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織收看《為了和平》第四集《英雄贊歌》觀后感范文
紀錄片《為了和平》第四集《英雄贊歌》主要展現抗美援朝戰爭中涌現出的楊根思、黃繼光、邱少云等一大批英雄模范,下面小編為大家收集整理了“組織收看《為了和平》第四集《英雄贊歌》觀后感范文”,歡迎閱讀與借鑒!
《為了和平》第四集《英雄贊歌》觀后感一
新中國剛剛成立之際,中國領導人就高度關注國家利益,特別是核心利益。朝鮮戰爭特別是美國的大舉進攻,對中國的核心利益構成了直接威脅和嚴重挑戰:一方面,中國的國家主權受到踐踏。美國不斷向中國發出戰爭威脅,不僅武裝支援南朝鮮,支持法國擴大在印度支那的殖民戰爭從南翼牽制中國,而且派遣第七艦隊侵入臺灣海峽和進駐基隆、高雄兩大港口,武裝阻止中國解放自己的領土臺灣,形成對中國的戰略合圍。另一方面,中國的領土受到攻擊。美國飛機對中國東北邊境城市安東、輯安等地進行頻繁轟炸和掃射,還襲擾山東半島的青島、煙臺等地,大有將戰火從中朝邊境進一步擴大之勢。更嚴重的是,當時中國重工業半數在東北,主要工業基地直接暴露在美軍的威脅之下,甚至首都北京也受到美國重型轟炸機的威脅,戰略后方和政治經濟中心頓成前線或戰略淺近縱深。
面對核心利益受到嚴峻挑戰,中國政府做了很多外交努力,曾多次抗議美國干涉中國內政的行動,并強烈要求美國空軍和海軍艦隊撤出臺灣和臺灣海峽,抗議美國侵入朝鮮的飛機對中國東北邊境城鎮鄉村的轟炸掃射,要求美國軍隊撤出朝鮮,但都無明顯效果。周恩來曾說:“過去我們是管過理過的,如向聯合國控訴等。現在這樣已經不夠了,應有新的決策。”這個新的決策就是出兵抗美援朝。
中國的抗美援朝戰爭,是在國家核心利益受到嚴重威脅,和平努力無效的情況下不得已的選擇。_提出:出去了,即使被打回來,也說明我們是局內人,不出去,連入局的可能性都沒有。這一思維表現出的眼光和膽略令人印象極其深刻。在_的戰略視野里,戰場勝敗不是出兵或不出兵的標準,“入局”或“不入局”才是出兵與否的標準。這就將“跨過鴨綠江”上升到了一個更高的戰略境界。
抗美援朝是為了支援朝鮮同時也是為了保衛中國的國家利益,是救鄰也是為己。美國約翰?托蘭在《漫長的戰斗》中便坦陳:“朝鮮戰爭是美國強加在中國人民頭上的戰爭,是在美國武裝干涉朝鮮內戰并嚴重威脅中國國家安全的情況下爆發的。中國出兵朝鮮,是出于國家利益的考慮,是不得已。如果蘇聯侵略墨西哥,那么美國在5分鐘之內就會決定派軍隊去的。”
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結局,不僅穩定了朝鮮半島局勢,保衛了國家安全,而且對世界政治格局產生了深遠影響。同時,中國以一國之力抗擊17國軍隊,嚴正地捍衛國家利益,雪洗了中華民族百年來倍受欺凌的屈辱史,打出了國威和軍威。
從一定意義上說,中國后來的國際地位和國家安全也正是奠定于抗美援朝戰爭。即使是在越南戰爭期間,美國不斷增兵使戰爭升級,但還是接受了中國的警告,沒有將戰火向北緯37度線以北延伸。抗美援朝戰爭使美國人清醒地意識到,中國愿意用鮮血捍衛國家核心利益。
《為了和平》第四集《英雄贊歌》觀后感二
抗美援朝戰爭給了我們敢戰善戰方能止戰勝戰的啟示,鍛造出了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
__強調說:“要戰勝前進道路上的各種風險挑戰,沒有斗爭精神不行。當年抗美援朝,_用詩意的語言總結勝利之道:敵人是鋼多氣少,我們是鋼少氣多。”帝國主義把戰火燒到鴨綠江邊,對于百廢待興的新中國來說,考驗和挑戰十分嚴峻。1950年,美國鋼產量8785萬噸,工農業總產值2800億美元。而中國粗鋼產量只有61萬噸,工農業總產值只有100億美元,連人家的零頭都不到。但黨中央審時度勢,以“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的無畏氣概,以敢于斗爭、敢于勝利的精神,毅然抗美援朝、保家衛國,打破了美帝國主義不可戰勝的神話。
抗美援朝戰爭,不僅奏響了一曲可歌可泣的凱歌,更鍛造出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我認為,抗美援朝精神應包括如下幾個方面:祖國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為了祖國和民族的尊嚴而奮不顧身的愛國主義精神;英勇頑強、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不畏艱難困苦、始終保持高昂士氣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為完成祖國和人民賦予的使命、慷慨奉獻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誠精神;為了人類和平與正義事業而奮斗的國際主義精神。
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和人民軍隊崇高風范的生動寫照,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和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具體體現,永遠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正如_向全黨提出:“我們應該把抗美援朝的革命精神貫徹到我們國家建設的所有工作環節中去!”他還要求:在這方面要鼓點勁,要把民族自信心提高起來,把抗美援朝中提倡的“藐視美帝國主義”的精神發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