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中秋節吃柚子代表什么
中秋節象征著團圓。中秋之夜,月色皎潔,中國人把圓月視為團圓的象征,因此,中秋節又稱“團圓節”。那么你知道中秋節吃柚子代表什么嗎?下面小編就來解答一下大家的疑問。
中秋節吃柚子代表什么
柚子又大又圓,又意味“團聚”的寓意,同時“柚”與“佑”諧音,柚子即“佑子”,寓意不祥,在歡慶佳節之余討了“彩頭”?!拌肿印敝C音“有子”,因而中秋節吃柚子也有早生貴子的不祥寓意,自古,吃柚子就能夠反映出人們對美妙生活的祝福。
在中秋佳節晚上,很多中央都會燒柚子香,柚子香就是把香插在柚子上,然后一根根點燃敬燒。燒柚子香的寓意就是為了禱告免除災害、保佑子孫,全家安康。
中秋節的來歷
中秋節的來歷(一)
中秋節有悠久的歷史。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早在《周禮》一書中,已有“中秋”一詞的記載。后來貴族和文人學士也仿效起來,在中秋時節,這種習俗就這樣傳到民間,形成一個傳統的活動。到了唐代,這種祭月風俗更為人們重視,《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這個節日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
中秋節的來歷(二)
根據史籍的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短茣ぬ谟洝酚涊d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節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這也是我國僅次于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中秋節的來歷(三)
在中國的農歷里,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它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于眾多民族中的傳統文化節日。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
中秋節的來歷(四)
農歷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的中秋節。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間,故謂之中秋節。我國古歷法把處在秋季中間的八月,稱謂“仲秋”,所以中秋節又叫“仲秋節”。
古人把圓月視為團圓的象征,因此,又稱八月十五為“團圓節”。古往今來,人們常用“月圓”、“月缺”來形容“悲歡離合”。詩人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等詩句,都是千古絕唱。
中秋節習俗
賞月
在中秋節,我國自古就有賞月的習俗,《禮記》中就記載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李子、葡萄等時令水果,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
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在宋代,中秋賞月之風更盛,據《東京夢華錄》記載:"中秋夜,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占酒樓玩月"。每逢這一日,京城的所有店家、酒樓都要重新裝飾門面, 牌樓上扎綢掛彩,出售新鮮佳果和精制食品,夜市熱鬧非凡,百姓們多登上樓臺,一些富戶人家在自己的樓臺亭閣上賞月,并擺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團圓子女,共同賞月敘談。
明清以后,中秋節賞月風俗依舊,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
吃月餅
我國城鄉群眾過中秋都有吃月餅的習俗,俗話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餅"一詞,最早見于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中,那時,它也只是象菱花餅一樣的餅形食品。后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嘗月餅結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的象征。
月餅最初是在家庭制作的,清袁枚在《隋園食單》中就記載有月餅的做法。到了近代,有了專門制作月餅的作坊,月餅的制作越越來越精細,餡料考究,外型美觀,在月餅的外面還印有各種精美的圖案,如"嫦娥奔月"、"銀河夜月"、"三潭印月"等。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以餅之圓兆人之常生,用月餅寄托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都成為天下。
分享、饋送“團圓餅”
中秋節令食品是月餅,月餅在民間稱為“團圓餅”。中秋時節正是收獲的季節,人們為了加強家族、社會成員之間的聯系,互相饋贈禮物,月餅就成為人們相互交流的信物與吉祥的象征。
月餅的形制在宋代可能就有了,蘇東坡曾有詩贊曰:“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但從文獻記載看,當時的節物重在賞新,如嘗石榴、棗、栗、桔、葡萄等時新水果,飲新酒等,有“秋嘗”的意味,還沒有將月餅作為重要的節令食品。以月餅為中秋特色食品及祭月供品的風俗大概始于明朝。
家人團聚
團圓是中秋節俗的中心意義。
因為家族生活的關系,中國人有很強的家族倫理觀念,重視親族情誼與血親聯系,從而較早形成了和睦團圓的民俗心理。家庭成員的團聚成為家族生活中的大事,民俗節日就為民眾的定期會聚提供了時機。在傳統年節中都不同程度地滿足著人們團圓的要求,如除夕的“團年”、重陽的聚飲等。中秋為花好月圓之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人們由天上的月圓聯想到人事的團圓,因此中秋在古代被視為特別的“團圓節”。宋人的團圓意識已與中秋節令發生關聯,前述宋代城市居民闔家共賞圓月,就是體現了這一倫理因素。
祭月拜月,慶祝豐收
唐宋時期的中秋是一般的社交娛樂性節日,中秋節的主要活動是賞月、玩月。明清時期節日性質發生變化,人們同樣賞月,但似乎更關注月神的神性意義,以及現實社會人們之間的倫理關系與經濟關系。中秋是豐收的時節,人們利用中秋節俗表達人們對豐收的慶祝。祭祀月亮時的時令果品,既是對月亮的獻祭,更是對勞動果實的享用。
中秋節代表什么意義
團圓
“身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惫澣帐敲褡迥鄣拇龠M劑,有著強大而又神秘的力量,“團圓”是老子“道法自然”的產物,是“天人合一”哲學理念的高度體現,是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價值理念?;ê迷聢A之夜,就是骨肉團圓之時。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币粋€獨處他鄉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還能沖淡離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靜的時候,心頭就難免泛起陣陣思念故鄉的波瀾。何況是在月明之夜,更何況是月色如霜的秋夜。從天上的月亮聯想到人間團圓,這是中國人特有的思維方式。
和諧
中秋慶賀著期待著豐收,因此也期待著和諧。和者,禾旁加口,人人有飯吃也;諧者,言旁加皆,大家敢講話也。希望我們的祖國“政通人和”,社會“和諧有序”,外交上要堅持“和平共處”,國與國之間要“和而不同”,干事業要“和衷共濟”,處世要“和光同塵”,鄰里之間要“和睦相處”,做生意信奉“和氣生財”,待人要注意“和藹可親”,說話要“和顏悅色”,批評要“和風細雨”,夫妻之間要“和和美美”,等等,不一而足。
“和”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追求。中秋佳節闔家團圓、鄰里和睦、階層和合、社區安定、民族團圓、家國和諧、世界大同,其樂融融。正如蘇東坡說的“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張九齡說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p>
敬老
中秋文化傳統源遠流長,這種文化生發于夏商周之時,并與古代養老實踐相結合,可以說是一種敬老、養老文化?!抖Y記》有言:“凡三王養老皆引年,月令仲秋養衰老,授幾杖行,糜粥飲食?!比踔赶挠?、商湯和周文王。因為仲秋時節“月至四陰,陰已盛矣。時以陽衰陰盛為秋,人以陽衰陰盛為老?!比蹴槕獣r令,于仲秋舉行養老儀式,對身疲力衰的老人,贈予手杖行路,賜以糜粥飲食,體現了對老年人的尊重。
關于中秋節吃柚子代表什么相關文章: