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utput id="aynwq"><form id="aynwq"><code id="aynwq"></code></form></output>

    <mark id="aynwq"><option id="aynwq"></option></mark>
  • <mark id="aynwq"><option id="aynwq"></option></mark><label id="aynwq"><dl id="aynwq"></dl></label>
  • 學習啦 > 創業指南 > 職場 > 勞動法規 > 全面介紹勞動爭議處理法

    全面介紹勞動爭議處理法

    時間: 1034644 分享

    全面介紹勞動爭議處理法

      第 1 條

      本法依中華民國憲法第一百五十四條制定之。

      第 2 條

      本法于雇主或雇主團體與勞工或勞工團體發生勞資爭議時適用之。

      第 3 條

      本法所稱主管機關:在中央為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在直轄市為直轄市政府;在縣 (市) 為縣 (市) 政府。

      第 4 條

      本法所稱勞資爭議,為勞資權利事項與調整事項之爭議。

      權利事項之勞資爭議,系指勞資雙方當事人基于法令、團體協約、勞動契約之規定所為權利義務之爭議。

      調整事項之勞資爭議,系指勞資雙方當事人對于勞動條件主張繼續維持或變更之爭議。

      第 5 條

      權利事項之勞資爭議,依本法所定之調解程序處理之。法院為處理前項勞資爭議,必要時應設勞工法庭。

      第 6 條

      調整事項之勞資爭議,依本法所定之調解、仲裁程序處理之。

      前項爭議之勞方當事人,應為勞工團體或勞工十人以上。但事業單位勞工未滿十人者,經三分之二以上勞工同意,亦得為勞方當事人。

      第 7 條

      勞資爭議在調解或仲裁期間,資方不得因該勞資爭議事件而歇業、停工、終止勞動契約或為其他不利于勞工之行為。

      第 8 條

      勞資爭議在調解仲裁期間,勞方不得因該勞資爭議事件而罷工、怠工或為其他影響工作秩序之行為。

      第 9 條

      勞資爭議當事人申請調解時,應向直轄市或縣 (市) 主管機關提出調解申請書。

      權利事項勞資爭議之當事人為個別勞工者,得委任其所屬工會申請調解。

      主管機關對于勞資爭議認為必要時,得依職權交付調解,并通知勞資爭議當事人。

      第 10 條

      調解申請書應載明左列事項:

      一當事人姓名、性別、年齡、職業及住所或居所;如為法人、雇主團體、勞工團體或其他行號時,其名稱及事務所或營業所。

      二有代理人者,其姓名及住所或居所。

      三與爭議事件有關之勞工人數及名冊。

      四爭議之要點。

      五選定調解委員者,其姓名、性別、年齡、職業及住所或居所。

      第 11 條

      勞資爭議之調解,直轄市或縣 (市) 主管機關,應于接到當事人申請調解或依職權交付調解之日起七日內,組成勞資爭議調解委員會處理之。

      同一勞資爭議事件,跨越二直轄市或縣 (市) 管轄時,前項主管機關,由中央主管機關指定之。

      第 12 條

      勞資爭議由當事人申請或由主管機關依職權交付調解時,其爭議當事人,應于接到主管機關通知之日起三日內各自選定調解委員,并將調解委員之姓名、性別、年齡、職業及住所或居所具報。

      主管機關認有必要時,得將前項期限酌量延長之;逾期不為具報者,主管機關得依職權代為指定之。

      第 13 條

      勞資爭議調解委員會置委員三人或五人,以左列代表組成之,并由直轄市、縣 (市) 主管機關代表中一人為主席:

      一主管機關指派一人或三人。

      二當事人雙方各選定一人。

      第 14 條

      勞資爭議調解委員會應于組成后立即召開會議,并指派委員調查事實,除有特殊情形外,調查委員應于指派后十日內,將調查結果及解決方案提出委員會。

      前項委員調查時,得通知雙方當事人或有關人員到會說明或提出書面說明,或向爭議事件有關之事業單位調查。

      第 15 條

      勞資爭議調解委員會應于接到前條調查結果及解決方案后七日內開會。但必要時或經爭議當事人雙方同意者,得延長至十五日。

      第 16 條

      勞資爭議調解委員會應有調解委員過半數出席,始得開會;經出席委員過半數同意,始得決議,作成調解方案。

      第 17 條

      勞資爭議調解委員會之調解方案,經爭議當事人雙方同意在調解紀錄簽名者,調解為成立。

      第 18 條

      爭議當事人對勞資爭議調解委員會之調解方案不同意時,為調解不成立。

      第 19 條

      有左列情形之一者,以調解不成立論:

      一經調解委員會主席召集會議二次,均不足法定人數者。

      二無法決議作成調解方案者。

      第 20 條

      調解成立或不成立,調解紀錄均應由勞資爭議調解委員會報由直轄市、縣(市) 主管機關送達勞資爭議雙方當事人。

      第 21 條

      勞資爭議經調解成立者,視為爭議當事人間之契約;當事人一方為勞工團體時,視為當事人間之團體協約。

      第 22 條

      勞資爭議調解委員應親自出席會議,不得委任他人代理。

      第 23 條

      勞資爭議調解委員、參加調解及經辦調解事務之人員,對于調解事件,除已公開之事項外,應保守秘密。

      第 24 條

      調整事項之勞資爭議,調解不成立者,經爭議當事人雙方之申請,應交付勞資爭議仲裁委員會仲裁。

      主管機關認為情節重大有交付仲裁之必要時,得依職權交付仲裁,并通知勞資爭議當事人。

      調整事項之勞資爭議,經當事人雙方同意,得不經調解,逕付仲裁。

      第 25 條

      調整事項之勞資爭議,當事人申請仲裁時,應向直轄市、縣 (市) 主管機關提出仲裁申請書。

      第 26 條

      調整事項之勞資爭議,當事人因調解不成立申請仲裁時,其申請書應載明左列事項:

      一當事人之姓名、性別、年齡、職業及住所或居所;如為法人、雇主團體、勞工團體或其他行號時,其名稱及事務所或營業所。

      二有代理人者,其姓名及住所或居所。

      三調解不成立之事由。

      四請求仲裁之事項。

      五選定之仲裁委員姓名。

      第 27 條

      調整事項之勞資爭議,當事人雙方申請逕付仲裁時,其申請書應載明左列事項:

      一當事人之姓名、性別、年齡、職業及住所或居所;如為法人、雇主團體、勞工團體或其他行號時,其名稱及事務所或營業所。

      二有代理人者,其姓名及住所或居所。

      三與爭議事件有關之事業單位、勞工人數及名冊。

      四爭議之要點。

      五請求仲裁之事項。

      六選定之仲裁委員姓名。

      第 28 條

      調整事項勞資爭議之仲裁,直轄市、縣 (市) 主管機關,應于接到仲裁申請書之日起五日內組成勞資爭議仲裁委員會處理之。

      同一勞資爭議事件,跨越二直轄市或縣 (市) 管轄時,前項主管機關,由中央主管機關指定之。

      第 29 條

      勞資爭議仲裁委員會置委員九人至十三人,以左列人員組成之,并以直轄市、縣 (市) 主管機關代表中一人為主席:

      一主管機關及其他有關機關派代表三人至五人。

      二爭議當事人雙方,各于第三十條規定之仲裁委員中選定三人至四人。

      調整事項之勞資爭議,由主管機關依職權交付仲裁者,前項第二款之仲裁委員,應由爭議當事人雙方于接到主管機關通知之日起三日內選定具報。

      逾期不為具報者,由主管機關代為指定之。

      第 30 條

      前條第一項第二款仲裁委員,由直轄市、縣 (市) 主管機關每二年遴聘具一定資格之公正并富學識經驗者十二人至四十八人任之,并報請上級主管機關備查;其資格條件、遴聘方式與程序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第 31 條

      有左列情形之一者,不得擔任同一勞資爭議事件之仲裁委員:

      一曾為該爭議事件之調解委員者。

      二本人或其配偶、前配偶或與其訂有婚約之人為該爭議事件當事人者。

      三為該爭議事件當事人八親等內之血親或五親等內之姻親,或曾有此親屬關系者。

      四本人或其配偶、前配偶或與其訂有婚約之人,就該爭議事件與當事人有共同權利人、共同義務人或償還義務人之關系者。

      五現為或曾為爭議事件當事人之法定代理人或家長、家屬者。

      六于該爭議事件,現為或曾為當事人之代理人者。

      第 32 條

      勞資爭議介仲裁委員會之仲裁,應有三分之二以上委員出席,并經出席委員四分之三以上決議。但經二次會議,仍無法作成決議時,第三次會議取決于多數。

      仲裁委員連續二次不參加會議,致會議不足法定人數時,由主管機關另行指定仲裁委員代替之。

      第 33 條

      勞資爭議仲裁委員會仲裁后,應于五日內作成仲裁書,報由直轄市、縣 (市) 主管機關,送達勞資爭議雙方當事人。

      第 34 條

      勞資爭議當事人,在仲裁程序進行中得自行和解;和解成立者并應將和解內容函報勞資爭議仲裁委員會及直轄市或縣 (市) 主管機關。

      勞資爭議仲裁委員會及直轄市或縣 (市) 主管機關接到前項函報之日,仲裁程序即告終結。

      和解成立者,與依本法成立之調解有同一效力。

      第 35 條

      勞資爭議當事人對于勞資爭議仲裁委員會之仲裁,不得聲明不服。

      前項仲裁視為爭議當事人間之契約;當事人之一方為勞工團體時,視為當事人間之團體協約。

      第 36 條

      第十四條 、第十五條、第二十二條及第二十三條之規定,于仲裁程序準用之。

      第 37 條

      勞資爭議經調解成立或仲裁者,當事人之一方不履行其義務時,他方當事人得向該管法院聲請裁定強制執行并免繳裁判費;于聲請強制執行時,并免繳執行費。

      前項聲請事件,法院應于七日內裁定之。

      對于前項裁定,當事人得為抗告,抗告之程序適用非訟事件法之規定,非訟事件法未規定者,準用民事訴訟法之規定。

      第 38 條

      前條之聲請強制執行,非有左列各款情形之一者,法院不得為駁回之裁定:

      一調解或仲裁內容,系使當事人為法律上所禁止之行為者。

      二調解或仲裁內容,與爭議標的顯屬無關或性質不適于強制執行者。

      三依其他法律不得為強制執行者。

      四違反本法調解、仲裁之規定者。

      第 39 條

      強制執行之聲請,經法院裁定駁回者,其為調解事件,視為調解不成立;其為仲裁事件,當事人得再申請仲裁。

      第 40 條

      違反第七條規定者,處二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罰鍰。

      第 41 條

      違反第八條規定者,各處二萬以元下罰鍰。

      第 42 條

      于依第十四條第二項規定,調查時為虛偽之說明、拒絕答覆、無正當理由不到會說明或不提說明書者,處一萬元以下罰鍰。

      第 43 條

      依本法所處之罰鍰,經催繳后逾期仍未繳納者,移送法院強制執行。

      第 44 條

      權利事項之勞資爭議,經依鄉鎮市調解條例調解者,視為依本法之調解。

      但其調解成立者,依該條例之規定。

      第 45 條

      本法自公布日施行。

    144958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一线二线三线精华液| 欧美一级做a影片爱橙影院| 少妇人妻在线视频| 四虎影视永久地址www成人 | 中文字幕成人网| 色吊丝永久性观看网站大全| 日本按摩高潮a级中文片| 国产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久久精品亚洲精品国产欧美| 香蕉久久国产精品免| 日韩AV高清在线看片| 国产免费AV片在线观看播放| 久久国产精品国产精品| 边摸边脱吃奶边高潮视频免费 | 国产色司机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亚洲精品美女在线观看| 800av在线播放| 欧美国产一区二区|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视频大全办公室 | 精品人妻潮喷久久久又裸又黄| 性芭蕾k8经典| 免费一级片在线| 99久久精品日本一区二区免费| 欧美精品福利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五月天婷婷视频在线观看| 韩国三级hd中文字幕| 成年私人影院免费视频网站| 再深点灬舒服灬太大了爽| aaaaaa级特色特黄的毛片| 欧美精品videossex欧美性| 国产精品99无码一区二区| 久久成人免费播放网站| 老师好紧开裆蕾丝内裤h男男| 好爽好黄的视频| 亚洲欧洲无码av不卡在线| 五月激情丁香网| 无码成人AAAAA毛片| 免费日产乱码卡一卡| 91成人午夜性a一级毛片| 曰韩高清一级毛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