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輪下崗潮下崗的是哪些人
第二輪下崗潮下崗的是哪些人
第二輪下崗潮是指關于“中國要準備迎接第二輪下崗潮”的言論。此言論之所以能在網上迅速傳播,一個很重要的理由就是正在大刀闊斧進行的國有企業改革。不過需要指出的是,這種說法既缺乏理性判斷,也非事實情況。不過眾說紛語,多了解一些信息對于我們來說也并無壞處!
今天學習啦小編要與大家探討的是第二輪下崗潮背景下,下崗的是哪些人? 具體內容如下,歡迎閱讀:
據中國就業研究所所長曾湘泉在人大老博士論壇稱,由于國企重組等因素影響,要準備迎接第二輪下崗潮。
也許在很多人看來,下崗失業是一個離我們漸漸遠去的詞匯,它存在于上世紀90年代。現如今,也許這就是一種命運輪回,第二輪下崗潮言論風云再起并非危言聳聽。
受股市一直不景氣,人民幣貶值的影響很多企業倒閉,一些外企撤出中國市場,讓很大一部分人失業或下崗。而目前的就業形勢也非常嚴峻,就業難和招工難并存。一些大學生畢業在找工作時總是覺得找不到滿意的工作,一些企業又總覺得崗位根本沒人來應聘。
假如第二波下崗潮來襲,哪些人會受到波及?
當我們面臨裁員危機時,一定要先弄清楚公司裁員的動因屬于哪一種。企業裁員的動因一般有三種:
經濟性裁員。一般由于市場因素或者企業經營不善,導致經營狀況出現嚴重困難,盈利能力下降,企業面臨生存和發展的危機,為降低運營成本,企業被迫采取裁員行為來緩解經濟壓力。
結構性裁員。由于企業的業務方向發生變化而導致內部組織機構的重組引起的裁員。某些情況下,裁員幅度甚至可以達到50%。
優化性裁員。是企業為保持人力資源的質量,解聘那些不能滿足企業發展需要的員工的行為。以確保組織很好的新陳代謝。
如果是經濟性裁員,要分析一下,是不是現在的行業不景氣?如果是結構性裁員,那么要理性分析自己的優勢劣勢,尋找跳槽或者其他發展方向;如果是第三種情況,那就需要好好檢討自己,并且為自己從新制定一份專業的生涯規劃了。
不管被裁掉的原因是什么,對于一個要保持競爭力的企業來說,裁員是很正常的事。以下四種員工最容易成為年終裁員對象。
1、業績差
不能給企業創造利潤的話,那企業肯定希望用一個更有價值的人來取代之。
2、忠誠度低
如果一個人不能忠于企業,不能忠于自己所從事的職業,就會導致工作效率低,業績差。在企業看來,這樣的員工即使培養出來也不易為我所用。
3、人際關系差
如果你在企業內不能保持較好的人際,那么就算是你有很好的業績表現,通常也難逃一裁。
4、工作可替代性強
扁平化管理,機構精簡,是很多企業掛在嘴邊的口號。為此,受益的是企業,而最可能付出代價的則是各級員工。
如果你是符合以上四種任意一種類型,可就要特別當心了,最好先自己提前做些準備。若剛好遇到合同期滿或者項目結束等客觀因素,那就真的需要開始為下一份工作開始準備了。
【中國第二輪下崗潮不必杞人憂天 最受沖擊的可能還是國企員工!】
這一言論立馬引起了網友的熱議,直呼:“博士都找不到工作啦”、“這是失業,不是下崗,下崗有補貼的”、“國企重組,裁員裁的是誰?”如果真入曾湘泉所言,那么國家確實要對就業政策做出調整了,更要好好研究,如何才能調整好就業形勢,做到不浪費人才,減少失業待工的人。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5年1月制造業PMI指數跌破榮枯線,跌至49.8,為最近28個月的最低點。越來越多的頭牌外資企業開始加速撤離中國。中國面臨著制造業倒閉潮和失業潮雙面夾擊的局面,中國人迎來改開后第三次命運大轉折。
1978年,劫后余生的中國人迎來了改革開放,小崗村和全國各地的農民們通過大包干改變了忍饑挨凍的命運;、張藝謀、李東生等知識青年通過高考或者返城實現了人生的華麗變身。這一年被稱作改革元年,中國人迎來了第一次命運大轉折。
1989年后,西方制裁加上蘇東劇變,是繼續改革開放還是退回到原點,改革力量與左派力量僵持不下。直到1992年鄧小平發表南巡講話,僵局才被打破,改革派占據上風,姓資姓社的問題被擱置一邊。南巡講話之后,世界五百強企業紛至沓來,南下“打工潮”洶涌澎湃,數千萬草根階層的命運由此發生改變。部分人從草根一躍成為億萬身家的老板,很多業務員或藍領精英甚至可拿到10K以上的月薪。
進入2015年,越來越多的頭牌外資企業開始加速撤離中國。外資撤離除了撤走巨額投資,這些企業龐大的海外市場也一并帶走,中國面臨著制造業倒閉潮和失業潮雙面夾擊的局面,中國人迎來改開后第三次命運大轉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