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utput id="aynwq"><form id="aynwq"><code id="aynwq"></code></form></output>

    <mark id="aynwq"><option id="aynwq"></option></mark>
  • <mark id="aynwq"><option id="aynwq"></option></mark><label id="aynwq"><dl id="aynwq"></dl></label>
  • 學習啦 > 語文學習 > 語文知識大全 > 高考必考的文言文知識有哪些

    高考必考的文言文知識有哪些

    時間: 業鴻0 分享

    高考必考的文言文知識內容有哪些

    文言文是高考必考的難點,面對距離我們遙遠時代的文章,我們需要的是從時代背景和人物入手,再講解到文言文,這里面也有很多學習方法及技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高考必考的文言文知識有哪些,歡迎大家來閱讀。

    高考必考的文言文知識有哪些

    高考語文文言文考點知識

    一、判斷句判斷句是對人或事物表示斷定,斷定人或事物是什么、屬于什么的句式。

    1、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者,……也)

    2、此帝王之資也。(……也)

    3、柳敬亭者,揚之泰州人。(……者,……)

    4、劉備天下梟雄。(……,……)

    (這四種是由“者、也”表判斷的類型)

    5、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者也)

    6、當立者乃公子扶蘇。(乃)

    7、馬超、韓遂尚在關西,為操后患。(為)

    8、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則)

    9、即今之縲然在墓者也。(即)

    10、巨是凡人。(是)(是在先秦以前只做代詞用,不表判斷)

    二、被動句

    1、而君幸于趙王。(……于……)

    2、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見……)

    3、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見……于……)

    4、受制于人。(……受……于……)

    5、為天下笑,何也?(為)

    6、羸兵為人馬所蹈藉。(為……所……)(典型的被動句)

    7、若屬皆為所虜。(……為所……)

    8、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被)

    9、洎牧以讒誅。(無標志。靠動詞本身在意念上的一種表現。)

    三、疑問句(不是特殊句式)

    借疑問詞或否定詞而能發出疑問的句子叫疑問句。疑問詞包括疑問代詞(誰、孰、何、曷、胡、安、焉)和疑問語氣詞(乎、諸、、與或歟、邪或耶)等。二者有時全用,有時不全用。

    (1)秦王以十五城請易寡人之璧,可予不?(《廉頗藺相如列傳》)

    (借否定詞“不”)

    (2)且行千里,其誰不知?(《崤之戰》)

    (借疑問詞“誰”)

    四、否定句(不是特殊句式)

    文言的否定句,必須用否定詞(不、毋、弗、勿、未、否、非、無、莫等)

    五、詞序(倒裝句)(主要有四種情況)

    1、賓語前置(動賓倒裝句)

    在一般情況下,動詞在前,賓語在后,這是漢語的語法規律。可是,有時候動詞和賓語也可以倒裝,讓賓語處在到動詞前面。在文言文當中,動賓倒裝句是很有規律的,大約有四種情況。

    ①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

    例:A、莫我肯顧B、古之人不余欺也

    ②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

    有兩種類型:(1)動賓結構(2)介賓結構。包括:代詞+介詞;賓語+介詞;方位名詞+介詞;是以結構(固定結構)。

    例:A、豫州今欲何至?(動賓)B、沛公安在?(動賓)

    C、國胡以相恤?(介賓:代+介)D、子何侍而往?(介賓:代+介)

    E、楚戰士無不一以當十。(介賓:賓+介)F、一言以蔽之。(介賓:賓+介)

    G、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介賓:方位名詞+介詞)

    H、余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固定結構)

    ③用“之”“是”作提賓的標志

    例:A、何功之有哉?B、唯馬首是瞻。

    ④不規則類(為了表達上的需要,把賓語前置了)

    例:A、英雄無覓孫仲謀處。B、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

    C、四十三年,望中猶記。

    再看下面幾個句子(也是屬于不規則的):

    A、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不合否定句中的情況)

    B、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不屬于疑問句中的情況)

    C、厚賞不行,重罰不用,而民自治。(不屬于否定句中的情況)

    2、定語后置(定中倒裝句)(定語是用來修飾中心詞的)

    在一般情況下,定語應該放在中心詞前面,如“彼童子之師”,“師”是中心詞,定語“彼童子”處在中心詞前面。但是,定語也可以處在中心詞后面,形成中心詞在前,定語在后的句式,這就是定中倒裝句。

    有四種情況:

    ①中心詞+之+后置定語

    例如:A、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高高的廟堂)(偏遠的江湖)

    B、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②中心詞+之+后置定語+者

    例如:A、賦稅之繁重者。B、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

    ③中心詞+后置定語+者

    例如:A、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

    B、約與食客門下有勇力文武備具者二十人偕。

    ④中心詞+數量詞

    例如:A、嘗貽余核舟一。B、沛公兵十萬軍霸上。

    3.介賓短語后置(狀語后置)

    介詞短語后置句的特點是,應該在動詞前面的介詞短語,卻放在了動詞后面。“試以豬鬣撩撥蟲須,仍不動。(《促織》)”介詞短語“以豬鬣”放在動詞“撩撥”的前面,這是正常的次序。如果介詞短語放在動詞的前面,說成“試撩撥蟲須以豬鬣”,就成了介詞短語倒裝句。

    例如:A、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B、王嘗語暴以好樂。

    4.謂語前置(主謂倒裝)

    這種句式常見于古漢語的感嘆句和疑問句中

    例如:A、甚矣,汝之不惠!B、悲哉,世也!(這個社會多可悲啊!)

    練習:

    六、省略句

    文言是最精練的語言,最講究省略,省略句非常多,主要有主語的省略、謂語的省略、賓語的省略、介詞的省略。

    1、省略主語(①承前省②蒙后省③不規則省略)

    例如:①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觸草木。()盡死。(承前省)

    ②()度我至軍中,公乃入。(蒙后省)

    ③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不規則省略)

    2、省略謂語(包括承前省和蒙后省)

    例如:①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承前省)

    ②因跪請秦王()。秦王不肯擊缶。(蒙后省)

    3、省略賓語(①省略動詞后的賓語②省略介詞后的賓語③省略兼語)

    例如:①可燒()而走()也。(動賓)

    ②豎子,不足與()謀!(介賓)

    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歸趙。(省兼語)

    4、省略介詞

    例如:故久立公子()車騎中。又試之()雞,果如成言。

    七、固定結構

    1、不亦……乎?

    表示反問,“亦”沒有實在意義,加強語氣。翻譯為“不是……嗎?”

    2、是以……

    “以是”的倒裝句。翻譯為“因此……”

    3、奈……何,如……何,若……何。

    表示疑問(詢問辦法)。翻譯為“對……怎么辦”或“把……怎么樣”

    4、得無……乎(耶)?

    表示推測性的疑問語氣,翻譯為“該不會”“莫非”“恐怕”。

    5、無乃……乎?

    表示委婉商榷語氣。翻譯為“恐怕……吧?”

    6、得無……乎?

    表示某種情況的推測。翻譯為“莫非……吧?”

    7、其……其……

    表示選擇關系。翻譯為“是……還是……”。

    8、……孰與……

    表示比較選擇。翻譯為“與……相比”

    9、何……為?

    表示詢問或反問。翻譯為“為什么……呢?”“怎么……呢?”

    10、然則

    表示連貫關系。翻譯為“既然這樣,那么”

    11、“何其”“一何”

    表示感嘆。翻譯為:“何其”(多么)、“一何”(這么)。

    七、固定格式

    (1)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2)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銘》)

    (3)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4)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于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岳陽樓》)

    (5)師勞力竭;遠主備之,無乃不可乎?(《崤之戰》)

    (6)先軫曰:“秦不哀吾喪而伐吾同姓,秦則無禮,何施之為?”(《崤之戰》)

    (7)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石壕吏》)

    高考語文文言文考點復習

    對于這一方面的復習,除了我們平時注意積累,加大對一些古今通假、古今異義、一詞多義、偏義復詞的識記之外,還需要我們掌握一些推斷實詞的解題技法。

    (一)語境推斷

    文言文實詞含義豐富,大多都存在一詞多義現象,要想對其進行準確的界定、理解,需要我們借助上下文的語境進行推斷。

    如20__年天津卷考查的是“南迫洛陽”一句中“迫”字的含義。審視該句語境“今河內帶河為國,戶口殷實,北通上黨,南迫洛陽”可以看出,“南迫洛陽”一句是交代“河內”的地理位置,所以“迫”解釋為“逼近”更符合上下文意。據此可以推斷,該題A項的解釋是不合語境的,因為“逼迫”的對象應為“人”,而該句中“迫”的對象是“物”(洛陽)。

    又如20__年重慶高考(課程)試題中考查“富人有不占田籍而質人田券至萬畝”中“質”字的含義,從這一段的上下文來看是說那些富人不擁有“田籍”卻要向百姓收稅,由此看來“質”與質問之間顯然沒有什么關系,而應理解為“抵押”。

    (二)巧借字形

    中國漢字中多為會意字和形聲字,因此我們可以借助漢字的形旁來忖度實詞的含義。

    如20__年天津卷考查“有牧人御眾之才”中“牧”的含義。該句中的“牧”是一個左右結構的會意字,左為“牛(泛指牲畜”,右為“人手中拿著一條鞭子”,把兩者的意思聯系起來,就是“放牧牲畜”;引申一下,對象如果是人,自然就是“統治,治理”之意了。所以該項的解釋是正確的。

    又如20__年全國高考試題甲卷要求解釋“郡不產谷實,而海出珠寶,與交?比境,常通商販,貿糴糧食。”這其中涉及對一個“糴”字的考查,而這個字對于大多數的考生而言都比較陌生。如果觀察這個字的字形我們不難發現,這是一個由“入”字和“米”字組成的會意字,故其本意應為“買進糧食”,與“糶”相對。

    此外古漢語中的通假字絕大多數為形近通假,故而借助字形還可以幫助我們識別通假字:

    今若遣此婦,終老不復取(娶)(《孔雀東南飛》)

    屈平既絀(黜)(《屈原列傳》)

    召有司案圖。(按)(《廉頗藺相如列傳》)

    (三)遷移聯想

    近幾年的高考文言文趨于淺近,且貼近生活,貼近課本。因此,在揣測實詞含義時可以遷移聯想,從而對這些實詞作出正確的援引解釋。

    如20__年四川高考試題考查“環堵之中”的“堵”的含義,聯想到高中語文課文《促織》中有“于敗堵叢草處探石發穴”的句子,這里的“堵”,就是“墻”的意思。推斷出所給選項“院子”的說法顯然有誤。

    如20__年北京高考試題考查“慶封出獵,景公與陳無宇、公孫灶、公孫躉誅封”一句中“誅”字的含義,我們就可以聯想到成語“口誅筆伐”中的“誅”是“討伐、譴責”的意思,這樣就不難推斷出題干所說的“殺掉”是錯誤的。

    如20__年全國高考試題要求解釋“使老弱女子乘城”中“乘”的含義,聯系高中課本第三冊中《氓》一文中“乘彼?垣,以望復關”一句,這里的“乘”字應理解為“登上”,從而排除“巡視”這一錯誤選項。

    (四)語法求解

    所謂語法求解,即運用現代漢語的語法常識,通過判斷其詞性的方法對所給選項進行推斷排除。

    如20__年安徽高考試題中“資生之業,靡不畢書”一句中,考查“資”的含義,由語法結構可以看出“資生”一詞應為動賓結構,“生”應為“資”的賓語,故這里解釋為“資財”顯然有誤,應理解為“憑借、獲取,本文指用來謀生的方法。”。

    又如:20__年浙江高考試題“庭除甚蕪。除:廢棄”。從句子結構形式看“庭除”是句子的主語,從而推斷“除”是名詞,解釋為“廢棄”顯然有誤。聯系《蘇武傳》可知“除”是“臺階”的意思。

    又如20__年湖北高考試題中考查“昌期少年,不閑吏事”一句中“閑”字的含義,通過分析我們不難發現該句主語是“昌期”,后邊有賓語是“吏事”,根據語法可以推斷“閑”應該是一個動詞,由此初步推斷“空閑”這種解釋有誤,這里應理解為通假字,通“嫻”,是熟悉的意思。

    (五)妙用修辭

    在古漢語中常常會出現“互文見義”、“同義詞復用”等文言現象,故而我們可以依據這一特征,借助已知實詞的含義推斷未知實詞的含義。

    如1991年全國高考試題中要求解釋“頑魯者亦當矜憐”中“頑魯”一詞的含義,我們可以參照原文,找到與這句話相對應的句子“賢俊者自可賞愛”,從而可得出“頑魯”是相對“賢俊”而言的,即“才德不出眾,愚昧蠢笨”之意,而非“頑皮”、“固執”抑或“魯莽”。

    (六)引申推斷

    古漢語經歷了一個由單音節詞轉變為多音節詞,由一詞一義演變為一詞多義的過程,因而一個詞的原始含義與其不斷擴展、豐富后的引申義之間是有密切聯系的,如果我們知道其中一個義項,便可以據此推想到其他相關義項。

    如20__年重慶高考試題考查“特拜陜西行臺中丞”中“拜”的含義,所給選項解釋為“拜:拜訪”,首先考慮到“拜”原指“古人表示敬意的禮節”,后又引申出“行禮”、“拜謝”、“拜見”、“授予官職、任命”等含義,拜:用在表官職的名詞前面,一般講為“授職、任命”,故而此處講為“授職、任命”。

    又如20__年全國高考考查“務”字的含義,而這個詞有多種理解,如“事務、務必、從事、致力等”,如高中第六冊書《報任安書》中“教以慎于接物,推賢進士為務”一句中,“務”解釋為“事情、事務”,而就20__年全國高考所考文本來看,說的是“太宗初即位”想要整頓政務,故這里可以由“事情、事務”引申為“致力”。

    高考文言文的詞類活用考點解析

    名詞的活用:

    一、名詞作狀語

    這類現象是名詞用在動詞前,如果這個名詞不做主語,那么它就只能活用作狀語。因為漢代漢語的句子成分排列是“謂前狀語謂后補”。

    例句:乃遂收盛樊無期之首,函封之。《鴻門宴》

    在這個句子中,“函”就是名詞,放在了動詞“封”的前邊,但是“函”不做主語,主語是太子丹。謂語是“封”,所以“函”在這就只能活用作狀語來修飾“封”這個動作,翻譯成“用匣子”。

    例句:朝濟而夕設版焉。《燭之武退秦師》

    在這里“朝”和“夕”都是方位名詞用在動詞“濟”和“設”前面,但是不能作主語,因為主語是晉文公。所以“朝”和“夕”就只能活用作狀語來修飾濟和設這兩個動作,翻譯成“在早上”和“在晚上”。

    此類句子還有很多。比如:“夜縋而出”中的“夜”,“秦兵旦暮渡易水”中的“旦暮”,“日削月割”中的“日”和“月”,都是名詞活用作狀語來修飾動詞的例子。

    二、名詞活用作動詞

    現代漢語中名詞一般不能充當謂語,是不直接帶賓語的。但是在文言文中經常會出現兩個名詞或幾個名詞一起用的現象,那么就要讓前邊的名詞活用作動詞充當謂語來引出賓語。

    例句:籍吏民,封府庫。《鴻門宴》

    在這個句子中,“籍”和“吏民”都是名詞,按說是不能放在一起搭配使用的。補足這個句子應該是“劉邦籍吏民”,“劉邦”是主語,“吏民”是賓語,那么籍就只能被安排在謂語的位置上了,所以要在其位謀其政,活用成動詞“登記戶口”。

    例句:買五人之頭而函之。《五人墓碑記》

    在這個句子中,“之”是代詞,代指頭。“函”是匣子。兩個名詞放在一起了,那么前邊的名詞“函”就要活用為動詞,翻譯成“用匣子裝”。

    類似的句子例如:“沛公欲王關中”的“王”,“范曾數目項王”中的“目”都是這種用法。

    名詞也一般不受副詞或能愿動詞修飾,如果在文言文中出現了,我們就可以判定是活用為動詞了。

    例句:皆白衣冠已送之。《荊軻刺秦王》

    在這個句子中,皆是副詞,翻譯為“全都”。“白衣冠”是名詞,翻譯成“白色的衣帽”。按現代漢語語法來說,副詞是不能直接修飾名詞的,所以要讓“白衣冠”活用作動詞,翻譯成“穿著白衣服,戴著白帽子”。

    例句: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勸學》

    在這個句子中,水是名詞,能是能愿動詞。按現代漢語語法來講,能愿動詞后面要加動詞。因此,在文言文中我們遇到名詞放在能愿動詞后的情況,就要讓這個名詞活用作動詞。因此例句中的水就要翻譯成動詞“游泳”。

    類似的活用現象還有“二月草已芽,八月苗已枯”中的“芽”,和“而江浙之梅皆病”中的“病”。

    三、名詞的使動用法

    文言文中名詞的使動用法也是兩個名詞或多個名詞連用,和名詞活用作動詞看著類似,但不同于名詞活用作動詞。名詞活用作動詞時,這個動作的發出者是主語。在名詞的使動用法中,這個動作的發出者是賓語,但是是主語使他發出的,具有“使賓語怎么樣”的意思。

    例句: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鴻門宴》

    在這個句子中,我們補充出句子的主語應該是“農民起義軍”。“王”是名詞,“之”是代詞,代指“先破秦入咸陽者”。兩個名詞放在一起,應該把第一個活用作動詞“稱王”,但是“稱王”不是主語“農民起義軍”發出的,而是賓語“之”發出的,但卻是“農民起義軍”使“之”發生的,故“王”應翻譯成“使……稱王”。

    此外,“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中的“肉”也是這種活用現象。

    四、名詞的意動用法

    名詞的意動用法和名詞的使動用法大同小異。相同之處就是動作都是賓語發出的,所不同之處在于使用用法是“主語使賓語怎么樣”,而意動用法是“主語認為賓語怎么樣”或“把賓語當做什么”。

    例句:稍稍賓客其父。《傷仲永》

    在這個句子中,我們補出主語“達官貴人”。這里賓客和其父是兩個名詞,但這里的“賓客”是達官貴人把他的父親當做賓客的意思,所以“賓客”就是意動用法,翻譯成“把……當做賓客”。

    類似的現象還有一些,如“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中的“師”翻譯成“把……當做老師”,“孟嘗君客我”中的“客”翻譯成“把……當做客人”。

    五、名詞的為動用法

    名詞的為動用法和使動意動類似。名詞帶了賓語,并且有“為賓語怎么樣”的意思,那么,這個名詞就是為動用法。

    例句: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寡人之于國也》

    在這個句子中,“喪”是名詞,翻譯成“喪事”。“死”也是名詞,翻譯成“死人”。這里的“喪”就是為動用法,翻譯成為“死人辦喪事”。

    類似的現象如“廬陵文天祥自序其詩”中的“序”也是為動用法,翻譯成“為……作序”。

    動詞的活用:

    一、動詞活用作名詞

    在現代漢語中,動詞一般只做謂語而不做主語和賓語。有時有受“之”和“其”的修飾限定,有了名詞的性質。此外在文言文中往往兩個動詞連用,如果第二個動詞受第一個動詞支配,第二個動詞就要活用作名詞作賓語;如果第一個動詞是第二個動作的發出者,那個第一個動詞就要活用作名詞作主語。

    例句:追亡逐北,流血漂櫓。《過秦論》

    此句中的“亡”和“北”都做動詞,分別是“逃亡”和“敗北”的意思,但是在這里這兩個動詞都分別受它們前面的動詞“追”和“逐”的支配,因此就要活用作名詞來做動作的承受者,翻譯成“逃亡的軍隊”和“敗北的軍隊”。

    類似的句子還有《岳陽樓記》中的“去國懷鄉,憂讒畏譏”。

    例句:趙王之子孫侯者,其繼有在者乎?《觸龍說趙太后》

    此句中“繼”是動詞,但“繼”是有這個動作的發出者,故“繼”就只能活用作名詞作主語,翻譯成“繼承人”。

    二、動詞的使動用法

    動詞的使動用法概念大意是“主語使賓語怎么樣”,但是有一點要說明,凡是有使動用法的動詞,這個動作都不是主語發出的而是賓語發出的。主語的動作是“使”。既然動詞在這里不充當謂語,那就讓動詞使動,由“使”來充當整個句子的謂語。

    例句:燭之武退秦師。《燭之武退秦師》

    此句中的“退”是秦師退的而不是燭之武退的,“退”這個動作的發出者是秦師而不是燭之武。而燭之武的動作是“使”,故“退”是使動用法,翻譯成“使……退兵”。

    類似的句子還有《鴻門宴》中的“項伯殺人,臣活之”中的“活”和“旦日從百余騎來見項王”中的“從”。

    三、動詞的為動用法

    概念的大意是“主語為了賓語怎么樣做”,也就是說,這里的動作是主語發出。它和一般的謂語不一樣,它表示主語動作的某種目的指向性。

    例句:君子死知己,提劍出燕京。《詠荊軻》

    此句中的“死”,不能譯成“殺死”,這樣不符合文意。這里的“死”有目的性,“死”是君子死的,不是“知己”死的。故得翻譯成“為……而死”。

    類似的句子還有《病梅館記》中“既泣之三日,乃誓療之”中的“泣”。

    形容詞的活用

    一、形容詞活用作名詞

    形容詞活用作名詞和動詞活用作名詞相似。形容詞也不受動詞的支配,一般不做主語或賓語。如果我們發現形容詞受到動詞的支配或者是動作行為的支配者,那么形容詞就不再表示事物的性質或特征,而是活用作名詞,翻譯成具有這種性質特征的人或物。

    例句:秦孝公據崤函之固。《過秦論》

    此句中的“固”就不再是“堅固”的意思,而是作“據”的賓語,要翻譯為“堅固的地勢”。

    例句: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如夢令》

    此舉中的“紅”和“綠”就不再是形容詞“紅色的”和“綠色的”的意思,而只能作“肥”和“瘦”兩個形容詞的主語,翻譯成“紅色的花”和“綠色的花”。

    二、形容詞活用作動詞

    形容詞可以作謂語,但是不能夠加賓語。如果我們發現了形容詞后面有賓語,那么形容詞就活用為動詞。

    例句: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此句中的“私”就是形容詞,但是后面有賓語“我”,故“私”只能活用作動詞,翻譯成“偏愛”,而不能譯成“自私”。

    三、形容詞的使動用法

    形容詞是不帶賓語的。如果它帶了賓語,那么這個形容詞就具有了動詞的性質。如果這個動作又不是主語發出的而是賓語發出的,那么它就和動詞的使動用法一樣。翻譯為“使賓語怎么樣”。

    例句: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泊船瓜洲》

    此句中的“綠”本是形容詞,可是在這里接了賓語,那么就具有了動詞的性質,譯成“變綠”,而這個動作又不是主語“春風”發出的,而是賓語“江南岸”發出的,所以只能譯成“使江南岸變綠”。

    類似的用法還有《過秦論》中“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中的“愚”和“以弱天下之民”的“弱”。

    四、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形容詞如果帶了賓語,那么形容詞就具有了動詞的性質。而如果這個動作不是主語發出而是賓語發出的,并且是主語主觀上認為賓語發出的,那么就是意動用法,翻譯成“認為賓語怎么樣”或者“把賓語當做什么”。

    例句:孔子登東山而小魯。《孟子·盡心上》

    此句中的“小”就是形容詞的意動用法。“小”在這有了動詞的性質是“變小”的意思,但是“變小”這個動作不是主語“孔子”發出的而是賓語“魯國”發出的,但是魯國并沒有變下,只是孔子主觀上認為的,所以翻譯成“認為……變小”。

    類似的用法還有《鄒忌諷齊王納諫》中“吾之妻美我者,私我也”中的“美”。

    除了名詞、動詞、形容詞的活用外,還有數詞的活用。比如《阿房宮賦》中“六王畢,四海一”中的“一”就得活用作動詞作謂語,翻譯成“統一”。不過數詞的活用并不常見。

    文言文翻譯的一個很大的障礙就是詞類的活用現象。如果我們了解了這三大實詞的常見活用現象,以后在解讀文言文時我們就又多了一把鑰匙。我相信有了這把鑰匙,我們的重溯古典文化之旅將會更加輕松。

    1901010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中文字幕av免费专区| 男人女人做a视频| www国产亚洲精品久久久日本| 免费无毒片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自在欧美一区| 最近中文字幕在线mv视频7| 西西人体大胆免费视频| 一区二区三区影院| 亚洲日本韩国在线| 国产在线乱码在线视频| 女人被男人桶爽| 欧美三级在线免费观看| 色综合天天综合网国产成人网| 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 亚洲成无码人在线观看| 国产一级一级一级国产片| 大陆年轻帅小伙飞机gay| 最近中文字幕mv在线视频www | 亚洲情xo亚洲色xo无码| 国产一区三区二区中文在线| 天堂а√中文最新版地址| 日韩精品无码久久一区二区三| 粗大的内捧猛烈进出小视频| 2018在线观看| china同性基友gay勾外卖| 久久精品午夜福利| 亚洲熟妇中文字幕五十中出| 国产三级日产三级日本三级 | 老司机午夜视频在线观看| 18禁止午夜福利体验区| 三上悠亚日韩精品| 久久香蕉国产视频| 亚洲精品456人成在线| 午夜人妻久久久久久久久| 国产欧美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在线天堂中文www官网| 成人免费视频88| 日产精品卡一卡2卡三卡乱码工厂| 欧美精品亚洲精品日韩专区va | 手机福利视频一区二区| 樱花草在线播放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