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溫補貼可以發放物品代替嗎
高溫補貼可以發放物品代替嗎
現在天氣越來越熱了,中國的夏天總是烈日炎炎,到處都是一片驕陽和高溫。說到高溫,總讓人想起高溫補貼。那么發放物品可以代替高溫補貼嗎?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你精心整理的高溫補貼不可以發放物品代替,希望你喜歡。
高溫補貼不可以發放物品代替
1、高溫補貼不得以發放物品代替
根據國家相關規定:用人單位安排勞動者在日最高氣溫達到35度以上露天工作,或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將工作場所溫度降低到33度以下,用人單位應向勞動者支付高溫補貼,并且不能以降溫物品替代高溫補貼。所以,國家法律是明令禁止以實物代替高溫補貼的發放的,高溫補貼必須以現金發放,且不得以防暑降溫飲料充抵高溫津貼。另外,用人單位的高溫津貼標準納入工資總額,但不包括在最低工資標準范圍內。
企業未按規定支付高溫津貼的,員工可向所屬地區的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舉報,或依法申請勞動爭議仲裁。
《防暑降溫措施管理辦法》
第十一條用人單位應當為高溫作業、高溫天氣作業的勞動者供給足夠的、符合衛生標準的防暑降溫飲料及必需的藥品。
不得以發放錢物替代提供防暑降溫飲料。防暑降溫飲料不得充抵高溫津貼。
2、安徽省違規發放可投訴
用人單位不得以發放錢物替代防暑降溫飲料,同時防暑降溫飲料也不得沖抵高溫補貼。用人單位必須按要求同時為勞動者提供必要的防暑降溫物品和高溫補貼,而防暑降溫飲品,如涼茶、糖水等是不能代替高溫補貼的。此外,高溫補貼必須在工資以外額外支付。在高溫下工作中暑也算工傷。因中暑進行治療期間,視同提供正常勞動,用人單位須支付工資及相應津貼。如企業拒不支付治療費用、工資等情況,可撥打12333向勞動保障監察部門投訴。
3、廣東省清涼飲料不能充抵高溫津貼
每年6月至10月期間,勞動者從事露天崗位工作以及用人單位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將作業場所溫度降低到33℃以下的(不含33℃),用人單位應當按月向勞動者發放高溫津貼。所需費用在企業成本費用中列支。用人單位違反規定未向勞動者發放高溫津貼的,由縣級以上人力資源社會保障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改正,給予補發;逾期未改正的,處2000元以上 10000元以下罰款。用人單位未提供清涼飲料的,由縣級以上人力資源社會保障主管部門責令改正;逾期未改正的,處5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罰款。
《廣東省高溫天氣勞動保護辦法》
第十三條每年6月至10月期間,勞動者從事露天崗位工作以及用人單位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將作業場所溫度降低到33℃以下的(不含33℃),用人單位應當按月向勞動者發放高溫津貼。所需費用在企業成本費用中列支。
高溫津貼標準和發放辦法由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主管部門會同有關部門制定。
第十四條每年6月至10月的高溫天氣期間,用人單位應當向從事露天工作和室內高溫工作的勞動者免費提供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清涼飲料。
提供的清涼飲料不能充抵高溫津貼。
我國相關法律有明確的規定,對于夏季高溫作業符合領取高溫補貼費的勞動者,用人單位必須按照標準支付相應的高溫補貼費,而不得用相關的清涼飲料等物品替代高溫補貼費。如果有單位違法發放物品替代高溫補貼的話,你可以到勞動監察部門進行舉報投訴。
高溫補貼的產生背景
每到夏季中國各地均出現高溫。根據醫學常識,氣溫超過37℃時,人長時間在戶外勞動或處于酷熱之中,極有可能中暑,嚴重時還會威脅生命。雖然許多人可以在空調房里辦公、在家避暑,但仍有相當數量的勞動者或因職責所系、或因生計所需而直面戶外高溫。在如此高溫天氣中,愛心與理解,以及政府部門能否給勞動者及時送去足夠的關懷就顯得格外重要。
酷暑下工作的工人。在高溫下的作業者進行一定的關懷,是十分有必要的。勞動保障部門表示,高溫下工作應發放高溫補貼。高溫補貼不得列入最低工資中。按照國家勞動保障部門的相關規定,當氣溫超過35攝氏度時,企業應依據勞動合同中簽訂的內容,視工種和工作環境的不同,向職工發放高溫補貼。但有個別企業在發工資時雖然名義上發放了高溫補貼,但卻將高溫補貼金額計入最低工資中,侵害了職工利益。
高溫補貼的具體法規
中國關于高溫之下的勞動保障政策相當空白,翻閱相關資料,在全國范圍內普遍使用的高溫勞動保護條例,僅有
1960年衛生部、勞動部、全國總工會聯合公布的《防暑降溫措施暫行辦法》。這個規定僅適用于“工業、交通運輸業及基本建設工地的高溫作業和炎熱季節的露天作業”以及“田間作業”,而事實上,在炎熱夏季各行各業都有一個防暑降溫問題,各行各業勞動者也都依法享有獲得良好的防暑降溫條件和合理的防暑降溫待遇的權利。現代社會的經濟結構是以第三產業的高度發展為鮮明特征的,而《暫行辦法》根本沒有覆蓋第三產業。此外,該規定也沒有表明,什么溫度情況下,員工可以放假休息。更值一提的是,該條例沒有規定任何法律責任,即使企業不遵守,它也難以追究企業的法律責任。
盡管早年就有人呼吁對已經不能適應經濟結構和就業結構的《暫行辦法》進行修改,但這個《暫行辦法》依然“暫行”了整整半個世紀,對高溫作業者的關懷往往由各地方各單位視情況自行決定。事實上,“高溫災害”一詞逐漸融入社會語言體系證明,很多地方還十分缺乏對高溫作業者的必要關懷,不少企業甚至還在津津樂道地大喊“越是三伏越要上”——工人因熱而死的,并不少見;更多的是因高溫而致傷致病。
從根本上講,公共政策要與時俱進。國家立法機構應該盡快一定條件下的高溫天氣確定為嚴重自然災害,確定高溫職工保護主管機構主體,并針對高溫下職工作業如何避災給予具體規定,對從事高溫條件下勞動者的保障作出具體的規定。
2015年07月14日,人社部等日前下發通知,要求各地按規定發放高溫津貼。盡管國家早有相關規定,但許多地方仍有不少公眾吐槽稱“沒領到”。高溫津貼“缺失”或被偷梁換柱克扣,必須嚴厲查處。
猜你喜歡:
2.高溫補貼請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