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的演變資料
漢字是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斷使用而延續至今的表意文字系統。漢字的本體是漢字構形,包括漢字字形結構和組成方式。學習啦小編這里為大家整理了關于漢字甲骨文的演變過程資料,希望大家喜歡。
甲骨文
甲骨文,是刻在龜甲獸骨上(主要是牛肩胛骨上的文字)。它是我們今天所能看到的最旱的成體系的相當成熟的漢字材料。這種文字是清末光緒年間(公元1889年)在河南安陽縣城西北五里路小屯村以北洹水以南發現的。
1、產生
這個地方曾是殷商王朝都城的遺址,是從盤庚遷到殷地(即安陽小屯)。一直到紂王滅亡的年間的都城。所以,我們知道甲骨文是殷商時代的文字,距今約有3000年的歷史。
殷商社會,科學文化很不發達,人們對各種自然現象不能解釋,認為是鬼神操縱,掌握著自然的變化,而死去的祖宗的靈魂得以預知未來的事情,可以決定人們的命運。因此,殷王朝統治者十分迷信,非常崇拜神,從國家大事到日常生活,如祭祀,征戰,畋獵,天氣,安危疾病,男女生育等,都要事先占卜,問神以知吉兇,再決定行止。占卜的方法,先將龜甲或獸骨剖開,然后在背面鑿出橢圓形的小槽或鉆成小孔,再用火燒烤。甲骨片受熱后自然在正面裂出各種條紋。史官便按照條紋的不同形狀來判斷吉兇禍福,占卜后由占卜人在甲骨上刻下占卜的月日,貞人,占卜的內容,結果(即兆頭,所示吉兇),以及事后的應驗的情況。作為檔案保存。
這些記錄就是甲骨文字,由于多是占卜的記錄,就內容說叫“卜辭,貞卜文字”又由于用尖銳的東西刻的,又叫“契文”,又由于是在殷商的故都廢墟發現的,又叫“殷墟文字”。
2、發現
卜辭的發現,完全是偶然的。1898年與此同時1899年之交,農民犁田時,時常發現刻有圖文的甲骨,農民不知道這些甲骨的來歷,但以為年代久遠,可以治病,就收集起來賣給藥商,稱“龍骨”。據說,1899年,當時北大校長,金石專家王懿榮因生病吃藥,首先發現甲骨上刻的是古代文字,才開始收集。
從發現起,經過80年的不斷收集整理,挖掘,到目前為止已發現了十六,七萬片。從甲骨記錄來看,當時的統治者幾乎天天在占卜。根據上面提到的帝王和占卜人的名字,結合所刻的文字內容。我們知道了這些甲骨刻載了從盤庚到紂王的12個帝王的273年間的大小事情。據統計,甲骨文單字總數在4500左右,但已認識的還不到1/3。不認識的大多是族名,人名,地名等專用的字。大量的甲骨片的發現,是研究漢字發展與古代漢字文化的珍貴史料。
3、特點
a 瘦弱纖細的風格。由于這種文字受到書寫工具的限制,所以筆道都是直的,有時與圓轉相同。故而字形瘦長,線條細而硬,瘦且直,呈平直,瘦勁的風格。b形體結構還沒有完全定型。一個字刻怎樣去寫,還沒有完全固定下來,并保留著濃重的描畫物象的色彩。如字形可方可圓,筆畫可多要少,方向可正可反,寫法可橫可豎,偏旁可左可右,還有多種異體,還有合文寫法。
漢字的演變資料





上一篇:漢字的故事2篇
下一篇:漢字的演變過程哪個朝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