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塔大課堂第十三課榜樣致敬老英雄觀后感心得5篇
燈塔大課堂第十三課榜樣致敬老英雄開始了!他又開始“謀敗”了:“‘謀敗’是為了防止失敗,大家的信心足了,脫貧就更有期望了。”一起來看看燈塔大課堂第十三課榜樣致敬老英雄觀后感心得5篇,歡迎查閱!
燈塔大課堂第十三課榜樣致敬老英雄觀后感心得1
“新年在家過得挺好吧,過幾天開學了,要記得按時回校上課哦,有什么艱難可以隨時聯系我。”2月11日晚,春節假期后上班第一天,__市港北區大圩鎮永福村駐村第一書記蒙勝南到貧困戶楊文珍家中了解勸返學生近況。
“蒙書記經常來我家了解情況,及時伸出援手幫助我們,很貼心。”永福村貧困戶溫立勝說,他女兒在蒙勝南悉心幫助下,如今很樂意去學校繼續讀書。在扶貧工作隊幫扶下,水泥路通到家門口,戶戶通了自來水,村民通過發展產業腰包也鼓起來了。自家新房子也建好了,日子過得不錯。
永福村是港北區“十三五”時期貧困村,共有貧困戶88戶381人。2018年3月,__市公安局交警支隊車管所教導員蒙勝南到永福村任黨組織第一書記,在他帶領下,永福村有了新變化。
蒙勝南剛到永福村時,為盡快熟悉情況,他針對每個貧困戶家庭位置繪畫了一張手工地圖,在地圖的導航下入戶走訪,了解村情民意。他了解到,基礎設施建設是該村老百姓最關懷的問題。為此,蒙勝南跑部門爭取項目,開展基礎設施建設。2018年,永福村共修建了5條水泥路1.3公里 1項排污工程 1個燈光球場,加固了林屋屯 賴屋屯2項人飲工程。目前全村水泥硬化道路總里程達16.07公里,有文體服務中心 戲臺 農家書院以及8個籃球場。
基礎設施逐步改善了,如何讓村民腰包鼓起來?蒙勝南積極培育扶貧產業。經認真調研,他利用第一書記幫扶經費5萬元建立綠色有機茶樹菇種植示范點。目前,茶樹菇為村集體增加收入1.5萬多元,使永福村去年集體經濟收入達9.4萬多元。“下一步,我們將通過以點帶面帶動貧困戶發展茶樹菇種植。”他說。
蒙勝南還充分利用該村自然條件,通過“村民合作社+公司+貧困戶”模式發展光伏產業,增加村集體和貧困戶收入,目前已有45戶貧困戶參與該項目。項目建成后,每年可為每戶貧困戶增收2800多元,為村集體增收14萬多元。目前該項目施工已收尾,已有30多戶并網發電。
針對大多數貧困戶缺乏農產品銷售渠道的情況,蒙勝南積極聯系學校 飯店 單位 企業,并通過朋友圈為貧困戶銷售農產品,2個多月便將覃玉瓊 溫有健等25戶貧困戶滯銷的農產品銷售一空,還激發了他們發展生產的熱情。他還通過“個人捐助+企業資助+政府補助”的方式,幫助貧困戶建新房。2018年,危房改造戶溫立勝 黃立忠 賴富興 陳福添等貧困戶喜遷新居。
在控輟保學方面,蒙勝南暗下決心“一個都不能少”。為此,他走村串巷,深入細致地入戶做思想工作,2018年成功勸返了7名輟學兒童。
目前永福村貧困發生率已降至1.2%,2019年計劃脫貧12戶50人。“真扶貧,扶真貧,真脫貧”,蒙勝南以此為信念投身到脫貧攻堅工作中,努力做貧困戶的貼心人。
燈塔大課堂第十三課榜樣致敬老英雄觀后感心得2
入秋,記者走進平果縣太平鎮茶密村,只見一片片蒼翠欲滴的桑園,水泥路通達村屯……
“這得感謝黃書記,他來后,我們村變化很大。”8月15日,茶密村主任說。
茶密村是典型的大石山區貧困村,全村875戶3199人,人均耕地面積0.46畝,且全是無水源的石窩地。群眾以種植玉米為主,再無其他有效益產業,至2016年仍有貧困戶117戶417人。
村民口中的“黃書記”叫黃錚,是__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后勤管理處保衛科副科長,2015年10月起擔任該村第一書記。
原先,由于土地貧瘠,群眾存在一定的“等靠要”思想,發展什么樣的產業合適?新官上任,黃錚帶領村干部 貧困戶代表外出參觀黑豬養殖 桑蠶種養 林下養雞等。最終,村里確定發展種桑養蠶 林下養雞 養豬等產業。
2016年,該村發展種桑養蠶400多畝,僅此項收入就達150多萬元。“示范成功,群眾的積極性一下子被激活。”黃錚說,一年之后,村里桑園面積達到800畝,收入800多萬元,參與的70多戶貧困戶戶均收入1.5萬元。目前,全村種桑面積超過1000畝。
“桑養蠶收入有5萬元,孩子上大學,生活費不用愁了。”茶上屯貧困戶梁龍官說,他家種桑10畝,今年兒子考上了吉林大學。
除了種桑養蠶之外,全村的養殖產業也初具規模:截至7月底,全村參與養殖群眾256戶。其中養豬95戶,存欄3500多頭,年出欄3000頭;養牛135戶,存欄268頭,年出欄100頭;養羊26戶,存欄600頭,年出欄400頭;養雞5戶,存欄4.5萬羽,年出欄10萬羽。
產業發展之后,村民的精氣神也悄然變化。
“此刻,外面的姑娘不嫌棄我們了。”說這話的,是龍洋屯82歲的余雨吉。
余雨吉有個兒子叫余顯業,是村里有名的貧困戶,之前住在兩間破舊不堪的房子里,四面通風,年近40歲還未婚,全家人十分著急。
作為余顯業的幫扶人,黃錚多次上門和他談心,激勵他發展“養豬+種桑養蠶”產業,幫他申請5萬元小額扶貧貸款辦養豬場。2017年,余顯業養的50頭大肥豬出欄,加上種桑養蠶10畝,年純收入8萬多元。此外,余顯業還獲得一套易地扶貧搬遷安置房。去年10月,他還買了一部面包車。
兩年時間,余顯業由一個窮光蛋變成有房有車有產業的人,整個人都變得自信起來。今年春節,外地一位姑娘看上了余顯業,和他喜結良緣。
駐村兩年多來,黃錚不遺余力地為群眾排憂解難,帶領村民脫貧致富,成績顯著。2016-2017年,黃錚持續兩年被__ 平果兩級黨委政府授予“群眾滿足的第一書記”榮譽稱號。
燈塔大課堂第十三課榜樣致敬老英雄觀后感心得3
“黃主任真了不起,夫妻兩地分居,還帶著孩子來扶貧。”“村里的‘雙高’基地能建起來,多虧了他。”寧明縣寨安鄉那練村村民對“第一主任”黃軍河贊不絕口。
黃軍河是自治區民宗委今年3月下派到寨安鄉那練村開展扶貧的“第一主任”,到任后積極動員村民開展特色養殖,順利進行“雙高”基地建設,脫貧攻堅扎實有效。
見到黃軍河時,他剛從縣里的扶貧工作會議回來。“聽說你和愛人都在扶貧一線工作,孩子跟著你。”記者問道。“我妻子在桂平縣做扶貧工作,平時工作很忙,孩子還小,只能隨我在這邊讀幼兒園。”黃軍河說。
2017年底,經過精準識別后,那練村有15戶42人未脫貧。如何讓村民盡快脫貧一直縈繞在黃軍河心間。那練村地廣林多,十分適合發展種養產業,然而村民顧慮多,種養業一直發展不起來。
經過市場調研,他發明養雞有廣闊的市場,于是他積極向村民宣傳養雞的好處和優惠政策,還為村里的養殖戶解決銷路問題,激發村民的養雞熱情。
“養一只雞有幾十元的利潤,市場前景不錯。假如貧困戶進行規模化養殖,并做好管理工作的話,脫貧致富根本不是問題。”在黃軍河的帶動下,不少貧困戶買了雞苗。
那練村有不少丟荒地,村民對原先種植的速生桉意見很大,如何變廢為寶?黃軍河與扶貧工作隊員 村干商議后,決定將這些丟荒地和速生桉林地共110多畝通過承包流轉土地的形式進行經營,按“雙高”基地建設要求種植甘蔗,預計能實現甘蔗年產量600噸,為村集體經濟創收7萬元。
不僅如此,黃軍河與駐村第一書記一起向后盾單位申請了12萬多元扶貧資金,用于那練村扶貧養殖基地建設。“通過基地,帶動貧困戶養魚 養鴨 種辣木,大家的生活會慢慢好起來。”黃軍河說。
那練村還有較為豐富的紅色資源,包括革命歷史文物 口傳史料等。“下一步,我們打算搜集和保護那練村的紅色資源,特殊是革命文物 革命文獻資料 口傳歷史資料等,在那練屯革命舊址上修建一座那練革命歷史紀念館,修復部分堡樓等革命歷史遺跡。”黃軍河說,這既是對歷史的紀念和尊重,也是發展那練村紅色旅游,帶動村民增收的好辦法。
燈塔大課堂第十三課榜樣致敬老英雄觀后感心得4
貧窮落后的帽子立即摘下,漫山遍野的莊稼和綠油油的桑葉 果樹在廣闊的土地上,孕育著生氣和期望。“能為老百姓做點實事,是件幸福事。”楊帆謙虛地說。作為__壯族自治區黨委政法委派出的扶貧干部,兩年來,他的腳步踏遍了窮山惡水的每一個角落,解決了鄉親們許多期盼,也迎得了鄉親們沉甸甸的尊敬。
“心力一致使,再換新乾坤。”兩年來,楊帆通過法律扶貧 勵志扶貧 產業扶貧 就業扶貧 教育扶貧以及一系列扶持政策,“輸血”和“造血”雙管齊下,取得明顯的工作成效。
精準扶貧,帶領鄉親走向幸福彼岸
楊帆幫扶的果布村位于安寧鄉中部,距離市區48公里,屬深度貧困村,被靖西市列入今年備選預脫貧村,全村下轄8個自然屯,17個村民小組,人均耕地面積僅0.57畝。
如何讓鄉親們過上好日子?初到伊始,楊帆開始深思這個問題。要從根本上解決果布村貧困問題,走好建成全面小康的“新長征路”,“精準扶貧”是必定之選。
“讓黨旗插在最需要的地方。”楊帆向上級黨組織匯報了自己的想法,基層黨組織必須建起來,充分發揮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組織上肯定了他的想法。
在楊帆的推動下,黨組織定期組織黨員干部參加“三會一課”和 學習黨的方針 政策和村組織建設,以“星級化”管理為抓手,強化村黨總支部班子建設,以“脫貧攻堅先鋒行”“農貧村解”為目的搭建平臺,發揮基層黨組織引領作用,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強有力的組織保障。
調查了解是要害。楊帆在村民中大走訪,了解鄉親們真實的想法,尋求脫貧最佳方法。在果布村百布屯開展精準幫扶“三方”見面活動,20多名幫扶干部與60多戶貧困戶 脫貧戶和黨員群眾聚集在一起,大家面對面的進行交流 講解脫貧致富的產業發展思路。
爭取多種投資項目大力改善基礎設施
修籃球場 修戲臺 修路 搞灌溉 弄太陽能照明 湊資助學,揚帆忙得不亦樂乎,在他的奔走幫扶上,果不村的基礎設施有了極大的改善。
“事情再小,也要辦好!”近2年來,楊帆真心幫扶,為鄉親們解決了一樁又一樁好事。
去年12月,楊帆在西見屯入戶走訪中有戶貧困戶家中男主人去年因病過世,母女倆為先天性白內障,生活艱辛困苦。
看著孤兒寡婦無助的樣子,楊帆心里久久不能平靜。回到村里,當晚楊帆就在單位黨總支群里發了封求助信,把情況進行了說明,立即得到了來自本單位的積極響應,不到一天的時間就已經籌款近6000元,由單位領導親自入戶進行慰問,近期正向有關部門呼吁反映此情,期望能早日解決母女的眼疾。
大濃屯貧困戶農梅安的愛人于2年前病逝,丟下一位79歲的老母親和現正在__農業學院就讀的兒子。
為了幫助她的家庭,解決些實際艱難,楊帆聯系了一位愛心企業家賦予她兒子學業資助款5000元。
農梅安開始走出了生活的陰影。她想建標準化生態養殖小區,缺少資金。楊帆及時協調當地銀行貸款5萬元,并組織專家到現場指導建生態養豬廠。她天天起早貪黑的忙碌著,打豬草 種玉米 種桑 養母豬,今年以來,農梅安出售生豬收入4萬多元,養蠶收入兩千多元。
如此能干也為她贏得了“女漢子”的稱號。
法律扶貧,“引進活水”大力發展經濟
楊帆走屯入戶,用腳丈量著這里的山山水水,也力所能及普法。通過身邊人講身邊事的方式, 楊帆著力總結推廣“法律扶貧”中涌現的先進典型,以模范力量帶動“法律扶貧”向縱深發展。
農村留守婦女 留守兒童和留守老人群體,是楊帆一直關注的焦點。如何讓他們生活得更好,更有質量?楊帆經與村兩委商議,上報鄉政府,即得到了上級組織的大力支持,在果布村打造陽光服務,建立村級綜合服務中心。同時,利用公共服務平臺,代理代辦政府各部門延伸到村里的公共事務,為村民提供社保 就業 教育 衛生 文體和法律等便民 惠民服務。
在走訪中,楊帆發明有不少貧困戶和農戶家的孩子沒有上戶口,沒有享受到0-3公里邊境補助,問其原因,才知大部分孩子是超生的,需交大筆罰款到鄉計生委,才可上戶口。
了解此情況后,楊帆經與鄉府主要領導匯報 溝通,原則上同意先讓農戶上戶口,享受有關惠民待遇,再按計生法有關規定執行。
“凡需要化解糾紛的一律上門組織調解。”在楊帆的幫助下,村民們學法守法。
駐守了近2年時間,楊帆和村兩委通過挖掘當地資源,引進市場活水,讓少數習慣了“等靠要”的貧困懶漢,也“跳起來摘桃子”,變成了勤快的經濟作物和養殖承包戶。
——發展烤煙產業,果布村今年已嘗試種植煙草60畝,村集體經濟可獲得煙草專賣局獎勵1萬元,通過土地流轉的模式和__煙草專賣局的技術指導和資金扶持,力爭再擴種200畝,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約3萬元。
——繼續發展養蠶建設,為進一步做好做強做優桑蠶產業,提高桑農種植 養殖收入,增強村集體經濟發展實力, 靖西市政府和鑫晟公司已在弄金屯共同投資265萬元左右,建立種養分離示范基地,新建產房占非基本農田19畝。
由鑫晟繭絲綢公司+村集體經濟+養蠶能手+貧困戶+非貧困戶入股組建,實行種養分離,收購桑枝條葉,每畝桑收益在3000元至5000元左右。將推動建立配套種養分離的標準化高產優質桑園2500畝,帶動全村農戶參與種桑養蠶,去年賣鮮繭約4萬斤,村集體經濟收入1.2萬元,今年上半年已賣鮮繭5.8萬斤,村集體經濟收入1.74萬元,村民對未來產業發展之路充滿美好憧憬。
努力盛開幸福花。目前,全村已脫貧115戶487人,未脫貧105戶,431人,貧困發生率從29.34%降為13.77%。2018年,扶貧駐村工作隊計劃幫扶脫貧68戶297人,貧困發生率降為4%。(完)
燈塔大課堂第十三課榜樣致敬老英雄觀后感心得5
搬石頭 拌泥漿……盡管是微涼初秋,但上林縣澄泰鄉新聯村仍是一派熱火朝天的工作景象。“今年9月開工建設的環村路,年底就能完工,村民進村出村更方便了。”看著正在建設的環村道路,駐新聯村第一書記朱泓靜激動地說。
去年12月,我市向56個深度貧困村發起脫貧攻堅“總攻”,選派了63位礪煉干部到深度貧困村主戰場工作,朱泓靜正是其中之一。在十個月的時間里,朱泓靜與村委干部群眾日夜奮戰,逐條破難題,逐戶拔窮根,吃住在村,像釘子一樣,用腳步丈量脫貧路,勇當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尖兵”,帶動深度貧困村加快了脫貧的步伐。
“釘”在一線 掛圖作戰找短板
繞村流淌的清水河,世世代代滋養著新聯村。但這里地勢低洼,每年雨季,雨水不斷灌入易造成洪澇災害,大部分農田被淹,村民生產生活受到極大影響。
新聯村是深度貧困村,地理環境不適宜種植生長周期長的作物,基礎設施建設又相對落后,要怎么帶領村民脫貧,發展出路在哪里?
一道道難題擺正朱泓靜面前,但她并沒有氣餒,決心先做好最基礎的調研工作。
走村入戶 摸清家底,不知不覺就到了傍晚,晚上回到村里還得整理材料和數據,疲勞而充實的一天就這樣開啟了朱泓靜駐村工作的序幕。
“既然要到深度貧困村一線礪煉,就做好打仗的打算,既然組織選派為第一書記到村任職,我就不能辜負組織的信任和群眾的期盼。”這是朱泓靜入村時的承諾,她也朝著這個目標努力。
雖是一名女干部,但朱泓靜不柔弱,她按要求吃住在村里,像一顆釘子扎在扶貧工作的第一線。“要幫助深度貧困村脫貧,首先要了解村情,找出發展短板,才干有的放矢。”朱泓靜說,在推進深度貧困村精準扶貧工作中,上林縣礪煉干部隊伍率先在14個深度貧困村掛上精準扶貧系列專題圖,實施掛圖作戰。
朱泓靜結合自己測繪專業所長及地籍管理工作經驗,繪制了一幅新聯村行政區域范圍內的正射影像圖,并套用土地利用現狀圖,將兩者相結合,找到了新聯村可發展的區域。
“你看,我們可以修一條環村路,將這些村莊連起來,不僅方便村民出行,農作物運輸也便捷。”朱泓靜和村委班子商議著,期望建設一條環村路,打通村莊之間的交通死結。很快,朱泓靜的建議得到村委班子的認可,并在9月全面開工建設,預計今年年底可以投入使用。此外,朱泓靜還將橫跨內安 外安 塘峨等莊的300畝旱地改為水田,修建了溝渠,方便灌溉。
“一圖在手,胸懷全局,村子的優勢劣勢,一眼就能了解,心中有數。”朱泓靜說。
因地制宜 攻堅克難拔窮根
“我們將在村里發展紫米種植 小龍蝦養殖,使這些脫貧產業成為村里新的致富引擎。”對新聯村今后的發展,朱泓靜早已有了打算。
“產業扶貧是脫貧攻堅的要害,我們必須要把產業發展起來才干幫助群眾增收致富。”為了發展產業,朱泓靜和村委干部挨家挨戶做動員,利用村委里“貧困戶變脫貧戶 脫貧戶變村干”的身邊事例,改變貧困戶“等 靠 要”思想,理清村子產業發展的脈絡。
因地制宜發展致富產業,是解決貧困問題的根本途徑。
朱泓靜算過一筆賬,按照紫米目前每公斤6元的價格,每畝地產350—400公斤,一年收兩造,村民每畝地可增收4000多元,這要比種植玉米 一般水稻等傳統作物經濟效益要好得多。朱泓靜說,村里地勢低洼的地方,不適宜種植,那就因地制宜發展養殖業。
說干就干,新聯村利用50畝丟荒地來養殖小龍蝦,并成立合作社,帶領村民抱團發展。
為了讓村民“看得見 摸得著”扶貧實效,朱泓靜通過抓黨建促脫貧攻堅,發揮黨員 村干和致富帶頭人的作用,動員致富帶頭人 村委會副主任覃武軍發展紫米種植產業,示范帶頭,增強村民信心;激勵計生專干潘濟海成立豚貍合作社,帶領村民共同養殖;發動博藝合作社致富帶頭人黃一晨開發養牛下游產業,“牛糞+稻草”種植雙孢菇,帶動農戶增收致富。
在朱泓靜的帶領下,新聯村正慢慢發生著變化:愛心企業來了,為新聯村小學建設午休室,解決了老師和孩子的午休問題;廚師等職業培訓辦起來了,村民長了知識,增強了技能……
“朱書記到我們村以后,村子一天天在變化,有她在,我們有信心。”新聯村村支書覃振光說。
真幫實助 已把他鄉當家鄉
“此刻,村民看到我都會親切地打招呼,還經常與我拉家常,大家就像親人一般。”朱泓靜笑著說。
這位來自__市國土資源局的女干部,從寬敞舒適的辦公室走到田間地頭 百姓身邊,讓村民打消了疑慮,堅定了發展信心。
面對156戶639名貧困戶的脫貧致富夢,朱泓靜不敢有絲毫懈怠。拉家常 夜訪入戶,在一次次溝通交流中,朱泓靜積極為群眾排憂解難,逐漸搭建起與群眾溝通的“連心橋”。
在走訪芭墓莊時,朱泓靜了解到,塘紅鄉一個商人從新聯村收購了一批玉米種,并與村民達成了口頭協議,但余款尚未結清。因為該商人未與村民簽訂合同,有的村民手上有收條,有的村民手上連收條都沒有。據估算,牽涉村民100多戶,涉及金額40多萬元。在公安機關的幫助下,今年4月聯系上了這名商人,朱泓靜帶領村干與村民代表連夜找到該商人并要求他寫下承諾書,明確了須還款的事項。
“村民的血汗錢不能虧,作為第一書記,我就應當為他們排憂解難。”朱泓靜說。
“別小看這朱書記,她可是做群眾工作的好手哩。”覃武軍說,朱書記不僅幫助村民解決問題,算經濟賬,動員宣講也有一套。
今年8月,朱泓靜利用新時代講習所組織村里開展了一場脫貧攻堅的主題講習,邀請村里的致富帶頭人來給大家分享脫貧致富的心得和經驗。
村支書覃振光過去是村里的貧困戶,前兩年,他通過發展養牛產業,靠著自己的敏銳頭腦和勤勞的雙手,去年已經脫貧。“貧困戶不是一成不變的,只要肯改變 肯動手,脫貧就不是夢。”這句話也是覃振光脫貧的動力來源。在新一輪的換屆選舉中,覃振光當選為新聯村支書。
“貧困戶變脫貧戶,脫貧戶變村干”的正能量在新聯村傳播,如今,村委班子中有5名村干從貧困戶中來。
利用身邊模范,改變村民“等 靠 要”的思想,激發他們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朱泓靜巧用示范帶動 現身說法,為新聯村營造了和諧鄉風 文明鄉風。
“這些群眾就是我的親人,幫助他們脫貧致富就是我的責任!”簡單的幾句話,道出了朱泓靜扎根基層一線的為民服務情懷。
“朱泓靜在精準扶貧工作中,沉得下身子,耐得住寂寞,抓得住重點,工作有思路,措施有創新,能夠團結當地干部和群眾,肯干事,干成事,是非常優秀的一位干部,可謂巾幗不讓須眉。”上林縣深度貧困村脫貧攻堅工作隊隊長 縣委常委 縣深度辦主任尹平高度評價這位第一書記。
燈塔大課堂第十三課榜樣致敬老英雄觀后感心得5篇相關文章:
★ 致敬最美奮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