礎上,再按下述辦法調整基本養老金:繳費年限滿30年及其以上的,每人每月增加45元;繳費年限滿20年不滿30年的,每人每月增加40元;繳費年限滿10年不滿20年的,每人每月增加35元;繳費年限不滿10年的(不含建設征地農轉工退休人員),每人每月增加30元;繳費年限不滿10年的建設征地農轉工退休人員,每人每月增加35元。上述人員調整后的基本養老金不超過2773元/月。
四、在按本通知第二、三條規定增加基本養老金的基礎上,退休人員再按下列絕對額調整基本養老金:按本通知規定調整基本養老金前,月養老金低于2513元的,每人每月再增加90元;月養老金在2513元及其以上,低于3500元的,每人每月再增加70元;月養老金在3500元及其以上,低于4500元的,每人每月再增加50元;養老金在4500元及其以上的,每人每月再增加30元。
五、經國家或本市高級專業技術職稱評審委員會評審通過,并在退休前被單位聘用為高級專業技術職務的人員,按相應管理權限批準的高級政工師及勞動部門批準的高級技師,在按本通知第二條和第四條規定調整基本養老金的基礎上,每人每月再增加120元;退休前享受教授級同等待遇的高級工程師,經國家或本市高級專業技術職稱評審委員會評審為正高級專業技術人員的,每人每月再增加220元。上述人員增加基本養老金后,低于2773元/月的,補足到2773元/月(不含退職的高級專業技術人員)。
六、按照《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人事部等部門《關于進一步貫徹落實人發〔2002〕82號文件精神,切實解決部分企業軍轉干部生活困難問題的意見》的通知》(中辦發〔2003〕29號)精神,退休的軍隊轉業干部按本通知第二條、第四條規定調整基本養老金后,低于2773元/月的,補足到2773元/月。
七、按照原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統戰部、財政部、民政部《關于進一步解決原工商業者生活困難問題的通知》(勞社部發〔2002〕9號)精神,原工商業者按本通知第二條、第四條規定調整基本養老金后,低于2773元/月的,補足到2773元/月(不含退職的原工商業者)。
八、建國前參加革命工作,按原勞動人事部《關于建國前參加工作的老工人退休待遇的通知》(勞人險〔1983〕3號)規定,享受原標準工資100%退休費的老工人,1937年7月7日至1945年9月2日參加革命工作的,每人每月增加440元;1945年9月3日至1949年9月30日參加革命工作的,每人每月增加420元。
關于增加機關事業單位離退休人員離退休費的實施方案
根據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增加機關事業單位離退休人員離退 休費的決定,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增加離退休費辦法
機關事業單位2016年9月30日前已辦理離退休手續和已達 到離退休年齡的人員〈按國家有關規定經批準留任的除外〉,從 2016年10月1日起增加離退休費。
(一)離休人員每月按下列標準增加離休費:行政管理人員,省 部級正職及以上1400元,省部級副職1140元,廳局級正職900 元,廳局級副職730元,縣處級正職570元,縣處級副職480元,鄉 科級及以下400元;專業技術人員,教授及相當職務820元,副教 授及相當職務540元,講師(含相當職務〉及以下職務400元。
(二)退休人員每月按下列標準增加退休費:行政管理人員,省部級及以上1100元,廳局級700元,縣處級460元,鄉科級350元,科員及辦事員260元;專業技術人員,教授及相當職務700元,副教授及相當職務460元,講師及相當職務350元,助教〔含相當職務)及以下職務260元;工人,高級技師和技師350元,高級工以 一 18 下(含高級工)及普通工260元。
(三)按國家規定辦理退職的人員,按每人每月260元增加退 職生活費。
(四)在按以上標準增加離退休費的基礎上,1934年9月30 日前出生的離退休人員每人每月再增加100元,1934年10月1 日至1939年9月30日期間出生的離退休人員每人每月再增加 60元。
二、經費來源
這次增加機關事業單位離退休人員離退休費所需財政資金, 按行政隸屬關系和現行經費保障渠道解決。對部分地方所需經 費,中央財政通過增加均衡性轉移支付給予適當補助,具體辦法由 財政部另行研究確定。
三、組織實施
黨中央、國務院各部門和全國人大、全國政協、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檢察院、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及其所屬在京事業單 位增加離退休人員離退休費的工作,由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財政 部負責協調,各部門(單位〉具體實施;各地區和中央各部門在京外 單位(:少數部門除外〉,在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領導下,由 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會同有關部門組織實施。
本實施方案由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負責解釋
穗職工醫保大幅調整 大病補助限額提到22萬元
在2015社保年度開始后,職工大病補助的支付限額,根據上年度職工年平均收入(74245元)的3倍來計算,可以提升到2 2萬元之多,相較于往年的15萬元上限,大大提升了職工醫保大病保障的報銷額度。
由 于統計口徑的原因,在社會保險的諸多領域中,每年的7月1日至次年的6月30日為一個統計周期即社保年度。在2015社保年度開始之后,養老、醫療、工 傷、生育、失業五大險種中除生育保險外,其余險種均出現了較大幅度的待遇變化、調整。為此廣州市人社局日前專門對職工養老、農轉居養老保險,以及醫療、工 傷、失業保險的待遇調整進行了梳理。
城鎮職工基本養老險:死亡撫恤金上調
據人社局養老保險處相關負責人透露,由于基礎養老金的計算方法和繳費年限各有不同,進入新社保年度后的待遇調整視具體情況而定。但由于退休、在職職工的死亡撫恤金是和上年度本市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直接關聯的,所以隨著在崗職工月平工資的上漲,該項福利也得到上調。
比如,2014社保年度的廣州市月平工資為5808元,而到了2015社保年度,廣州在崗職工月平工資達到了6187元。因此在此基礎上乘以3倍、6倍的各項補助也就從原來的5808×3=17424元,提升到了6187×3=18561元。
職工醫保:大病補助上調明顯
和 養老保險的補助金按廣州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作為基數計算不同,職工醫療保險的報銷上限是按照上年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的6倍計算。2014年度,廣州上年度 職工年平工資為69696元,在此基礎上乘以6倍,2014年度的職工醫保報銷上限為418176元。而2015年度的廣州上年度職工年平工資達到了 74245元,在此基礎上乘以6倍那就是445470元。
值得注意的是,在以往的社保年度中,職工大病補助的上限為15萬元,而在今年調整為上年度職工年平均收入的3倍。這一調整,又將大病補助支付限額提升到74245×3=222735元,進一步提升了職工醫保大病保障的報銷額度。
在職工醫保中,退休人員個人賬戶的資金是按全市在崗職工月平工資的4 .1%劃入的,由于月平工資從5808上調至6187元,退休職工的個人賬戶劃入金額也得到了相應的增加,從238 .13元,上調至253.67元每月。
失業保險:失業期間喪葬補助費提升
從2015年5月1日起,廣州市最低工資標準從1550元增加至1895元,按最低工資標準80%計算的失業保險金也就相應地提升到了1895×0.8=1516元。
在進入新社保年度后,失業人員如在失業期間身故,其喪葬補助費、撫恤金則同樣按照上年度在崗職工月平工資的3倍、6倍進行核算。因此,進入新社保年度后,這方面待遇也有一定的提升。
工傷保險:工亡補助、喪葬補助上浮
在因工傷事件死亡的補助款項中,一次性工亡補助金也就有了相應的提高。2013年,全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6955元,2014年該項指數提升到了28844元,因此,光工亡待遇一項,就從53.91萬提升到了57.688萬。
工亡職工的喪葬補助金,則是以廣州上年度的在崗職工平均工資6倍計算,計算方法可參照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參保人的相關計算方法。該項目補助,由上年度的34848元,提升至37122元。
深圳市社保局7月6日發布關于調整2015年度深圳市社會保險繳費基數和待遇償付基數的通知。深圳2015年度社保繳費基金和待遇補償基數調高為6054元/月的標準計算,2014年度則為5218元/月。與此相關的養老保險、醫療保險等繳費基數都將受此影響。
通知稱,根據本省、市的統計數據,廣東省2014年度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為4986元,深圳市為6054元。據此,自2015年7月1日起至2016年6月30日止,深圳市各項社保繳費基數和待遇計發中涉及本省、市上年度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的,分別按4986元/月、6054元/月的標準計算。
此外,工傷、醫療、生育、失業等社保幾大險種的繳費基數、待遇補償基數均與上年度在崗職工平均工資掛鉤。
科院建議2016至2018年推行延遲退休政策
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26日發布《中國經濟體制改革報告2013》,為未來7年改革建議了三個階段的時間表。在收入分配和社保制度改革方面,報告建議改革第二階段(2016年至2018年),在全國范圍內推行漸進的延遲退休年齡政策。報告并未給出退休年齡的具體建議。
報告建議,在2014—2015年改革第一階段,政府應在保險精算的基礎上,統籌考慮社會承受能力和勞動力市場發展,研究延遲退休年齡的方法與步驟;第二階段在全國推行;到了第三階段,即2019—2020年,建立統一的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和基本社保體系。
養老金并軌可期
2013年初,《關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見》出臺,相關實施細則在歷經1年之后,有望在2014年出臺。國家發改委主任徐紹史在近期召開的全國發展和改革工作會議上表示,2014年發改委將協調推進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相關實施細則的出臺,努力增加城鄉居民特別是低收入群體收入。
值得注意的是,在收入分配改革中,飽受爭議的養老金雙軌制有望在今年破題。人社部部長尹蔚民在2013年12月26日表示,2014年在社會保障方面將推進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著力解決“雙軌制”、“待遇差”問題。
養老金并軌:養老金不并軌就別談延遲退休
養老金屬于政府轉移支付的二次分配,公平是第一要義。國家有義務讓每個人過上有尊嚴的老年生活,這里的“尊嚴”只與人的年齡這一自然屬性有關,與身份、職業、社會地位、貢獻大小無關。
全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工作會議26日召開,人社部部長尹蔚民透露,當前中國城鄉居民基本養老金月人均81元。引人關注的是,民政部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8月,全國平均城市、農村低保標準分別為每人每月352元、189元。城鄉居民基本養老金還不及低保的一半。
基本養老金不包括個人多繳多得的部分,但對于那些無錢多繳納保費的農村老人和城市低收入人群來說,這就是晚年生活的全部。81元夠干什么?新華社的一篇評論說,81元在2003年只夠買40斤大米;而在2009年,城鄉居民基本養老金人均每月55元,大約能買50斤大米。基本養老金購買力每況愈下倒在其次,關鍵是這個絕對值太小了,小到根本不好意思稱之為“養老金”,只能算零花錢。
輿論一直在抨擊養老金雙軌制,說企業退休員工的養老待遇和公務員差距有多大。其實中國的養老制度何止雙軌?在財政全額支付的公務員養老制度和城鎮職工養老保險之外,還有城鎮居民養老保險和新農保。后兩者(即城鄉居民養老保險)較之前兩者的差距,比“雙軌”之間的距離更為驚人。
近年來農村老人自殺現象頻發,一旦失去勞動能力,又無兒女贍養,只好等死或主動結束自己的生命。同樣是中國公民,為什么有的人老了只能自謀生計或靠養兒防老,有的老人卻可以在公共財政的供養下豐衣足食?
有一種觀點是,養老金不能做成大鍋飯,也得按貢獻大小分配,因此養老待遇有差別很正常。姑且不論公務員對社會的貢獻是否大于農民,但現代社會收入分配的常識是,一次分配講效率,二次分配講公平。養老金無疑屬于政府轉移支付的二次分配,因此公平是第一要義。那些在職期間的高收入者縱然對社會的貢獻較大,其貢獻在一次分配時已經體現,如果退休之后還要比其他公民獲得更多來自公共財政的惠顧,就是不合理的。為什么二次分配要講公平?因為國家有義務讓每個公民過上有尊嚴的老年生活,這里的“尊嚴”只與人的年齡這一自然屬性有關,與身份、職業、社會地位、貢獻大小無關。
16年前,期望靠當年繳納的養老保險頤養天年的河南鄧州村民,最終卻無奈發現,16年后,他們每個月僅能領取兩元養老金。
即使在當地,這錢不夠買一份早餐。
這份尷尬,勾起一段“老農保”歷史,也引發如何科學設計社保體系,如何讓社保資金保值增值,如何讓農民放心繳納養老保險金的討論。
“老農保”方案
張高耘(化名)是其中繳納者之一。幾天前,這位來自鄧州市湍河辦事處槐樹村的農民,拿到了鄧州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下稱“鄧州市人保局”)發給的2011年度的養老金,總共不到30元錢。
“按月發,(金額)太少,麻煩,我們自己也不好意思發。”面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的采訪,鄧州市人保局一位負責人臉上露出尷尬的表情。
但記者發現,張高耘的臉上,露出的卻是失望。“10多年前,市里讓交養老保險,說到了60歲,就可以憑證件按月領養老錢。當時我們心里可高興了。”張高耘回憶說,當了一輩子農民的他,之前聽得最多的是“養兒防老”,現在,政府要給他們養老,他們村80%的村民都積極響應,按縣里的要求交了養老保險。
鄧州市人保局的官員告訴記者,張高耘口中的“養老保險”,俗稱“老農保”,是當時的民政部于1992年出臺的一個縣級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基本方案,其重點保險對象,便是當時不由國家供應商品糧的農村人口。
根據該方案,村民們在繳納一定年限的養老保險后,便可在60周歲以后按月領取養老金。
位于河南南陽的鄧州市被選為“老農保”試點之一。由鄧州市人保局提供的信息稱,當地共有41800名村民參加了“老農保”,繳費金額從幾十元到一千多元不等,本息共計1025萬元。
實際上,最后國內多數地市均被納入“老農保”試點,包括河南、海南、安徽、山東等多個省份,位于河南洛陽的新安縣同樣被列入該試點。
據新安縣民政局官員介紹,該縣共有1.2萬名村民參加了“老農保”,分別繳費100元到1萬元不等。
增值失敗
如此龐大規模的養老保險該如何管理?按照當時民政部的設計,該保險實際上是一種由農民個人繳費的自我儲蓄積累式養老基金。根據規定,這些基金不可用于直接投資。
為了防止這些養老基金的貶值,當時的民政部規定,將這些基金購買國家財政發行的高利率債券和存入銀行,作為保值增值手段。
據新安縣民政局官員介紹,民政部門曾根據當時四大國有銀行的10.8%的年利率標準,將農民的養老保險的年復息確定為7.5%。以此計算的話,如果父母在一個孩子剛出生時為其一次性存入200元,無需加款,等到孩子60歲時,便可每月領取1000余元的養老金,且能連續領取10年。
當時,鄧州市將1000多萬養老基金全部存入了當地銀行,期望以后能指望靠基金利息,為鄧州農民奉上養老錢。
但令鄧州民政部門始料未及的是,此后十多年,央行連續九次降息,一年期存款利息最低時只有1.78%,還增加了利息稅,最終導致“老農保”的積累利率遠高于存款利率,承諾根本無法兌現。
河南省民政廳不得不連續下調承諾標準,將養老保險年復利率從7.5%調整為2.25%。最終,到2011年,滿懷期待前去領取的張高耘驚訝發現,他每個月只能領取兩元左右的養老金。
而新安縣則選擇了另一種方式,期望能將“死”的養老基金進行活的風險投資。
1998年底,新安縣民政部門先是將收取的數千萬元養老基金存入當地一家銀行,之后,又與該銀行合作,將該筆款項全部放貸給了當地一家企業,用于該企業的運營,期望獲得更大收益。
結果,該企業卻連續數年虧損,而新安縣民政部門貸給該企業的養老基金貸款,也差點收不回來。
新安縣民政局局長張合獻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最終,由當地財政部門兜底,才勉強將當年農民上交的“老農保”,按照10多年前登記的本金金額,逐次退給了農民,不少農民甚至連利息也沒有拿到。
個人賬戶的低效
記者查詢發現,“老農保”之貶值尷尬,并非鄧州、新安兩地獨有。在位于浙江省臺州市椒江區的斜坡村,當地黃姓老人告訴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國之聲》記者,他在1995年用三個月工資辦理的“老農保”,現在同樣每月只能領取兩元錢。
而新華社的一則報道稱,在黑龍江省每個月領取農村社會養老金的4萬余人中,每個月只能領到幾毛錢養老金的占到1/4,更有半數農民每月只能領到五六元錢。
曾被無數農民寄予厚望的“老農保”,最終變成幾無價值的雞肋。
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社保專家李珍對本報記者表示:關于“老農保”回報低這個事,說明是一個失敗的案例,這個制度如今已經不存在,它證明了一點,就是個人賬戶的低效或者說無效性。
記者查詢得知,1999年,國務院已經下文停止了“老農保”,當時說是農村還不具備推行養老保險的條件。
李珍對記者說,失敗的原因在于“老農保”完全是個人賬戶,沒有政府出資,當時采取的標準是每月交2元、4元、6元、8元,最高到12元。
當時正好中國處在第一次通貨膨脹中,銀行一年期利率很高,所以一算這個賬還是不錯的,個人賬戶按8%計息,將來領取退休金時一個月能領50~60元。這在當時是不低的數字,一個大學教授當時月薪也不過兩三百元。
但李珍表示,這只是一個簡單粗糙的算法。個人賬戶的錢能在多大程度上養老,一方面取決于利息,一方面取決于同期的收入增長。從上世紀90年代到現在,利息在不斷降低,但收入卻在不斷增長,這導致當時那筆錢根本起不到養老的作用。
當利息下調時,發現當初許諾的8%計息根本達不到,所以1999年就停止了這個方案。
養老金貶值擔憂
16年間,“老農保”不斷貶值之現實,正將一個曾經模糊的疑問日漸清晰——眼下,公眾同樣正在按月繳納的養老保險,能夠保證他們期冀不遠的將來,靠每月領取養老金安度晚年嗎?
6月30日,在2012年上海陸家嘴金融論壇上,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副主席陳文輝表示,中國基本養老保險存在比較大的養老金缺口。而且近十年來基本養老保險的財政補貼已超過1萬億元。
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主任吳玉韶也在接受人民網記者采訪時說,雖然目前養老金仍有結余,但從我國的養老制度看,未來確實可能會出現養老金的缺口問題。
但與此同時,本報記者采訪發現,關于養老金的保值增值求解,仍無答案。
鄧州市人保局一位要求匿名的官員表示,無論是之前的“老農保”,還是現在的“新農保”,他們能做的僅是將農民上交的養老基金經由當地財政部門,存入當地銀行賬戶,不足部分,就由當地財政部門兜底。
東北財經大學教授惠恩才同樣撰文指出,個人賬戶資金的保值增值是新農保制度的最大“軟肋”。目前,1年期存款利率平均為3.25%,而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平均為7.5%,1年期存款利率遠遠跟不上農村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上漲的幅度。這將最終造成,倘若2009年1月存入100元,按1年期存款利率以復利的形式計算,到2014年1月實際上已貶值26.22%,只剩下91.12元了。
李珍認為,就目前的農村養老保險制度來說,個人賬戶是低效的,應該取消。
取消原因,李珍認為主要有幾點考慮:第一,假設農民手里有一筆錢,要考慮是現在的效用大還是未來的效用大。以“老農保”為例,當時1992年,2元錢還是能買不少東西的,現在的2元錢,可能連一斤蔬菜都買不到。
第二,這筆錢如何投資的問題,如果不投資,以目前利息,這筆錢必然會貶值;而投資的話,賺了還好說,萬一虧了,誰來承擔責任?
第三,個人賬戶的管理成本巨大。以“新農保”為例,現在很多農民在參加“新農保”時選擇的是最低檔,一年交100元錢,15年才交1500元,這1500元錢,15年的管理成本是多少?這個賬是非常不經濟的。
所以,在李珍看來,個人賬戶的存在實際上導致了巨大的福利損失,應該加以改變。
取消個人賬戶,建立農村普惠式的老年收入保障制度,由政府為農村老年人提供基本養老金,這是一條可行的路。李珍說,根據她的測算,這種方式更加經濟,也更受農民歡迎。
2016年起提高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
記者19日從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獲悉,中共中央、國務院決定,從2009年1月1日起調整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這也是自2005年以來連續第5年調整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水平。
這次調整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的對象,為2008年12月31日前已經辦理退休手續人員。調整的水平,按照當地2008年企業退休人員月人均基本養老金的10%左右確定。
調整時,將采取普遍調整和特殊調整相結合的辦法,繼續向退休早、基本養老金相對偏低的人員等傾斜。具體實施方案將由各省、區、市人民政府根據本地實際情況研究制訂,報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財政部審批后實施。
目前,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財政部已就這項工作進行了部署,各地勞動保障部門和財政部門正在抓緊組織實施,確保明年春節前廣大企業退休人員拿到調整后的養老金。
2016年退休年齡最新政策
漸進式延遲退休年齡政策 每年推遲退休幾個月
漸進式延遲退休年齡政策是我國養老保險方面的重要改革措施,人社部部長尹蔚民曾表示,參加企業職工養老保險的退休人員是8000多萬,平均退休年齡不到55歲。顯然是不合理的。為加強我國社會保障的可持續性,人社部將推出以小步慢走的、分節奏的延遲退休政策,每年推遲退休幾個月。
社保十五年能領多少錢
交滿15年社保退休能領多少錢的計算公式:養老金=基礎養老金+個人賬戶養老金
其中:基礎養老金=(全省上年度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本人指數化月平均繳費工資)÷2×繳費年限×1%
月基本養老金=基礎養老金+個人賬戶養老金+過渡性養老金
過渡性養老金=退休時上年度全省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本人平均繳費工資指數×1997年12月31日以前的繳費年限\(含視同繳費年限\)×1.4%
以江西南昌市為例:
在江西,結合國家的38號文件,在2006年8月,我省下發《關于改革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金計發辦法的通知》,規定了基本養老金、過渡性養老金等新的計發辦法,以及新老基本養老金計發辦法銜接方式。
我省計算方式與各設區市平均工資掛鉤
根據我省2006年8月下發的養老金計發新辦法,以參加工作時間來劃分,分為兩塊:
1995年10月1日后參加工作:基本養老金=基礎養老金+個人賬戶養老金
其中:
基礎性養老金=(參保人員退休時所在設區市上年度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本人指數化月平均繳費工資)÷2×個人累計繳費年限(含視同繳費年限)×1%
個人賬戶養老金=退休時個人賬戶儲存額÷本人退休年齡相對應的計發月數。
1995年9月30日前參加工作:
基本養老金=基礎養老金+個人賬戶養老金+過渡性養老金
其中:過渡性養老金=參保人員退休時所在設區市上年度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本人繳費工資平均指數×參保人員1995年9月30日前的視同繳費年限×1.1%。
社保退休金計算方法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