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名詞解釋_提出原因_科學內涵_重要意義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名詞解釋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一言以蔽之,就是將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和中國革命與建設的實際情況相結合,從而得出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道路。黨的十七大報告,站在社會主義建設和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趨勢前,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理論,深刻地分析和破解當今中國的發展現狀,為我們未來直到2020年前完成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歷史使命,乃至整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建設指出了一條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道路。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提出原因
首先,這是馬克思主義自身的理論品質所決定的。
馬克思主義創立時就提出了這樣一個觀點:“工人沒有祖國”,但是工人“本身還是民族的”。(《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291頁)這就揭示了無產階級的世界性、國際性和民族性的辨證統一性,由此我們就可以自然地推導出,對于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來說,“這些原理的實際運用,正如《宣言》中所說的,隨時隨地都要以當時的歷史條件為轉移”。(《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248頁)也就是說,馬克思主義一旦走出書齋,落腳現實世界,成為一個民族的無產階級的理論思想和行動綱領,就必須回答和解決當時當地的實際問題。反過來說,一個民族的無產階級及其政治上的先鋒隊——共產黨,要想成功地實踐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也一定要將這一原理和本國的實際相結合,用新的實踐、新的內容、新的語言來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所以,堅持馬克思主義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是互為依托的,這是馬克思主義“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力量源泉。
其次,這也是總結我們黨的歷史經驗和教訓后得出的鄭重結論。
恩格斯指出:“馬克思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現成的教條,而是進一步研究的出發點和供這種研究使用的方法”。
中國共產黨成立以后,在怎樣學習實踐馬克思列寧主義這個重大的基本問題上,大體有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一種是教條主義的態度,一種是實事求是的態度。教條主義態度將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著作當作語錄,當作《圣經》,開口閉口“拿本本來”。只注意他們的具體結論,而忽視了引出結論的具體的歷史背景和過程。沒有看到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許多觀點,是根據歐洲無產階級革命實踐的經驗總結而來的,生搬硬套地將它用到中國這樣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東方社會,一定會犯“水土不服”的毛病。這樣做,看起來取到了馬克思主義的“真經”,但實際上拋棄了馬克思主義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這一活的靈魂;看起來思想無比革命,實際上思維十分保守。一旦采用這種思想來指導實踐,很容易給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帶來嚴重的損失。與之相對應的就是實事求是的態度,用毛澤東的話講就是用馬列主義這根“矢”,去射中國革命實踐這個“的”,理論科學,目標明確,這才叫做“有的放矢”,用中國化以后的馬克思主義去指導中國的實踐,就會做到無往而不勝。回顧我們黨的歷史,回顧世界共產主義運動的歷史,我們都可以清楚地看到,什么時候我們堅持了馬克思主義本國化的原則,我們的革命和建設事業就一帆風順;反之,什么時候我們違背了這一原則,形而上學地、僵化地、保守地、片面地堅持馬克思主義,我們的社會主義事業就會遭到嚴重的挫敗。
總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馬克思主義的題中應有之義,是馬克思主義理論聯系實際的科學品質所決定的。對于中國共產黨來說,深入學習研究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將之應用于中國的具體的環境,使之成為偉大中華民族的一部分而和這個民族血肉相聯,是歷史賦予我們的重要使命。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科學內涵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具體地說,就是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更進一步地同中國實踐、中國歷史、中國文化結合起來,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實現具體化。
第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運用馬克思主義解決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際問題;
第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把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經驗和歷史經驗提升為理論;
第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把馬克思主義根植于中國的優秀文化之中;發展和創新馬克思主義。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意義
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指引著黨和人民的偉大事業不斷取得勝利。
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提供了凝聚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的強大精神支柱。
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倡導和體現了對待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態度和優良學風,不斷開拓著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新境界。
猜你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