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utput id="aynwq"><form id="aynwq"><code id="aynwq"></code></form></output>

    <mark id="aynwq"><option id="aynwq"></option></mark>
  • <mark id="aynwq"><option id="aynwq"></option></mark><label id="aynwq"><dl id="aynwq"></dl></label>
  • 學習啦>語文學習>語文教材>

    八年級下冊語文復習知識點

    時間: 明敏1093 分享

      為了幫助大家復習年級語文的知識,下面是由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八年級下冊語文知識點,希望大家可以幫助到大家!

      八年級下冊語文知識點(一)

      一、通假字

      1.轉:通“囀”,鳥叫聲。(蟬則千轉不窮。)

      2.反:通“返”。(窺谷忘反。)

      二、古今異義

      1.許

      古義:附在整數詞之后表示約數。(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

      今義:或許,應允,贊許等。

      2.奔

      古義:指飛奔的馬。(猛浪若奔。)

      今義:奔跑,飛奔。

      三、一詞多義

      1.絕:

      (1)奇山異水,天下獨絕(絕美,絕妙)

      (2)猿則百叫無絕(消失,斷,停,)

      2.上:

      (1)負勢競上(向上)

      (2)橫柯上蔽(在上邊)

      四、詞類活用

      1.任意東西(東西:名詞作動詞,向東或向西)

      2.猛浪若奔(奔:動詞用作名詞,飛奔的馬)

      3.負勢競上(上:名詞用作動詞,向上)

      4.互相軒邈(軒邈:形容詞用作動詞,往高處或往遠處伸展)

      5.望峰息心(息:動詞使動用法,使……平息)

      6.橫柯上蔽(上:名詞用作狀語,在上邊)

      五、翻譯

      1.風煙俱凈,天山共色。

      翻譯:沒有一絲兒風,煙霧也完全消失,天空和群山是同樣的顏色。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翻譯:湍急的江流比箭還要快,那驚濤駭浪勢若奔馬。

      3.負勢競上,互相軒邈。

      翻譯:山巒憑借(高峻的)地勢,爭著向上。這些山巒仿佛都在爭著往高出和遠處伸展。

      4.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

      翻譯:看到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極力攀高的人就平息了自己熱衷于功名得祿的心。

      5.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

      翻譯:看到這些幽深的山谷,那些忙于世俗事物的人就會流連忘返。

      6.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翻譯:稀疏的枝條互相掩映,有時還能見到陽光。

      六、閱讀理解

      1.本文總領全文的句子是: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2.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是寫水流勢湍急,《三峽》一文中的哪句話與它有異曲同工之妙?

      答: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時,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3.文中“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一句表達了作者怎么樣的思想感情?

      答:抒發了作者對富春江奇山異水的贊美,流露出對功名的鄙棄,表達了愛慕美好自然,避世隱退的高潔志趣。

      4.請找出文章里具體描繪富春江的“異水”“奇山”的句子:

      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5.從聽覺上看,富春江有哪些迷人景色?

      具體語句: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

      6.寫登舟縱目總體感受的句子(總寫山水之美的句子):風煙俱凈,天山共色。

      寫江上放舟自由情態的句子:從流飄蕩,任意東西。

      7.鳶飛戾天者息心和經綸世務者忘反的原因分別是什么?

      答:望峰、窺谷。

      《五柳先生傳》

      一、古今異義

      1.每有會意

      古義:指對書中的內容有所領會

      今義:指領會別人沒有明確指出的意思

      2.親舊知其如此

      古義:舊交,舊友

      今義:過去的,過時的

      3、造飲輒盡

      古義:到,往

      今義:制造

      4.或置酒而招之

      古義:有時

      今義:或者

      5.贊曰:黔(qián)婁之妻有言

      古義:常用于傳記體文章的結尾處,表示作傳人對傳主的評論。

      今義:夸獎,夸贊

      二、一詞多義

      1.以:

      (1)因以為號焉 (介詞,把、用 )

      (2)以此自終 (憑借 或連詞,不翻譯)

      2.之:

      (1)或置酒而招之 (代詞,他)

      (2)葛天氏之民歟(助詞,的)

      3.言:

      (1)閑靜少言 (說,說話)

      (2)黔婁之妻有言 (言語,話)

      4.如:

      (1)晏如也(......的樣子)

      (2)親舊知其如此(像)

      5.許:

      (1)先生不知何許人也(處所、地方)

      (2)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 (表示估計、左右)

      6.其:

      (1)其言茲若人之儔乎(語氣詞,表示揣測,反問)

      (2)親舊知其如此(代詞,他)

      三、詞類活用

      1.亦不詳其姓字:形容詞用作動詞,知道。

      2.親舊知其如此:形容詞用作名詞,親戚朋友。

      3.以樂其志: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快樂。

      4.性嗜酒:名詞用作動詞,喝酒。

      四、翻譯

      1.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

      翻譯:(他)喜歡讀書,不過分在字句上下功夫;每當對書中意旨有所領會的時候,就高興得連飯也忘了吃。

      2.銜觴賦詩,以樂其志。

      翻譯:一邊喝酒一邊作詩,為自己的志向而感到無比快樂。

      3.環堵蕭然 ,不蔽風日,短褐穿結, 簟瓢屢空,晏如也。

      翻譯:簡陋的居室里冷冷清清的,遮不住風和陽光:粗布短衣上打了許多補丁,飯籃子和瓢里經常是空的,可他安然自若!

      4.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

      翻譯:不為貧賤憂心忡忡,不熱衷于發財做官。

      五、理解內容

      1.五柳先生的三大志趣是:好讀書,性嗜酒,著文章。

      2.簡要概括五柳先生的三大志趣愛好及其生活狀況,并分析其分別寫出了一個怎樣的五柳先生。

      (1)讀書,刻畫了一個在讀書中得到精神愉悅的五柳先生;

      (2)喝酒,刻畫了一個率真放達的五柳先生;

      (3)寫文章,刻畫了一個自得其樂、淡泊名利的五柳先生;

      (4)生活狀況是: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晏如也,刻畫了一個安貧樂道的五柳先生。

      3.文中引用前人之言,贊揚五柳先生的高潔人格并且與文中“不慕榮利”一句相照應的句子是:不汲汲于富貴。

      4.“不求甚解”一詞按現在的理解帶有貶義,為什么五柳先生“好讀書,不求甚解”?

      答:因為這與他“不慕榮利”的追求有關,讀書是為求知的滿足,精神的享受。

      5.(1)交代五柳先生性格的句子:閑靜少言,不慕榮利。

      (2)交代五柳先生生活的句子: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晏如也。

      6.簡要說說五柳先生是一個怎樣的形象。

      答:是一個閑靜少言、率真曠達、淡泊名利,雖處于貧困之中卻能安貧樂道、悠閑自適的隱士形象。

      7.對“五柳先生”的評價:五柳先生不慕榮利,率真自然,安貧樂道,是陶淵明的自畫像。他不慕榮利,厭惡官場的追名逐利,不與黑暗勢力同流合污是值得肯定的。可另一方面他逃避現實,隱居起來,不去撞擊社會矛盾的思想是消極的。

      八年級下冊語文知識點(二)

      《馬說》

      一、通假字

      1.才美不外見:“見”通“現”,表現。

      2.食之不能盡其材:“材”通“才”,才能。

      3.其真無馬耶:“邪”通“耶”,表示疑問,相當于“嗎”。

      4.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飼”,喂養。

      二、一詞多義

      1.之:

      (1)雖有千里之能(助詞,的)

      (2)馬之千里者(結構助詞,不譯,定語后置的標志)

      (3)策之不以其道;(代詞,它,代千里馬)

      (4)鳴之而不能通其意。(不譯,補充音節)

      2.食:

      (1)食不飽(吃)

      (2)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飼”,喂)

      3.策:

      (1)執策而臨之(名詞,鞭子)

      (2)策之不以其道。(動詞,鞭打)

      4.能:

      (1)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夠)

      (2)雖有千里之能。(能力)

      5.其:

      (1)策之不以其道(它的,代詞)

      (2)其真無馬耶(表反問語氣,難道)

      (3)其真不知馬也!(表推測語氣,大概,恐怕)

      三、詞語活用

      1.祗辱于奴隸人之手:辱,形容詞作動詞,辱沒。

      2.一食或盡粟一石:盡,形容詞作動詞,吃盡。

      3.策之不以其道:策,名詞作動詞,鞭打,驅使。

      4.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千里,數量詞作動詞,日行千里。

      5.食之不能盡其材:盡,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盡,竭盡。

      四、翻譯

      1.故雖有名馬,只辱于奴隸人之手。

      翻譯:因此,即使是很名貴的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

      2.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翻譯:和普通的馬一同死在馬廄里,不能獲得“千里馬”的稱號。

      3.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翻譯:喂馬的人不懂要根據它能日行千里的本領來喂養它。

      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翻譯:鞭策它,不按正確的方法,喂養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聽它嘶叫又不懂得它的意思。

      5.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翻譯:難道果真沒有千里馬嗎?其實是他們真不識得千里馬啊!

      五、理解性默寫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

      2.千里馬的悲慘遭遇是:祗辱于奴隸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3.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是: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千里馬被埋沒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5.食馬者“不知馬”的具體表現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7.全文的主旨句是:其真無馬耶?其真不知馬也!

      8.文章通過巧妙地比喻來闡述深刻的道理,指出“伯樂”“千里馬”“食馬者”的比喻義。

      答:千里馬——人才  伯樂——識別人才之人 食馬者——不識別人才的封建統治者。

      9.找出文中刻畫食馬者愚妄淺薄的語句,采用了什么修辭手法?在表達上有怎樣的作用?

      語句: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

      修辭:排比

      作用:表達了作者對食馬者的諷刺、批判、不滿。

      10.怎樣理解“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答:因為首先是沒有得到正常的喂養,食不飽,本領根本表現不出來,所以和普通的馬都無法比,與食馬者的無知愚妄淺薄,才造成了這樣的原因。

      11.本文揭示了當時一種怎樣的社會現象?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政治主張?

      答:揭示了封建統治者埋沒人才、摧殘人才的社會現象。表達了作者希望統治者善于發現人才,重用人才,使他們充分展現自己的才能和作用。

      12.作者借“千里馬”不遇“伯樂”的遭遇,寄托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表達了自己憤懣不平和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感情。

      13.請結合實際談談你對“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一句的理解?

      答:寫出了伯樂對千里馬的決定作用,也寫出來了千里馬對伯樂的依賴關系。如果沒有伯樂,我們也要自己儲備知識能量,尋找機會,創造機會,為社會做貢獻。

      14.本來應該先有千里馬,后有伯樂,韓愈卻認為沒有伯樂就沒有千里馬,你贊同作者的觀點的?說說理由。

      答:贊同。因為在封建社會即使有人才,沒有伯樂的發現也會被埋沒甚至被摧殘。

      15.你認為二十一世紀的青少年應具備什么素質,才可能成為“千里馬”?

      答:要有足夠的知識儲備,要有樂觀向上的態度,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也要擁有堅強的意志并愿意在這里工作。

      16.古往今來,曾有多少卓有才華的仁人志士被封建統治者埋沒甚至迫害過,這些人也由衷地發出了無言的感慨。試舉兩例。

      答:李白——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劉禹錫——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八年級下冊語文知識點(三)

      《送東陽馬生序》

      一、古今異義

      1.是

      以是人多以書假余

      古義:這,些

      今義:常用作判斷詞

      2.致

      無從致書以觀

      古義:得到,文中指買到

      今義:達到,實現

      3.湯

      媵人持湯沃灌

      古義:熱水

      今義:菜湯,食物煮熟后的汁水

      4.走

      走送之

      古義:跑

      今義:行走

      5.趨

      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

      古義:快步走

      今義:趨勢

      6.或

      或遇其叱咄

      古義:有時

      今義:或者

      7.卒

      卒獲有所聞

      古義:最終

      今義:士兵

      8.遺

      父母歲有裘葛之遺

      古義:贈送

      今義:遺失

      9.假

      以是人多以書假余

      古義:借

      今義:虛假

      二、一詞多義

      1.至:

      (1)禮愈至(形容詞,周到)

      (2)至舍(動詞,到達)

      2.從:

      (1)無從(從何處,這里指辦法)

      (2)從鄉之先達(向)

      三、詞類的活用

      1.腰白玉之環 (名作動 腰間掛著)

      2.日再食 (“日”名作狀 每天) (“食”名作動 給……吃)

      3.無鮮肥滋味這享(原意為新鮮、肥厚,文中為鮮魚和肥肉)

      四、通假字

      (1)四支僵勁不能動(“支”通“肢”,肢體)

      (2)同舍生皆被綺繡( “被”通“披”,穿)

      五、常考虛詞

      1.以

      (1)計日以還(而,來,可不譯)

      (2)以中有足樂者(因為)

      (3)以是(因為)人多以(把,拿)書假余

      (3)以衾擁覆(用)

      (4)生以鄉人子謁余(憑借……的身份)

      (5)俯身傾耳以請(來,連詞)

      2.之

      (1)錄畢,走送之 ( 代詞,書 )

      (2)每假借藏書之家 (助詞,的)

      (3)無鮮肥滋味之享 (助詞,的)

      (4)益慕圣賢之道 (助詞,的)

      (5)當余之從師也 (結構助詞,取消句子獨立性,不譯)

      3.而

      (1)足膚皸裂而不知 (轉折連詞,但是、卻 )

      (2)久而乃和(承接連詞)

      六、翻譯

      1.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于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

      翻譯:家里窮,沒有辦法得到書,就經常向有書籍的人家借,親手用筆抄寫,計算著約定的日子按期歸還。

      2.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

      翻譯:背著書箱,拖著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里。刮著猛烈的風,踏著幾尺深的積雪,腳上的皮膚凍裂了還不知道。

      3.同舍生皆被綺繡,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左佩刀,右備容臭,燁然若神人。

      翻譯:跟我住在一起的同學,都穿著華麗衣服,戴著紅纓裝飾成的綴著寶珠的帽子,腰上系著白玉環,左邊佩腰刀,右邊掛香袋,渾身光彩照耀,像神仙一樣。

      4.以是人多以書假余。

      翻譯:因此,人家多愿意把書借給我。

      5.余立侍左右,援疑質理。

      翻譯:我站著旁邊侍候著,提出疑問,詢問道理。

      6.以衾擁覆,久而乃和。

      翻譯:用被子給我蓋上,很久才暖和過來。

      7.略無慕艷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

      翻譯:毫無羨慕他們,因為心中有足以快樂的事,不感到衣食的享受比不上其他的人了。

      8.蓋余之勤且艱若此。

      翻譯:(原來是)我求學時的勤奮與艱苦大概就是這樣。

      9.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

      翻譯:所以我雖然愚笨,但終于能夠有所收獲。

      10.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

      翻譯:又擔心沒有大師名人交往,(因而)曾經跑到百里外,捧著經書向同鄉有道德學問的前輩請教。

      七、閱讀課文,回答問題

      1.作者是從哪三個方面寫出自己成年之后求學的艱難的?(各用四個字概括回答)這樣寫的目的是什么?

      答:叩問之難、旅途之艱、生活之苦

      目的:鼓勵馬生刻苦、勤奮地學習,成為德才兼備的人。

      2.文章將同舍生的豪華衣飾和自己的蘊袍敝衣作對比,更為突出作者求學條件之艱苦,體現他不慕虛榮、不畏艱難、刻苦讀書、勤奮求知的精神。

      3.歸納作者最終學業有成的三條理由:①刻苦學習 ②博覽群書 ③虛心求教。

      4.你覺得“先達”對學生“未嘗稍降辭色”的態度可取嗎?為什么?

      答案一:不可取。師生關系應是民主平等關系,老師應該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與學生平等交流,互相信任,共同學習,這樣才能有利于我們學習和成長。

      答案二:可取。我認為“先達”的“未嘗稍降辭色”并非不尊重學生,而是一種更負責任的尊重,因為只有“嚴師”才能出“高徒”出高素質的學生。同時,尊師長是傳統美德。

      5.宋濂無書讀,天寒抄錄;求師難,恭敬詢問;生活苦,以苦為樂。這種求學精神對你有什么啟示?

      答:雖然我們現在的學習條件優越,遠遠超過了宋濂,但刻苦學習的精神卻比不上,因此應該向他學習,不在生活上攀比,專心致志,才能學有所成。

      6.本文是寫給馬生的為什么用大量的文字寫自己求學的事?

      答:作者現身說法(以自己的切身體會勉勵馬生勤奮學習),增強作品感染力和教育作用。

      7.寫出有關“勤學”的詩句、事例、成語和名人名言。

      勤學詩句: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勤學事例:①唐朝李白鐵杵磨成針 ②西漢匡衡鑿壁偷光 ③戰國時代孟柯改過勤學

      勤學成語:①囊螢映雪 ②懸梁刺股 ③鑿壁偷光 ④韋編三絕

      勤學的名人名言:

      (1)我撲在書上,就像饑餓的人撲在面包上。——高爾基

      (2)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岳飛

      (3)聰明出于勤奮,天才在于積累。——華羅庚

      (4)業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毀于隨。——韓愈

      《小石潭記》

      一、 一詞多義

      1.可:

      (1)潭中魚可百許頭(大約)

      (2)不可久居(可以,能夠)

      2.從:

      (1)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由,自)

      (2)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跟隨)

      3.清:

      (1)下見小潭,水尤清冽(清澈)

      (2)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冷清)

      4.差:

      (1)參差披拂(長短不一,形容詞)

      (2)其岸勢犬牙差互(交錯,動詞)

      5.以:

      (1)以其境過清(因為)

      (2)卷石底以出(表示“以”前面的成分是后

      (3)面動詞的狀語,可以不譯)

      6.樂:

      (1)心樂之 (以……為樂)

      (2)似與游樂者相樂(逗樂,嬉戲)

      二、詞類活用

      (一)名詞做狀語

      1.斗折蛇行:斗,像北斗七星那樣。蛇,像蛇那樣(爬行)

      2.犬牙差互:犬牙,像狗的牙齒那樣

      3.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向西

      4.皆若空游無所依:空,在空中

      (二)使動用法

      1.鳴:使…… 發出聲音 如鳴佩環

      2.凄:使...... 感到凄涼 凄神寒骨。

      3.寒:使...... 感到寒冷 凄神寒骨。

    3627938 主站蜘蛛池模板: 2018中文字幕第一页| 国产污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在线高清视频无码|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伊一 | 大佬的365天第三季完整视频在线观看| 成人区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不卡| 无毒不卡在线观看| 天堂在线免费观看mv| 国产妇女馒头高清泬20p多| 再深点灬舒服灬太大了老板| 亚洲国产美女在线观看| 亚洲小说区图片区另类春色| 久久国产乱子免费精品| av无码免费永久在线观看| 97久久天天综合色天天综合色hd| 高h视频免费观看| 青青草国产精品欧美成人| 国产香蕉一区二区精品视频| 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精品| 狠狠综合欧美综合欧美色| 日韩欧美黄色大片| 夜夜偷天天爽夜夜爱| 国产三级在线观看完整版| 吃奶呻吟打开双腿做受动态图| 亚洲国产高清美女在线观看| 中文在线最新版天堂| 亚洲综合色7777情网站777|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波多野结衣上班族| 最近中文字幕mv免费视频| 夜夜躁日日躁狠狠久久av| 国产-第1页-浮力影院| 人妻少妇无码精品视频区| 久久不见久久见免费影院www日本| 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播放| 青青草国产免费久久久91| 欧美成人免费tv在线播放| 女人是男人的未来你的皮肤很柔顺| 国产精品无圣光一区二区| 国产久热精品无码激情| 五月婷婷六月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